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351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 托尔曼.docx

心理学史托尔曼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

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其最著名的是。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

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

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

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一、托尔曼的生平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

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

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CivilLiberties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

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

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

托尔曼的著作有:

《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BehaviorinAnimalsand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toward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PaperslnPsychology)》(1951)。

托尔曼有时也受到学术界人士的指责,认为他在阐述理论时不很严肃。

事实上,他的论著中常有些离奇的想法和趣闻。

也许,至少他在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献给挪威的白老鼠”时,表明他缺乏诚意(Bolles,1979)。

二、认知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先,托尔曼的行为观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

也就是说,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行为。

在他看来,动物在为逃脱迷箱时所做的具体动作,比起这些动作都朝向目的这一事实来,其意义要小得多。

而格思里的行为观是分子的,他把行为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动作,强调从微观上来分析行为。

简言之,托尔曼注重的是行动(act)而不是动作(movement),格思里则恰好相反。

其次,格思里与其他许多行为主义者一样,坚持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但托尔曼则试图另辟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注重的是行为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理智性等方面。

因此,他的体系是以认知为特征的。

由于他的著作和许多研究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所以,多年来,这个实验室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

托尔曼自称:

他“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Tolman,1932)。

他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行为观,其主要动力是由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当时相当盛行。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都试图从心理学中清除唯心主义,并试图使心理学成为采用客观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他们都反对探讨人的头脑是怎样思维的。

尽管托尔曼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注意到,早期行为主义者把机械论的哲学观与科学的客观方法混为一谈了。

在他看来,要客观地研究行为,并不一定要成为机械论者。

托尔曼认为,华生在许多地方都用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并用构成行为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给行为下定义,但事实上他常会滑到一个不同的、自相矛盾的见解上去(章益,1983年)。

在托尔曼看来,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不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不是客观的资料,而只是对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的一种推论或猜测。

所以,尽管托尔曼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都注重行为,但他认为在解释行为时引用机械论哲学既无根据又不理想。

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行为,并不比用思维和意愿来解释行为更好些或更科学些。

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一种哲学观附加在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之上。

在他看来,哲学肯定会使我们在观察行为时带有偏见。

对一个行为主义者来说,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观察行为并试图识别出行为的规律性。

所以,托尔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为主义者。

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作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他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机械论的框架。

他拒绝把刺激-反应作为描述和解释行为的手段,并拒绝以联结主义为特征的其它各种假设。

托尔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观时,博采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长处。

他自己承认,除了受华生的影响外,还受麦独孤(W.MeDougell)策动心理学、伍德沃期的动力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所以,托尔曼理论总的倾向是行为主义兼格式塔论

三、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1、关于整体行为

尔曼在其基本立场方面,是一个十足的行为主义者。

他强烈反对内省,坚持研究行为,这一点他与华生等早期行为主义者没有两样。

但托尔曼与华生等人不同的突出一点是,他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的定义,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托尔曼对整体性行为和分子性行为作了明确的区分。

所谓分子性行为是指华生等人以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概念来界说行为。

刺激不过是声、光、色、电等物理属性,反应则是特定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托尔曼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行为,虽然精确、客观,但与动物和人类的实际不符。

如动物走迷津、小鸡觅食、孩子上学、踢球等都是对一个包含了许多不同刺激组合的复杂情境的反应,很难将它们支解为一系列单个的物理刺激和生理运动,即使能够一一支解,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整体行为。

因为这些整体行为并不是各部分之和,它有自己的描述性和规定性。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尽管整体行为同生理运动有关,或者说依存于生理运动,但犹如从单个的水分子性能不能窥测一杯水的性质一样,我们要了解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仅仅依靠对行为的分子式的分析是不行的,整体行为有它自身的特征。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

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与朋友的谈话是为寻求下一步共同行动的计划等。

动物和人类行为莫不如此。

 第二,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例如,白鼠总是选择一定的通道而非另外一些通道通过迷津;我们外出旅行为到达目的地,总是选择一定的路径和交通工具等。

 第三,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

如白鼠在进行多通道迷津实验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通过迷律时间较少的通道获得食物;我们总是选择一种较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到达旅行目的地。

 托尔曼认为以上第一点代表行为的目的性,第二、三点则表明了行为的认知性。

他强调说:

“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

”托尔曼并以完全客观的定义来界说它们,如他以尝试错误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进步(托尔曼称之为可教性)来客观定义目的性,以目标-对象的性质、位置以及刺激情境等行为先决条件的变更对习得行为的影响,来对认知性予以客观定义。

看来,托尔曼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整体的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论观点,但又对它们作了非常客观化的行为主义处理。

2、认知期待说

托尔曼用来解释动物学习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一词可译为“期待”或“预期”)。

行为主义的种种“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动物或有机体是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刺激物或强化物的驱使下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以后遇到适当的环境刺激的条件时,这些学会的连贯动作就会被发动起来。

托尔曼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认为动物或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会的不是连贯的动作反应,而是获得了关于它周围的环境,学习目标的位置,以及如何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知识。

这些知识使有机体形成了“认知上的期待”,这种认知上的期待将支配有机体下一次活动的方向和强度。

简言之,按照托尔曼的观点,动物学会的不是简单的动作或反应,而是学会了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认知。

也就是说,动物学会的不是动作,而是学会了意义。

  托尔曼引用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来说明认知期待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托尔曼引用埃利奥特(Elliott,M.H.1928)的白鼠跑迷津实验来说明白鼠跑迷津所形成的对奖赏的期待(又称为对目标-对象的期待)。

在埃利奥特的实验中,让白鼠们学习走迷津,迷津终点放置的奖赏物是糠糊。

待白鼠们已经学会了走迷津之后,将奖赏物——糠糊改换为葵花籽(即将目标-对象进行改变)。

埃利奥特发现,在改换了奖赏物以后,白鼠们表现出一种凌乱的、探索性行为。

埃利奥特在记录中写道:

“在改换奖赏那天,动物在食物箱里不是安静地吃食,而是一边吃食,一边进行凌乱地探寻。

”托尔曼针对这种现象强调指出,应该把这种“探寻”和“凌乱”的表现看作是在实验上证明了动物具有内在的对先前曾经吃过的糠糊的期待。

托尔曼还引用丁科巴(Tinklepaugh,1928)用猴子所做的实验来说明动物对奖赏物期待的普通性。

丁科巴的实验是这样的:

当着猴子的面,实验者把食物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里面。

隔一段时间让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猴子表现出准确的选择行为。

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把一根香蕉放到一个容器中,又在猴子看不到的情况下偷偷地把香蕉换成包心莱叶(猴子更喜欢吃香蕉),再让猴子进行选择。

猴子准确地选择了容器,但发现不是香蕉,而是包心菜叶,就表现出一种“凌乱”和“搜寻”行为)。

  托尔曼认为,这些实验使我们有理由提出一个直接的、内在的、在认知上对于未来目标有所期待的概念。

按照托尔曼的意思,所谓“期待”就是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直接经验过程中)获得的对目标对象的认知,这种预先的认知将支配动物的后继行为。

所以,可以简略地说,学习就是获得对目标的认知,并形成后继相似行为的心理准备。

  在此基础上,托尔曼又扩展了期待的内容和期待的种类。

在期待的内容上,托尔曼把对目标的期待扩展到对“方向-距离-关系”的期待;对“手段-结局-关系”的期待;对“符号-格式塔”的期待等。

托尔曼以白鼠走迷津所形成的各种期待为例,来说明这些期待的特点。

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期待。

如果把目标称作符号,就形成了对特定符号的期待。

对达到目标的方向、路径的认知,就形成对“方向-距离-关系”的期待,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手段-结局-关系”的期待。

这样看来,动物学习任何一个迷津的过程就是把对于这种特定的整体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

这个整体(包括目标、符号、手段-结局-关系)就称之为“符号-格式塔”。

托尔曼后来又把对“方向、距离和路程”的认知称为“认知地图”。

由此,有人将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称为“符号学习理论”。

 关于期待的种类,托尔曼根据形成期待的不同认知水平,将期待划分为“感知性期待”、(托尔曼认为,为了证明动物对目标-对象形成感知性期待,可以设置装有透明边壁的迷律,使白鼠在跑迷津的进程中随时都能看到或嗅到目标-对象。

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自目标-对象的刺激可以在任何一次尝试中当场引起动物对目标-对象性质的期待。

要证明白鼠存在着这种感知性期待,需要采用变戏法的方法将目标-对象换成一个不是它的外表通常代表的东西。

这样,如果白鼠到达目标,发现目标物不是它原来期待的东西,而表现出凌乱行为时,这种感知性期待的事实就可被证明。

实际上,在前面介绍过的丁科巴用猴子为被试所作的实验中,已经证明了猴子可以形成感知性期待。

托尔曼还引用斯特拉顿关于人的空间知觉的实验证明,人类普遍存在着形成感知性期待的能力。

斯特拉顿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在他醒着的时候一直戴一副特制的三棱眼镜,一连戴上8天。

三棱镜使他的视野上下颠倒,使他的感知性行为出现凌乱,他的大部分正常运动反应都受到严重干扰。

这说明他原来在正常情况下(即不戴三棱镜的情况)所形成的感知性期待遭到了破坏。

8天后他戴着三棱镜可以行动如常。

这说明,他形成了在戴三棱镜条件下的感知性期待。

这就是说,戴三棱镜初期表现出的反应凌乱和后来的感知适应都证明,对于眼前的手段-对象的上下部位有着初期的、内在的期待这一事实。

按照托尔曼的论述,当一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一处住所时,如果他不愿意向当地人问路,那么,他的寻找行为将依赖于他的感知,即感知期待支配他的寻找行为。

感知性期待是人和动物对目标-对象的一种直接的认知期待)

“记忆性期待”、(托尔曼还引用-些白鼠跑迷津的实验证明白鼠能够形成记忆性期待。

一些实验表明,如果改变白鼠跑过的迷津通道的长短,那么,白鼠的行为就会出现“凌乱”,实验中白鼠表现出还是按照跑道原来的长度行事的特点。

这说明白鼠对走过的路径形成了记忆性期待。

这种记忆性期待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并支配后续行为。

记忆性期待的存在说明,动物不仅能对目标-对象形成期待,而且还能对走过的路径或道路的特征形成期待。

这种对路径、道路或途径的期待就是所谓的“认知地图”。

)“推理性期待”(迂回路径实验)

这项迷津实验的特点是,从远点到终点的路径有3条:

通道1路径最短;其次是通道2;最长的是通道3。

另一个与实验有关的重要特点是通道2与通道1有一段共同通向目标的部分。

在正式实验之前,给被试一段预备训练的时间。

在预备训练时,当通道1在A处被堵时,另一条较短的通道是通道2和通道3之间较短的一条。

仅当通道2也被关闭时,白鼠才跑通道3。

在这样的预备训练中.实验者使白鼠熟悉了所有的三条通道,并使它们形成了按1、2、3的顺序选择通道。

正式的实验是在B处将通道堵塞,这样白鼠只好沿原路跑回到D处。

这时有两条通道可供选择,即通道2和通道3。

是选择通道2,还是选择通道3呢?

实验结果表明,白鼠没有走较短的通道2,而选择了较长的通道3。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呢?

它说明,白鼠既不是按照预备训练时所形成的选择顺序去作出反应,也不是盲目地选择路径,而是按照它们自己头脑中的“认知地图”去选择路径。

白鼠们能够推断出,B处设堵,既堵塞了通道1,也堵塞了通道2,只好选择唯一能到达目标的通道3。

这就进一步地证实了托尔曼的假设,即动物能够根据自己熟悉的路径,作出判断,形成推理性期待。

和“假设性期待”。

(关于假设性期待,托尔曼将其看成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的、可变的、暂时性期待。

在解决问题之前,学习者积极地对问题情境中存在的关系的实质作出种种假设。

可以把猜测一个问题的正确解答的假设看作是暂时性期待。

假设性期待的最初证据是由托尔曼的同事克雷奇夫斯基提供的。

他发现,白鼠在学习一个由四单元组成的迷津之前,采取了系统反应方式,即先“试”一会儿,然后换一种系统的模式再试。

例如,一只动物也许从连续尝试着一个“向左转”的假设开始,尝试这一假设十次左右,接着换一种“在连续的迷津单元交换位置”的方式再尝试一会儿,最后突然想到一个“到暗的一边去”的假设,结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克雷奇夫斯基称这些系统的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假设,并把它们与“盲目的、随机的试误”方式加以区分。

由此可以认为,与其说强化的效果是逐步塑造了一个正确的反应,不如说它不断地证实正确的假设。

当动物抛弃了一个基于无关线索的假设,然后选择了一个基于有关线索的假设时,会突然想出正确的解答。

很像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认为的,问题的解决是突然地、明显地顿悟。

关于假设性期待的进一步实验研究由雷斯托和莱文作了进一步地研究,并作出了清楚地表达。

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认为,托尔曼所谓的期待就是动物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对行为的目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支配动物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学习就是获得有关的认知或知识,就是形成不同认知水平的期待的过程。

托尔曼的期待类型就是不同水平上的认知过程。

3、关于中介变量

尔曼认为它们(亦称实验变量或自变量)与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决不如行为主义者所说的S-R那么简单,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即中介变量,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

我们据此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刺激能引起这样的反应。

 中介变量虽然听起来比较主观,但托尔曼强调说它是完全可以予以客观定义和定量的,它能客观、精确地同一定的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

例如,饥饿这一典型的中介变量,既能以上次进食间隔时间的长短,也能以动物找到食物时进食的速度和数量来予以客观精确的计算和说明。

事实上,每一特定的中介变量都与特定的环境变量和个体变量相关联,如补给时间表与个别差异结合导致了需求这一中介变量,欲望这一中介变量则与目标对象的适度性有关联。

在此我们看到了托尔曼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方法论特征。

 托尔曼早年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即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前者实际上就是动机,包括饥、渴及性等需求,后者指对情境、目标的认知,如动作、技能等。

后来,他对此作了修改,认为有三种主要的中介变量:

一是需要系统,指生理需要和内驱力等;二是行为空间,指机体在某一时刻内感知到的,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相当于勒温的生活空间;三是信念-价值的符号排列矩阵图,指个体将环境中的客体按照学习的结果而加以归类和分化,排出一个等级顺序。

值得指出的是,托尔曼分别给以上的中介变量予以操作性定义和说明,再次表明了他客观的行为主义者的立场。

 中介变量一经提出,即为当时的心理学家所接受,如赫尔立即采纳了它,也代表着托尔曼对心理学所作的独特贡献

四、主要实验

1、期待实验

所谓期待是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这种知识既可以是当前习得的,也可以是过去曾经习得的,有关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埃利厄特以一群饥渴的白鼠为被试,安排它们走迷津,在最初的九天里都将水放在出口处作为目标-对象。

到第十天,安排它们饿着(而非渴着)走迷津,同时在出门处将水换成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花费的时间都显著上升,次一天则恢复了先前的水平。

这表明,白鼠对“水”这一特定的目标-对象有一种预先的认知或期待,换上食物则立即导致了行为的紊乱。

又因为新近产生的对“食物”的期待,使得次一日的行为恢复到了先前的水平。

托尔曼还设想,如果能改变实验情境,让白鼠在最初奔向目的物的时候能直接感知到来自目的物的刺激,直至白鼠到达终点时发现目的物已被调换(设计一种程序),观察此时白鼠所表现出来的紊乱行为,也能证明对目的物的感知性期待的存在。

此外有人还证实以猴子等为被试,使用类似的“调包计”,猴子亦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搜寻原目的物的行为。

2、位置学习实验

关于托尔曼的行为观如何被转变成各种实验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他的学生麦克法兰(Macfarlane,1930)报告的位置学习(place-1earning)与反应学习(responselearning)的实验。

麦克法兰训练白鼠在迷津里游泳。

这种迷津与心理学家们通常训练白鼠的迷津没什么不同,只是里面灌满了水。

白鼠在通道里只能游泳摸索,游到目的箱后可爬上去获得食物。

白鼠学会游到目的箱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白鼠学到的是以往行为主义者所说的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还是像托尔曼所说的是认知方面的内容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麦克法兰把迷津里的水抽干,然后把白鼠放进去。

这样,白鼠是跑到目的箱,而不是游到目的箱。

结果发现,所有白鼠都能很顺利地把游泳迁移到奔跑上去,即白鼠都丝毫不错地跑到目的箱。

托尔曼提醒人们注意,游泳与奔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它们所涉及的肌肉系统也是不同的。

当然,刺激也是不同的:

现在的迷津是干的而不是湿的;温度是温和的而不是冰冷的;脚下是地板而不是支撑着身体的水。

很显然,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即不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特定反映,而是某种比较抽象的和整体性的东西——迷津本身的空间布局。

也就是说,白鼠习得的是迷津的地图。

托尔曼造了一个词——认知地图(cognitivemap)——来表明动物在这类实验中所习得的东西。

白鼠学到的是:

食物在哪里;哪几个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

一旦白鼠把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去,它就知道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怎么走,而不需要凭借任何一种固定的位移系统来做到这一点。

这实际上是要用位置学习来替代反应学习。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在另一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训练一些白鼠走迷津,然后通过手术使白鼠因小脑受伤而无法行走,使这些白鼠仍能缩成一团滚动身体,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箱。

在这类学习中,有机体都不可能依靠原来习得的一系列动觉习惯来完成,但它们都正确地到达了目的箱,这说明有机体学会的是目的箱的位置。

托尔曼等人在40年代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空间习惯(spatialhabit)与动作习惯(movementhabit)的实验。

白鼠从南面的起点箱出发向东走就能吃到食物。

只需几次训练,白鼠就能完全学会。

但我们可以问:

白鼠学到的是向右转弯的习惯,还是知道食物在东边?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白鼠习得的是动作习惯(向右转弯)还是空间位置(食物在东边)。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测验时把“T”字型迷津颠倒过来,起点在北面。

如果白鼠习得的是动作习惯,它应该向右转弯,走向西边;如果习得的是空间习惯,它应该走向东边。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白鼠都走向东边,即习得的是空间习惯,而不是动作习惯。

后来曾有人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验证(Kend1erandGasser,1948),结果发现,如果给白鼠训练20次以下,白鼠习得的是“空间习惯”;如果训练20次以上,白鼠习得的则是“动作习惯”。

这里的要点在于,位置学习确实发生了。

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传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一个挑战,并表明托尔曼提出的位置学习是有根据的。

有机体最初倾向于作出空间反应;如果反复训练,就会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从而作出动作反应

 托尔曼等人从事的第三类位置学习的实验。

(见迂回实验)

 托尔曼等人在1946年还做了另一项有关位置学习的实验

训练白鼠走迷津4天,每天尝试3天,第5天开始测验(如图b所示),测验迷津把原来迷津的通道阻塞了,另外开通了18个通道。

结果发现,有36%的白鼠走通道b,即最直接指向原来目的箱的位置。

没有白鼠走通道13-18。

其它白鼠所走通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托尔曼提醒人们注意,照理说,通道9和10应该是与原来训练迷津的通道最相近,但走这两个通道的白鼠加起来也不到10%。

很显然,白鼠习得的是目的箱的位置。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实验中显示出来的这种方向性行为,与在传统的条件作用实验中显示出来的行为是不同的。

他的结论是:

(1)白鼠学会预期目标在什么地方;

(2)这类行为类似于人类的符号行为(symb1icbehavior);(3)这种类似性证明,可以用预期(expectation)这个术语来描述动物的某些行为倾向(Goldstein,etal.,1965)。

3、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研究是由布洛杰特(1929)开始的。

他进行此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用实验的证据批评“强化是任何联想学习完全发生的必要条件”的假设。

这样的假设是由桑代克、巴甫洛夫、赫尔和斯金纳等人提出来的。

继布洛杰特的工作之后,托尔曼和杭齐克(1930)设计了由14个单元的复合T形通道构成的迷津。

在每一单元中有不通的终端(被锁着的门)和可以通过的终端(可以通过的门)。

白鼠进入这段迷津后,如果选择错误,就会在锁着的门前碰壁,即犯错误一次;如果选择了可以通过的门,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

如此,通过14个单元,而最后到达终点。

在每一单元中,白鼠要做的事就是选择可以通过的门,走进下个单元。

托尔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