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5020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

专题训练(十二) 说明文阅读

 

◇传统文化类◇

                  

一、[2018·荆门]说明文阅读。

(10分)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里说:

“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

“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

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第12期)

1.文章第①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分)

 

 

 

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分别列举说明。

(2分)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3分)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

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说:

“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每点不超过七个字)(3分)

 

 

二、说明文阅读。

(12分)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叶 宁

①护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

夏、商、西周时代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唐代称“过所”,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的形式。

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②在汉代、唐代两个鼎盛朝代,出现了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

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

更为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注》的解释为“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③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

过所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

唐代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临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到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

唐代的过所制度非常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商人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

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要被扣留拘押,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

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到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

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④若不拘泥现代护照形式,中国第一本现代护照实为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

以文字及信函笼统内文,描述赴外中国人的该文件,一直延续至1839年。

⑤1840年以后,清朝政府碍于与西方强权各国的不平等双边条约,开始授权驻在中国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为中国人(包含华侨)发放形式不一的护照,这是“单人单纸”中国护照的开始。

种类则有“内地游历护照”与“华工护照”。

⑥1922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本子护照,因军阀割据的混战,一纸护照仍然继续签发。

这些本子护照多为16页,3年有效。

因持照人途经国家多,译文多达8种,光译文就占了护照8页。

⑦1925年,由东三省交涉总署批转下发《发给入境签证办法》,废止向外国人颁发“另纸护照”的做法,改为在外国人护照上颁发签证。

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要求入境外国人所持护照必须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签证。

(选自《今晚报》2018年1月12日)

1.文章围绕“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主要说明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3分)

 

 

2.为什么说过所是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

(3分)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过所,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B.作为汉代、唐代通行证的过所跟现代护照的性质相同。

C.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要求入境外国人所持护照必须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签证。

D.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是中国第一本现代护照。

4.哪些因素使唐代的过所制度更加完善?

(3分)

 

 

三、[2018·绥化]说明文阅读。

(8分)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

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

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为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分)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2分)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2分)

 

 

 

 

 

◇科技创新类◇

                  

四、[2018·杭州]说明文阅读。

(14分)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

”这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须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

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

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

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儿,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分)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1)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围猎”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

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4分)

 

 

 

 

4.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五、[2018·怀化]说明文阅读。

(12分)

国产航母将使用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曝光

①燃气轮机是现代制造业的“动力之源”,其中的涡轮高温叶片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

日前,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②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而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也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③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客观上使我国的大飞机、地面燃机等重大工程均受制于人。

2008年上海市科委设立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针对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级256MW重型燃气轮机涡轮高温叶片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由上海大学为主承担。

④涡轮叶片的制造原理,是将镍基金属溶液浇铸在模具中,再进行冷却结晶,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

涡轮叶片能否耐受高温、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甚至方向都有关系。

⑤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

目前行业内最难的技术,是让整个叶片成为一个晶粒,即“单晶”技术。

⑥此外,如果让晶粒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也能提高叶片强度,避免断裂,此类技术为“定向”技术。

通过四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

⑦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

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96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叶片的制造成本在40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100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1/4。

⑧中国将会在2015年完成首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在5~6万吨)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动力航母预计将会在2020年下水。

(选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1.阅读选文,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3分)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来说,晶粒数量越少,其耐高温性越差。

B.涡轮叶片的制造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其强度、耐高温性与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方向有关系。

C.以上海大学为主承担的重大专项课题组在“单晶”技术和“定向”技术两个方面都有突破,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位方面突破国外封锁。

D.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3.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分)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中的“一般来说”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

(3分)

 

 

 

 

 

◇自然奥秘类◇

                  

六、说明文阅读。

(13分)

蜘蛛丝合成记

张唯诚

①在自然界里,有一些天生的纺织能手,蚕和蜘蛛就是其中翘楚。

丝其实是一种蛋白质,在蚕和蜘蛛的腹中是一种胶状物。

②研究表明,蜘蛛丝的强度是钢的20倍,而且极轻、极有韧性,无毒无害,能自然降解,是大自然中非常难得的优异材料。

③假若蜘蛛也像蚕一样易于饲养,那人们就可以获得大量天然的蜘蛛丝,然而遗憾的是,蜘蛛和蚕很不一样,它们生性好斗,绝不和同类“共享地盘”,大批饲养蜘蛛是很难的,加上它们的吐丝量也很少,所以天然的蜘蛛丝难以大量获得。

科学家只好另辟蹊径,那就是模仿蜘蛛吐丝的本领研制出能大量生产的人工合成蜘蛛丝来。

揭秘丝蛋白

④瑞典生物学家安娜·里辛对合成蜘蛛丝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这种优秀的材料在医学上很有发展前景。

要想通过模仿蜘蛛吐丝的行为获得人工合成的蜘蛛丝,第一步工作就是要了解丝蛋白。

⑤在蜘蛛丝中,每个丝蛋白分子都像一段拥有三个部分的长链,其中最长的部分由几个片段重叠而成,它们之间的连接很像弹簧,这使蜘蛛丝拥有出色的弹性和拉力。

丝蛋白分子的首尾还各有一部分与其他分子相连,这又使丝蛋白能够形成很长的丝纤维。

⑥丝蛋白存在于一种亲水的溶液中,它们作为腺体的一部分储存在蜘蛛的腹中。

里辛等人从南非收集了一些蜘蛛,人们称这种蜘蛛为“捕鱼蛛”。

她和同事们研究了这种蜘蛛的丝和它的基因,弄清了蜘蛛基因代码中哪一部分是与制造丝蛋白相关的。

接下来,他们运用一种名为“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技术复制了一些基因片段。

合成丝蛋白

⑦现在,里辛等人要将其得到的基因材料植入细菌的DNA中,以便让细菌产生蜘蛛丝。

不过,研究人员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他们制造的基因材料不能很好地溶于水中。

⑧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家也在做着同样的研究,他们使用的蜘蛛是一种亚洲蜘蛛,名为大腹园蛛。

于是两国科学家联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混合的蛋白。

科学家从亚洲蛛和非洲蛛的蛋白分子上分别截取了最易溶解于水的部分以合成新的蛋白。

蛋白的前端来自非洲蛛,后端来自亚洲蛛,中间则是两层来自非洲蛛的重叠部分。

⑨科学家引导细菌生产这种混合的丝蛋白,最后终于得到了能溶解于水的蛋白溶液,类似于蜘蛛腹中的腺体。

令人神往的应用前景

⑩目前合成蜘蛛丝虽然在实验室中取得了成功,但要进行批量生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据说合成丝已达到了自然丝强度的三分之一,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但也说明改良的空间还很大。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                。

在医学上,蜘蛛丝可以成为很好的缝合线、人工韧带、眼角膜等。

由于良好的可降解性,它们还可用于制作供干细胞生长的模型、人体缺损的组织。

例如,损坏的骨骼或肌肉可以在这种模型上得到修复。

在未来,合成的蛛丝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汽车、飞机、防弹衣、滑翔翼、传感器、各种磁性和导电原件,等等。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不用把丝蛋白纺成纤维,它们本身就大有用途了,例如作为涂料、凝胶剂、薄膜和黏合剂,等等。

可以预测,合成蜘蛛丝将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新颖材料大显身手。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以“蜘蛛丝合成记”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3分)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3.阅读第⑩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据说合成丝已达到了自然丝强度的三分之一,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但也说明改良的空间还很大。

 

 

 

4.选文⑤⑥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

为什么?

(3分)

 

 

 

 

 

七、说明文阅读。

(12分)

令箭荷花:

仙人掌家的明星花朵

①令箭荷花是一种非常容易打理的花卉,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令箭荷花是花盆里面的常客。

不管是昙花,还是令箭荷花,开花都太难了。

这大概也是一个把两者捆绑在一起的共同点。

②这也难怪,令箭荷花的老家在中美洲,墨西哥是它们的分布中心。

那个地方终年都是酷热和干旱的状态,要想开花并不容易。

这一物种在这里找到了比老家更适宜的生活环境,那就是人的花盆。

因为很多人都对“昙花一现”这个成语有着别样情愫,就想一睹昙花绽放的美颜。

于是,作为昙花的兄弟,令箭荷花就变成了花盆里的“假冒昙花”。

③就长相来说,令箭荷花和昙花确实有相似的相貌,它们都有扁平如叶子的茎秆,也有硕大如荷花的花朵。

如果不是花朵颜色和茎秆边缘的差别,那还真的很难区分这两种植物。

④总的来说,令箭荷花的茎秆更厚实,形似令箭,也没有昙花植株边缘那种波浪风格,令箭荷花也因此得名。

至于说花朵,令箭荷花的花朵通常是红色的,而昙花的花朵通常是白色的。

知道这些差异就可以区分两者了。

⑤花朵在夜晚绽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悦夜晚活动的传粉动物。

在沙漠地区,白天活动的动物实在是太有限了,夜晚才是动物的活动时间,于是很多沙漠植物都选择了在夜晚绽放。

而缩短开花时间,恰恰也是为了保存宝贵的水分。

⑥夜晚除了花朵的绽放,令箭荷花和昙花的叶子也在忙碌着,甚至比白天还要忙碌。

叶子上的“城门”——气孔,只有在此时才会被打开,努力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⑦每天晚上,它们都会把吸收的二氧化碳与PEP结合生成草酰乙酸,然后再变成苹果酸储备起来。

等到白天,需要使用二氧化碳的时候,苹果酸又会发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供应给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

而此时,气孔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当然不用担心水分流失了!

⑧虽说令箭荷花的植株没有仙人球、仙人掌那么凶猛,但是在植株上还是能找到一些毛茸茸的小刺。

对于仙人掌家族,刺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仙人掌的刺都是退化的叶片,这是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

⑨然而,这些传统认知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对于刺的来源,很多科学家就持有不同意见。

如果这些刺都来自于叶片,那么在刺上应该具有类似的细胞结构。

问题来了,在仙人掌刺的细胞结构中,并没有叶片常见的细胞,没有气孔,没有保卫细胞,有的只是一个表皮层和木质化的中心。

所以,仙人掌的刺究竟是什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⑩至于功能,除了保卫植株,仙人掌尖刺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很多仙人掌科植物的尖刺是很好的水分收集工具。

在仙人掌的原始生活区,降水是件可遇不可求的稀罕事儿,但是这些地方的早晨都有大雾。

很多仙人掌的细密尖刺就是收集雾气的工具,当雾气撞上这些茸毛般的尖刺,就会聚集成小水滴,顺着茎秆流下去,滋润仙人掌根部的土壤。

就这样,仙人掌就可以在多年都不下雨的地方顽强地生存下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令箭荷花的?

请把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2分)

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明星——       ——       。

 

2.阅读第①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这大概也是一个把两者捆绑在一起的共同点。

 

 

 

 

 

 

3.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4.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的一门学科。

你觉得仙人掌的细密尖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有哪些应用?

(3分)

 

 

 

 

 

◇生活科普类◇

                 

八、[2018·菏泽]说明文阅读。

(14分)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

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