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的结构.docx
《书法字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字的结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由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加上戈、折组成的。
点画搭配成字称间架、结体。
点画的长短,粗细和位置安排的疏密,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这种变化又有它的规则和美学要求。
一定风格特征的结构依赖于相应的用笔技法。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这个道理。
笔法之所以能决定结构,是因为“笔势”在起作用。
所谓“笔势”,主要是指点画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动势态、方向。
书法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艺术,其时间性决定了点画书写的不可重复,每一笔落纸之后都产生了运动惯性,即笔势,因此又决定了下一笔必须承接上一笔的笔势,结构因之而出。
不同的笔势产生了不同的结体。
另外,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在调整了笔锋的同时,也使得笔势更为复杂多变,源源不绝,结体也更为生动活泼,千变万化。
当然,我们在承认用笔决定结构这一原理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结构是书法本体中的独立意义,认识到结构的自身原则。
结构技法的原则一言蔽之,无非是各种相反的因素相摩相荡而相成。
一、字体结构分类
字的结体可分为单体结构、双体并列结构、双体上下结构、三体并列结构、三体上中下结构、三角结构、四角结构、包围结构、参差结构、多体结构等。
(一)单体结构
如:
九、文、米、下等字,有单体组成。
一般笔画较少,安排笔画时要注意结体平整,重心稳定,笔画之间的呼应、搭配。
如“米”字容易写成纵势,而“九”字又容易写成横势,为了避免两字悬殊过大,“九”字左撇要写得稍长而斜,上横画要短,右折竖画适当拉长和撇笔大体一致,右下短横出挑要写得开张,才能重心稳定体势开展。
写“米”字要注意中间横画和中心竖画的比例、上下左右四点画的搭配和呼应。
上左点落下往上挑,右上画就要往下撇,左下撇相应长,右下捺笔则相应短,或改短捺。
写“文”字要注意中心点的位置和态势,位置适宜,下两笔交错要在中心线偏上,左撇笔相应短则右捺笔要相应长。
“下”字的横竖画交接点居中偏左,下点对准交接处直角偏上,显示出结体紧密,上紧下松,重心稳定。
(二)双体并列结构
即由两个单体组成左右并列结构。
第一种是左副右主结构。
偏旁为副,另有单体为主。
如:
体、枝、矿、驰等字。
偏旁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一,双体之间注意避就和呼应,整体才能紧密。
“体”字的主体本字要稍长于偏旁人字,横画和左撇要注意和偏旁人字的避就、呼应,使偏旁不过疏,主体不局促,有避有就,形成整体。
“枝”字偏旁木字的横画和支字的横画应左上右下,如果木字右撇采用捺点,支字往右捺笔应是长捺笔,木字右点和支字捺笔右联系,支字从右往左撇笔要稍短,这种避就和联系,使结体两部分形成一整体。
“矿”字之“石”偏旁笔画少而体形矮,“广”字笔画多而体长,如石字单独占三分之一,和广字无避就即会形成双体脱离,因此广字左撇要适当长,占据石字下空处,通过避就联系起来。
“驰”字马旁笔画多而体长,而主体“也”反而笔画少而体扁,因此除将也字三直笔从左中右三个角度拉长外,还要将横画斜向上,使起笔处和马字偏旁折笔处相联系,使主副两体通过这一点有呼应,相联系,血脉相通。
第二种是双体同等比例结构,即两个单体各占一半,如:
好、殷、鸭、明等字。
这种结体要注意匀称中求变化,呼应中求集中。
如“好”字左右相向二部分,“女”字的中心点。
“殷”字两部分左顺右正,上下左右四部分笔画要左顾右盼,上下呼应,平整中求得集中而有变化。
“鸭”字左正右反,甲字上重下轻,鸟字下四点之左点应占据甲字右下空处,使两部分联系起来又达到布白匀称。
“明”字左正右顺,右长左短,要匀整呼应中求变化。
在双体同等结构中,有种重字双合结构,如:
明、林等字,本来双体所占比例相等,为了使对称中有变化,往往变成主副结构,即在左侧单体写得比右侧部分窄,两部分相同的笔画也要处理有变化,不能雷同。
如“朋”字两个月的左竖画,左边的月左竖画可直而稍短,右边的左竖画可处理成长左撇,中间的横画也要互相呼应变化。
“林”字也如此。
第三种左主右副结构。
如:
即、剑、鄂、歌等字,即与第一种左副右主结构相反,左侧单体笔画多,右侧单体笔画少。
“即”字左右相向,艮字往上,卩字往下,右体横短画对着左侧二、三短横画间,下部分笔画趋向中心点,使两个单体精神上统一到中心。
“剑”字左右同向,左边主体笔画多,右偏旁笔画少,左上人字右捺改为捺点以让左刀偏旁往内,而偏旁二竖画也不宜过直,起笔和收笔出左挑内向,使双体顺同一方向,如果偏旁过直就有离心倾向。
“鄂”字左旁主体上部分笔画多,下部分空虚,因此右耳朵部分竖画稍靠下,“了”字写得稍偏长。
否则就会感到头重脚轻,产生不稳定感。
“歌”字背向结构。
要使两部分笔画相呼应,左顾右盼,把“哥”字中间横画和“欠”字横画相联系,右横撇和“哥”字下部分相关联。
(三)双体上下结构
即两个单体字一上一下组成。
第一种上主下副结构。
如:
墅、态、墨、羔等字。
上部分笔画多而下部分笔画少,故上部分约占比例三分之二,下部分占三分之一,才能使两部分和谐。
如各占一半就会感到上紧下松。
同时要使两部分笔画有呼应联系,如“墅”字的土的中心竖画和“态”字的心的中心点都要和上部分呼应,才能使上下部分有机联系起来。
“墨、羔”两部分笔画安排道理也相同。
第二种上主下副结构。
和前种相反。
如:
奈、官、筐、竟等字,要靠两部分中有关笔画,通过有形无形的中轴线使两部分呼应和统一为整体。
如奈字,大字交错的中心点通过示的竖笔贯穿一条中轴线上。
第三种是双体上下同等结构。
如:
贤、劣、挚、柔等字。
上下两部分笔画要匀称,重心稳定,高宽比例适宜,取纵势而不修长,似乎有个中心点往外发射。
(四)三体并列结构
如:
树、掰、慠、娜等字,由三个单体组成。
这种结构笔画较多,特别要注意左中右笔画间的避让,左右两侧要相互呼应有变化,注意不要写成扁形,三部分要写成纵势,才能成方形。
(五)三体上中下结构
如:
罴、彜、叢、寡等字,上下部分笔画要呼应,才能使重心稳定,笔画安排要均匀,成为统一的整体。
(六)三角结构
是指具有三角几何形的结构。
如:
品、磊、由、幽等字。
前二字为三合结构,三部分同体,要求平稳中求变化,笔画在均匀中求不同,中心点应在三角的中心,体势才能稳定统一。
后二字要注意中心竖画和横画的比例,竖画过长则会产生修长,横画过长则又产生扁体,雷同笔画要加以变化。
(七)四角结构
指字呈四角形状。
如:
器、噩、琵、緜等字。
这种结构具有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对称组成。
注意四部分笔画的变化,不能平均对待,避免呆板,要互相接应,参错交差。
(八)包围结构
又分全包围和半包围两种。
半包围结构是指四周笔画上下左右只有三面成半包围状态。
如:
匡、同、门、风等字。
由于三面呈半包围状,故应注意外框横竖的长短、斜直的比例和变化,应根据框内的笔画结构形态来确定长短曲直,框内笔画要写得充实丰满。
全包围结构,指四面包围的结构。
如:
田、四、国、回等字。
前二字为横势,后二字为纵势。
两者都要注意横竖画的比例。
竖画的曲直则根据围圈内结构来定。
框内则注意写得充实。
(九)参错结构
这种结体的笔画斜正参错,如:
戎、参、爽、飞等字。
由于笔画的纵横斜曲杂乱,笔画安排较困难,要做到参错而不紊乱,变化而有秩序,又相让又呼应,多样而能统一。
(十)多体结构
这种结构由三个单体以上组成。
如:
赢、霧、鏊、瞌等字。
由于单体多,笔画多而又不规则,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紊乱和臃肿,因此要注意单体间的比例协调,笔画的穿插,进退有方,此去彼来,你进我退,四面匀称,变化而能统一。
以上十类十五种结构,还不能包括全部字的结构,只是一般字体的结构分类。
二、结体三十六法
结体三十六法相传出于唐代欧阳询。
不管是否可靠,但它提出结构处理时的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如果能灵活运用,对掌握好字体的间架结构说来,无疑是有益的。
这三十六法有重复、矛盾之处,还值得研究。
同时书法既然是艺术,就决不能生搬硬套,食古不化,要灵活运用,合理变通,才能创造成功的作品。
楷书“结体”三十六法:
1、排叠:
指字的两种以上单体笔画的排叠,多指结体本身具有纵势的字。
如:
寿、笔、赢、夔等字,“系"旁、“言"旁之类。
由于笔画多,因此排叠是要注意疏密停匀。
结体的宽窄和笔画长短,要视字本身结体情况来安排。
如笔字本身结体处纵势,写时要避免写窄了,寿字笔画多,注意密中有疏,取其自然。
总之,要随字就行,调整点画的大小、长短、疏密,根据每个字的点画多少和长短,安排好体形大小与疏密,使其匀称停当,阔狭适度。
2、避就:
指笔画安排避重复而就变化,避密而就舒。
如笔画密的地方要往疏的地方安排;重复的笔画要有变化,彼此变化得当,映带合宜。
如“府”字外、内二撇应处理不同,外撇向下则内撇向左;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又如“發”字,外边上右已是捺笔,则右下“又”字就要用短捺点,否则就重叠雷同了;“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
3、顶戴:
指字的上部笔画多而下部笔画少,如同人头上戴物件,如:
聲、警、薬、壨、曡、礨、药、鸾、鹭、鬐、医之类。
结体安排不能有头重脚轻现象,上下调匀一致,重心才能稳定,要稳重而不浮漂,笔画的长短疏密要生动有致。
4、穿插:
指字体笔画的穿插交错,如:
中、曲、册、爽、弗、井、兼、禹、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等。
通过横竖笔画贯穿,和斜势线条交错方法来协调疏密、长短、大小的字形,达到均衡间架结构的目的。
“中”以竖画穿其中空,“曲”以两竖画穿过,“册”以横画穿过,“爽”以长撇穿过,这些穿插都使字的结体能做到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统一而有变化,参错而不紊乱。
5、向背:
指字的结构和笔画的相向和相背的态势,既包括点画左右间的“向背”,也包括上下点画的“偃仰”。
在书法上,“向背”体现在点画和偏旁部首两个方面,就前者来说,“()”是向,“)(”是背,“︵”是偃,“︶”是仰;就后者来说,“北”“兆”“肥”“根”等字为相背,“切”“散”“非”“卯”“好”“知”“和等字为相向。
向背法所忌讳的为一字之内全向全背,成“))”、“((”状,或全偃全仰,这样就使得结构无变化,无主次,所以结字要有相向与相背之分,各有体态姿势,不可紊错。
有左右同向的;有并立的。
相向的字的笔画中也有相背的,而相背的字的部分笔画也有相向的。
如兆字是相背的但其中四点撇是相向的。
虽然双体相背,但四点撇的相向,形成左右呼应,上下有变化的统一体。
剔字是向左同向,但日子之三横画又打破了往左的笔势。
6、偏侧:
指字偏向一侧。
结字端正者故然很多,但也有偏侧、欹斜者,可以按照各个字势结体不同,相应地分布设置。
偏向右的字如:
心、戈、衣、幾等;偏向左的字如:
夕、乃、勿、少等。
因此要求摆正,主要笔画要左右平衡,重心稳定,斜笔画要偏正,不宜放纵。
7、挑挖:
指字的形体笔势偏重一方,则向另一方占挖。
字体形态,有的则须挑拗,使偏侧之势达到整体平衡,某种笔画就要伸展。
如:
戈、弋、九、气等字,笔势偏向右侧,写时要偏向左,戈字下撇在戈字交叉处的撇笔应左端长右端短;九子横短画在交叉处两侧左多右少,等等。
有审视笔势,安排笔画长短斜正,达到平衡稳定。
8、相让:
即笔画或让高就低,或让宽就窄,或让密就疏。
这类字多为左右合体,点画多者易拥挤,少者易松散。
书写时,偏旁部首须要彼此相让,互不影响,如:
變、辦、鸥、林等字。
變字中间言字第一横画要短以让两旁糸字。
辦字中力字上下稍加收缩,以让两旁辛字。
9、补空:
指有空有实之处,有使实处笔画去弥补空处。
如:
我、哉、辟、餐等字。
我、哉等字左实右虚,则右边笔画写得紧密,以和左边相宜;辟、餐要使笔画左右上下呼应,充满四方,使神气贯通,四面调匀,整体相称。
10、覆盖:
用上端覆盖下边两个不相连单体的成为一个统一体。
如:
罷、宝、賔、覆等字。
11、贴零:
指下端有孤点的字,要靠近上端的笔画并与之相联系,以免成孤零之点。
如:
令、冬、寒、零等字。
12、粘合:
指笔画较分散的字,要使笔画态势联系成整体。
如:
卧、鉴、非、门等字。
13、满不要虚:
指带有包围圈或这种笔势的字。
如:
国、四、包、南等字,对于包围结构的字,内部须要充满,不宜多留空白,使圈内的笔画疏密得当饱满匀称,不能有的很满,有的很空。
又忌点画分散,免与外围相逼,采取疏密匀称,大小适宜为佳。
14、意连:
指笔画分散而无法实连的字,要通过笔势趋向“意连”在一起。
如:
小、心、川、以等字。
使点画之间笔势趋向上下左右呼应成一体。
15、覆冒:
按字义如同覆盖,但此处可理解为要处理好书写两部分结体的关系。
如冒盖下是笔画多或少的双体字,如:
露、穷、宝荣等字,下端笔画多的则冒盖部分应占有一定比例,笔画也应与下端有呼应联系。
冒盖笔画多而下端笔画少的字,如荣子,则冒盖部分不可压得太重,要写得紧凑,而下部分则要写得开张。
覆冒是解决上下两部分和谐统一、联系呼应的办法。
16、垂曳:
指左右垂笔,左为垂,右为曳,右缩则左垂,左缩则右曳。
如:
都、卿、卯、夅等字。
往左撇为垂笔;如:
欠、更、走、之等字,右捺为曳笔。
不论垂笔或曳笔都应以全字体势来安排,不宜过强,过强则喧宾夺主;也不可过弱,过弱则顿驻无力。
17、借换:
指为了结体美观,采用借用笔画或部位交换的办法。
如《九成宫》中“秘”字,以禾字右点借为必字左点,同一碑中“璧”字,把王字移在左下,辛字下端加了横画。
又如“蘓”字写成“蘇”字,“秋”写成“秌”都是借换了部位。
18、增减:
为了结体需要,笔画可以增加或减少。
如:
“璧”字为增笔法,如“曹”写成“曺”,为减笔法。
增笔是为了某部分过于空虚而加的,减笔是为了防止笔画过于呆板或过于茂密而减。
19、应副:
有两个意思,一是主副双体间要呼应,两者应相互辅助成整体;二是主副笔画间的呼应映带,以求联系生动。
20、撑拄:
指笔画少而成纵势的单体字,如:
丁、予、可、下等字,其竖画如同柱子撑住其间,显示出力量。
21、朝揖:
两个以上单体组成的字,如:
行、射、体、诗等字,单体之间有朝有辑,有俯有仰,左顾右盼各成其美。
22、救应:
凡是笔画和结体过长过短、过斜过直、过低过高、过左过右、过密过疏,都应加以补救和应对。
以笔画说斜以正补,左以右补,上以下补,下以上补,密以疏补,疏以密补,以成救应。
23、附丽:
双体以上结体的字,有主有附,有正有副,主体为正,偏旁为副,要主附相扶持,正副相依附,以达到平正稳重,生动活泼。
24、围抱:
指类似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向左围抱,如:
曷、丐、易、菊等字;有向右围抱,如:
鬼、包、它、旭等字。
围抱笔画要适宜,婉转勾环,不可太宽大,宽大则散;不可太狭窄,狭窄则不能容物,围抱内笔画就会拥挤不舒服。
25、包裹:
即具有包围结构的字。
有四周包围的,如:
园、圈、圃、国等字;有上包下的,如:
尚、向、内、同等字;有下包上的,如:
凷、出、凶、幽等字;有右包围的,如:
旬、勺、句、匀等字,字结构要安排得端正平稳包裹内的笔画要充实而有变化。
26、大成小:
即指字的大体结构妥帖,小的笔画即使不当也不影响大局;相反的小的笔画再写得恰当而大的结构有毛病,则小的恰当也没有用的,谓之大成小。
27、小成大:
指字的大结构中,由于某一笔画安排妥当而能影响大局的谓之小成大。
即大结构中次要的笔画也不能忽视。
28、小大成形:
就是说小字、大字结体都有自己的形势。
苏轼说: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要使大字紧密,小字宽绰。
29、小大大小:
《书法》中说: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狭得宜。
”就是说笔画多的字与笔画少的字,如:
鹣、丁等字,要使大字促令小,小字促令大。
小的要宽绰有余如大字;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上大则不过分,下小而要宽绰如大,才能大小成形。
30、各自成形:
凡写字,双体以上的结体,二三单体字合为一字不分散,也能成为统一字形。
或者合体字拆散成单体字也能成形,所谓“妙在可拆”。
31、相管领:
字的上下左右,要上管下,下承下,左右亦一样。
第一笔管以后的笔画,使之结体紧密,无隔断的笔画。
以第一笔领全篇。
一字一篇气贯通,不失位置,即能神完气足。
32、应接:
字的笔画间要作到互相应接,上下左右的笔画要相承,以使笔势富有意趣。
33、褊:
原为狭隘的意思。
字的结体不能过于狭隘偏长。
34、左小右大,左荣右枯:
左右双体的字,左偏旁往往写小了;或左体笔画多则写的丰茂,而在单体反而写的枯瘦,这两种倾向均属于结构毛病,应注意纠正。
35、左高右低、左短右长:
这本来指结构上的两种毛病,即左单体偏高,右单体过低,使并列双体结构分离,那叫作“单肩”之弊;左短右长指左单体过短,右单体过长,表现出并列双体左右悬殊不协调。
但是也含有某些字必须左高右低,左短右长,才能使结构合理和统一。
如:
即、御等字必须左高右低才能协调,如右部和左单体一样高,下部分就过虚,而上部分则过密,显示出头重脚轻。
如旷、琥、等字,必须左短右长,虚让实才协调。
36、却好:
指字各部分笔画结构,结体方法,讲求规矩,避免失势,使之恰到好处。
总结以上卅五法,疏密却好,即要排叠得宜,远近呼应,避就恰当;使字体上部分却好,即要顶戴适当,覆冒密切,覆盖紧密,上能呼下,下能应上;使下部分却好,要贴零紧密,垂曳适宜,撑住有力,才能中心稳定,互相呼应,整体而神足;要使几部分关系却好,要向背联系,朝楫呼应,相让合宜,满能补虚,才能有机统一,各有姿态,和谐而有变化,完整而独自成形;要使笔画交差却好,要粘和分散,笔短意连,主能应副,正副附丽,点画应按,才能主副呼应,左顾右盼,参错不乱;要使笔画却好,要互换位置,增减点画,移实补虚,借彼益此,才能虚实得宜,统一改变,字形完美;包围结构处理却好,包围笔画要张其势,圈内笔画因其体,围抱舒展;还要全局大小适宜,高低长短恰当,褊则收敛紧密,整则主副成形,此结构才能却好。
这三十六法,主要指的楷书的结体,强调结构整齐统一和重心稳定与结体平衡,偏重实用性,对于初学者练基本功是适用的,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必须灵活运用,加强虚实奇变,才能提高书法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