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5019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行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养老行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养老行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养老行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养老行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行情.docx

《养老行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行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老行情.docx

养老行情

2.2项目提出的背景

2.2.1政策背景:

养老体系建设压力巨大,各级政府高度关注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等态势。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接近3个百分点。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3.99万个,养老床位达315万张,比1999年增长了2倍。

但是与现有及潜在需求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2011年2月11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社会全面征求意见,再次明确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

2.2.2养老体系现状:

优质床位供不应求、支持体系薄弱

(1)市场需求旺盛,优质床位供不应求

老年人口基数巨大,且每年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4-2-1”家庭格局的增多,都是催生养老需求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健康状况低下,更对机构养老服务提出了高要求。

按2010年全国老龄办提交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末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人认定的19%,其中完全失能、需要专业照料的老人占比也超过了6%,而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总体上也不超过老年人口的2%。

同时,养老体系内的良莠不齐更加剧了整体上供需不平衡。

现有的各类养老机构,包括福利中心、敬老院、荣军康复医院、复员军人的养老、社会办养老院等,其中农村敬老院、三五十张床位小型城镇养老院仅仅提供基础的住养服务,条件差,入住率也很低。

按民政部提供的2010年社会服务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农村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截止2010年底的入住率分别为81%和73%。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政府办福利中心,由于有较好的硬件条件,绝大多数是一床难求。

(2)支持体系薄弱,难以全方位满足入住老人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2个体系,相对应的养老院更多的只提供养老服务,也就是生活照料为主,在诊疗护理存在严重不足。

有调查报告称全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17%;而卫生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5倍,更多需要专业诊疗。

缺乏医疗支持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存在的“硬伤”。

同时,老年抑郁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极易产生抑郁现象;没有专业的诊疗支持,误诊为老年痴呆的患者不在少数。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养老机构要丰富老人的文娱生活、陶冶情操、慰藉心灵,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同时要配置专业心理诊疗师,从专业角度进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上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项目公司顺应当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九明(遵义五院)医养康护中心的建设,采取“医+养”结合模式,旨在完善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业,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开创珠海市老龄工作新局面。

2.2.3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一点。

医养结合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制约养老机构乃至整个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民政部和卫生计生委一起会同相关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共享发展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养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亿万老年人有尊严、优雅的老去提供了制度支撑,是老年人健康养老的“保护神”。

医养结合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变革,也是国家着力加强供给改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对症下药之举,它对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是养老模式与时俱进的创新。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医养结合既包括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病老人、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相融合的服务,为下一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2.2.4国家鼓励医养结合,连续制订重要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六)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

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2.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

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

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3.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发改投资〔2014〕2091号)

(三)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

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

(五)医养结合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

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

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

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

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6.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

  (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要按规定申请纳入定点范围。

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扶持和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

对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在财政补贴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

  要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加强对养老机构中医师、执业护士、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强化医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保障。

鼓励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中提供服务。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我国老年人口现状及老龄化时代的迫切要求

(1)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从1964至198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十年增长0.65个百分点;从1980年至2012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十年平均增长1.12个百分点。

2012至2040年为我国老龄化最快的时期,每十年提高3.99个百分点。

这样高的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中国的养老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详见下表2-1。

表2-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趋势

年份

人数(万人)

比例(%)

总人口

60+

65+

80+

0~14岁

15~59岁

60+

80+/60+

0~14岁抚养比

60+抚养比

总抚养比

2000

126722

13012

8837

1200

24.3

65.4

10.3

9.2

37.2

15.7

52.9

2007

131789

14282

9964

1479

21.0

68.2

10.8

10.2

30.8

15.9

46.7

2012

136232

16616

10944

1812

19.9

67.9

12.2

10.9

29.3

18.0

47.3

2015

140329

20451

12930

2175

19.8

65.6

14.6

10.6

30.2

22.2

52.4

2020

143605

23374

16277

2523

19.0

64.8

16.6

10.8

29.3

25.1

54.4

2025

145655

28272

18727

2862

18.0

62.6

19.4

10.1

28.7

31.0

59.7

2030

146545

34039

22864

3701

16.8

60.0

23.2

10.9

28.0

38.7

66.8

2035

146511

38048

27671

5054

15.9

58.1

26.0

13.3

27.3

44.7

72.0

2040

145687

39206

30808

5673

15.5

57.6

26.9

14.5

27.0

46.7

73.7

2045

144220

40652

31445

7352

15.4

56.4

28.2

18.1

27.3

50.0

77.3

2050

141867

43535

32249

9250

15.3

54.0

30.7

21.3

28.3

56.8

85.1

我国人口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60岁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在未来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

少儿人口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15—59岁人口)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了8.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60岁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则从15.7%上升到56.8%,上升了41.1个百分点。

虽然少儿抚养比下降,但由于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度上升,致使总人口抚养比从52.9%提高到85.1%,上升了32.3个百分点(见上表2-2)。

人口高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见表2-2)。

表2-2两个年龄组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年份

年龄组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2

2020

2030

2040

2050

60~79

95.5

95.7

93.4

92.1

90.4

89.1

89.6

89.6

86.1

79.2

80+

4.5

4.3

6.6

7.9

9.6

10.9

10.4

10.4

13.9

20.8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25年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社会养老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2)老龄化时代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锐减,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01年的13.4%;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00年的1.6%,加之城市化进程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寿命快速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1967年的6.08%上升到1998年的9.97%,至1999年已达到10%,进入老龄型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4万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9697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3亿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已达1.7亿人。

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一个俄罗斯的人口、两个英国的人口或四个加拿大的人口。

若把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当做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数排行第十位的国家。

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100万,并以年均5%的惊人速度递增。

据估计,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25%以上,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水平低、自我养老意识低。

我国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出现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农村老龄化加速期。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全球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能否成为稳定繁荣的发达国家,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反应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成为21世纪我国必将认真对待、认真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2.3.2薄弱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急需转变

(1)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老龄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福利机构较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养老模式单一,完全依赖民政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居所品质及功能落后,服务项目不配套,不能适应老龄群体的需求。

(2)目前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公益性养老两种模式,社区养老也正在蓬勃发展,但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养老模式均遇到了挑战。

1.家庭养老模式。

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l个后代的“421”模式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这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及社会问题:

平均寿命延长,推动赡养时间逐步延长和赡养数量增多,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现代化生产节奏的加快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使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

调查认为,21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

现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甚至达到70%—80%,代际分离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因此,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2.社会公益性养老模式。

公益性养老也称“福利养老”,目标群体基本为生活自理能力弱、消费层次低的老年人。

公益性养老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竞争、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与机构经营好坏关联性小、管理上人浮于事等低效率现象成为该类养老机构的通病。

此外,公益性养老机构目标客群范围狭小,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不强。

3.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依托,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但社区养老也面临挑战。

首先,社区养老主要还是依托政府的支持,不少社区可用于支配的老年服务经费很少,就社区服务的覆盖面而言十分有限。

其次,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必然导致管理的单一性,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负责社区养老事务性管理等日常工作,导致管理机制陈旧、服务质量堪忧,长期发展难以维系。

另外,鼓励机制不完善、投资渠道不畅通也是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发展缓慢的原因。

4.自助养老模式。

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而是依靠自身的积蓄和收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依靠养老地产以及伴生的养老服务实现自助养老。

这种养老形式一般比较高端,属于商业性地产养老,享受高端定制以及个性化服务。

缺点是限于少数群体,例如退休干部、教授、企业主等,普惠性不足,商业模式不够成熟。

5.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加大对养老产业从业人才的需求。

然而,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却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养老产业人员需求量大、人才紧缺。

养老护理员包括助理员的人数不能满足养老护理需求,还不包括日趋增长的、纯市场化的自助养老需要的专业服务;第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经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多,难以形成行业的主体文化和主流品质,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第三,人才制度不健全,导致流动性大、离职率高。

养老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大、收入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晋升和职业发展渠道等现状,客观上降低了养老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心;第四,缺乏规范自营主体的管理。

社会上缺乏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资质认证、服务派遣、统一管理的全方位管理和运营机构,大多养老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在人员的选择上参差不齐,对人员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不专业,造成养老行业不时传出从业人员的负面信息,影响专业市场的积极发展。

2.3.3多样化需求急需养老服务扩量提质

时代发展,需求多元,养老服务同样如此。

鉴于养老群体的财富、阅历、身份、地位、健康状况不同,处在不同阶层的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需求也不同。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也有发挥余热的,既有医疗保健的,也有文化娱乐的,既有旅游度假的,也有学习教育的等等。

老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趋势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从目前形势看,我国老龄事业总体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基本的判断是,我国养老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培育阶段。

由于信息不对称,定位不明显,服务对象单一,基本设施不健全,国内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属于公益性质,且以护理为主。

从服务对象看,入住的老年人多是高龄、鳏寡、孤独、病残,少有健康老人入住;从服务资源看,现有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尽管各地都建有不同层次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但绝大多数投资少、规模小、功能弱、条件差、模式旧,仅仅是有简单的楼房,食堂,棋牌室等部件组成;从服务功能看,服务水平低,功能不足,大多为普通消费层次,无法满足部分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从机构分布看,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而西部省份中,除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少的可怜。

这些养老服务机构,只能满足老年人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求,而缺少对老年人精神、心理、健身、康复等方面的中高端服务,造成养老服务与需求明显倒挂。

加上服务项目、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扩量提质已是当务之急。

2.3.4潜在而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急需开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养老服务市场潜在而巨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国内看,由于国家长期坚持的低生育政策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家有4个老人,1对夫妇,1个独生子女),导致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每对中青年夫妇所面临的是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子女照料弱化,社区与社会居家服务供给缺乏,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大家庭失去了普遍存在的根基,小家庭成为主导模式,家庭养老和照料的功能明显弱化。

未来一个阶段的老人生活照料,仅靠居家养老已很难为继。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空巢”家庭已经出现,一大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精神抚慰、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根据大中城市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社会空巢化比例达到55%以上,沈阳市铁西区的康宁社区竟高达73.08%,西安城市比例略高于全国大中城市56.1%的平均水平。

同时,处于富裕阶层的老人对晚年生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

而实现以上诸多养老需求,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公益性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社会性养老服务机构整体功能不全,继续市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