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570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docx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提高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进才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课改基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各项要求。

根据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我校结合课改理念及本校实际,形成了具有进才特色的各项举措。

   一、学习理解文件,领悟精神内涵,形成保障机制

今年5月,市教委集中下发了教学工作六个文件,立意高远,要求明确,涵盖面广,指导性强。

文件从教学工作六大方面提出了百余条指导性意见,对基层学校如何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努力的方向,指导课改实践沿着科学、有效、务实的方向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六个文件精神,结合二期课改的全新理念,把实施新课程的过程转变为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也是师生发展的保证。

作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应该梳理和明确学校教师要做好的重点工作,提高学习和贯彻执行文件的自觉性,找到学校发展的“瓶颈”,在落实课改要求,深化素质教育,突出学校特色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把六个文件的落实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进而确立“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课程管理常规化”的指导思想。

构建“三维联动”的保障机制,即研发处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教导处负责课程实施、管理;学术委员会负责课程评价审定。

形成年级组和教研组“双向贯通”的管理网络,即教研组从学术层面负责教学科研和课程实施;年级组从常规层面负责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

有效的学习和完善的机制保证了六个文件的有效落实,提高了课程实施到位度,保证“理念落地,制度落实”。

二、贯彻落实文件,校本实施课程,突破重点难点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六个文件要求,坚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实现“构建整体性校本课程,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强化教师课程执行力,促进学与教的有效性”的基本目标。

1.完善校本化课程计划,确保实施到位

我们依据二期课改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三类课程和结构,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制订了《进才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按照“维护国家课程,突出学校特色,关注学生需要,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方案按三类课程结构配置科目,凡涉及到国家规定的课时数都得到了保证,而且将每周课时总量控制在规定的35课时,保证学生有自主发展的时空。

为了使理想的课程方案落实,我们依据二期课改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进才中学学科教学标准”,将国家规定的“普遍取向”的课程标准具体化(课程标准具体化,也就是课程目标的校本化,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我们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和分课时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达成度,据此调整和改进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使得教师明确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想学”、“学会”、“会学”。

2.加强实施过程的监测,注重三类课程品质提升

教育质量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对实施过程每一环节的保证,就没有对教育质量的保证。

我们提出“基于问题的管理,着眼于发展的反思”的管理理念,按照文件要求,对各类课程的实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为了提高基础型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教导处制定了“进才中学教学六认真”和“各学科作业常规要求”,统一使用学校自编练习本,控制作业量。

为解决有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品质不高、流于形式的问题,我们以“学生三院”为依托,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如:

组织环境保护研究社团学生到上海市环境学校学习参观;组织学生到上海市医药学校学习护理;邀请上海作家叶辛、北京天文台台长朱进博士等专家名人到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借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智慧”和外力作用于课程建设。

去年,学校制定了“学生三院”二期发展纲要,总结经验,破解难题,设计新思路,提出新目标。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质量监测管理系统,收集师生对各类课程的满意度与参与度信息,尤其是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的信息,收集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表现和学业水平达成度的信息。

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作为课堂教学改进和调整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保证“以常态促进优质,以优质引领常态”。

3.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充分发展

在落实课改方案中,我们努力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力求体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行,特长发展与多元发展并重”,旨在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创设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研究氛围,努力使课程实施过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如:

学生的大别山社会实践活动,带着课题下去,在实践中研究。

二是注重团队合作,形成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培养领军人物,形成特色团队,如:

物理教研组在课改中,创设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在常规实验和DIS实验中领先于全市,物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作用课程建设,建设有进才特色的课程。

如:

党团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典礼课程、多外语、数理的TI和DIS、艺术模块课程、天文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学生三院、国际MPY课程和汉语国际推广课程,为社区居民开设“科技大转盘”系列课程等等。

四是加强过程管理和终结评价。

学校开发了“选修课、社团活动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

参与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保证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多样化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机会。

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和高考中冒尖。

一大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施提升了专业素养,形成自己特色,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

有十位青年教师在新区教学大赛中获奖。

三、弘扬文件精神,推进学校文化战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课程实施最广泛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未来在于学校文化的建设。

六个教学工作文件所蕴含的人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使之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需要和呼唤优秀的学校文化。

2007年,我校制订以实施学校文化战略为主题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认同正在走向全体师生,我们期待它走向未来。

另外,进才在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对台交流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打造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进才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还需努力:

一是要以科研引领课程改革。

学校龙头课题“校本课程的整体构建及实施学与教的有效性研究”,被评为市级课题,十八个子课题,覆盖了所有学科。

教师参与率为100%。

二是要建立基于校本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系统,促使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三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使教师发展符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尽快实现从个体优秀向团队优秀转变。

三是以完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能”为切入点,关注学习成效的最优化,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途径,追求育人的大智慧。

我们期望通过贯彻市教委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课改,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和兄弟学校共同进步,为发展上海基础教育贡献力量,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打通课堂内外,即从学校“教室”这个这个小课堂,走向与家庭、生活、自然相结合的大课堂,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多层面、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现将我们的实践与认识总结如下:

一、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开发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依靠国家统一开设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穿越更广阔、更深厚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组在1-5年级开发了《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诵读》等课程,在6-9年级开设了《论语》《散文鉴赏》《唐诗宋词》《名著导读》课程;数学组在1-5年级开设了《口算课堂》《趣味数学》等课程;英语组在1-2年级开设口语课,在7-9年级开设了《新概念英语》课程;物理组开发了《科普读物阅读》等课程;生物组开设了《我是小医生》等课程;地理组编写了《知我利津》等校本教材。

这些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又能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发实践性、活动性课程。

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乐器、播音等兴趣小组,每周五下午开课,学生自愿选修,延伸和充实课内所学知识。

每年举办“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内容包括“读书与生命成长”报告会,讲英语、说普通话风采大赛,古诗文朗诵比赛,才艺展示,书画作品展评,图书超市等。

这些活动,有组织、有发动、有安排、有评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的有效延伸,既开发了学生艺术禀赋,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既培养了人文精神,又培植了科学素养。

二、深化三项改革,使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1、备课改革。

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校把传统上的备课本改为导学案,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预习指导、导学探究、拓展延伸和达标训练等内容,着眼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集教案、学案、练案与一体。

课堂上教师努力寻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升了教学质量,使教师更好的体验了职业幸福。

2、课堂改革。

为了使校本课程落到实处,我校积极响应市县教育局构建“和谐课堂”的精神,推出了“导学导练,自主互动”智慧和谐型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就是以目标导学、以学案助学。

导练,以学案达标题进行训练。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互动,包括小组内“一对一”的互助,小组内四人间的多维互助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

智慧,学习是学生的智慧活动与智慧收获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单一的“知识课堂”教学范式,走向“智慧”课堂教学范式。

和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

基本流程包括四阶段、九环节,四个阶段是:

构建动场,唤醒智慧→自主学习,启迪智慧→交流探究,实践智慧→综合建构,内化智慧。

九个环节是: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制定目标,明确重点→学案解说,指导学法→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小组交流,互助落实→课堂讨论,质疑释疑→回扣目标,训练巩固→反馈矫正,反思升华→迁移拓展,创新实践。

“导学导练,自主互动”智慧和谐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现在的主动探求和自主探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开始向“我会学”、“我乐学”的方向发展。

同时,教师逐渐摆脱了“拼时间、耗体力”的疲劳战术,不再为学生的厌学而烦恼,常常投入到同学生的交流和碰撞中,时时沉浸在教学相长的幸福里。

在教学教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体会到了“个人提升”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乐趣。

3、作业改革。

为了为校本课程提供时间保证。

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有关要求改革作业布置办法。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其他学科一律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

所选作业题目具有代表性、发展性、基础性、层次性,难易应适当,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优生布置探索型作业,为困难生布置双基型作业。

作业做到“三不布置”“一杜绝”。

不布置学生已经会做的和机械重复、大量抄写的作业,不布置与课堂内容脱节的作业,不布置难度过大学生无法做出的作业,杜绝惩罚性的作业,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时间保证。

三、搭建十大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基于校本课程的三层面交流。

(1)备课组内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主要是针对校本课型模式的实施和学案的使用进行研讨。

(2)教研组的主题活动,每周一次,针对在备课组和听评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方案。

(3)全校的教学论坛,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主题,分中小学两个学部进行,每个年级部选出一个中心发言人,围绕主题和个人学科实践进行阐述。

2、基于校本课程的三层面磨课、议课。

(1)备课组内的研究课。

(2)教研组内的观摩课。

(3)全校范围内的示范课。

不论哪种形式的磨课,都要经历集体备课→上课→观课、听课→说课→议课、评课→小结四个步骤。

同时在备课组、教研组实施“一次课例,三次研究”策略,即上一节研究课,首先同伴听课,实现同伴互助;再上一次,请老教师指导,实现专家引领;最后再进行个人反思,促进个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3、校本课题研究。

为了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校本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我校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校本课题“田野”式研究。

针对校本课题,我们以教研组为活动主体,以骨干教师为带动群体,使全体教师全面参与,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

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省市重大课题,以研带训。

目前,学校共有4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

这些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先听后上。

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实施“先听后上”策略,对教师集体备课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

第一,单元通览。

备课组集体对校本教材进行通览,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预设。

第二,自主备课。

教师对文本独立进行备课,并重点备分工课题。

第三,说课交流。

学科教师根据分工对个人负责的重点课进行说课,其余教师根据说课进行二次备课。

第四,先听后上。

教师根据分工每周对重点课题有重点备课人先上,其他教师求同存异,然后再上。

5、教师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

我们在教师扎实做好常规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倡导“课堂三思”。

课前思考是否把握好了教材,了解了学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进程;课上思考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课后思考课前预设与教学实际的差距,总结哪些目标达到了,课堂上出现了哪些新的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

并且要求教师在反思的同时,动笔表达,每两周要写出一篇教学反思或者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并且纳入了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对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研论文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学反思评选活动。

6、教师读书。

读书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之路。

因此,我校向教师推荐了阅读书目,对教师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每位教师每天挤出一个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每学期至少阅读一至二本教育著作、撰写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并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随笔。

学校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常规管理,每两周检查一次。

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经验交流会,使教师读书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为了把读书和教研结合起来,我校还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活动。

学校印制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并提出了基本策略,要求每个教师首先进行个体解读、做好圈点批注、梳理好观点,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了学校的读书论坛和读书经验交流会。

通过共读活动,我们建设了书香校园,构建了学习型教师团队。

7、“师带徒”。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学校聘任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为导师,为其确定一名徒弟,签订“师带徒”协议书,提出具体、详细的权利和义务。

要求徒弟每周至少听导师课1节。

导师每周至少听徒弟课一节,指导备课2次。

学校根据徒弟的专业成长情况(含备课、讲课、教学常规、教研教改等)和教学质量来评评定导师等级,并开展“徒弟讲课比赛”和师带徒研讨会活动,评选了优秀导师和徒弟,并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体现。

8、专家引领。

我校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使校本课程工作在专家引领中前行。

自2007年3月以来,我们先后邀请陶继新等20多位专家、名师到校作报告。

还派出60多名教师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各种高层次的教学研讨会、优质课观摩等活动。

尤其要提的是,2007年7月,我校分两次组织教师90余人到潍坊十中学习“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

2009年4月25日,校长带领近50人到胜利四中观摩了“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胜利四中”同课异构活动。

每次学习回来,都要求教师根据个人实际,认真写出学习体会或考察报告,进一步开阔了教师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保障了教科研的健康运行。

9、教学基本功练兵。

首先,我校狠抓教师通用基本功训练,使全校教师都能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粉笔字,能说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

其次,以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年”活动为契机,加大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使全体教师都会熟练使用微机、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运用网络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工作。

10、成果展示。

为了浓化教科研的氛围,为教师交流提供平台,我校编辑了校刊《一校新教育》(教师版),现已编发教师论文、案例、文选200多篇,宣传了学校教科研工作,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了教师成果。

在市县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走科研兴教、减负增效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先后获“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学术研究基地理事单位”、“市教学示范学校”、“市规范化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十佳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市级示范学校”等市级以上称号71项,县级称号80项,连年被县教育局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东营日报》、《现代教育导报》、《中国创新教育》等报刊多次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报道。

在2009年全市课程水平实施评估中,我校受到评估小组的好评,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007年以来,校长杨子让同志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科研创新型校长”称号,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能手,1名教师被省中语会表彰为“省优秀语文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14名教师被吸收为市教育学会会员。

有5名教师分别获得省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2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市优质课或精品课评选一、二等奖。

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能手或、省骨干教师6人,市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兼职教研员31人,县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兼职教研员56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校本课程中对教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作为校本课程探索实践的开拓校之一,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成果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是偶然,校本课程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从理念到培训再到实施,从教材到课程形式再到活动,从开发到经费投入再到资源挖掘,从实践到反思再到认识调整,从考核到评价再到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每一步发展的道路都经过严格管理、深入研究、制度保障,有力的推动了课改工作,更重要的是使社会各界了解了课改。

可以说,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师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许多学生将动手实践的体验感受写成文章登在《西宁教研》或报纸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了以“戏剧大舞台”和“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和流程由学生自主策划完成。

从方案的设定,组织机构的建立,任务分工到经费筹集、活动安排,活动呈现及活动评价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大型活动中,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加强,合作的智慧共同分享,探究意识进一步强化。

——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得到发展,“让课程适应学生”这一理念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喜欢戏剧课的迷上唱戏,喜欢陶艺课的迷上文物考古,喜欢生物技术课的利用假期到野外考察探险,喜欢英语口语课的积极参加“英语故事会”“英语沙龙角”等活动。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得以进一步张扬。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宏扬传统文化,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校本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

——传统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在校本课程引领的作用下,贯彻人文教育、环境教育、社会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自然,感悟文化内涵,使课程建设中凸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三、校本课程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思变

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亮点,许多省、市、地区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突出了学校文化和特色,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

但校本课程在研发、实施、管理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觉得,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改革管理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偏差,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相当学校只实施国家课程,缺少或没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将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简单混为一体。

2、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管理、实施、评价缺乏专家的引领和理论实践的指导,更缺乏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地方为学校服务的意识淡薄。

3、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编写和课程结构设置及校本资源开发都好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相对滞后,校本课程研发中缺乏资金、专业教师等各种因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上困难重重,致使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中举步为艰或中途而废,也是许多学校只开设国家课程的原因之一。

4、校本课程在实施中,一些学校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者关系把握存在偏差,受考试和升学的影响,过于强调国家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又受到应试教育的重重阻挠,突出以升学传授知识为主,忽视育人功能的素质教育。

5、校本课程资源研发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本土文化特点,相当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大多是借鉴和引入其他省市地区的校本内容如欣赏、陶艺、棋技、制作、书法等。

资源开发上存在着各自为阵,缺乏交流和资源共享,有的校本课程开设内容中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忽视学生心身发展阶段的特点或忽视群体与个体的需要。

6、校本课程实施中缺乏必要的指导方案和专业管理人员,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在许多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小学科教师兼任,这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

7、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简单,还不具体完善、科学合理。

评价过程只重结果,淡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丰富性和学生发展性。

上述问题是2002年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管理以来出现的问题,急需学校从实际出发,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较为合理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切实从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出发。

为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学校要依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要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1、关注和加强校本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水平。

让其获得更充分的课程权力,为学校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铺路。

2、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因此校本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改革精神勇气,还需要科学严谨态度。

树立先进科学课程改革理念,面向学校未来教育的发展,开发学校潜能,鼓励创新,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

3、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地方课程和学校实际发展需要而开发设置,是学校所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完善、延伸。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必须建立校本课程管理机制,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建设方案。

并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管理。

4、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质量的提升是课程管理的重点,不能够单纯依靠学校进行课程管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调各教育力量的联合,努力构建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