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448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docx

教育资料精选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

24.甲骨卜辞曾记载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曾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大获全胜,深受武丁的喜爱和部众的尊敬。

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青铜器468件,青铜武器有130余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据此可知()

A.商代男女平等之风盛行

B.妇好是商代杰出的军事统帅

C.商代青铜器被广泛使用

D.商代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25.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用于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成熟

C.中国古代历法实用性强

D.官府垄断古代历法的制定

26.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提出对商人“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观点,这反映出作者()

A.肯定当时的经济主张

B.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C.主张对商人自由放任

D.要求对商贾礼法并施

27.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

唐后期(757~907年)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政治局势发生变化

B.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C.国家政策倾斜南方

D.北方生产水平下降

28.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

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疆域扩大不断扩大

C.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D.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29.两宋时期,太湖平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当时的苏、常、湖、秀(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谚语云:

“苏湖熟,天下足。

”到清代中期太湖地区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区,“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这一变化表明太湖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增加出现粮荒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3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华商欠外商的债务予以积极偿还。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执行华商欠外商的债务“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

这一变化()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自力更生

C.促进了朝贡贸易体制瓦解

D.减少了中外贸易的商业纠纷

31.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

“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

”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32.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7%。

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C.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D.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

33.图5是1911年2月5日,法国《新闻报》彩色石印画《新潮流的剪辫子运动》。

这幅画就是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上海在剪辫子运动中的情形。

据此可知()

A.民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差异

B.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C.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程度不一

D.清政府禁止自由剪辫

3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行衰落也。

人间万事,恒以相争而兴,专占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

陈独秀意在说明()

A.否定孔子历史地位就能实现民主自由

B.反思想专制就是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

C.全盘西化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捷径

D.反对儒学独尊是实现思想自由的关键

35.九一八事变后,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书籍相继创刊、出版;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用时人的话说:

“‘中国复兴’四字,现在几乎成了口头禅。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民族复兴发展为社会思潮

C.民族复兴思想大相径庭

D.政治宣传统一了各界思想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

这次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当时个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

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 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

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中华帝国老大的观念。

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

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

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

——均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