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1.docx
《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中图版必修1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7·云南省第一次高一检测)下图中阴影示意非洲某种气候类型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④地气候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受西南风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B.②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C.③地受东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交替控制
D.④地受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
2.图中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漂向内陆,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吹拂B.对流运动旺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近地面产生逆温
解析 第1题,图中①~④地均为热带草原气候,其中,①地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候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下丰沛的地形雨,冬季受到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形成干季;②地则是因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微弱而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③地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和沿岸暖流有关;④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因此选A。
第2题,图中⑤地位于副热带海区,不属于西风常年控制的范围,同时西风影响区域也不会有明显的昼夜之分。
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漂向内陆,一定是因为受到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力所致。
日出以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渐加大,由于海水的热容量更大,其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所以本题选C。
对流运动旺盛、近地面产生逆温都是陆地内部的天气系统,不会影响到海陆的气流变换。
答案 1.A 2.C
(2017·吉林长春高一大联考)下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岛甲、乙两地( )
A.1月降水量增大B.2~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7月份气温最低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4.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地带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D.距海较远
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及世界海陆分布可推断该岛屿为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据图分析,甲、乙两地都是7月气温最低,1月气温最高,所以甲、乙两地都位于南半球,故C正确。
第4题,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温度状况也有差异。
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据图分析,甲位于背风坡,故A正确。
答案 3.C 4.A
读某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完成5~6题。
5.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6.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海陆位置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X地位于海洋,Y地位于陆地,两者吸热和放热的速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第6题,M、N、P三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P地位于北纬40多度,常年受西风的影响;N地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M地位于北纬20多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因而大气环流是造成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 5.C 6.B
(2017·湖南郴州高一调研)下图是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四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
B.②地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C.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D.④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变化小,农业气象灾害少
8.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7题,亚欧大陆40°N~50°N不可能是热带,则①地不可能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②地7月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值都为正值,说明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耕作业发展;③地7月降水距平值为负值,说明夏季降水较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④地降水距平值都为负值,说明气候干旱,气温距平值7月为正值、1月为负值,则说明其气温年较差大。
第8题,结合气温和降水距平可知,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为温带季风气候、③为地中海气候、④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则①②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7.B 8.A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是图中哪个箭头起到的关键作用( )
A.③B.④
C.⑦D.⑩
10.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B.地貌
C.植被D.气候
解析 第9题,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该地绿洲的形成与水文有关。
第10题,从描述上看可知两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气候造成的。
答案 9.A 10.D
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回答11~12题。
11.②地典型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12.以下能体现经度地带性规律的是( )
A.从①地到③地B.从②地到③地
C.从①地到②地D.从②地到④地
解析 第11题,综合分析图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和对应的植被分别是:
①—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荒漠,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12题,从①地到③地的植被由森林过渡为草原和荒漠,能够明显地体现经度地带性规律。
答案 11.B 12.A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读图完成13~14题。
13.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4.这种分异规律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解析 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分布典型。
答案 13.B 14.B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D.荒漠
16.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
C.海拔D.土壤
解析 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
答案 15.B 16.A
读南北美洲森林与热带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图例①~④代表的森林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热带雨林
B.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D.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8.导致太平洋沿岸自然带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地形B.洋流、热量
C.热量、水分D.地形、洋流
解析 第17题,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故选C。
第18题,在太平洋沿岸自然带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其中热带荒漠和北半球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表现最为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洋流的作用,二是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直逼海岸。
答案 17.C 18.D
19.下图为某山体自然带垂直变化示意图,关于该山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为阴坡B.位于北半球
C.位于南半球D.北坡为阳坡
解析 该山体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高于北坡,故南坡为阳坡,该山体位于北半球。
答案 B
(2017·德州高一期末)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
下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
米)。
读图完成20~21题。
20.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21.图中海拔2100~3000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
解析 第20题,在不同海拔高度出现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
第21题,该山地应该为天山山脉,天山北坡2100~3000米的高度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有云杉林分布,B正确。
答案 20.C 21.B
(2017·山东胶州高一期末)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部山区,大致呈东西走向,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岩层中含有生物化石,峡谷北壁高,南壁低,北壁为森林草原风光,南壁有千澜石山上的耐旱松柏,谷底为荒漠,下图为大峡谷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据此完成22~23题。
22.大峡谷的植被分布,体现了( )
A.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3.形成大峡谷南、北壁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壁纬度高,蒸发量大B.北壁纬度高,水汽充足
C.南壁受上升气流影响D.北壁为湿润气流迎风坡
解析 大峡谷的北壁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森林草原风光;南壁和谷底降水少,分别形成耐旱松柏和荒漠景观。
上述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的分异规律。
答案 22.D 23.D
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
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开花日期)。
据此完成24~25题。
24.关于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及影响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南向北推移—气温
B.东部早于西部—降水
C.由南向北推移—光照
D.西部早于东部—湿度
25.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 )
A.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大
B.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
C.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
D.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日较差大
解析 第24题,据图分析等物候线可知,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由南向北推移说明受气温的影响。
第25题,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
答案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4)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③为热带雨林气候,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为东非高原,虽然位于赤道上,但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最有利影响是雨热同期。
答案
(1)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形成原因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2)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整体性 纬度地带性
(4)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成熟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对沿海某山地的实地考察探究山地两侧的天气差异。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8℃。
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5℃。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已知一定温度下,空气达最大水汽含量时,会出现成云致雨的现象(根据实验测定:
当气温为17.5℃时,空气最大可能容纳的水汽含量约为15克/立方米)。
(1)计算同一海拔A、B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哪一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
解析 由材料二可知,在气温为17.5℃条件下,空气中最大可容纳水汽量为15克/立方米,此时会出现成云致雨现象。
结合材料一可知,位于M处的气温为26℃的气流顺山坡爬升到海拔约1000米高处时,按每百米下降0.8℃计算,气流的气温会降至17.5℃,此时此高度会出现成云致雨现象,此高度以上空气会逐渐干燥。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A处海拔约为500米,此处气温应按0.8℃的递减率去计算。
在迎风坡海拔1000米以上按0.5℃的递减率去计算山顶的气温。
B位于背风坡,按1℃的递减率计算。
分析山地两侧天气差异时,应主要从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入手。
分析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主要从大气的保温作用方面入手。
答案
(1)A地22℃,B地28℃。
(2)1000米。
1000米附近以下出现云雨天气,再往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雨,背风坡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得到补偿的热量少,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8.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比较A、B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分异基础。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5)用字母D标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并简述其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第
(1)题,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第
(2)题,A、B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A地在亚欧大陆(我国)的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地在亚欧大陆西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A地气温年较差显然比B地大;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也就是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热量。
第(3)题,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第(4)题,C岛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部热带雨林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主要受东南信风、暖流、地形的影响。
第(5)题,把字母D标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的位置,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不仅关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A地气温年较差大于B地;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标注略。
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29.读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中自然带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
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不同,发育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第
(2)题,该山地北坡在海拔4000米左右出现了森林带,南坡则没有,说明在此海拔上北坡的降水较多,可以判断北坡位于迎风坡。
第(3)题,从该山地的基带为旱荒漠可知,此山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高温炎热,因此牧民会将海拔较高的草场作为夏季牧场。
答案
(1)垂直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针叶林带。
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高山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