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527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提纲总结

必修二·专题一

考点1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迁。

原始社会时期,采取刀耕火种;

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汉代普及。

2.

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其影响。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交换少,具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但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具有落后性。

(4)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具有脆弱性。

(5)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保守性。

影响:

积极: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有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4.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起源早,长期领先于世界;

4.政府大多采取抑制兼并和重农抑商的政策。

 

考点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冶金、制瓷、丝织)

1.古代冶金业的发展

时期

代表成就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了冶铜技术

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两汉

发明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创造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

2.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及成就

时期

代表成就

商周

商朝时已经烧制出原始瓷器

秦汉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是特色

宋元

瓷窑遍布各地,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定、汝、哥、官、钧)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景德镇是瓷都。

3.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及成就

四五千年前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

商朝有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

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在苏杭等地设制造局;清代的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3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流向

劳动力

官营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无偿征调各类匠户

田庄

豪强地主控制经营

满足田庄自身的需要

田庄中的依附人口

家庭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农民自身

注意:

官营手工业在产品技术上,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好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在技术和规模上取代了官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起源早、长期领先世界、远销国外;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

3.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精细、技术不断进步。

考点3古代商业的发展变迁

时期

表现

原因

商周

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

春秋战国

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至隋唐

总体水平不高

商人经商收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

都市商业的发展;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交通便利。

宋代

商品种类的增加;出现交子;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交通发达

明清

赋税沉重,受到官府压制;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出现商帮;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

考点4市的变迁

时期

表现

宋以前

商业活动受时间、空间限制;官府设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

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明清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四大名镇

考点5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汉

陆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两宋

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大港;设市舶司。

清朝

海禁、闭关锁国,只开广州对外经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特点:

1.以宣扬国威为目的;2.以朝贡贸易为主。

考点6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1.“重农抑商”。

①含义: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原因:

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③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④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⑤发展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⑥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

2.“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海禁”。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影响

(1)积极: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对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

 

专题二

考点1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和影响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现象: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影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冲击着封建制度。

考点2洋务运动

1.背景: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

太平天国运动;外:

列强的入侵)

2.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3.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5.口号:

“自强”“求富”

6.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

李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近代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7.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8.评价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考点3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较

1.军事工业

(1)经费:

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官办,经费全由政府调拨。

(2)产品:

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

(3)管理:

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

(4)性质:

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2.民用工业

(1)形式:

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

(2)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

(3)性质: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考点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东南沿海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

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期

概况

原因

甲午战争后

初步发展

①列强的侵略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一战期间

1914年至1918年

短暂春天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的影响,出现各种实业团体;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

较快发展

①全国实现了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全面抗战期间

日益萎缩

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打击

②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垄断

抗战胜利后

陷入绝境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专题三

考点1“一五”计划

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时间:

1953年-1957年。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等。

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考点2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内容: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

公私合营  B、政策:

和平赎买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足:

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考点3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召开

会议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当前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②提出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这次会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考点4“大跃进”

起因: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表现: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前期“以钢为纲”,后期“以粮为纲”。

口号:

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盛行浮夸风。

后果(影响):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教训: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5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特点:

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影响):

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训: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6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提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导致1959-1961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

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考点7十一届三全会(1978年底)

基本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考点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放政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形式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10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积累了经验。

过程: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考点11对外开放格局

根本目的:

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过程:

1980年,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意义: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

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1985年,开放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意义:

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了内地发展)

1990年,开发浦东。

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专题四

考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

原因(近代):

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时期

传统

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前

改革开放后

服饰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

衣物色泽、款式单一

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饮食

满汉美食

西餐

凭票供应

菜篮子工程

住宅

深宅大院

欧式洋房

住房拥挤

安居工程

习俗

留辫子、缠足、婚丧仪式繁琐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休闲方式多样

表现:

特点: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影响:

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斗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考点2大众传媒的进步(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

报刊业:

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

电影:

起步:

1905年,我国自主摄制了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

发展:

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1935年,《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辉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电视:

诞生: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普及: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互联网: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1新航路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望;

(3)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

(4)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流行;

(6)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

路线

目的地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第一个进行远洋航行的航海家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向西

美洲

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向东

印度

直达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环球

环球

证实了地圆学说

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②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在欧洲社会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揭开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给美洲和非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考点2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濒临大西洋,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②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2、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

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7世纪末,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英荷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内容:

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若不是,则没收船只和货物)

(4)英法战争:

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的优势

1.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优势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强大的军事优势

  英国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4.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特别提醒:

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业过分注重商业发展,英国能够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

 

考点3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以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掠夺、欺作性贸易、贩卖黑奴、殖民战争等为主要方式。

(2)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2.影响

(1)对世界市场而言: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步拓展。

(2)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对殖民地而言:

促使亚非拉国家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而言: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考点4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18世纪60年代)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

(1)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等,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

(3)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5)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考点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主要发明

开始: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重要发明:

①瓦特改良蒸气机。

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考点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2)机器发明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交通运输业在轻工业的带动下发展。

(3)从英国开始,向多国扩展。

(4)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机器工业)进程开始了。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生产力:

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②社会关系: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一-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改变了英国的经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④思想:

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

⑤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消极方面:

①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造成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

考点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9世纪70年代)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报等。

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②新的交通工具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