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136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docx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

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课题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时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页码

第120页到第123页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

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

伽利略是谁?

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

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

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

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

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

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

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

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

“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

(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

不许。

  更改:

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

批评的意思。

  违背:

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平常,不简单。

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四)小结

小结:

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

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xuānbùxīlàzhéxuézhēnlǐhuāiyígùzhí

  ()()()()()()

  

(2)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

  释()()授()()执()() 称()()宣()()腊()()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

  ①、(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一先一后着地,()同时。

  (4)、照样子扩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例:

伽利略是科学家。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纪伟大的科学家。

  ①、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结满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晓伟是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

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

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

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

是什么样的结果?

(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

(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亚里士多德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

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

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

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

是贬义的)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四)小结

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不足

 

改进措施

 

课题

26全神贯注

课时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材页码

第124页到第126页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初读课文

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可以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

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做客时,由于全神贯注地雕塑作品,却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

(“雕塑”,造型艺术,用泥土、石膏、竹木、玉石、金属等材料雕刻或雕塑艺术形象。

“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首都是维也纳。

“挚友”,“挚”,诚恳;亲密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可以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挚”是翘舌音,“醉”是平舌音。

“雕塑(s))”的“塑”不要读成“su^”的音。

“工作室(sh@)”的“室”不要读成“sh!

”的音。

“不禁(j9n)”的“禁”不要读成“禁(j@n)止”的“j@n”的音。

“把湿布披(p9)在塑像上”的“披”,不要读成“p5i”。

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

“诞生”的“诞”的中间是“廴”,不要写成“辶”。

“罗丹”的“丹”,不要和“舟”相混。

“醉”的左半部是“酉”,中间不要少写一横。

“激烈”、“激动”的“激”和“邀请”的“邀”,部首不同,前者是“氵”,后者是“辶”。

“径(j@ng)自”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径”不要误读成“j!

ng”的音。

“悄悄地站在一边”中的第二个“悄”应读儿化音。

“叽哩(li)咕噜”,这里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楚。

“哩”应读成轻声。

“悄悄(qiao)话”的第二个“悄”应读轻声。

(三)按自然段默读

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

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

 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在参观工作室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要立刻修改。

第2自然段:

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作品。

第3自然段:

罗丹工作完,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第4自然段:

罗丹发现茨威格被关在工作室里了

第5自然段:

茨威格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课文共5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或较集中,没有对话之类的较多的自然段。

因此,较长的自然段,很可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可能独立成段。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写了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参观工作室,并看刚完成的女像作品,以及客人对作品的称赞和主人发现作品还有毛病等。

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写了罗丹修改女像的经过。

篇幅较长,内容具体。

 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以上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很紧密。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最后一层意思是罗丹发现作品有毛病;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就讲着手进行认真修改。

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既可独立成为两个大段,又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上紧密联系

第3自然段是写罗丹由于全神贯注地工作,竟忘了客人的存在。

第4自然段写茨威格招呼罗丹,罗丹这才发现客人被关在工作室里了。

这两个自然段紧紧相连,共同记述一件事,显然可以合并成为第三大段,进一步生动地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这可以说是第二段的发展和延伸。

第四段即第5自然段,写了茨威格的回忆和感受:

一切值得做的工作,想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显然,这是全文内容的归结。

(四)通读课文

“仪态端庄”,仪态,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

“端庄”,容貌、举止端正、庄重。

指罗丹的作品女像的容貌、姿态等是端正庄重的。

    “杰作”,指罗丹塑造的女像,是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端详”,这里指罗丹仔细地看女像。

    “吁了口气”,吁,这里读“x&”(另读y)),是长出了一口气的意思。

表示罗丹工作紧张后的放松。

    “径自”,指罗丹工作完毕,忘了客人的存在,自己直接行动走出门去。

    “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指茨威格对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的认真态度,所产生的敬佩感情和受到的启发、教育。

    “莫名其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或真相。

是指罗丹把茨威格关在屋里,要锁门,茨威格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

板书设计:

23全神贯注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一会儿……径自,随手,上锁

一会儿……猛然想起感触很深

女像叽里咕噜把你忘记一切、值得、做好

似乎争吵抱歉

不停挥动

醉、痴

毛病——————修改————————应该全神贯注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提问思考:

  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罗丹在雕塑一座女像的作品时发生的事情。

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由什么引起的?

先默读,再议论,然后回答。

  

  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看看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第一句话写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

罗丹既然招待茨威格这位客人、挚友,一定做了不少事。

但课文接下去只写了一件跟“全神贯注”有联系的事,这件事是什么?

  

(事情从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时,带他到工作室观赏刚刚完成的作品一座女像开始的。

(这件事就是第二句话所讲的:

“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

”这句话跟“全神贯注”是有联系的,其他事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关系。

(如果文章从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写起,读者会感到突然了:

罗丹怎么这时候看出作品的毛病呢?

不是因为请客人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看到刚刚完成的女像,才发现毛病的吗?

那么,客人怎么到了工作室的呢?

是主人请他进来的。

是罗丹邀请他来家做客的。

这一系列事实都有因果关系。

所以,文章要从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写起是自然的,必要的。

直到第六句“罗丹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全段紧紧围绕“全神贯注”步步深入,叙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的印象是完整的、有条理的,为下一段阅读打好了基础。

2.接下来再想一想:

罗丹带着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

既然是“工作室”,是“参观”,客人一定看了不少内容吧?

设想一下,可能看到些什么?

这些都写了没有?

为什么?

单单写了什么?

为什么?

这就是第三句话要说清楚的问题了。

(客人可能看到工作室里摆放的主人创作的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当然还有些创作用的材料。

工具什么的。

这些都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什么联系。

单单写了作品中刚刚完成的一座女像。

因为这一作品跟“全神贯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写它。

这就是第三句话的作用。

3.在“仪态端庄”的女像前,客人和主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读一读下面第四、五两句话,简要地说出客人怎样表示?

主人怎样表示?

谁的表示又跟“全神贯注”直接联系?

  (茨威格拍手叫好,表示祝贺;罗丹不满意,说还有毛病,表示需要修改。

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的情节,跟“全神贯注”直接关联。

)这是不是“全神贯注”的直接起因呢?

(就是。

既然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动手修改,是故事的直接起因,为什么文章不从这里写起,而是把他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做文章的开头呢?

  师生共同议论,共同解答,注意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顺便结合句子的内容看看,“端详”一词写成“看”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皱着眉头”表示了什么?

5.小结: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词不宜太多,而要准确。

  6.自由读这一段,再分组或分行朗读,续读下去。

逗号之间停顿短一些,句号之间停顿长一些。

体会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

(“端详”写成“看”不可以。

因为“端详”是仔细看的意思;“看”只是看,没有“仔细”的内容。

如果用了“看”,罗丹创作态度上的认真,就表现得不够充分了。

“皱着眉头”,表示事情难办,得想个办法解决。

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说明罗丹工作态度是严肃的,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严格的。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划分段落时,我们已经了解这一段是写罗丹怎样修改女像的。

现在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哪几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

这些特点在其他写人的课文中,也同样使用。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重要的地方可以画出来,还可以议一议,求得共识。

  (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他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2.再逐句细读,认真体会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表现“全神贯注”的。

(写了罗丹修改时的动作和语言。

这是罗丹在远处望,近处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该怎样修改,嘴里还叨唠着修改方案什么的。

)注意“异样”和“激烈”两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异样”的眼光是指不同寻常的眼光,这是通过描写罗丹的神态,反映他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激烈的争吵”是有可能指方案又感到不成熟,可用可不用,还在推敲之中呢。

课堂作业设计:

()的塑像()地争吵()的杰作

()地端详()的眼光()地微笑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题

27鱼游到了纸上

课时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三、教材页码

第127页到第130页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习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

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

要注意结合文中描写青年人画鱼的神态和动作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想象所画金鱼的细致部位,来体会青年人专注认真的品质。

(二)再读课文

布置自学:

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花港,清澈,鱼缸,厂徽,聋哑,一丝不苟

(三)检查自学

1.生字:

罢、苟、唯、骄

2.词意:

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从词语体会聋哑青年画画的认真

(四)再读课文

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泉白如玉:

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

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

一丝不苟:

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苟,苟且,马虎。

融为一体:

融合在一起。

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赏心悦目:

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文中指品茶赏鱼这种氛围令人心情舒畅。

工笔: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

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归纳: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

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

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认识了一位青年,还记得他长得什么样吗?

(生答)

2、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青年吗?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

(板书课题)

3、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现在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

这位青年是怎样的人?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下面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什么呢?

谁来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

   3、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

谁先来说说?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

4、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

3、你读得不错,谁还能读得更好。

你读得真棒!

青年认真看鱼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青年看鱼那么地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

(一)生:

我认为他是个喜欢看鱼的人,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

(专注、入神)

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

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全班齐读)

二)师: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青年喜欢看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