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086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24 大小:2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4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4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4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4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3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docx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

1.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和理解。

2.读熟课文,感知内容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

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有谁到过江南吗?

谁能描述一下在电视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景色。

江南是鱼米之乡,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你吃过菱角吗?

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

故乡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问题预设:

作者的故乡在哪儿?

“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水墨画”加了引号,指的是什么?

4.看见这个题目,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我们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教师指导

读准字音:

菱(línɡ)亩(mǔ)匝(zā)缀(zhuì)馨(xīn)

掐(qiā)撷(xié)咀(jǔ)

书写指导:

“缀”要和“辍”、“掇”等形近字区分开。

“馨”字下面是“香”不是“缶”。

词语理解:

采撷:

采摘。

徜徉:

闲游;自由自在地行走。

疏疏朗朗:

疏散,不密集。

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恐怕落后。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注意:

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师检查,指导:

1自然段总写故乡的池塘就像一幅幅水墨画,2—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水墨画”各个时段的美,5自然段写作者想象自己加入采菱角的队伍中,再次为我们展现了惬意的采菱场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规范书写词语。

 

bàn mǔ mímànjǔjuéyìchū

  

2.辨字组词。

菱()掐()馨()

棱()陷()罄()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零零散散的池塘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答案:

1.半亩弥漫咀嚼溢出

2.菱角掐花温馨三棱镜陷阱罄竹

3.零零散散的池塘不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做好铺垫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

为什么把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叫做“水墨画”?

教师检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归纳讲解: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课文中的池塘,从形状和颜色极像一幅幅水墨画。

水墨画是高雅的、美好的事物,作者把家乡的池塘比作水墨画,表明了自己对池塘、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二、深入研读,感受美景

1.生读第1段。

出示第一组问题: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学生同桌讨论,师指名回答,教师指导,明确: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

散漫)在文中,“散漫”指零零散散的,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

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

(板书:

美)

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所得。

(3)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全班交流。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把关键词用“”标出来。

明确: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有着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呢?

教师点评后,明确:

A.初春:

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B.黄梅后: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

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

这季节的池塘里还有什么呢?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

哪些词告诉了我们?

(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

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

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

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

变化美)

④你们知道吗?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板书:

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3.品味第5段。

“徜徉”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是实景还是想象?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三、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配乐朗读全文,思考:

(1)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明确: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

故乡美童年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词填空。

密密匝匝密密麻麻

1.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

2.毛泽东仔细翻看着记得()的几本《调查手记》。

翠绿碧绿

3.此时,一张张()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

4.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飘出溢出

5.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扑鼻的菱香。

6.啤酒杯就那么大,如果一个劲的往里灌啤酒,那当然要()了。

  放进扔进

7.随手将一只菱角()嘴中,细细咀嚼。

8.鲜鱼、肉等食品不能不作处理就()冰箱。

二、读句子,做练习。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①“水墨画”指的是。

②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三、默写描写江南风光的古诗(三首)

答案:

一、1.密密匝匝2.密密麻麻3.翠绿4.碧绿5.飘出6.溢出7.放进8.扔进

二、①长满菱角的池塘②比喻③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五彩桥高架在天边。

三、

(一)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二)江南春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散漫的池塘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意境美

变化的池塘变化美

剥菱角徜徉其中细细品味   心境美

【课后反思】

2.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

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

地点.仲夏:

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三、检查自学情况,评价纠正指导

1.读准字音:

仲(zhònɡ)霍(huò)穆(mù)瞩(zhǔ)煞(shà)炙(zhì)岗(ɡǎnɡ)

2.理解词语

肃穆:

严肃而恭敬。

令人瞩目:

使人注视。

3.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亲切和谐温柔愉快热爱)

4.再读课文,初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第一组画面(1—3段):

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第二组画面(4—10段):

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1—3段。

1、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6人一组讨论:

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二)教师指导

1.作者主要观察对象:

晚霞映照下的大海、天空、灯光。

2.三个比喻句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

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

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

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

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要求:

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书写词语。

 

gǎngwèizhìshàiqǐmíngxīngjiǎojié

二、量词填空

一()画一()桅杆一()波浪一()大道

三、根据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1.风呼啸起来,。

2.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

答案

一、岗位炙晒启明星皎洁

二、幅根阵条

三、1.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

2.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3.背诵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仲夏绯红肃穆瞩目苍穹炙晒辉映徘徊皎洁

(写完后,同桌相互检查,出错的立即改正。

2、指名说说下面的比喻句中,分别用什么来比什么。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3)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1)把霞光比作火焰

(2)把它(启明星)比作明灯(3)把灯光比作珍珠)

二、继续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指导:

(1)比喻句:

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作用:

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

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

月亮)

(3)比喻句:

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

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2.出示自学指导二

思考: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

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小组讨论并发言

教师点拨:

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

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

3.小结:

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三、积累背诵.

背诵课文1—3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

”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板书:

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

动态:

”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

”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2.练习背诵这三个自然段。

四、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

希望同学们也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1--3段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①②③

二、文章4--7段中,作者描写由景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描写月下的海滩时重点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一、①晚霞图、②星空图、③灯火图。

二、把眼前的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样写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着的人们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写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良好的祝愿,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赞美。

四、“愉快的笑声,不是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想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把“笑声”比作“波浪”,把无形的笑声形象化了,表现出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板书设计】

1.海上霞光

(1~3)海滨景色2.高空明灯

3.海港流光

海滨仲夏夜(4~10)人们活动

(5~8)沙滩休憩

(6~10)海滩月色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这一自然环境种变化不定的景物,酣畅淋漓的描绘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发言表现,拟出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缺乏指向性、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层次性。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生词”可以改为“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就注重了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如果再加上“并能用所学生词造句或者写一段话”,就具有了层次性。

因而我们可以说只有每节课真正落实当下目标,形成学生的长久能力才有可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如果在后面加上“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就会起到方法指示作用,从而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法,学有所得。

又如:

“体会文中比喻句和作用”,如果在后面加上“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同样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方法引领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如果改为“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其中就既融入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同时也贯穿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

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

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

同课异构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1.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3.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作者简介、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不少描写四季的文章,在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

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

海滨仲夏夜

2.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3.简介作者:

(出示多媒体资料)

峻青,男,生于1922年,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当代作家,画家,中共党员。

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

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血衣》等小说。

3.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

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自读。

1.多媒体出示生字。

(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煞皎洁

2.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

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10自然段):

写人们在海滨享受美丽夜景的欢乐场面。

3.播放第一段录音。

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

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1)晚霞映照下的大海

(2)星星辉映下的灯火(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

晚霞映照下的大海,波浪涌起,似燃烧的火焰;天空的星星与城市的灯火互相辉映,就像美术家绘出的图画。

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

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4.朗读

(1)学生速读第一段。

要求:

边读边展开想象。

在具体形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