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2252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1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docx

锦屏县隆里古城修建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书DOC

锦屏县隆里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

总论

一、规划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村寨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贵州省及黔东南州编制了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大力开展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方向。

世界旅游组织把黔东南地区定位为“人类疲惫精神修复的家园”,充分体现了村寨旅游的重要性。

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锦屏县南部的茫茫林海中,有一座明代军事堡垒――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64km。

隆里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迹和独特的文化,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地方军事城堡在全国已非常罕见,隆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隆里古城除保留完整的城堡古军事攻防体系和格局外,还拥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和社会内涵,隆里古城周围群山环抱,河流绕城而过,风景优美,为保护古城和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经中国博物馆学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后,成为中国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群中的一员。

1999年隆里村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

2000年,隆里生态博物馆列入中(国)挪(威)国际合作项目,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已开始实施,并于2003年申报隆里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同年,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5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隆里古城作为历史文化之乡,是其中访古及生态旅游的主要景点。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使隆里古城更适合旅游发展的需要,需对隆里形态、功能及空间布局等作统一规划,同时进一步提升原有形象,使之初步形成以隆里古城历史文化为核心,山、水、城、林、田园风光有机结合的旅游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编制本次规划。

隆里所属地锦屏县人民政府通过专家论证、委托规划单位对隆里古城进行了多次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已经编制《隆里古城保护规划》、《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隆里古城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隆里古城保护整治和发展更新的基本思路,为政府继续推进隆里古城项目的工作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是整个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从2004年7月开始,经过前期调研、现状分析、方案修正、导则编制等几个阶段,于2004年12月完成初步成果。

经与县旅游局多次论证研讨,结合旅游局提出的宝贵意见,我院专家于2005年8月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致勘察,详尽的研究了隆里古城的所有建筑和历史,对原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

二、规划范围

旅游区规划范围包括总体旅游区和古城区。

总体旅游区北以真武山北部为界,西以位于龙溪河西侧的飞凤山为界,东界为现状公路东80米,南以规划的新村道路和五骢山为界,用地呈不规则形,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31.5公顷。

古城规划区包括护城河在内的古城区,规划用地面积8.23公顷。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旅游规划通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城市绿化条例》

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8、《贵州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

9、《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

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

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

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

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

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

四、规划原则

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

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

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

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

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

五、规划内容

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内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

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范围内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

一、历史沿革

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秦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

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湖南通道一带。

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

隆里因地处要冲,盆坝广阔,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为人类居住和屯军的理想之地,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派吴德为千户,井孚为镇抚。

为了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代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一起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上婆洞(今启蒙)林宽领导苗族起义,攻陷隆里所,杀死吴德和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庭从五开卫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下辖安杜屯等11屯,子孙世袭其职,世代为兵,全家固定在屯戍之土地上。

当地把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即“陶姚王、鲍尹张、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李杨,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流传至今。

其军事职能主要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

天顺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

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顺治15年(公元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裁隆里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取“隆盛更新”之意,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

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隆里人口剧增,文化昌盛,有“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称,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殷实富足,大量的住宅祠堂开始兴建。

清咸丰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席卷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隆里所被攻陷,古城遭受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当地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出现复兴,现存的大多数民居建筑为这个时期所建。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牌坊、宗祠及大量的木雕遭受破坏。

如今隆里古城保存有清末民初同时期典型民居30余栋、祠堂5座、书院1座、庙宇3座、城门楼4座、石桥3座、青石吊井12眼,大街小巷20余条,且古城70%民居建筑为解放前所建的无封火墙的燕窝式木构建筑,古色古香。

二、古城格局

1、城防体系

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的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已广泛采用砖石修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此前的夯土版筑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在其选址、筑城、进而包括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布局方式上,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尊重自然环境的“相土和形胜”观的基本思想,将山川形貌与城联系,以山为刚,以水为柔形成了“以形示气、道在气先”的独特价值取向,故有“城于山、则寇不入,可常保安逸”的记载。

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了城市北据山、南面水、四周山水环绕,同时确保有足够农业生产用地的格局,由于处于黎平与锦屏的咽喉要道上,就更要求具有明确的军事防御的功能。

天顺元年(1465),其城以卵石砌筑,中间以泥夯实,城墙高一丈二尺,底部厚一丈二尺,上部收顶一丈,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约1500米),总体近似一长方形,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又称“清阳”门,南门称“正阳”门,西门称为“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东北角开一道便门出入。

在中国古代历朝,由于多受来自北方地区的侵扰,使之具有一定北方外患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观念,从而应用在城池的构筑与布局上。

城门上都设有戍楼,架设炮台,供作战时守哨、瞭望之用,后将戍楼改为“鼓楼”以作祀神之用。

城墙外有城壕,城壕上有吊桥,进城收桥关门,最外层设护城河,河上架吊桥,称护城桥。

为此,不难看出,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它还是重要的“风水”手段,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立神守卫”这种理想布局模式在隆里也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古城的城防体系中,城墙、城壕作为最基本的设施内容,起到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屏障作用。

夯筑城墙和挖掘城壕,常常是同时进行,挖壕所得的泥土,就用来筑墙,壕挖得越深,城就筑得越高,一正一负构成双重的防御体系,同时,每个城门又在门洞前方筑有一堵围墙,出城门洞后需转90º弯再出一道门才到达城外,俗称“勒马回头”(类似于瓮城)的设施,更进一步加强了其守御能力。

2、街道

城内以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古城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往东、西、南三方向开三条主街,形成了丁字形街道结构,作为城市的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布局于丁字街口、也充分显现其统治者地位价值,衙署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感(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街道,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格局。

所城的主要传统街巷有东西大街(来脉街——节街)、南大街、官街等,东西大街长240米,连接东西二城门,为所城中轴线,民居、宗祠排列两侧,大街连绵悠长。

南大街(蜈蚣街)连接南城门,路面宽广,整个地面辅设成一条巨大蜈蚣形状,来由是清初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废除隆里守御千户所,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在整修街道时把街面砌成蜈蚣图案,意思是用脚踩踏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张所街也叫官街,来由是隆里最大的官张应诏居住于此,张官至鸿胪寺少卿,其为官十任且十分清廉,张告老归乡后,捐金重修龙标书院,大力培养人才,深得地方人的尊敬和厚爱,至今街中的古井、古宅完好无损,街面整洁,是所城铺设最为精致和最具特色的街巷。

官街过东西大街转弯往北是长寿街,相传历来此街常出寿星,六月间,官街的人晒官袍、官帽(顶子),长寿街的人则晒胡须,以求心里平衡。

城区共有大街小巷20余条,构成规划独到。

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各自命有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漫铺成龟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蜈蚣、古钱币居多,并设有环城路,沿城墙通绕全城。

古城里铺的花街路面,经过数百年人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这样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阵雨过后进入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各街巷保留着13口石砌水井,古老而富有灵气,道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是隆里所城的独特之处。

城内以千户所街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为城镇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即当地俗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

3、民居特色

古城内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的保留下来。

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脚凌空,门前以三步青石台阶形成台基。

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以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

院院相连组合成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

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结构精巧,堂屋窗格雕刻虫鱼鸟兽,惟妙惟肖。

三、建筑特色

隆里当地的居民大多来自江南,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

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开间),进深8米左右的二层木构建筑,每进一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当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龙蟠螭护;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项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公分,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示得清新活泼。

宅基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门,门框上下槛及左右立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或家风。

民居、祠堂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卯,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雕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

现存古建筑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

1、陶家大院

位于所城东北角,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封火墙、天井铺青石板、窗扇通为雕刻精美的花窗,室内家具陈设完全,工艺精良,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是隆里最有代表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2、科甲第

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民国间,是江氏住宅,为三间二进式建筑,屋后配有花园,四周围高封火墙,天井铺青石板,天井地面放有青石防火缸。

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翘角凌空,白墙玄瓦,古色古香,墙上彩画或花鸟虫鱼、或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书香第

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江氏住宅,三间二进二天井,堂屋窗格为各式花窗;门前放有一对石锁,是主人年轻时练功所用,錾刻有“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字样,防火缸镌刻有古代兵器戟等,作为行武人家的象征;大门门板用坚硬木材青岗做成,十分牢固,门后地面安有青石凿成的顶门槽,屋角备有顶门杠,供夜晚顶门使用。

4、王氏宗祠(西王)

位于王家巷,为封火墙围护厅堂式,内天井,两侧砌观音兜凸弧状山墙,颇具江南文化特色,木构为穿斗式建筑,梁架硕大,祠堂前为青石台阶,建筑外观精美。

该祠堂为黎平府开科举人王大臣本家祠堂。

5、王氏宗祠(所王)

位于王家巷,建成于清光绪年间,为封火墙围护厅堂式,三间二进,内天井,木构为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高大华丽,墙门为牌楼式,顶部砌整齐排列的五棵大白菜,寄寓清清白白做人,装饰精美,墙面有各种动物的泥塑,有长、短对联3副,记述了王家迁移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训导,整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

四、主要景点

1、古城垣

隆里古城于明洪武18年(1385年)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19年筑城,30年(1397年)林宽起义军攻破“隆里所”;明永乐二年(1404年)城垣复修筑,始用石头砌成,城墙高一丈二尺,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

古城开四门,东为“清阳门”,南为“正阳门’,西为“迎恩门”;北为“安定门”,闭而不开,于东北角开便门出入。

每门外又筑一瓮城,俗称“勒马回头”。

原为戍楼(谯楼),清末重建时改为鼓楼祀神。

2、古街巷

隆里古城全城共有街道20余条,宽阔笔直,井井有条,街道全部用鹅卵石镶成“龟”背形,称为“花街”。

古城中的花街有来龙街(东门大街)、愍节街(西门大街)、蜈蚣街(南门大街)、张所街等;古城规划布局为“三街六巷九院子”。

古城营建沿续了中国古代城池的惯例,以东、西、南三条大街为中轴线,千户所衙门为结合点;由三条大街分出六条(街巷),形成九个按姓名聚居的院落。

古街巷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也是给人最深感受的部分。

3、古民居

古城的先民来自中原及江南九省,现在保存的明清民居建筑为徽派风格,木结构,外围封火墙(俗称马头墙),房屋面闯三问12m,进深则不等。

天井有古钱形石盖板泄水孔与暗沟相连,通往户外。

一般天井内有一方形防火石水缸,天井左侧有门可通邻舍。

房舍之间以马头封火墙相隔。

每户门前一色三步青石台阶,门旁左右各置鼓形石凳,以供乘凉休息。

大门为八字门,上方有匾额以表主人籍贯、身份,如:

“三槐世第”、“五柳堂”、“书香第”等。

古老、典雅的民居构成了古城建筑的主要部分,陶家大院是典型代表。

4、王昌龄与隆里“一院”、“四状元”

隆里古城的名胜古迹很多,然而,最能够代表隆里古城标志的名胜古迹要数“一院”、“四状元”了。

“一院”即龙标书院,“四状元”即状元桥、状元祠、状元亭、状元墓。

这“一院”、“四状元”是隆里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龙标”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这充分折射出了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1)龙标书院

相传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天宝元年(74年)王昌龄因作《梨花赋》被人中伤,被贬至隆里为龙标尉,历时七年,在任期间,传播教学,变革民风,颇有德行,与隆里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地人尊称为‘状元”。

明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依旧址重建,后毁。

清雍正三年,乡宦张应诏以鸿肿寺少卿辞官归故里,以培育人才为己任,联合乡里,捐金重建了龙标书院,后屡有维修。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建筑布局为院落式,先是牌楼式高大城墙,依次为花圃、泮池、祭祀厅、天井、教馆。

侧面建有山长、教员住的宿舍,四周为花圃等。

此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明清两代出了3位进士、15位举人和无数的秀才,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迹。

现书院为当地的中心小学、县文保单位。

坐落于龙标书院内的书院桥,长9m,宽1.7m,位于长方形荷花池上。

(2)状元桥

隆里人民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而建。

位于古城东北约500m处,明万历22年(1594年)建。

明崇祯二年重建,清乾隆已卯(1759年)、嘉庆庚辰(1820年)两次重修。

桥三孔,高10m,宽3m,长34m,长方形石块砌成。

面铺厚石板,西头有19级台阶,东头有17级台阶与两端路面相连,一三拱的两侧料石上分别刻有“龙溪”、“锁秀”四字;桥旁有明清的桥碑群。

(3)状元亭

又名西江亭,怀伯亭,为纪念王昌龄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修建,后毁于战乱。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位于古城西北300m西江桥南端,六角、木构、小青瓦、攒尖顶。

(4)状元祠

为纪念王昌龄建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始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

位于古城西北500m处,占地800m2。

前面是池塘,石板平桥跨塘而过。

有石华表一对,巨石碑一块,为重建少伯先生祠碑记。

祠有“题名堂”,为前堂,还有后堂。

堂外建有二层六角攒尖顶的状元阁,现仅存遗址。

(5)状元墓

状元墓位于隆里古城约五里外的龙标冲,为大唐天宝年间葬有王昌龄衣冠冢。

明万历廿一年(公元1593年)秋月重修。

这也是隆里人民为纪念王昌龄而建的。

状元墓由青石桅杆(华表)祭台、基座及宝顶组成。

墓前两根石桅杆高2.3米,正面刻有对联一副:

“戛玉敲金在昔文章辉凤阁;瞻山仰斗于今德望著龙标”。

抒发了对王昌龄的推崇怀念之情。

从旧时到现在龙标书院历届学生和老师,每年清明节都要列队到状元墓扫墓,以表怀贤敬才之心。

清康熙年间举人胡定之有五律曰:

“赋献来迁谪,诗名纪盛唐。

故巢辞锦里,别业寄遐荒。

古木云崖寿,山猿月夜狂。

传言居此外,翰墨带泉香”。

锦屏县人民政府1981年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5、西江桥

又名平水石桥,为青石板桥,位于古城西北300m龙溪河上。

明万历年间修,长50m,12个桥墩,44块大青石板铺成。

6、云程桥

又名作舟桥,位于城南外作舟馆下塘埂处的护城河上;共四排墩,上铺长条青石块,民国乙亥年(1935年)重修。

7、隆里司花桥

位于龙溪河上游隆里司村,始建于清代。

三孔,宽3.5m,长3m,高6m。

原为木构架,小青瓦,后毁。

重建时为砼构架,琉璃瓦。

桥两头为四角攒尖顶亭,中间为八角重檐攒尖顶亭;亭立间为二坡顶廊;亭廊翼角均起翘。

8、宗祠

(1)江氏宗祠:

位于南上小街头。

(2)王三公祠:

又称所王祠,清代建筑,位于王家巷,牌科式墙门,建筑高大、壮丽。

(3)王九公祠:

又称西王九公祠,清代建筑,位于王家巷,三间二进观音兜式山墙围护厅堂式建筑。

(4)杨氏宗祠:

清代建筑,位于南下小街。

(5)陈氏宗祠:

清代建筑,位于西门大街。

以上建筑均为三间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厅堂式建筑。

(6)龙王宗祠:

位于南上小街头。

9、真武寺(庙)

在古城北约500m状元桥旁之真武山上。

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

于清乾隆、道光民国间多次重修,1995年乡里老人等又集资维修。

真武寺耸立于洪钟山上,小路盘旋而上。

10、城隍庙

位于古城中心,清代建,祀城隍九子娘娘,仅存遗址。

11、文庙

又名魁星庙,位于鲍所街(又名木马街)武庙左侧。

清代建,祭祀孔子。

民国三十年代,改为民宅。

12、对武庙

又名关圣宫,在鲍所街头,清代建,祀关公。

木构架;四周砖墙,悬山顶;小青瓦屋面。

13、玉皇阁

又名外宇阁,在古城西北角,清代建;木构架,四周砖墙,硬山小青瓦屋面。

14、飞山庙

在古城东门鼓楼脚(南角),清代为杨氏所建,祀侗家开疆鼻祖杨再思。

15、清阳门鼓楼

又名朝阳门,共三层,四角上翘,下悬风信铃,头道门上书“瑞日光临”。

16、南门鼓楼

又名正阳门,三间二层。

头道门上书“秀邑南山”。

楼上有菩萨。

17、迎恩门

又叫西门,砖木结构,两层,头道门上书“文教昌明”。

18、闭门

即北门,又名安定门,闭而不开,而在东北处开一便门出入。

19、泉远井

又名天井,在隆里所东里许,泉自石缝中出,清冽甘美,甲于全所古井,里人均饮之。

乾隆18年(1753年),里人集资于井四周镶以石栏,外围铺以石片。

20、董家井

在城中现西大街上,形如太极,又名太极井。

泉自半石壁间涌出;遇大旱而不竭,足供全所之用。

井面于明时经先辈募石成制。

清乾隆年间重修。

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重修,至今尚存完好。

21、万人碑

隆里最著名的石碑,立于状元桥旁,真武山下;并排四块一米多宽,两米多高的大石碑。

这些碑都是新修、重修状元桥而立的。

22、节孝碑

又名贞节碑,若干块,东南厢口存放着。

23、忠靖碑

位于城中董家坡,明光禄寺丞董三膜建赐。

24、杨土司墓

明代隆里长官司土司杨胜期和清代土司杨光玉的墓。

25、张应诏墓

清鸿禄寺少卿张应诏墓在隆里西飞凤坡上,雍正年建,乾隆时重修。

26、忠孝坊

系为明代光禄寺丞董三膜建。

27、百岁坊

为清雍正时鸿禄寺少卿张应诏建。

28、节孝坊

为江恩光之母所建。

29、华表

状元桥旁有石表一对。

30、龙标八景

隆里古城外,山峦起伏,风光旖旎,龙溪河水映照四面青山,朝晖夕映,风景如画,与城内繁多的名胜古迹相得益彰。

尤以雄奇壮美的龙标八景最具代表性,为历来的文人墨客所吟咏。

(1)五骢春晓

五骢山,位于隆里东南300公尺,形为五马,俗称“五马坡”。

它犹如五匹雄鬃奔马,它是隆里人勤劳奋发,昂扬向上的一种象征。

每当春晓,岭枫吐秀,原草如茵,士女嬉游络绎不绝。

有诗曰:

“群同奔马势难羁,赖有枫林锁四蹄。

何以困擅得意日,树杪叶绿草萋萋。

(2)文笔流云

隆里正东方,顿时化成一座钟灵毓秀巍峨耸立的文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