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681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docx

高二上语文教材梳理

高二上

  第一单元  读书生活

单元导语:

读书不仅是为了汲取知识,更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读书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是人生充实、高尚,并从中得到无穷的快乐。

读书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我们永远不要放弃。

一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散文杂志主编。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商州散记》、《腊月·正月》、《天狗》、《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等。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被称为“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

他的文学追求的是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存,痛楚和蜕变,他的创作之河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确实中国的,他立志要写出中国的气派,中国的味。

贾平凹被称为“大陆文坛独行侠”。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1997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许多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写作特点

质朴的语言:

(1)“书中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斗,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爬在我身上哭。

(2)“为你梳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

真挚的情感:

(1)我激动地抱住你,说:

“我小妹也爱读书啊!

(2)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

(3)“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

兄妹两人相濡以沫的亲情,为后文中的对生活和人生境界的理解与阐发作铺垫。

“位低而人品不微,贫苦而志向不贱”“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

●思想内容:

劝小妹珍惜光阴,好好读书。

●读书格言:

(1)读书可以使人摆脱平庸。

(2)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3)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20世纪上半叶重要德语作家之一,生于德国一牧师家庭。

在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因不堪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出于人道理性,连写反战文章。

战后1923年,黑塞加入瑞士国籍,这一决定使他后来逃脱了德纳粹对他的迫害。

1943年,他的巨著《玻璃珠游戏》问世,这又是一部充满了自由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1946年(69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写作特点

层层递进:

教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追求教养?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思想内容: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观点运用

Ø教养是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Ø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Ø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丰盈

Ø使我们集中心智,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Ø经典具有独特性和个性,过一些年就对读者呈现新的变化的面貌,得到新理解,引起新的共鸣,即“常读常新”。

Ø“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Ø“人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宋)黄庭坚

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  

第二单元  书话与书评

单元导语:

面对茫茫书海,不妨请书评导航。

各类书评侧重不同,或谈特色,或指要点,或抒发感受;写法也不拘一格。

优秀的书评,既提取书籍的精髓,有扩展了读者的视野,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文化思考。

四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作者简介:

●释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

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写作特点

1、线索:

凄凉、惆怅更加惆怅回忆、思念抨击、讽刺当时社会,愤慨之情对白莽作品的赞美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2、句式:

整散结合。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3、比喻、排比:

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

●思想内容:

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这是主要方面。

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

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名句摘抄:

这是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进军的第一步,冬末的萌芽,前驱者爱的大纛,摧残者憎的丰碑。

《孩儿塔》是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革命高潮的来临

五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第三单元  科学与艺术

单元导语:

科学与艺术是相相通的。

杰出的科学家同样有强烈的人文追求和深厚的艺术素养,科学的世界里也同样有迷人的诗情画意。

科学与艺术的目标也应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更还的生存,走向更光明的文明境界。

七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作者简介:

赵鑫珊,当代学者、散文家。

精通四国语言的著名作家、哲学家,出版46部著作,在北大外语系就读时似乎就有点“不务正业”:

他学数学,学哲学,还研究西方古典音乐和物理。

终于,他成为科学、艺术和哲学三大领域中有发言权的一位成员。

本文选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思想内容:

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八  说数(沈致远)

●作者简介:

  沈致远(1929—)是江苏溧阳人,著名物理学家。

同时致力于科学文艺创作。

代表作《科学是美丽的》

●写作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

引用:

引用诗词能使文章生色、读者生趣。

冶真善美于一炉,乃科学散文之真谛。

拟人法:

将零比作王者是直接拟人,将圆周率与《长恨歌》类比是间接拟人。

如果没有读过《长恨歌》,后者的类比是想出不来的。

将较抽象的对象比拟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有便于理解的作用;而且运用得当,也可以增添文采。

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  

第四单元  散文及其赏析

单元导语:

在文学作品中,散文诗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重要的体裁。

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小品、随笔、短评、杂感、序跋、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范畴。

比之于其他题材,散文的写作更为灵活、自由,更能凸现作者的个性。

十  想北平(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性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写作特点

①对比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布局匀调)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贴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如“摸着”、“还差点儿”、“挤的慌”、“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③直抒胸臆:

“我真的爱北平”。

然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极妙。

●思想内容:

对北平深深的爱与思念

十一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作者简介:

冯友兰,河南唐河人,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

蔡元培,号孑民,1868——1940。

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科学家,浙江绍兴人。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写作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蔡孑民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先生为留学的北大学生演讲,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格调。

中年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话,“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

北大的学生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运用了侧面描写,又通过北大学生的一个整齐动作都是侧面描写,表现蔡先生的人格魅力。

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  

第五单元  山水情思

单元导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使我们想到坚毅、崇高与博大;水,使我们想到深沉、灵动与壮阔。

先人由山水生发的奇思妙想,层见叠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十四  诸子喻山水

●作者简介:

●写作特点

1、第一则运用对比手法。

说明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能获得成功。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持之以恒

用山水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

2、托物言志。

用山水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

●思想内容:

Ø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Ø治国、治学都要有宽广的心胸、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才能建功立业,泽被后世。

国君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士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Ø聪明的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动如流水。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按客观规律办事,已经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智者是最快乐的,没有什么烦恼和忧愁。

Ø治学要立志高远,胸怀开阔;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

Ø谦下不争,贵柔

十五  秋水(节选)(庄子)

●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写作特点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

2、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

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思想内容:

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着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

原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贻笑大方:

被学者或行家讥笑。

亦作“见笑大方”

十六  前赤壁赋(苏轼)

●作者简介:

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写作特点

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

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

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内容: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

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作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

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思想内容:

作者由游山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材料积累:

Ø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Ø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六单元  词曲及其赏析

单元导语:

继唐诗之后,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宋词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又有”大江东去“的豪放,情韵各异,美不胜收。

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它们描绘人生百态,抒发内心情感,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十八  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永)

●作者简介:

参看《八声甘州》

●写作特点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

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思想内容:

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踏沙行(秦观)

●作者简介:

秦观:

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写作特点

1、善于用典。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

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2、虚实相生的手法运用娴熟自然,构成了本词凄迷幽怨,意蕴深沉的艺术特色,使本词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开篇写虚构之景,巍峨的楼台深锁于暗雾,给人希望的津渡迷失在夜色,令人憧憬的桃源也无处可觅,寥寥数字,惆怅之情毕现,渺茫之感顿生。

仙期不可期,现实又如何呢?

词人身居的是寂寞孤馆,亲受的是料峭春寒,耳闻的是杜鹃啼血,眼见的是日暮斜阳。

此情此景,“可堪”,实何以“堪”!

3、炼字。

“砌”字是堆积的意思。

言恨之多,恨之重。

就像砌墙、砌台一样,一层一层累加,重重叠叠,数不清说不尽。

这是多么沉重,多么悲痛的苦恨呀。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封封得舒心、一束束的梅花犹如砖石在词人心中筑起离恨的高墙。

表达了词人无法化解的痛苦和伤感。

●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抒发谪居之恨、羁旅忧思的作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苏幕遮(周邦彦)

●作者简介:

周邦彦:

(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词集《清真集》。

●写作特点

1、名句赏析: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

写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

这样作者用十分生动的素描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达到了这种境地,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

视点上,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

2、炼字。

“举”的妙处

“举”字写出了雨后初晴,清新的绿荷叶面铺满水面,高高的一个个挺出水面,显得摇曳多姿。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读者感到既有荷花的风韵,同时又不失风骨。

表达了诗人对雨后具有清雅韵致的荷叶的喜爱之情。

●思想内容: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词之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

全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

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中景语“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声声慢(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著名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于北宋元封七年生于山东章丘;逝于杭州,享年七十二岁。

其父李格非为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是苏轼的学生。

李清照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家破夫亡,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被称为“易安体”,为婉约派正宗。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今人集有《李清照集》。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写作特点

叠词的使用。

“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

寻寻———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清清冷冷;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

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内容: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