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002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docx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探析

作者:

指导老师:

李巧玲副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

粤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和多元融合,是岭南文化中独特的一份子。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济发展决定了粤北文化的多元特色,这种特色在明清时期更是突出地体现在宗教、建筑、语言和民风民俗等方面。

粤北多元文化的形成有其多种历史原因,对粤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更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

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northofGuangdongculturaldiversityanalysis

LawandPoliticsSchool,Zhanjiang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

Abstract:

NorthofGuangdongcultureistheintersectionofcentralplainscultureandtheLingnancultureanddiversity,isauniquepartofLingnanculture.SpecialgeographicalpositionandhistoryofeconomicdevelopmentdeterminesthediversityofnorthofGuangdongculturalfeatures,thisfeatureinMingandQingdynastiesisprominentlyreflectedinreligion,architecture,languagesandcustoms,etc.Intheformationofmulticulturalismhasavarietyofhistoricalreasons,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northofGuangdongregion,thevalueoftheculturaldevelopmentismoreimportant.

Keywords:

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northofGuangdongcultural;thediversity;

一、明清以前粤北文化的发展

粤北地处粤、桂、湘、赣4省的结合部,是沟通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历史上广东与内地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由于历史上清远市辖地(除清远和佛冈外)与韶关市常在一个政区内,关系紧密,故文中的粤北地区是指韶州(今韶关市市区与乐昌、乳源、仁化等县城)、南雄(今南雄市)、连州(今连州市)所辖范围。

粤北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而它真正的开发,始于秦汉。

秦时粤北属南海郡管辖。

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秦王朝谪发50万人戍守岭南,和越人杂居,并修筑通岭南的驿道。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粤北大部分地区划归桂阳郡管辖。

这有利于接受江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几任桂阳太守都致力于粤北开发。

[1]这为促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打下基础,从内地迁徙而来的汉族人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岭南的开发,而且带来了发达的文化,使粤北文化与中原文化开始融为一体。

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封建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其中尤以“开元之治”的功臣张九龄为后人所称道。

这个时期,粤北是岭南有名的“文化之乡”,一批在粤北为官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对唐代粤北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宋时期,粤北的文化继唐代之后盛久不衰。

宋代粤北有府学、湘江书院,各县有县学、社学。

曲江有濂溪书院,著名学者周敦颐曾在书院任教。

许多文才拨萃的政治家、外交家即在北宋时期产生。

同时,一批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画家在粤北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富有光彩的篇章。

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画家米芾,南宋文学家杨万里。

元代粤北文化一度处于低潮,但到明、清时期,粤北的文化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广府文化的融合,逐渐突显了粤北文化的多元性,使得粤北文化更加璀璨生辉。

二、明清时期粤北文化的多元构成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播与融合,粤北地区在其特殊的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的推动下,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各类型的文化,成多元发展,这个发展趋势尤以明清时期最为突出。

明清时期粤北文化多元性,主要反映在宗教信仰、城市建筑、语言、民俗等方面。

(一)多元的宗教信仰

粤北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沟通交流的主要中转站,使其深受多方面文化的影响,所以该地区的宗教组织既带有岭南地区原始宗教的风俗文化,又发扬了岭南文化的兼容特性,接受了外来佛教、天主教等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粤北宗教文化。

1.佛教

佛教在粤北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

相传在东汉末年就有佛教徒来广东传教,据《韶关市志》记载,早在隋唐以前,佛教就传入粤北,韶州城北的灵鹫山寺是最早的佛寺。

[2]“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广东有寺院105所,韶州就有25所,占总数的24%……广州有19所,占总数的19%。

”[3]宋元时期,粤北地区的佛教由盛转衰,但到明中期,佛教重振,不乏名僧讲佛,如“明代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南海沙门慧显住持清远峡山寺,参契之徒,闻风而至;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来粤的高僧德清入住曹溪,一度中兴六祖顿教。

”[4]又如“在明清之际,天然和尚创立或住持海云、海幢、别传(仁化丹霞山)诸刹,弘法于粤北……”[5]禅宗文化深入了这片带着岭南原始宗教风俗的地区,影响甚广,熏陶着粤北地区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孕育出各种历史名人,如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明谏余靖、清代文人廖燕,是粤北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道教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传入粤北的时间略早于佛教。

据《韶州府志》记载:

“康容道士也,汉末隐韶州芙蓉山炼丹升迁山半有庵,丹龟遗址尚存”。

明代熊士达在《重建芙蓉庵》一文曰:

“芙蓉山之著如韶,始自汉时,异人修真之地”。

说明汉代已有道教在粤北了。

[6]明代全真道较为沉寂,而正一道则在明朝统治者的崇信下较为活跃,粤北地区道教的发展仍呈上升趋势,如“宣德五年南雄(1430年)建有妆楼一座,又建慈航道人殿。

到万历元年(1573年),全真龙门正宗门派第八代李守江,奉派到洞真古观重立道规,乐善好施,替人治疗,倾慕者众”[7]。

这些都表明了在明朝时,道教在粤北仍是一个庞大的宗教文化群体。

清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仍用道家的思想,但除了张天师世系(正一道),其余道教支系一律严禁,所以此时粤北地区的道教仍有较大的发展。

“康熙(1662-1722年)年间,在南雄除原有的道观外,又增加玉虚宫、四官殿……始兴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玄妙观……”[8]但到了清代后期,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战乱的影响,道教一蹶不振,人才衰落,正统的神仙学术无以昌明,民间流传的道教思想,往往与巫蛊邪术不分,日久愈形鄙陋,无力开展弘宗传教的事业。

3.天主教

西方宗教大规模传入岭南地区是在明清两朝,首先传入的是天主教,继而是基督新教,其中对粤北宗教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则是在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韶传教后。

1589年(万历十七年),利玛窦离开肇庆去韶州传教,并在韶州光孝寺附近建起一所教堂,来往于南雄。

[9]利玛窦传教的方式不只拘泥于建立教堂说教,他在中国传教深知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地方官绅士子、老百姓的排斥情绪,所以利玛窦等人在粤的传教,主要是通过学习汉语、穿汉服,并用他们带来的一些西方科学事物引起当地官员士绅和部分开明人士的注意,与他们交往,以此作为传教的奠基石。

在韶州的几年,利玛窦的同事们还培养了一个叫翟泰素的苏州人,学会了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知识。

[10]传教士们同当时的兵备道邓美政和新任韶州知府谢台卿结成好友……由于达官贵人的护持,韶州的传教事业有了一定进展,开始接纳信徒。

[11]利玛窦等人的这种文化传教方式和与官绅商人、显贵名人交往,使得天主教在粤北地区得到较大的传播,对粤北民众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也为其在中国的传教打下了基础。

据统计,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韶州和南雄两府入天主教的教徒达到800多人。

[12]

4.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传入粤北的时间约在晚清光绪年间。

据粤北数字文化网的统计,新教在清光绪初年(1875年)由德国牧师来起力传入韶州始兴,随之又传入曲江,由惠师礼会(亦称循道公会)英国传教士司多马和巴陵会德国人来起力、嘉礼士宣教,并购地建基督教福音堂,后又出入南雄、乐昌等地,在这些地方教徒有400多人。

多元的宗教信仰在粤北地区这一小山区共存发展,相互吸收,相互协调,表明了粤北文化的协调性,体现了粤北文化中带有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二)多元的建筑文化

粤北古建筑集中原与岭南民间建筑艺术于一身,在明清时趋于成熟,地区内有各种中式建筑:

关隘城堡、寺庙道观、学宫书院、会馆戏台、石木牌坊等,客家围也在这个时候形成。

同时,西方文化、宗教的传入,修建了教堂等中西结合的建筑。

1.中式古建筑

在明代以前,粤北地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中式古建筑,这些都是在粤北地区建设的发展历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如南雄梅关、太傅庙(宋)、濂溪书院(宋)等等灌注了历代粤北人民智慧与艺术的地标建筑。

除此之外,珠玑石塔,唯一留存在该地区的元代建筑,全塔显示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元代幢式建筑的特色。

在明清时期,粤北地区的手工业与工商业都较为发达,建筑工艺也随之发展,地区的古建筑也逐步成熟。

在明代中叶,由于商业发展繁荣,会馆建筑也增多,如南雄广州会馆。

南雄府学宫是明清时粤北地区最著名的学宫,展现了一套中国孔式礼仪的建筑群。

此外,当时还有新建或重建的古建筑物,如风采楼(韶关市区)、风度楼(原在韶关市区,现已拆除)等名郡牌坊。

2.客家围屋

客家围楼也是时期粤北地区多元建筑文化的构成之一。

“粤北的围楼主要集中在韶关市的始兴县,翁源、南雄等县也有分布。

”[13]由于客家先民大都是从中原南迁至此,所以粤北地区的客家围楼都明显带有中原传统文化。

“从建筑布局、理水建筑及建筑装饰等方面看,客家民居均显示出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

”[14]建筑布局受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建筑选址秉承中原的“理水建筑”思想,而装饰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体现了客家人注重传统文化教化作用和耕读传家的风尚。

3.西式建筑

这个时期,也是西方建筑文化传入的时期。

“万历十七年(1589),利玛窦神父和麦安东修士等人迁居韶州,在城外武江西岸的光孝寺边上购买了一片土地,开始建造房屋……这次利玛窦汲取了在肇庆建造仙花寺教堂的教训,只建一中国式房屋……使它看上去不像是教堂,但同时又要保留它的宗教和西方特色,利玛窦神父选择了中国式的建筑,而放弃了西式建筑的坚固与耐用。

”[15]而随着传教士的大量来华,教堂等建筑也逐渐突显西方文化,更多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特别是在清末,西方传教士大举进驻粤北地区传教,修建了不少中西结合的建筑,如韶关天主堂(韶关市东堤中路)、韶关基督教东堤堂(基督安息日会教堂,现韶关市东堤北路)。

由经过历代积累和沉淀、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各类中式古建筑和结合了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客家围楼,以及由传教士带入、反映西方文化背景的西式建筑,组成了明清时期粤北地区多元的建筑文化,这也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与岭南文化、当地土著文化的相融、中西文化在粤北地区的相汇。

(三)多种语言并存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构成因素。

由于粤北独特的地理位置,语言突显多样性。

在明清时期,粤北土话、客家话、闽南方言、西南官话等等语言构成了多元的粤北语系。

在广东东部、北部的山区,居住着畲族、瑶族、壮族,他们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16]

粤北土话(亦称韶州土话)是粤北地区土著居民说的一种方言,一直在粤北地区被广泛使用。

从收集到的一些族谱来看,粤北土话区的居民多是两宋以来直接或间接从江西中部、北部地区迁移而来的。

[17]而客家话、闽南方言、西南官话则是其他地方语言流传至粤北。

闽南方言是在明清时期从闽南、潮汕一带辗转迁移来的闽南人到此地后才真正在粤北流传。

西南官话据研究是在自宋以后的历次移民中逐步传入,由赣语、湘语融合而成。

在乐昌、连州两市的北部地区,说土话的居民一般还会说西南官话(当地称“湖南话”),形成对内使用土话、对外使用西南官话的双方言交际格局。

[18]

随着宋末元初是客家先民的第三次迁徙,岭南客家民系逐渐成型,明清时期客家话也在粤北广泛流传使用。

赣南闽西的客家人于宋元初迁入粤东、粤中、粤北,这一过程有的地方延续至明初。

[19]成化年间是闽西等地客民向粤北入迁的高峰期,这个时候起粤北的人口开始回升,粤北客家民系才逐渐形成。

[20]据《英德县志》的记载:

“明初地无居人,至成化年间,居民皆自闽之上杭来立籍,间有江右入籍者,习尚一本,故乡与粤俗差异。

”这表明客家先民的迁徙,使粤北地区的人口增加,也使得客家文化逐渐融入粤北文化。

这种极具特色的多语并存现象,与明清时期粤北地区的人口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它维系着粤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相互间的联系与交往。

(四)多元的民俗文化

粤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岭南文化一样是源于中原汉民俗文化的,但由于粤北地区是个多少数民族的地区,在中原移民不断进入的情况后,中原汉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既带有少数民族传奇风情又带有崇厚的传统中原汉文化色彩的多样化粤北民俗。

在明清时期的粤北,不同的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不同的风俗。

如瑶族人民喜欢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服饰,又喜欢在服饰上装饰银饰,而壮族人要穿草鞋,方便上山劳作。

粤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等都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

但归结起来,这些风俗总是带有传统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或是说粤北本地文化结合的痕迹和成分。

三、粤北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特殊的军事政治地理位置

粤北地区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塞,是先秦时期进入岭南地区的重要关口,所以粤北较早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开发。

从秦代开始,粤北地区就有明显的政区归属,秦略定扬越,今粤北三连各县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其余属南海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粤北地置桂阳郡。

[21]汉代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岭南地区的开发,使得统治者更加重视这个要塞。

至隋唐时,随着地区的经济开发和中原人口的南迁,粤北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愈加凸显。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更是开发了南雄梅关这一重要的关隘。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岭南,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改为韶州。

有唐一代,韶州属岭南道(贞观元年,627年),连州初属江南西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属岭南道。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韶州祯昌县置雄州,领祯昌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韶州、南雄二府,属广东布政司。

[22]

正是由于粤北地区这种特殊的军事政治地理位置,突显了它的战略地位,它才能更早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也是因为这种地理位置,使它更多得接触到传统的中原文化。

(二)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枢纽

前文提到,粤北地区位于粤、桂、湘、赣4省的结合部,是沟通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又临近北江流域,所以陆运、水运都十分发达,这就决定了粤北成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来往的通道。

粤北地区还是有名的有色金属矿产区,采矿业、冶铁业十分发达,带动了粤北经济的发展。

而历次的中原人口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使得粤北地区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密集程度都居岭南之首,人口优势成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明清时广东的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粤北仍是南北商路枢纽,尤其是清代广州独口通商,其货物运输十分兴盛,商业贸易有所发展。

[23]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往来,这个商贸通道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此的交汇和融合。

(三)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

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能在此交汇,必不可少的功臣要数避战乱而迁入南方的文人骚客和历代被贬职至这块边陲之地的贤臣了。

在中原、关中乱世之时,许多文人为避战乱,纷纷从中原迁入岭南这相对安宁的地方,而粤北地区则是他们需途经的一个重要关口。

在清朝以前,许多被贬谪或被流放到岭南地区的官员,对粤北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僻处粤北山区,非常穷困,韩愈上任后尽量为群众解决难……当时韩愈已有文名,所以南海县的区册、区宏等也都原道前来求师拜教。

[24]这些文人贤臣,给粤北带来了传统多样的中原文化,又在开发粤北的文教过程中带动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流的深层发展,在这个地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者、军事家、贤相名谏。

(四)中原的历次移民带来的影响

人口是文化的载体,岭南地区、粤北地区的开发,中原民族与百越族的融合,岭南文化的发展和与中原文化的融汇,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原人民不断南迁。

在封建王朝出现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局面时,大批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相对偏僻和安宁的岭南地区成为了他们理想的安居之所。

大批的移民,使得粤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得到增加,社会商贸经济活跃,文化发展也有显著的提升。

在第二次移民高潮时(唐安史之乱后),由于粤北地区交通要道的改善和经济较为兴旺发达,所以这次移民定居粤北地区的人数也是大大增多,而南雄更是他们进入岭南后的第一个定居地或中转站。

两宋时南雄州的保昌县,是有大庚岭路进入岭南,前往粤中和广州的交通要冲。

它既是移民们首要选择的定居地,又是移民们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中转站。

[25]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还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些都必然会赋予粤北地区更为丰富深厚多元的文化内涵。

四、粤北多元文化的价值

明清时期粤北的多元文化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湘赣文化、西方文化,是当时岭南文化中独特的一份子,对粤北地区的发展进程起着积极作用。

(一)民族文化价值

粤北文化是联系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汉民族与瑶、壮、畲等少数民族的桥梁。

这种多元文化减少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在各民族内部体现出由于一定的共同历史和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共同的联系纽带,带给他们归属感、认同感,使众多的群体和个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在各民族之间又体现出各民族的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不可互相取代的差异,使得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形成多民族和谐共存、团结同心的局面。

例如韶关市乳源县的瑶族人民在生活、工作中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他们不仅能讲瑶语,而且会讲客家话,不少瑶族同胞也加入政府公职工作。

同时瑶族传统节日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也致力于发展瑶族同胞的经济,目的就是让少数民族的同胞与汉族同胞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二)经济价值

粤北文化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软件。

因为粤北多元文化给这个地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多的是文化中的包容性,这使粤北地区更容易接受各类商贸文化的融入,让各种商贸活动在这个地区顺利地进行,带动了地区各类经济的共同发展,使粤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完善,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会。

如在清末民初时,韶关浈江区东堤路一带,是华南历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是无数南来北往的走卒商贩进出广东时的商贸、休憩集散地,是粤、湘、赣三省交界最繁华商贸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老板街”。

(三)旅游价值

粤北地区拥有这种独特的地位,其宗教、建筑、民俗等文化带有多元性,从而为发展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长久以来的文化汇集,使粤北成为富有旅游特色吸引力的地方,除了特别的乡土人情、传奇的民族风采外,这地区还是个能体现出东西文化融合的地方。

南华寺是粤北著名的佛教禅寺,许多往来商客都会来此参拜祈福,每年的“南华诞”庙会是佛教南禅宗的重要节日和民间文化活动,影响颇大,海内外众多高僧大师和善男信女均慕名前往参拜。

乳源必背瑶寨是感受瑶族文化的好地方,在那里不但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而且可以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

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

[26]瑶族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瑶族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瑶族同胞的生活组成部分。

其著名舞蹈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

[27]这些歌舞充分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

韶关市区的“百年东街”原是由一批明代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如:

风采楼、大成殿、太傅庙、广式建筑群广富新街、濂溪书院、广州会馆旧址等组成,但由于长年风雨的侵蚀,必须修葺改建。

所以新“百年东街”则在保留老街区原有风格风貌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结合中国内陆渔人码头等特色,建造了以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的滨江商业风情步行街,把文化、经济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成为粤北经济、文化名片。

当把粤北多元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为粤北地区打造出一个文化品牌,使粤北多元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相结合,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使得这种多元文化进一步发挥它的价值。

(四)人文价值

粤北文化吸收、融合了许多除本地文化之外的外来文化,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正是带有这种特性,使得粤北地区能够多元的吸收和融合多种或类似或异质文化的文化。

粤北地区的这种多元文化,对岭南文化,对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极具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质,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所产生的人文价值。

粤北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很明显体现出这一点。

壮族人民每逢岁时节日都要食用糯米制作的食品[25],而客家人喜欢“酿豆腐”,这也是他们节日盛会上不可缺少的菜色,这些食品现在也成为粤北人民家家户户的家常菜色。

在岁时节日方面,客家人过年有不动扫把的习俗;瑶族人过年要贴红联、唱歌作庆、去镇上迎春娱乐;壮族人过年则是称为过“联张”,他们在新年时要汲新水、吃斋菜、免杀生;汉族人民过年是要吃团圆饭,吃“煎堆”(一种油炸食品,取意为金银满屋),放鞭炮,给利是。

在艺术传承方面,瑶族的传统歌舞也逐渐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学习瑶族歌舞的人不断增加。

这些由大众创造的文化,也将由人民大众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文化多元意味着组成多元文化的每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吸收精华,摒弃糟粕,这将会使粤北文化吸收更多的优质文化,形成更丰富多彩,充满创造活力的文化。

总之,明清时期粤北文化的多元性,充分反映了粤北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积累深厚的文化,保存了多种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

它不仅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了岭南文化的兼容特性,使得多种文化在这个地区相互交融,各放异彩。

在改革开放之后,粤北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文化发展也与时俱进,传播途径愈来愈多,不只是传统的纸质方式或电视、电台传播,还有更现代化的网络传播途径,这使得多元性的文化传播更为广泛,同时也使它从这些途径中继续吸收精华的文化。

可以说,粤北多元文化内渗出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体现出一种永不衰败的生命力,给粤北地区的人文精神增添了光彩,为形成独特的粤北文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21][22][23]李海东,司徒尚纪,薛德升.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J].广东:

热带地理,2003,(4).

[2]黄明奇,李振林.韶关禅宗文化面面观[J].广东:

韶关学院学报,2011,(9).

[3][5]雷雨田,马建钊,何方耀,陈永祥,张朝发,胡巧利.广东宗教简史[M].上海:

百家出版社,2007:

51,101.

[4]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21-328.

[6][7][8]粤北道教概述[EB/OL].广东:

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