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647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民居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民居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民居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民居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民居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民居导游词.docx

《古民居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民居导游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民居导游词.docx

古民居导游词

古民居导游词

篇一:

仙境古民居导游词

仙境古大厝导游词(删减版)

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

欢迎你们到这里游览参观,大家一路辛苦了。

我是导游()。

今天,我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游览闽南古大厝。

希望我今天的解读,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闽南,“房子”叫“厝”,大家看,我们眼前一字形排开的这三座房子,就是闽南古大厝。

这种建筑形似封建王朝帝王居住的殿宇,富丽堂皇,所以又叫“皇宫起”。

大家看,中间的一座叫玉西居,两侧的——(用手指示)右边的叫玉辉居,左边的叫玉环居,都建于清朝。

玉辉居有三个大门。

中间部分是建筑主体,闽南话叫“正身”,而两侧的房子闽南话叫“护厝”。

我们看那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还有两个坡面。

从两旁看,像一个“人”字,也像一座凸起的山峰。

这种屋顶的两端,椽木(俗称“圆仔”)悬在山墙外面,因此称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

在我国古建筑中,主要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屋顶,悬山顶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屋顶,很好解决了墙体不被雨水冲刷的问题。

再看那屋顶的正脊,(用手指示)这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燕尾脊,也叫“中脊”。

这种屋顶成曲线形状,屋脊两端高高翘起,在尾端向外延伸并分叉,尖细似燕尾,所以叫“燕尾脊”。

“燕尾脊”屋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包涵着早期华侨思乡、思亲的情感信息——

这三座房子是仙景村林培彦先生建造的。

他16岁独自前往马来西亚。

最早建玉西居,1876年完工,其他两座都在1888年完工。

作为“番客”的林培彦先生,他把三座房屋都建成“燕尾脊”屋顶,饱含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玉西居的大埕。

大家看屋檐下,砌有一道“凹垛”(备注:

音“duǒ”,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

),这个位置俗称“水车堵”,它是一条宽度二十多厘米的“景观走廊”。

古大厝的精妙之处就在这里,它呈现的是泥塑艺术,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活灵活现,美不胜收。

这些一百余年的泥塑,颜色虽然有些退化,图案也受损斑驳了,但还能保留到现在,足见当时的传统工艺相当了得。

我们再看这大门,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单扇小门,俗称“角门”。

这在闽南古大厝中很少见。

也许有人会说,这两个小门好像多余。

对这两个小门的作用,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古时晚上大门先关,为方便家人出入,就在大门两侧各留一扇边门。

也有人说,它是用来表达身份的,也就是说,地位高的走大门,地位低的只能走小门。

我们再看门槛两端,安放着两块经过加工的石头,这两块石头俗称“乞丐椅”。

“乞丐椅”,顾名思义就是给乞丐坐的。

古时乞丐是不能随便进大门的,只能坐在这里等候主人的施舍。

这两块石头,体现了主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大门的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连着读——“玉西”,它是这座大厝的“厝号”,这种对联叫“冠头”联。

上联是“玉斗回寅新气象”,下联是“西河衍派旧家声”。

上联写出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也暗喻了林氏家族如春天般的发展前景。

下联的“西河衍派”,“西河”在现在的河南,直接写出林氏家族渊源,意在告诉后人,饮水思源不忘本。

“旧家声”则诠释了林氏家族“学忠孝事”、“读圣贤书”的良好家风。

大家再看这“窗”。

窗的功能是空气流通,增强采光。

这种窗叫“花窗”,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带有装饰效果。

花窗图案丰富多样,但多寓意吉祥如意。

这“花窗”,和前面提到的“燕尾脊”、“水车堵”,它们的装饰形式、装饰材料、装饰风格、装饰色彩,以及反映的人文习俗,也不尽相同。

可惜年月太久,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真面容了。

大家请随我一同进屋看看。

这座古大厝的结构俗称“五间张”,有上下两进,俗称上落、下落,中有天井,闽南话叫“深井”,两边有厢房,闽南话叫“过水”,上厅两侧各有两间房子,叫大房、边房,下厅两侧也是,叫下房、角间。

大厝以上厅为中心,住房按照辈分依次排列,先左后右,从高到低,依次居住在大房、边房,下落和护厝。

这些就组成了大厝的格局,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内外有别的伦理思想。

这座古厝还有一奇,大家看这两根柱子,柱子下端都有一小段的衔接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

是不是木料的长度不够呢?

当然不是。

据林家代代相传,当年林培彦把大厝建在金榜村,有次从马来西亚回来,梦见仙人指点,要把大厝建在这个地方,说这里是风水宝地,而且厅堂的两根柱子,要用两段衔接,寓意代代相接,绵延不断。

我们再看两根柱子的位置,都竖在通道的中间,所以这两根柱子俗称“隆中柱”(或“步柱”)。

这里还有一奇,柱子竖在通道的中间,两侧通行方便,为什么柱子和大厅墙角要用木板隔开。

大家看,这通道的两边都有门,而且是对称的,按照闽南传统,说是风从这门进来,从那门出去,叫“漏气”,不吉利。

用木板隔开,不“漏气”,也有利于空气在室内流转。

还有一种说法,通道两边的门是对称的,叫“对冲”,在闽南的传统说法中,“对冲”是会带来灾难的,所以一定要隔开,避免“对冲”。

我们顺着柱子往上看,这是闽南古厝上厅(厅堂)椽口典型的出挑方式——兼有台梁架与穿斗架的特点。

在闽南,上厅是敬神祭祖、举行婚丧仪式的地方,也是宴请宾客的地方。

大厅后面靠墙处,一般建有神龛,用两根柱子分为三部分,居中供奉祖先牌位,左边供奉众佛,右边供奉土地神。

这种形制的神龛,俗称“椟”(dú)。

还有一种,如果没有“椟”,就在大厅后面靠墙处,安置一张长方桌,用作香案,俗称“同案”。

无论是“椟”还是“同案”,都可以用于摆放香炉、蜡烛及供品等。

说到这里,还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我们去看看。

大家看,这是“浣衣槽”,是用来洗衣的,也叫“洗衣槽”。

它是用一块石头打造出来的,呈圆形状,直径应该有一米多。

这种用石头打造出来的物件,也不是仅此一件。

据说在永春的“魁星岩”也有一个用来洗菜、淘米的“洗菜槽”“淘米槽”。

还有一个地方,也值得我们去走走。

这是“枪楼”。

“冲锋枪”的“枪”,“楼房”的“楼”。

在民国时期,为防土匪的抢劫,一些富有人家一般都养有家兵,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保安。

这些家兵,既是为了保一个家族的平安,也是保一方平安。

“枪楼”就是那些家兵的住所。

大家回头看看这堵墙,这里有一个黑板。

1958年,在这里办过夜校。

老师说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办夜校、扫盲,这些带有时代痕迹的记忆,大家应该没齿难忘。

各位女士、先生,领略了古大厝神奇魅力,我们今天的旅程也要结束了,希望今天的游览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此,我祝愿大家在接下去的旅途中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谢谢大家!

篇二:

河阳古民居景点导游词

河阳古民居景点导游词

河阳古民居景点:

六都→文翰公祠→廉让之间→虚竹公祠→气象钱→循规映月→答樵路(贞洁墙)→耕凿遗风→福昌寺→中峰山脚观景→答樵路返回路上→荷公特祠(古董工艺陈列馆)→义田公所遗址→陪嫁井→八士门→古树古墓→河阳古街→三朝巷→三院同春→圭二公祠(根雕陈列馆)→大宗祠→财神庙→公济桥。

■旅游指南:

河阳景区位于新建镇河阳村,景区距离缙云县城16公里,距离金丽温高速公路缙云出入口7公里。

从县城出发,开车约20分钟就可到达。

在缙云汽车站有直接到达新建镇河阳的班车。

概说:

朋友们,欢迎大家光临千年古村河阳,进行一次历史文化之旅!

河阳村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西1.5公里,距仙都景区16公里。

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是个有着1100年历史的古村庄,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总计1500余间,乃是明清两代所建;河阳村民94%姓朱,山清水秀,民风古朴,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为江南极为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是我们穿过历史隧道探寻千年历史文化的理想去处。

朋友们,这条溪名叫新建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后入钱塘江,是河阳村的天然壕堑,对岸就是河阳村了!

河阳古民居2000年2月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于2000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旅游。

大家看这门楼上的对联:

“唐宋望族长留千古风范,明清庄园笑迎八方嘉宾”,各位就请跟随我走进河阳古民居,走进历史,走进昨天。

六都:

朋友们,你们猜猜这座古民居题额“六都”是什么意思?

根据清代道光年间《缙云县志》记载,河阳村属于景福乡六都,这个“都”就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全县设29都,河阳村正排在第六位,所以题额“六都”。

各位随我走进去看看。

“六都”是河阳典型的正院加两个偏院院落格局,这是正院,左右两边是偏院。

河阳古民居有三种类型,“六都”是一种,偏院在正院后面的是一种,还有一种只有正院没有偏院,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

标准的院落是十八间,当然,房子越多越显示富有。

六都是河阳村最大的十八间大院,走廊井字型,房间大,天井大,你们看连它的门槛都有两道,证明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现在大家判断一下“六都”的大门朝哪个方向?

没错,大门是朝向西南方向的,而且河阳所有的古民居正门基本上都是朝向西南方向。

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中国传统建筑大门都是朝南开,这里为什么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做解释。

文翰公祠:

朋友们,我们脚下的这条鹅卵石路叫问渔路,这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叫下轮坑,这些都还基本保持着元代建村时的设计特色。

我们现在来到了文翰公祠,这是为祭祀河阳朱氏祖先——清朝中叶朱文周、朱翰臣父子而建的。

文翰公祠建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03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军进驻河阳村,局部被拆毁,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建。

现在是全村朱姓大族进行春秋大祭的地方。

占地面积780余平方米,座东北朝西南,

有房屋20余间,一进三开,有前厅、围廊、天井、后堂。

现辟为河阳民俗陈列馆,它的特点是馆内古匾众多,是了解河阳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这两对桅杆高3丈6尺,是用老的鲁班尺量的,大约有10米高,柱头用锡或蜡作葫芦状封顶,下面的磉墩圆的要比方的高贵。

这样的桅杆以前全村有30多对,谁家出了进士或举人,才有资格在门前树立一对,以示表彰,就好象现在发的锦旗、奖杯。

请大家向上看,门上匾额“义阳望族”是由清朝浙江学正朱珪题写的,大家再看中堂正中悬挂的匾额“亢濮大宗”,要了解这两块匾的含义,还要从河阳朱氏家史渊源说起。

河阳朱氏祖先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地区,这两幅画像就是河阳朱氏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

唐朝末年,群雄四起,你争我夺,兄弟俩为避战乱来到了浙江杭州。

当时这里属于吴越国,皇帝武肃王钱鏐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即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

武肃王病故,天下大乱,哥哥朱清源劝告弟弟朱清渊要韬光养晦,先隐居起来,待天下形势明朗再说。

于是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朱清源携弟弟漫游括苍缙云,看这里山水秀丽,就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代不忘祖宗之本,用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取名“河阳”,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村。

朱氏自河阳定居以来,已繁衍四十二代。

一千多年来,他们崇尚礼教,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成为缙云望族,“义阳望族”、“亢濮大宗”“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等的赞扬之辞。

河阳村还有个别名叫“一万穷”。

“一万穷”这个村名是由一位和尚取的。

相传他在该村向一位老妇人化缘时,那老妇人说:

“师傅,我家有九口人吃饭,只有一万田,穷得很,人家比我都富得多?

?

”那和尚回去后就跟人说:

“河阳有一万田的人家还说自己穷,真是‘一万穷’村。

”从此,“一万穷”村的名声就传开了。

其实,老妇人说的一万田,是指一万把田(把,古代可作量词,一把即一握),相当于125亩田,这是解放初期划分阶级成份时,起码是个大地主了,说明河阳人是非常富有的。

这是河阳朱氏十七世祖朱竹友(公元1265——1334年),元末明初人,官长洲教谕,尊称竹友公。

元朝中叶后,河阳一度人丁衰竭,朱竹友从新建回河阳续嗣,现今河阳村的朱氏子孙均为朱竹友的后代。

他乐善好施,兴办教育,造宗祠,建“八士门”,规划村庄,大家看到的河阳村水系、道路基本格局就是他设计的。

他使一个濒临衰败的河阳重新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其功德不可估量,其历史地位堪与始祖清源公相媲美,被称为河阳村的“中兴之祖”。

这位是朱竹友的孙子、十九世祖乡贤公朱维嘉,明初大儒,学识渊博,著有《素履文集》十卷,人称朱先生。

洪武年间任国子监丞,历经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