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969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docx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8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冲关练(八)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戊戌变法)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

1.(2014·济宁一模)“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

”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制度,故A错误;C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的暴力革命手段并不一致,故D错误。

2.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

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

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

这体现了(  )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的乱象

【解析】选A。

从题干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民主行动的变化是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恰恰说明了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曲折与深入,故A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强调软弱与革命并存,但题干给我们展示的是渐进的深入的革命路径,故B、C错误;题干展示的是梁启超渐进的革命历程,而不是投机钻营,故D错误。

3.(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解析】选B。

这里所谓的“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是指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正确。

4.(2014·广东高考·T16)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选B。

由题干信息“1917年”“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可知新知事(县长)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是封建旧势力的代表,这也说明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B正确。

A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题干中日记内容倾向于保守,与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不一致;D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并且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选A。

关键信息:

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题干反映了20世纪初这一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故A正确;题干观点是宁愿国粹消亡,B无从体现,故B错误;康梁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故C错误;遵循进化理论应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主张,故D错误。

【加固训练】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解析】选D。

从材料看出,近代部分人把西方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有些人批判与排斥传统文化。

反映出探索的艰难性。

材料中并不能显示这些人的阶级属性,排除A;材料只看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没讲述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故B、C错误。

6.(2014·湛江一模)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食品工业

数量(家)

72

3

193

100

A.造纸业B.火柴业C.榨油业D.纺织业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和史实,空白处数量最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其中纺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故空白处是纺织业,故D正确;A、B、C也是轻工业,但不是发展最快的,故A、B、C错误。

7.(2014·梅州一模)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

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③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

该题是组合型题目,注意使用排除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与题干“1901—1911年间”不符合,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C符合题意。

8.(2014·揭阳二模)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特点是风气初开、天下移风、飙转豹变。

“飙转豹变”(快速发展)这一特点属于哪一时期(  )

A.清朝末年B.洋务早期

C.民国初年D.民国后期

【解析】选C。

“飙转豹变”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末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故A错误;洋务早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故B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者民国初年,由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故C正确;民国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故D错误。

9.(2014·新课标全国高考Ⅱ·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选B。

由题干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即“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易西服”是改制的开端,为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故B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A、C、D的相关信息。

10.(2014·肇庆模拟)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解析】选A。

从时间和工厂数量变化来看,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资本主义工厂呈现减少趋势,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其因还有国货运动的推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A“开始兴起”显然不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阶段特征,故选A。

11.(2014·安徽高考·T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选D。

报纸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这种时尚。

A表述片面;B主要在城市中,并不普遍;C太过绝对。

12.(2014·汕头一模)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道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道路(  )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解析】选D。

材料显示近现代中国思想道路是两条明线,一条是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历程,另一条是国粹论到中西互补论再回到中国本位论,最后汇合为现代化论。

A只能说明部分历程,故A错误;近现代中国思想道路历程主要受西学影响,不是东学西渐的过程,故B错误;近现代思想道路历程只是受传统儒学影响,最后仍是走向现代化,故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儒学道统在受到西学冲击下,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2014·深圳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

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

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

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树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

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

(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4分)

(2)该学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

(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8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结合西方“早期”启蒙即文艺复兴兴起的经济因素分析;第二问分析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

(2)题评析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言之有理即可。

第(3)题第一问具体有维新思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思潮,实业救国思潮,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有了新的出路,即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二问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思潮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第(4)题国际上,资本主义文明弊端的暴露带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人们希望找到新的出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他们关心时政,提出不同的社会改造方案,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

答案:

(1)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

(2分)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理性主义阶段。

(4分)

(2)答案一:

赞同。

(答案可从性质、目的、影响、局限性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例如:

(性质)尽管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本质上仍是属于儒家传统思想;(目的)通过修复儒家传统思想以巩固开明君主统治。

(影响与局限性)没有促进社会的转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没有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

答案二:

反对。

(答案可从背景、内容、积极作用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

例如:

(背景)这一时期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或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突出)的条件下萌生的;(内容)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影响)对社会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早期启蒙性质。

(观点与论据需要一致,否则不给分)

(3)思潮:

19世纪末期的戊戌维新思潮、20世纪初革命派的民主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或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实业救国思潮。

(1个2分,满分6分)原因: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分)

(4)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争的残酷性,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欧美社会贫富对立与阶级冲突日趋尖锐,引起人们对西方文明进行反省;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

(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国内:

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独裁混战,列强欺辱,黑暗的政治局面使知识精英们反思“欧化”的成效;另一方面,封建帝制结束,思想进一步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盲从倾向。

(或答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了政治舞台等,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14.(2014·揭阳二模)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

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

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 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

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

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

结果如何?

(6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

(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

(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

(8分)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一“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可以从朝鲜或越南受到西方侵略,清政府所作的努力回答。

(2)题材料反映对西方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从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原因可以从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认识到自身落后以及西学的影响来回答。

第(3)题第一问毛泽东、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判断的依据可以从当时国际形势来分析,毛泽东时期,两极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二问毛泽东时期外交可以根据新中国成立初外交活动和20世纪70年代外交活动来思考回答;邓小平时期外交可以根据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活动来思考回答。

答案:

(1)举例:

1883年因法国侵略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1894年又因日本侵略朝鲜而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

《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

(6分)

(2)原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的传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触西方先进文明。

(4分)

(3)依据:

毛泽东对世界形势判断的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敌视新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

(任答2点4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判断的依据:

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

(任答2点4分)说明: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结盟,抗美援朝;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的崛起;70年代,与美国、日本、欧洲结成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线。

(任答2点4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如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用“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欧各国和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主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