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804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参考范围

(一)基本概念:

1、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是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关系。

参与世界政治行为的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而最主要的是主权国家。

2、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于政治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分化组合,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的结果。

一种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原有结构逐渐被打破,力量对比失去平衡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格局中的主要角色各自力量的消长及相互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集中体现了国际政治的发展状态和运行态势,是判断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依据。

3、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其特点是:

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4、冷战:

冷战指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出直接军事进攻以外的紧张激烈的对抗状态。

这一对抗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一直持续40多年,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形势。

5、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

“铁幕演说”解开了“冷战”的序幕。

6、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给正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声称世界已分裂为“极权政体”与“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御共产主义。

杜鲁门的这一演说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爆发。

7、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构建西方阵营的基础性工作。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虽然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内容,但其着眼点则更重于政治方面。

美国担心西欧国家经济的崩溃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企图通过庞大的经济援助挽救在战争摧残和共产主义浪潮冲击下陷入严重困境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巩固反诉前哨阵地,并分化苏联的势力范围,把东欧重新融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修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经济。

以马歇尔计划为纽带,欧洲一批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很快就结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集团。

8、多极化:

国际格局中的“极”借用的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由国家或国家联盟构成的强大力量中心。

对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应该如何定性,存在着多级和单级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多极化是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和性质的一种面熟和主张。

与单极化观点相对,认为冷战使两个超级大国一衰一亡。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出现多个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美国无力独霸世界。

世界正在形成多极格局,多极化可以强制、制约美国霸权。

9、单极化:

单极化是对冷战后国际格局或对其发展趋势的另一种定性描述或主张。

与多极化观点相对,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单极独霸,或实质是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

10、一超多强:

目前,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一超多强是对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态势的现实表述。

即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是多强。

但对此概念的解读大相径庭:

一种观点认为一超多强体现的正是多级格局的雏形,证明世界多极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表明的实质是单极格局,因为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多强难以有效制约;第三种观点则主张一超多强本身就是后冷战时期格局的性质。

11、新型伙伴关系:

新旧世纪之交,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首脑外交频繁,国家间建立了各种名目的伙伴关系。

国家之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而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友好合作,不搞对抗的新型关系。

国家间伙伴关系的广泛建立,对于改变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具有促进作用,有益于促进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友谊。

12、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经济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3、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国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家。

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BRICs(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谐音(意指“砖头”)。

中、俄、印、巴四国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金砖四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关切,已经逐步开始开展政治与经济合作,加强国际影响。

14、20国集团:

20国集团,又称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

该组织的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20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因此已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15、经济全球化:

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地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竞争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一国或地区的范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趋势。

16、区域集团化(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根据平等互利和自主的原则,是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打破国民经济疆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协调成员国经济发展战略、维护共同经济利益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按区域集团的一体化程度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五种类型。

许多区域集团内部是现货确立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自由流通的目标,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17、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不是直接取决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作用,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18、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而变化。

19、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0、非传统安全:

又称“新的安全威胁”。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当代世界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蔓延、国际难民、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跨国问题。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和人类未来发展紧密相连,迫切要求加强国际合作。

21、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即次级房贷危机。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

相对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危机肇始于美国房市泡沫破裂。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金融危机。

22、尼克松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因长期推行全球扩张和遏制苏联的政策,消耗了大量国力。

特别是侵越战争,使美国内外交困。

而苏联已成为强大有力、咄咄逼人的竞争者。

在此背景下,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摒弃了全球扩张,转而采取战略收缩的方针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推行以“缓和”进行遏制的外交政策。

23、小布什的单边主义:

所谓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9•11时间前,小布什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

第一,在反恐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表示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在具体行动上却是“独断专行”;第二,小布什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洗开罪别的国家,包括西方盟国,将美国的利益置于国际社会的利益至上。

24、巧实力外交:

所谓巧实力,即将美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一体化地运用国家的所有资源来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25、日本经济奇迹: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

二战后,日本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众多城市沦为废墟,死伤惨重,国民财富受到巨大损失,工业设备和交通运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跌。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日本举国一致,发愤图强,在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及美国的大力扶植与帮助下用了20余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一跃成为世界大二大经济强国。

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生产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26、日本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发展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

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元汇率政策发生改变,迫使日元汇率不断上升,日本被迫采取扩大内需来取代出口,于是日本国内的不动产和闲置设施产业因而急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并推动股市连创新高,酿成了以证券和房地产价格脱离实际而狂升为主要特征的“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造成了日本经济从1991年春开始衰退,随即陷入长时期的经济停滞期。

27、战后日本宪法: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监督下制定了现行的《日本国宪法》,即著名的“和平宪法”。

宪法体现了西式民主原则:

包括主权在民、基本人权、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等内容。

“放弃战争”被作为专门条款列入宪法,这是日本宪法的特别之处。

宪法草案得到议会压倒多数的赞成,也受到社会的拥护,成为日本政治生活中划时代的标志,二战后题本也正是根据此宪法的原则建立了其西式民主政治制度。

和平宪法具有和平主义、国民主权、民主人权、三权分立的基本特点。

28、55体制:

二战后日本政党在议会民主制下重建,并经历了10年的分化改组,至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55年体制”。

它对日本战后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多边自主外交: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但当时有若干重大国际事件使日本受到很大震动。

意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二是“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的冲击;三是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对亚洲政策有所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在不改变日美同盟关系的前提下,逐渐从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向美日同盟基础上有限的“多边自主外交”。

其基本内容是:

1、以日美安全保障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借助中国,抗衡苏联;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30、政治大国战略(第三次远航):

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本渴望“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的愿望日益强烈起来。

政治大国是日本政府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日本先后同美、英、加、法、西德等国建立部长级定期会议,以塑造大国形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愈来愈明确地谋求与自身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的地位,并将此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第一次远航是指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成为世界列强之一;第二次远航是指二战后经过经济复兴,日本经济实现了赶超美欧发达国家的夙愿,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三次远航便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

31、罗马条约:

1957年3月,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在罗马开会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统称“罗马条约”。

罗马条约经6国议会批准,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诞生。

该条约的生效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即正式确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的总目标。

这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3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12月,欧洲部长理事会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就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欧洲政治联盟达成了协议,并于次年2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建立“欧洲联盟”的前进目标。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从此,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阶段进入了“欧盟”阶段。

33、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34、欧盟东扩:

冷战结束伊始,作为原经互会成员国的匈牙利和波兰先后向欧盟提出了正式参加欧盟的申请。

此后东欧国家要求如梦的呼声不断高涨。

1993年6月,欧盟理事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首脑会议,再政治上启动了欧盟东扩的进程,确定了东扩的原则和参加欧盟的国家必须满足的政治和经济等条件,即所谓的“哥本哈根标准”。

欧盟东扩为整个欧洲统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欧盟的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35、北约东扩:

冷战结束,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在欧洲地区对美国和西欧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

但美国不仅不打算解散北约,反而极力加强北约,推出“全方位应付危及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竭力向东欧和强苏联地区拓展影响,并企图让北约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确立北约在欧洲和世界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美国冷战后提出并施行的“参与和扩展”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东欧纳入西方安全体系的重大实际步骤。

(二)基本问题:

1.二战后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

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

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

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

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

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二、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占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

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

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

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

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清醒与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

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

综上,二战后美苏爆发冷战是必然的。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简述雅尔塔体制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战后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

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

它包括:

战时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两个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和以及大国有关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

雅尔塔体制的演变是和美苏两极格局以及美苏间的冷战态势分不开的。

雅尔塔体制从本世纪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

其中1945-1955年是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前后是美苏缓和中的激列争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则是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3.试论导致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一、人民不满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自冷战发生后,苏联即透过华沙公约组织加强对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控制。

但在苏联集团内部,却一直隐藏著种种危机:

在苏联的严密控制下,东欧各国人民不能享有原来的自由,包括批评政府,出版,甚至连前往西方国家的自由也丧失.东欧各国在战后虽然逐渐恢复经济生产,但所有利益多归苏联所有,人民的生活根本没有改善.苏联又禁止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使它们不能享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的好处.因此,东欧各国人民均感到强烈不满.

二、东欧国家的反抗与苏联的镇压。

匈牙利和捷克的反抗:

1956年,匈牙利爆发反共革命,想藉此脱离华沙公约,却遭苏联出动坦克镇压.1968年,捷克的领导人提出一系列民主政策,令人民享受较多的自由,可与西方国家接触,史称「布拉格之春」.但苏联却带领其他华沙公约成员国的军队,用武力镇压示威的群众,并撤换该国的领导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布里兹涅夫发表了「布里兹尼夫主义」,即在苏联以及其他华沙公约成员国内,推行严厉的政治控制.自此,东欧共产主义国家虽然对苏联的反抗声音一度沉寂起来,但人民的不满仍然持续.

三、戈巴卓夫与苏联的改革。

1985年,戈巴卓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当时苏联国内积累了不少问题:

政治方面,政府行政效率低,贪污问题严重,人民不信任政府.经济方面,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低,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国家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及对阿富汗的用兵,更使疲弱的经济百上加斤.因此,戈巴卓夫推行一连串经济,政治改革,以达致「重建」和「开放」两大目的.这些措施均有助改善美苏之间的关系,促使冷战的早日结束.

4.二战后美国经济霸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并非偶然。

从19实际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就超过英、法、德、俄,跃居世界榜首。

进入20实际后,又充分利用了两次世纪大战的机会,进一步壮大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免于战争的破坏,而且其生产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

与此相反,作为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强国的德、意、日战败、国家被占领,英、法在战争中被拖垮,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在战争中迅速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此时还只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限。

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压倒性,无论从绝对实力还是相对实力都巨额被了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的基础。

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

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二,培育和开拓世界市场。

培育和发展发达国家市场,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在亚洲,美国对日政策从改造转变为扶植,实行“第四点计划”,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三,排斥相异经济体,为体系内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实施两个“安全网”。

5.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因?

第一,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尤其是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国际经济联系,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广,贸易、投资、金融、销售、消费越来越超越国家界限。

第二,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全球经济规则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以“经互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市场体系冷战后已不存在了。

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和越南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确定的国际贸易、金融游戏规则迅速成为世界规则,特别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更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第三,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冷战结束后,各国越来越关注经济贸易、经济安全、经济竞争,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各国政府为了使本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完善国内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6.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

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地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竞争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前后相既的必然联系,又有后来者超越前者的必然飞跃。

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全球化则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国际化基础基本是垂直型的分工,全球化的基础则主要是水平分工。

经济国际化主要是商品交换和借贷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流通领域的国际贸易空前扩大、借贷资本百倍增长,更主要的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直接投资成为资本输出的主流。

经济国际化的国际经济交往方式是线性的,全球化则是全方位的,各国都囊括在经济关系网络之中,经济国际化的世界市场的主体是国家,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

经济国际化的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关系还不十分紧密,全球化的各国经济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