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6060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3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1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docx

二下数学全册教案

学期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标准(2011版)》提出的新要求和基本理念为准绳,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10个单元。

主要内容包括:

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这几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同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学建议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坚持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2.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

如:

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的含义;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练习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习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性。

4.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

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

在进行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等。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册教材还对口算提出了分阶段要求,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除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教学准备

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课时安排

共计约5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据收集整理(3课时)

二、表内除法

(一)(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的运动

(一)(4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5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混合运算(7课时)

两步式题4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有余数的除法(8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解决问题3课时

小小设计师1课时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2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输的认识7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课时

八、克和千克2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了解统计表。

二是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统计”非正式的统计表(无表头)之后第一次接触正式的统计表。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材以选校服颜色的情景入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

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从而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

学生的校服颜色、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

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运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单元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3课时。

第1课时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学校要给你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师: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

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一下。

生:

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

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

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

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课件出示课题统计)

二、体验统计,探索新知

1.收集数据。

(1)展示收集数据的方式,优化方式。

师:

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

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交流,展示各种调查方式。

师:

同学们真厉害,想到了那么多的方法。

对,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用“○”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师:

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

生:

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

是呀,收集数据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

(2)举手收集数据。

要求:

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学生就举手,选派一名学生进行数数。

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黄色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蓝色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白色的同学请举手。

师:

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生:

蓝色。

2.记录数据。

(1)小组内交流。

师:

我们怎么才能让学校知道喜欢蓝色的同学最多呢?

我们可以让他们看一个表格。

(课件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师:

刚才我们把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2)填统计表。

小组合作完成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

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师:

你看懂了什么?

生1:

我看出喜欢蓝色的有15人。

生2:

我看出喜欢黄色的有6人。

生3:

我知道喜欢蓝色的人最多。

4.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2)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色合适。

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生:

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最合适。

生:

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三、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师: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来解决教材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教材的表格中。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反馈提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

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谁来说一说你掌握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

(板书课题:

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课件展示第3页例2信息图。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

(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出一位同学参加比赛,怎样选呢?

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说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师:

通过信息窗,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2.选举方法。

(1)全班交流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谁参加讲故事大赛。

师:

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

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最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2)投票解决。

各小组组长分发纸条,进行投票。

组长收齐投票。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法。

(1)方法展示。

师:

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

用什么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

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那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2)比较优化统计方法。

小组交流体会哪种方法最快。

师:

“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整理出有多少人呢?

生:

我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

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

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就是15票。

师:

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师:

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整理出数据,好吗?

4.整理数据。

师:

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

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

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5.完成统计表。

师: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

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

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

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

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

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

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

你们真会思考问题。

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会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

1.小组合作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

(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

再分别解决第

(2)小题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

(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

再解决第

(2)小题。

对于第

(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第5、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单元内容概述

1.简单的统计表。

师:

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生1:

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2: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

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

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

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

(1)、

(2)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师:

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

自由汇报。

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学生独立完成第

(1)、

(2)、(3)小题,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反馈

1.口算小能手。

5×8=  6×4=  7×3=  5×6=  4×8=

5×2=  2×3=  7×7=  9×6=  2×8=

5×4=  6×7=  4×3=  3×6=  7×8=

答案:

40242130321064954162042121856

2.下面是刘老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情况统计表:

活动类型

看书

看电视

旅游

体育运动

其他活动

人数

14

10

8

4

2

(1)最喜欢()的人多,最喜欢()的人少。

(2)最喜欢看书的比最喜欢旅游的多()人。

(3)最喜欢看电视的比最喜欢体育运动的多()人。

(4)这个班一共有()人。

答案:

(1)看书其他活动

(2)6(3)6(4)38

3.下表是二

(2)班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情况统计表:

时间

30分钟以下

30分-1小时

1小时以上

人数

正正

正正正正正正正

(1)每个“正”字表示几个人?

(2)这个班有多少名同学?

(3)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

(1)50

(2)50(3)大多数学生看电视超过30分钟

4.下表是9月份二

(1)班在学校图书室的借书情况: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籍

数量

35本

20本

10本

15本

(1)哪种书借得最多?

(2)9月二

(1)班在学校图书室共借书多少本?

(3)学校图书室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答案:

(1)连环画

(2)35+20+10+15=80本(3)多买连环画

四、总结提升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概念。

二是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解决问题部分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动手操作为基础、以直观图为桥梁、以语言表述为标志,从三个方面做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四能”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

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2课时

除法 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1、例2及练习二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平均分”,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糖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引导生有序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他们分完了吗?

”,“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展示。

2.谈话引入,动手操作。

今天老师给也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糖果。

老师想要送给你们,但是怎么分给你们呢?

你们能帮帮老师动手把糖果分给每个小组吗?

(1)各小组动手操作。

(2)各小组汇报情况。

3.激活经验,展示多种分法。

师:

课件展示了3种分法的直观图。

(1)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