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28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 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3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

必修3知识点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特别要注意箭头的方向)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红细胞。

(2)内环境的组成2、3、4(写标号),它们的关系。

(3)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的内环境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血浆。

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

(4)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尿素)气体、激素,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属于细胞成分,不可能是内环境的成分。

(5)③④与②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蛋白质含量少。

(6)

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之间。

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Na+Cl—等离子有关。

(7)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由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6、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的物质交换。

)书本13页自我检测第3题

7、免疫系统的作用:

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8、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失衡的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9、儿童缺钙:

佝偻病;成人缺钙:

软骨病;老人缺钙:

骨质疏松症。

血钙过低:

肌肉抽搐;血钙过高:

肌无力。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

包括细胞体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

3、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在同一个神经元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化学信号的方式传递。

5、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

(1)A处的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当A处受到刺激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

(2)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其中膜外的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到兴奋,膜内的电流方向是兴奋到未兴奋,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一致。

(3)在同一个神经元细胞内,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6、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1)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f效应器,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含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结构C名称突触。

(3)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和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则该左腿会有感觉不能运动。

7、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

树突—→神经元胞体—→轴突—→突触(—→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8、下图是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下图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它的组成包括

[2]突触前膜、[3]突触间隙、[4]突触后膜。

(2)图中的A表示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膜。

(3)图中1的名称为突触小泡,其内含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它的作用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该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B(“A→B”或“B→A”);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小泡内,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兴奋通过该结构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9、右图所示各级中枢示意图,据图回答

(1)1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2小脑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3)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3]大脑皮层,它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4)4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5)呼吸中枢位于[5]脑干。

(6)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说来,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0、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

S区受损,病人能看懂问题、听懂说话,但却不会自己讲话,叫做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病人会看懂文字、能讲话,但却不能听懂话,叫听觉性失语症。

11、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消化吸收,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氧化分解。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其中合成⑥的场所肝脏、骨骼肌。

(2)正常的血糖范围0.8-1.2g/L。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4)④代表尿糖,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多,原因是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带走大量的水,这时水的作用是溶解糖。

(5)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胰岛素,它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

(6)糖尿病原因: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12、胰岛素作用:

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氧化分解、转变成脂肪;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3、下图表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激素A是__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_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2)当体内缺乏__I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甲状腺激素(名称)的合成受阻。

该元素进人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主动运输__。

若在幼年时期激素C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

激素C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相应部位。

(3)人情绪激动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增加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上升_所致。

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神经—体液__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

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5)对于促进生长和发育,激素C和生长分泌的生长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14、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5、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7、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

激素、二氧化碳、H+、组织胺等。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神经调节:

反应速度快,作用准确,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

反应慢、时间长、范围广。

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19、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狭小范围内变动。

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成人的体温稍高于老人;女性的体温稍高于男性;同一个人的体温,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温差不超过1℃。

20、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人的体温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体温的相对恒定的原因:

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体温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动态平衡。

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

骨骼肌(运动时)、肝脏(安静、冬眠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

22、抗利尿激素(多肽):

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3、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

24、水平衡、无机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们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25、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特异性免疫特点:

出生后才有的;一般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6、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细胞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

该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

(2)图中物质的名称是抗体,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是由浆细胞细胞产生的。

与该物质的生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27、右图所示是人体某一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此免疫属于细胞免疫,①过程是a细胞对异物识别,属非特异性免疫。

(2)d是效应T细胞。

能释放淋巴因子。

(3)8从靶细胞中出来后,消灭它的任务将由体液免疫完成。

(4)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

28、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用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效应阶段)

免疫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9、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30、体液免疫最终的变化: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物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1、细胞免疫最终的变化是: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32、常见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3、艾滋病(AIDS)的全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病原体: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发病机理: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是能侵入T淋巴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潜伏期:

2—10年)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

病人的直接死因:

往往是由脑真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34、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成败的关键是:

供者与受者的HLA(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近或一致(一半以上相同)

为了减轻器官移植后所要发生的排斥反应,病人还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35、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的原因:

受抗原刺激。

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2、在向光性实验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3、生长素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横向运输(只在尖端部位)。

4、向光性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向光弯曲。

茎的背地生长、根的向地生长的原因:

地心引力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在失重状态下,茎不表现出背地生长,根也不表现出向地生长,但顶端优势仍然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影响。

5、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体表现为: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花。

6、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即敏感性)不一样。

(根最适浓度:

10-10mol/L、芽最适浓度:

10-8mol/L、茎最适浓度:

10-4mol/L)

7、顶端优势的概念: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端侧芽的生长素浓度比较高,高浓度抑制侧芽的生长,形成顶端优势。

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

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越强。

8、生长素作用体现两重性的实例: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9、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时所需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实际上是幼嫩种子的胚根、胚芽产生的)

10、无子蕃茄培育原理是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促进发育成果实;所得的无子番茄是2倍体;

无子西瓜培育原理多倍体育种;所得的无子西瓜是3倍体。

11、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作为除草剂,如高浓度的2,4—D能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等。

12、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

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抑制。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对芽生长的效应是促进。

(填抑制或促进,上同)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比较生长素浓度对芽、根、茎的不同影响,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敏感程度依次增强的是茎<芽<根。

13、⑴图中植物根的生长现象称为向地性,茎的生长现象称为背地性,

⑵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的是B,D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的是B,C处。

(4)由此可见,生长素对植物体的作用不同与浓度有关,还与不同器官也有关系。

14、对燕麦胚芽鞘做如下处理(见下图):

①放在暗盒里;②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⑥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⑧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

以上都用单侧光照射。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单侧光照射时仍直立生长的有167。

(2)弯向光源生长的有24。

(3)不生长,不弯曲的有358。

(4)如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它的生长情况直立生长。

(5)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的快。

(6)以上实验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分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15、赤霉素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抑制发芽。

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促进果实成熟。

16、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7、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

18、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优点是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特点。

负面影响是生长调节剂可能因植物体内没有相应的分解酶而持久作用,可能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四、种群和群落

1、全球的五大危机是资源、粮食、环境、能源、人口。

2、种群: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3、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1)样方法,适用于静止不动或活动能力很弱的生物种群。

有三个注意点: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②样方的大小不能太小(草本植物:

1m2;灌木:

16m2;乔木:

100m2)

③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N:

捕获数(标志数)==重捕数:

标志重捕数

5、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下左图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荚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1平方米),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上右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地块苦荚菜的种群密度为_3.7株/平方米__。

(3)同学们测定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4)在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如果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

②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BD)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③现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右图。

据图分析:

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6)种群的五个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

6、年龄组成的类型:

增长型(原因:

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例高,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原因: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原因:

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高,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7、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8、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数学方程式相比,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9、右图所示为某个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解答:

(1)设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叫J型增长。

但实际上一般环境中_资源_和_空间_等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产生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它种群生物的限制:

如捕食者或_寄生生物_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常按b曲线方式变化,最多达到K点为止。

(3)K值的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4)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重要因素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地对种群动态起作用。

10、下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多样性的变化趋向。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是逐渐增加。

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温度、水等生态因素。

(2)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试推断污染的环境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是离污染源越远物种数目越多。

(5)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

多少称为群落丰富度。

(6)A地的生物多样性程度比B地少,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生态因素是温度。

(7)在B地区的一批木材运到我国某地区,必须严格遵守动植物检疫制度,目的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而影响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11、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3、群落物种造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数量上: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性质上: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14、丰富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15、如图的4幅图中,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4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你认为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

___3_____。

(2)你认为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_捕食,其中a表示被捕食者,b表示捕食者。

(3)你认为哪个图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

__2____。

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b。

(4)图④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图中a代表___寄生生物____,b代表宿主生物。

16、森林中的垂直结构: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由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决定。

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