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120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docx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9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滇

云南省

 昆明西山华亭寺

(一)

  杨慎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寺在昆明华亭山山腰,与太华寺、三清阁同为西山三大名胜。

  殿宇宏丽,佛像庄严。

山茶素负盛名。

此联是作者在明嘉靖年间应寺僧德林之请而作。

上联从华亭山眺望水景。

滇池绿水围绕省城西面,轻烟薄雾,忽隐忽现,一位老僧正拄着手杖从迷茫的远处归来。

烟霭,云气。

下联从滇池上眺望山景。

群峰涌向殿阁,山间时雨时晴,山色时浓时淡,美人峰就出现在如画的林峦之中。

倚栏人,指西山美人峰。

清孙鹏《望西山》诗:

“满楼山屹屼,好是美人峰。

”阁下,指流丹阁之下。

作者是明代著名诗人,写联信手拈来,语言平仄协调,音调铿锵,颇富诗情画意。

将景、人、事、情,作了最优选择与最佳组合,构成联语清新淡雅的意境美。

  (蒋竹荪) 

 

 昆明西山华亭寺

(二)

  赵藩

  谁见碧鸡,玉韫山辉,望祀高文传汉使

  曾来白鹤。

天澄海净,凌虚清唳拟华亭

  上联写山。

谓“碧鸡”的故事,使汉朝使者远道撰文祭祀,整个山平添无限光辉。

碧鸡,即西山,据说周代有凤凰鸣于西山,当地人不识凤,呼为碧鸡,因得名。

玉韫山辉,形容西山景色秀丽、明朗。

晋陆机《文赋》:

“石韫玉而山晖”。

望祀高文传汉使,据说汉宣帝刘询听到益州郡有“金精神马”和“缥碧之鸡”,便派遣大臣王褒前往求取,王褒阻于道,在建宁写了《移金马碧鸡文》,遥望滇池祭祀,以表“敬移”之意。

高文,即指此文;汉使,就是王褒。

下联写寺。

“白鹤”的传说,让人们如闻华亭鹤清越的鸣声,驻足而眺,更觉得天清海净了。

白鹤,传说华亭寺初建上梁时有群鹤翔集,人们视作华亭仙翮,因有华亭寺之名。

天澄海净,形容西山明净高爽,景色宜人。

清唳,鹤的清越高亢之声。

《世说新语.尤悔》:

“陆平原(机)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联语熔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山川风物于一炉,形象地点明了山名寺名命名的由来。

  (吴关镛) 

 

昆明西山太华寺海月堂

  漫云有诗有画,及放胆如何落笔

  借问是月是水?

且忘机时一凭栏

  太华寺,在太华山腰,系西山最大佛寺。

联语是登高凭栏远望后的议论,对景物仅以“有诗有画”、“是月是水”八字概括。

联谓“如何落笔”,即含颇费踌躇之意,写出心机泯除之态,加以偶一凭栏之描写,超脱之状跃然纸上。

这些都突出海月堂的景色奇妙无比。

“是月是水”,写出月在水中、水中有月的那种水月交辉,使人产生如实如幻的奇妙感觉。

忘机,指忘却尘世机巧之心而归本心自然。

联语似系平实写来,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

  (张君宝) 

 

昆明西山三清阁

  置身须向极高处

  举首还多在上人

  三清阁和龙门是昆明西山游览路线的终点,也是风景最佳处。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为道教最尊的天神所居。

“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响诸天”,可见宫观位置之高。

“三清境”石坊背面刻有此联。

联语为流水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时间像无终点的长河,人生旅程也像登攀高山,立脚点要高,只有高瞻,才能远瞩,这便是置身须向极高处之意。

在攀登道路上又会发现不少人已走在我的前面,因而不能满足,不能停止,这便是“举首还多在上人”之意。

总而言之,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攀登,一息尚存,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联语寓处世哲理于即景抒写之中,发人深思。

  (蒋竹荪) 

 

昆明西山飞云阁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

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岩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

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飞云阁在昆明西山罗汉山,建于万丈峭壁之上。

上联第一句登阁眺望,突出景点之高。

危楼,高楼。

李白《夜宿山寺》诗:

“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

”登高俯视,山水、游船、城郭、村落历历在目,犹如一幅水墨风景画。

海.指滇池。

状物绘景时连用四个比喻句,一句一景,使整幅画面栩栩如生。

昆明虽四季如春,但早晚气候不同,晴阴莫测,景色变幻多姿。

最后用一问句,发出古今有谁能领略这万千气象的感慨。

下联先写秋天飞云阁之景。

九秋,深秋。

 梁元帝《纂要》:

“秋曰三秋,亦曰九秋。

”洞云、岩泉、松涛、花鸟、林壑,无物不美,无物没有自然的情趣。

作者不禁对自己多年奔走四方,无暇回乡欣赏,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星霜,指年岁。

关河,指路途艰险。

啸傲,写出豪放爽朗的性格。

陶渊明《饮酒》诗: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全联写景生动,抒怀深沉。

  (吴关镛) 

 

 昆明西山龙门

  乾坤浮一镜

  日月跳双丸

  龙门位于西山罗汉山悬崖峭壁上。

有达天阁石坊、石室、龙门石坊、慈云洞、云华洞等景。

开凿于乾隆46年,完成于咸丰3年,前后持续72年之久。

山顶尚有石室平台,可经公路直达。

号称昆明第一胜景.上联从空间角度写。

作者从杜甫《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诗句得到启发,说平台如一面明镜,日夜飘浮在天地之间。

 下联从时间角度写。

作者从《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阳光掠过空隙)”句得到启发,说人生一世,好像阳光掠过。

日月,指阳光,也指时间。

跳,掠过。

杜牧《寄浙东韩义评事》诗:

“跳丸日月十经秋。

”双丸,原喻日月,此处喻慈云、云华两洞。

联语“一镜”、“双丸”的比喻,极为巧妙。

短短十字之联,抒发了宇宙永恒、人生有限的感慨。

  (唐音) 

 

 昆明翠湖

  青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

  红莲开翠海,招来一辮馨香

  翠湖在昆明西北隅,为市内游览胜地。

康熙时建碧漪亭(又称海心亭)。

每当春夏季节,湖岸柳丝含烟摇曳,袅娜婆娑,湖内荷花红幢绿盖,鲜色袭衣,故名翠湖。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给人以色彩动态之美感。

青、碧、红、翠,呈五彩缤纷之色。

跃、吞、开、招,显活泼欢腾之态。

上句描绘湖面的夜景,重点突出幽静。

下句勾勒的是湖面的日景,重点表现其秾艳。

幽静而不沉闷,秾艳不失清新,对比描写起到了互相映衬的作用。

尤其是“吞却三分明月”的艺术构思给景色平添几分迷人的美感。

  (王明珍) 

 

昆明翠湖碧漪亭

  黄奎光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出句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之句写景:

此亭如鸟展翅,屹立湖心,只占绿水十分之一,眼界无比空阔。

对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抒情:

何时能闲下心来,携一壶酒,亭间独饮,与明月做忘情朋友。

联语用典如盐溶于水,不着痕迹。

下联的“何时闲了”一个问句,感慨深沉。

反映了作者对官场污浊、世俗尘嚣虽厌而不能弃,对湖山胜景虽爱而不能至的矛盾心情。

  (余心乐) 

 

昆明大观楼

(一)

  孙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杆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在昆明小西门外大观公园内,与碧鸡山隔水相对。

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后毁于兵火。

今楼为同治年间重建,共三层,朱墙碧瓦,斗棋飞檐,极为壮观,为历来吟咏游览胜地。

滇池,又称昆明池、昆明湖,在昆明市西南。

披襟岸帻,敞开农襟,推起头巾,露出前额,表示闲适的样子。

宋玉《风賦》:

“王乃披襟而当之。

”《晋书.谢奕传》:

“岸帻笑咏,无异常日。

”神骏,指金马山。

东骧,东奔。

灵仪,指碧鸡山。

相传有凤鸣其上,当地人不知为何物,呼为碧鸡。

凤凰为灵禽,《书.益稷》有“凤凰来仪”句,故称为灵仪。

翥,高飞。

蜿蜒,指■〈阝虫〉(h6ng)山,即蛇山。

缟素,白绢,指白鹤山。

选胜,选择胜景。

蟹屿螺洲,形容屿似螃蟹,洲如螺蛳。

屿,小岛。

翠羽,绿色的鸟雀。

丹霞,红色的云霞。

九夏,指九十天夏季。

芙蓉,荷花。

三春,指三个月春季。

凌虚,耸立空际。

滚滚,本指奔流,此同衮衮,谓连续不断。

唐杜甫《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

”楼船,战船。

《史记.平准书》:

“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

”铁柱,《新唐书.吐蕃传》:

“九征毁组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联即借指此事。

玉斧,以玉饰柄之斧。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

“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宋太祖“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

宋曾觌《壶中天慢》词:

“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

”革囊,羊皮筏子。

《元史.宪宗本纪》:

“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

”珠帘画栋、暮雨朝云,唐王勃《滕王阁诗》: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用以借喻封建王朝更迭迅速。

疏钟,稀疏的钟声。

杵,撞钟的木椎。

全联意谓:

这五百里方圆的滇池,奔到眼前,敞开衣襟,推起头巾,高兴地欣赏这辽阔无际的湖山。

请看,东边的金马山,若骏马奔驰,西岸的碧鸡山,如凤凰展翅,北部的■〈阝虫〉山,似长蛇蜿蜒,南面的鹤山,像白鹤飞翔,诗人雅士,何不选择胜境登临游览。

那水上的小岛小洲,花树纷披,恰如风中美女的环髻,雾中的鬂发。

即便是萍叶芦苇的天地,也有翠鸟争鸣,红霞远映。

切莫辜负滇池四周扬花吐穗的香稻,风日晴和连绵万顷的沙滩,炎炎长夏亭亭玉立的荷花,明媚春天婀娜多姿的杨柳。

几千年的往事旧迹,涌上心头,举起酒杯,对着长空,慨叹历史上过往的英雄,而今有谁还在?

试想汉武帝操练水军,准备攻伐滇国,唐中宗远征边疆,树立纪功铁柱,宋太祖手挥玉斧,划定版图疆界,元世祖命乘皮筏,渡江平定云南,为了创建伟绩丰功,帝王们真是费尽移山的气力。

然而,尽管皇宫有雕绘的梁柱,珠缀的帘子,总挡不住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于是纪功碑碣被推倒打碎,橫卧在荒烟蔓草落日余光之中。

到头来,只赢得,古寺里断续稀疏的钟声,江边上半明半暗的渔火,秋空中两行倦飞的归雁,梦醒时枕上寒冷的清霜。

上联写景.开头说滇池风光诱人,美不胜收。

继以“喜”字为眼。

“茫茫空阔无边”是总写,下面具体刻划。

领字“看”直贯末尾,中间从各个角度铺叙景物,气势不凡。

“东骧神骏”等六句,写山景,是重点,用排句,骧、翥、走、翔,把山脉写得活灵活现,跃跃欲试。

“趁蟹屿螺洲”四句,写水上之景,也各具风姿。

“莫辜负”以下四句,写季节之景,是重点,用排句。

“莫辜负”三字使景物含情,也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极为传神。

而数量词“四围”“万顷”等适当、连续的运用,扩大了空间时间的跨度,把昆明城写得处处有景,时时可游,令人心驰神往。

下联抒怀。

开头回顾云南历史,感慨深沉。

继以“叹”字为眼。

“滚滚英雄何在”是总写,下面具体描绘。

领字“想”,直贯末尾,中间列述汉、唐、宋、元兴衰过程,气势磅礴。

“汉习楼船”等六句,是重点,用排句,一连串的人物活动,概括了云南史实,显示了英雄业绩。

“尽珠帘画栋”等四句点明朝代衰亡原因.“不及”还含有来不及享受就易主之意。

“只赢得”以下四句写结局,用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重点,用排句。

数量词“几杵”“半江”等巧妙而连续的运用,加重了结局冷落凄清的气氛,与前面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又是上联生气蓬勃自然景色的强烈反衬。

清乾隆朝是文字狱颇为严酷的时代,人们箝口结舌,出现了万马齐暗的局面。

独孙髯胸怀卓识巨胆,挥其如椽之笔,写下了这副气魄雄伟、光照千秋的长联,一面赞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示其赤子之心,一面揭示清王朝的必然灭亡,抒发其胸中之愤,真是惊天动地,震铄今古。

同时代人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贾府主人散亡的描写,虽也隐寓封建王朝必将结束之意,但毕竟是客观上的暗示,孙联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汉唐宋元都已灭亡,当今王朝亦难避免的预言,难怪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见了,不禁惊呼“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駸駸乎说到我朝?

”于是寻找借口,对长联作了徒劳无益的篡改。

  此联的首创性及对后世长联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凡是讲楹联的书,几乎都提到它。

除梁章鉅《楹联丛话》出于偏见对它有所指摘之外,无不同声赞誉,因为它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两者又作了完美的结合,不愧为古今第一长联,可以与世长存。

  (蒋竹荪) 

 

昆明大观楼

(二)

  放开眼孔穷天地

  别有心肠蕴古今

  上联写登楼所望,虽未言楼之巍峨宏大,但一个“穷”字,写出天地尽收眼底之势,且切楼名“大观”。

意谓只有放开了眼界,才能看遍天地、看穿一切。

下联是虚写,是所谓看透世界后的议论。

一个“蕴”字,将古今人事的变化,包罗无遗。

而人事是错综复杂的,唯“别有心肠”者,能辨识“庐山真面目”。

联语以“天地”、“古今”,显示空间感、时间感;再以“放开眼孔”、“别有心肠”,点明至理,使此联具有深邃哲理,令人玩味,从而有别于泛泛的写景抒怀之作。

  (张君宝)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

  能邀过客饮文字

  亦把湍流替管弦

  涌月亭,位于大观楼侧,清代始建,后毁。

今存系解放后所修。

  出句用比拟手法,将景点拟作主人,能邀来四方游客亭下饮酒作文。

饮文字,即“文字饮”,因对仗而倒置,指文人间把酒赋诗论文的聚会。

宋王之道《千秋岁》词:

;何妨文字饮,更得江山助。

”对句则描摹水声。

湍流替管弦,是将激流和浪涛拍击池岸的声响比作月下吟唱的弦乐伴奏声。

联语渲染景好人乐的气氛,使涌月亭平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张君宝) 

 

 昆明大观楼蓬莱别境

  仆本恨人,吞大海一瓯,焉得洗胸中块垒

  谁非乐土,卧高楼百尺,也应游梦里华胥

  上联因大海联想到猛吞一瓯,荡涤胸中块垒,把郁结的不平之气一扫而空,使恨人变为快人,以此写游园之乐。

恨人,失意抱恨的人。

江淹《恨赋》:

“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下联因高楼,联想到陈元龙高卧百尺,超尘拔俗,真想去梦游乐土华胥国,这蓬莱别境就成了真个仙境。

华胥,神话中的国名。

《列子.黄帝》: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指顺应自然而达于至道的境界。

全联充分发挥联想作用,由景生情,概括出本园豪迈逍遥的特色风光,使名园越发显得妩媚;更倾注了作者主观感受,“仆本恨人”,“谁非乐土”,似叹非叹,似问非问,活泼闪烁的句式,增添了联语的魅力。

  (何以聪) 

 

昆明鹦鹉山太和宮

  无双玉宇无双地

  一半青山一半云

鹦鹉山太和宫在昆明东北郊盘龙江畔,原是道教祀吕祖的庙宇。

“鹦鵡春深”,曾是昆明八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

清初藩王吴三桂退据云南时在原环翠宫基址上建造了太和宮,宫殿横梁上有:

“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郡王吴三桂敬筑”的字样。

整个构造,十分壮丽,碧瓦飞檐,四角系铃,风来铁马叮咚,铿然有声。

因宮殿全部是铜制的,所以又称“金殿”或“铜瓦寺”。

上联赞宮殿的位置和建筑举世无双。

太和宮可以与天上神仙居处的琼楼玉宇比美,像这样精美的结构世上没有第二个。

下联赞宫殿四周景物秀美非凡。

举目四望,宫殿的周围,白云簇拥着,青山环抱着,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

联语以两个“无双”和两个“一半”相对,突出了太和宫的珍贵和秀丽。

据考,全国铜殿,不止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的昆明太和宫,较早的还有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铜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较晚的有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铜殿,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放全国铜殿共有四座,联语中“无双”是夸张的说法。

  (吴关镛) 

 

昆明黑龙潭

  硕庆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潭在昆明北郊12公里,原是一地下涌泉,潭水浓绿,故名黑龙潭。

明初建成龙泉观,清重修。

观分两部分,下观在龙泉山麓,由此向北拾级而上至山腰,即达上观。

观内有“黑水祠三异木”,即唐梅、宋柏及明代茶花。

上联说,两棵经历千年的唐梅,老干虬枝,横斜在深绿潭水之上。

两树梅花,唐梅主干今已枯死,仅存分枝,逢时开花。

殿中尚存两株唐梅的工笔石刻。

下联说,山间四季雨晴晦明,气象万千,而皑皑白云总是萦绕半山腰。

阮元《游黑龙潭看唐梅二律》:

“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梅、潭、云是景点的三个特色。

联语作者并写出了它们之间相互默契,配合的关系:

唐梅掩映潭水,白云维护梅花。

造物之妙,跃然纸上。

  (蒋竹荪) 

 

  昆明玉案山筇竹寺

(一)

  普荷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筇竹寺,在云南昆明市西北玉案山上,相传始建于唐,元初时重建。

和尚化缘乞食谓“托钵”。

钵,和尚吃饭器具。

游方僧人在所居庙宇结束寄住生活,称为“结斋”。

上联谓化缘回寺,并非为了赶上早晚斋饭,而是要抓紧时间,虔心修持。

晨钟暮鼓是寺僧作息吃斋的信号。

下联谓离寺的游方僧不稍停留,他们能谅解寺内拮据的情况。

此联对寺院常住和游方僧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从侧面反映明末清初社会贫困的情况。

联语言约而意丰。

  (谢燕华) 

 

 昆明玉案山筇竹寺

(二)

  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裘凉,深山清况

  焚香静坐,莫漫说峨眉旧事,滇海新禅

  筇竹寺在云南昆明西北玉案山上。

相传唐南韶国鄯阐侯高光、高智兄弟追犀牛至玉案山不见,忽见云中有异僧,近前仅见僧所持筇竹杖置于林下,遂建寺,名筇竹寺。

此联介绍了佛寺日常生活。

上联说僧人待客时,共话人间炎凉势利的感慨,庆幸深山清贫和脱俗的生活。

煨芋留宾,指唐代僧人懒残煨芋款待宰相李泌的故事。

见《类说》卷二。

世态炎凉,指旧时有人对有钱有势的人就巴结,无钱无势的就冷淡。

下联说,僧人修行时,焚香打坐要一心专注,不要随便谈论峨眉古刹故事,云南禅林新闻。

联语讲的是僧寺清规,从而给人增长一些宗教知识。

艺术上对仗工稳,用辞流畅清疏。

  (吴关镛) 

 

昆明嘉丽泽

  兰茂

  天水相涵,单舸撑来明镜里

  云山掩映,群鸥飞入画图中

  嘉丽泽在昆明市东北50公里的杨林,是一个湖泊。

一水澄澈,风景明秀,是“杨林八景”之一。

联语刻划湖景:

水天相连,云山相间。

明镜似的水面上有一只缓缓而来的小船,一群扑翅飞翔的鸥鸟点缀得画面动静相间。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小舟、鸥鸟,好一派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单舸”与“群鸥”在视野上搭配得当。

“撑来”与“飞入”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联语生动地表现了嘉丽泽如诗如画的景色,对仗极工。

  (王明珍) 

 

昆明金山草堂

  王寿祚

  半窗图画梅花月

  一枕波涛柳树风

  清人王寿祚晚年于滇池之畔筑金山草堂,以琴棋诗画白娱自遣,本联即为金山草堂而题。

上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清风明月之夜,堂上隔窗观梅,但见堂外梅影斑驳,叠映窗纸,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由于有了窗棂之隔,月下之梅尤显疏枝横斜,绰约多姿.宛如虚实相生的水墨画,空灵、淡远、隐约、朦胧,把人们带入诗情画意般的美好境界。

下联转从听觉的角度,写静夜卧床,聆听远处传来的阵阵涛声,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此句不仅点明草堂傍水而筑,而且,“柳树风”三字带出作者的听觉联想:

春风乍起,五百里滇池碧波万顷,水拍池岸,涛声盈耳,令人驰想岸边垂柳,迎风起舞,婆娑可爱。

全联捕捉清幽闲远而富于生机的景物,组成远近交织、有声有色的画面,而作者那逸士的风神、恬淡的情趣,也被织入此画之中。

  (顾伟列) 

  

云南昆明五华书院

  尹壮图

  鱼跃鸢飞,活泼泼地

  日华云烂,纠漫漫天

  五华书院在昆明城內五华山麓。

明嘉靖年间巡抚王启文建,清雍正九年鄂尔泰重建。

本联紧扣菁莪育才的书院功能,寓意于比喻之中。

上联的大意是,莘莘学子,可如鸢振翅高飞,可如鱼腾跃深水,书院是充满生机的育才之地。

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鸢,鹞鹰。

下联赞美学子们的文章写得如日放光华,如云霞生彩,交相辉映。

华,太阳的光华。

 清唐孙华《喜吕无党及第》诗:

“卿云瑞霭日华边。

”纠缦缦,缠绕在一起。

《尚书大传》卷二引《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  (曹云岐) 

 

大理中和寺

  周仁

  巍巍十九峰前,蒙颠段蹶,依旧河山。

最难忘郑回残碑,阿南烈炬;状元写韵,侍御游踪。

世变几兴亡,往事都随流水去

  遥遥百二里内,关锁塔标,无边风月。

况更有苍山积雪,洱海奔涛;玉带晴云,金梭烟岛。

楼高一眺览,此身疑在画图中

中和寺,位于苍山麓、洱海畔的太和村,距离大理县城南7.5公里之处。

本联气派宏大,瑰丽多姿。

上联以咏古为主,兼抒情怀。

发端三句就给人以壮阔雄奇和世事兴亡、河山依旧之感。

“巍巍十九峰”,是以苍山概称整个大理,也是实写。

苍山巍然立于洱海与漾濞江之间,绵延二百里,山势雄伟、横列如屏,十九峰挺拔峻峭。

就在这众峰之前,曾上演过几多兴亡史剧,而“蒙颠段蹶”即其中较早也最有名的两幕。

唐玄宗时,南诏统一,建立南诏国,号大蒙。

开元年间,诏封蒙归义为云南王;至五代后晋时,云南为段思平占据,国号大理。

蒙段,便谓此。

颠蹶,犹灭亡。

“依旧河山”承上启下,是“蒙颠段蹶”的归结,又是“最难忘”四对句的开端。

“郑回残碑,阿南烈炬”,一典实、一传说。

前者指南诏清平宫郑回奉南诏王之命撰写的叙述南诏早期历史及与唐王朝关系的《南诏德化碑》(在今大理城南七公里,仅存遗址)。

后者则是讲传说的汉代元封年间,征南大将郭世忠杀死部落酋长并欲娶其妻阿南,阿南不从,自焚而死的故事。

后一对句是叙古之名人在大理的逸事。

状元写韵,谓明嘉靖年间蜀人状元杨慎贬斥云南,曾居大理感通寺,著《转注古音略》,大理李元阳特题“写韵楼”匾于寺楼。

侍御游踪,指李元阳曾官侍御史。

两组对句,于时空上大跨度地勾勒出大理干百年来的典型史实,赞颂了此地的人杰地灵。

末以世事变更、河山不改作结,“往事都随流水去”,照应“依旧河山”,笔调凝重、情怀深沉。

下联以绘景为主,由此赞叹大理的风光奇特。

“遥遥百二里”,先给人展现了大理广阔无垠的风貌。

继用“关锁塔标”领起苍山、洱海的“无边风月”。

大理北端的龙首关,人称上关;南端龙尾关即著名的下关,为大理咽喉,是当年蒙氏所筑.“关锁”两字,形象道出两关的重要性。

又大理城西北崇圣寺有建于五代的三座砖塔,鼎足而立,气势雄伟,“塔标”两字,写尽其势。

大理素以风花雪月四景闻名,“无边风月”乃四景的略称,也生发出后面“况更有”四对句。

“苍山积雪,洱海奔涛”,描摹山高水激;“玉带睛云,金梭烟岛”,重彩描绘苍山飞云变幻多姿,如玉带横束山腰和烟雾缭绕、南诏避暑宮遗址的金梭等三岛。

末两句,方点出作者登楼远望的身影,及正为此地的往事、风光沉思陶醉而久久不肯离去。

一结“此身疑在画图中”,又呼应了前边的“无边风月”。

本联脉络分明,开合有度;绘景、写史和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洵属长联中的佳构。

  (张君宝)

  

 通海秀山

(一)

  袁嘉毂

  游世界三千,只爱此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听澈梵钟,声声入耳

  览营盘十二,问谁将绿雨桑麻,黄云稼穑,写来诗卷,字字关心

  秀山在通海县城南隅,山多寺观楼台,山翠如屏,风景秀丽。

 素有“冠冕南洲”“秀甲南滇”之誉。

南宋时大理国主段氏在此建启梓宫,其后兴建遂多。

世界三千,即三千世界,佛教用语,三个大千世界的简称,后泛指处处,遍世界。

宋杨万里《和陈蹇叔》诗:

“三千世界月方中。

”梵钟,寺庙的钟声。

声声入耳,字字关心,化用明顾宪成《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营盘十二,指秀山的层层山地。

绿雨,喻一片片绿油油的桑麻。

黄云,喻正在成熟的庄稼。

上联说,足迹遍世界,只爱明月照耀着的空山,烟雾笼罩着的古寺,而那镗镗的梵钟声,声声进入耳鼓.下联说眼看层层梯田,是谁把绿油油的桑麻、黄灿灿的庄稼,写进大地的诗卷,它的一字一句,都使人关心。

作者在人生旅途的回顾中得出的结论是“只爱”“空山”、“古寺”、“梵钟”,表明一心向往佛门,希求摆脱人生烦恼的愿望;而面对长势旺盛的桑麻、稼穡,在“绿雨”、“黄云”、“诗卷”的赞美中,又不无喜悦之情。

这似乎是个矛盾,其实正说明了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不能一刻脱离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道理。

联语用“只爱此”、“问谁将”等饱含感情的语词,写出对山村风光及农田作物特别的“关心”与喜爱。

  (陈永泉) 

 

 通海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