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394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

上传:

吴建红更新时间:

2013-5-2917:

39:

27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结题报告

课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但综观现在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

再加上我们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缺少有效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低。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

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

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国外早就很重视儿童阅读的教育与研究。

全世界最钟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时刻向孩子灌输“书本是甜的”这一意识。

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里度过。

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妇孺皆知,这些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老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本先生等对“小学生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选择“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课题,旨在配合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也是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课外阅读:

就是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

从时间上,可以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时间的阅读;从方式上,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上网浏览;从内容上,教材以外的一切有益的、健康的阅读。

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阅读兴趣:

一是具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经常看书看报;二是具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查工具书,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三是具有一定的阅读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书籍,有健康的阅读期待。

3、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这一定义中蕴含着两个教育观念。

(1)实践观:

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目的是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加宽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进而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只有具体的阅读才能给学生在过程中带来快乐,也只有具体的阅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锻炼学生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环境观:

营造读书的环境比单独阅读一本书要重要和有意义的多。

只有老师、学生都行动起来,共同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也能使学生所读之书更有实效。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建构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

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教学认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3、积极强化理论。

强化学生积极行为产生的内部情感体验,使积极的情感态度得到巩固,并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对学生阅读中的点滴体会及闪光点、成功点或创新处,应运用各种方式予以积极强化,如鼓励和表扬、赏识等,以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

通过对我校四年级(三)班和(四)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指导,使教师、家长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小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

小学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

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师目标:

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课外阅读指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具体而真实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

2、为学生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图书,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

3、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4、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积淀。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要完成量的规定,更要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做法如:

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阅读“内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5、掌握学生对“课程标准”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的实施情况。

根据学生实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会、评选小书迷、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设计评比、读后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了解课外阅读的教学情况及其效果。

3、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的教师不断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

避免一切从头做起,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4、文献资料法。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五、研究的对象

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和(四)班全体学生

六、研究过程与研究策略

2009年3月,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这一课题,针对研究目标,结合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本校情况尝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

1、全面调查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优化读书环境,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良好条件。

3、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4、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已将近三年,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高,取得了一些收获。

★第一轮学习实践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1、问卷调查,了解实情

为了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本学期初,我们对本校四年级的三、四这两个班的150名学生从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类型、午读情况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对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如下:

是否喜欢阅读

喜欢

75

50%

比较喜欢

65

43.33%

不喜欢

44

26.67%

阅读的时间

不花时间

20

13.33%

0.5小时

60

40%

0.5-1小时

70

46.67%

阅读方式

读书做记号

48

32%

摘抄词语

58

38.67%

提出问题

42

28%

写读后感

25

16.67%

经常查字典

15

10%

每学期课外阅读量

不读

30

20%

三本以内

120

80%

三本以上

30

20%

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吗

140

93.33%

不大

25

9.8%

0

阅读书籍种类

文学故事

45

33.33%

脑筋急转弯或漫画等娱乐书

72

48%

学习辅导(如优秀作文)

100

66.67%

科幻书籍

24

16%

调查显示:

43.33%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但是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每周只有46.67%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

学生在接受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电视、电影、电脑、游戏等多种声像的刺激,而电影、电视、游戏等声像制品又以层出不穷的手段和方式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对于白纸黑字的铅印文本越来越疏远,读书的人群越来越少。

学生对于全是文字的读物不太感兴趣,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占到33.33%,他们更喜欢的是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外阅读有“功利性”增强的趋势。

学习辅导类读物,如作文书占66.67%,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和老师极为重视这类“知识型”书籍的阅读,阅读“作文宝典”成了学生习作的秘密武器,致使学生在习作中出现“雷同现象”、“无病呻吟”,习作成了“假、大、空”的舞台,缺少学生思维灵动的火花。

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调查显示:

约有16.67%的学生基本不写阅读心得,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用眼睛看,不善于思考,只有28%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提出问题,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只有10%的学生去查字典。

这就说明,学生阅读自主性还不够强,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

2、营造氛围,创设读书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氛围,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那么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有心构建书香班级,有心搭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平台。

A、建立优秀的书香班级: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和班级图书角,成立班级读书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学期阅读计划,定出合理的读书措施,完善并落实图书借还登记制度,确定阅读评价规则,每月开展“围绕一个主题的阅读”评比活动。

在有序、有竞争的读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动力、一种提升。

B、营造浓浓的书香家庭:

利用家长会、校讯通等形式,宣传“每天读书一小时”活动。

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家庭课外阅读联系卡。

请家长尽力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课外书;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或者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浓浓的亲子读书氛围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快乐,一种亲情。

★第二轮学习实践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

(一)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精读法:

“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方法的重要性。

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掌握了做事的方法、技巧才能事半功倍,触类旁通。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读”,有的走马观花,这边读,那边忘,读到最后,连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也说不出来。

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

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有收获。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就相当于数学课本里的例题,课堂上学习课文,就像给学生讲例题,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在实验中我们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的五步读书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告诉他们要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利用工具书的方法,慢慢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教给学生浏览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细读课文,多方感悟。

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录的方法,以及自己质疑并解疑的方法,从多方面感知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做记录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学会用固定的符号,如:

重要的地方在下面画“——”,关键词语在下面加“.”精彩语句在下面加“o”,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在前面加“*”,对某些内容有疑问就打上“?

”。

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解疑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或找同学讨论,或查资料,慢慢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决心,表达了徐悲鸿强烈的爱国心,同时受到为祖国努力学习的教育。

4、美读课文,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些句子是靠感情朗读来体会的,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语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兴奋、欢乐之情。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和优美语句,如《九寨沟》最后一段“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这段既概括了九寨沟的特点,知识性也很强,语言又非常优美就让学生摘抄到“阅读集锦本”上。

5、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一篇文章读完了,有什么收获,这时需要来一个快速回读,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并不是什么书或文章都这样一步一步去读,应教给学生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另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大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索引法”(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篇名、作者、报刊名称、期数、页码等,需要时翻索引。

)剪贴法(把好文章、片段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

◆泛读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除了教学生用以上讲的“五步读书法”来精读美文,我们还借鉴了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

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多翻”。

鲁迅先生说: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也是让学生泛读,让学生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

1、蜻蜓点水法。

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

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

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2、信马由缰法。

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

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

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3、改弦易辙法。

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

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新课标在阅读方面质和量的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只有达到了这个质和量的要求,才算达到了要求。

(二)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A、家庭读书活动

①向家长倡议:

争当“学习型”家庭。

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建立“家庭小书库”,带头读书,做到“三个一”,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父、母、子各写一篇读后感,也可共写一篇),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谈心或分享学习成果)。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购书,到图书馆借书,拓宽读书渠道,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

②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

③征集“亲子共读”活动口号,口号可以是名人名言,更鼓励家庭自己创作。

评选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B、学校读书活动

①创设班级读书口号:

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

②开展师生读书成长日记接力活动。

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朗读一段好书。

教师和学生之间设一本师生成长日记接力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的足迹。

教师每月写一篇,学生每天轮流写,同时鼓励家长也参与写阅读接力日记。

③成立书香演讲团、故事团。

围绕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生自己选资料,组稿,进行主题演讲或讲故事。

规定两个月一个主题,并设立月冠军、学期冠军奖项。

④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

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⑤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

在读书节上要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展示,可表演课本剧、童话剧。

⑥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

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我从来不知道这节日中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风俗,特色小吃,真是太有意思了。

……

2、参加各类征文评比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积极参加社会各单位主办的读书征文比赛。

让学生的阅读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在竞争中努力,在成功中开怀。

比如,参加江西省小学生“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参加江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参加“学习报杯”读报用报征文评选活动;参加学习《小学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征文活动;参加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忆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征文比赛……

在活动中,学生买书读书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实践。

将课外阅读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学习兴趣。

在比赛中得奖,这样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使他们士气大增,课外阅读兴趣盎然。

在阅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正含义。

3、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写好读书日记

“记”是读的深化,所以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要求学生不拘一格,灵活形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天地。

②创办阅读手抄报

栏目有介绍读书方法的“阅读金钥匙”,介绍学生读书随笔的“心语”,推荐优秀书目或文章的“热荐”,以及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小荷初露”等。

主要以学生的口吻,刊载学生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最受孩子们喜欢。

以“读书有感”为主打板块,刊载学生的读后心得。

再配以“好书荐台”、“我的读书趣事”和短小精悍的“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集锦”等板块。

③举办摘抄展览

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取名为“采蜜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

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④编办班级黑板报

学生将阅读所得以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栏目编排版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黑板报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半个月更换一次。

此外,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以及诵经擂台赛、古诗诵读赛、成语接龙赛等活动形式,使读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轮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归纳、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三年来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学生方面

1、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提高了,加上各种读书活动、激励措施,学生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课余时间,人人争着借书,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

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

“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2、教师正确的引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

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

所以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

读多,就是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读,只要觉得有意思,可以不求甚解,随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