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240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说人物

(一)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年轻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二)作品:

整理《诗》《书》《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三)评价: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后人称之为“圣人”。

寻背景

春秋末期,礼乐崩坏,诸侯争相称雄,人民流离失所。

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的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

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链常识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各自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赏技巧

1.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完整。

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蔓不枝。

2.运用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3.人物个性鲜明。

文章能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语段细解赏析]

诵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

因为,介词

一日:

一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

(2)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

轻率急忙的样子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为:

治比及:

(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

道,指是非准则

(5)夫子哂之哂:

(6)尔何如何如:

怎么样

(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

或者

(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

至于俟:

等待

(9)如会同,端章甫会:

诸侯相见

同:

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10)鼓瑟希鼓:

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希:

通假字,通“稀”,稀疏

(11)舍瑟而作舍:

放下

作:

(12)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13)何伤乎伤:

妨害

(14)莫春者,春服既成莫:

通假字,通“暮”

既:

已经

成:

(15)风乎舞雩风: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16)吾与点也与:

赞成

(1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谦让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们)平时在家闲居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

”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2)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大国之间夹着,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连下来(国内)又遇上饥荒。

(状语后置句,应为“乎大国之间摄”)

(3)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祭祀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文理赏析]

3.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夫子何哂由也 ④非诸侯而何 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⑤

解析:

选B ①是子路的“志”,③是曾点询问孔子为何笑子路。

4.下面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抢先发言,也反映出其好出风头的特点。

B.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C.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D.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解析:

选A A项,应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因为这是子路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回答的。

5.对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B.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善于引导的老师。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来激发他们发言,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

C.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对冉有和公西华言志,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

但反对子路“为国”的志向,因为他“哂”子路。

D.本文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解析:

选C C项,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喟然(kuì)    率尔(shuài)

鼓瑟(sè)风乎舞雩(yú)

B.沂水(yí)哂笑(shěn)

白皙(xī)少安毋躁(wú)

C.师旅(lǚ)摄影(shè)

饥馑(jǐn)千乘之国(chénɡ)

D.侍坐(shì)铿锵(kēnɡ)

比及(bì)冉冉升起(rǎn)

解析:

选C C项,“乘”应读shè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闲居,平时在家的时候)率尔(轻率)

B.知方(道,指是非准则)端章甫(端正)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春服既成(已经)

D.方六七十(纵横)喟然(叹息声)

解析:

选B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A项“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B项“之”,结构助词/指诸侯,代词;C项“如”,均为连词,译为“或者”;D项“与”,赞同,动词/同“欤”,语气助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风乎舞雩

A.三子者出,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

选A 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解析:

选B B项“饥馑”,饥荒。

A项“一日”,古义:

一两天。

今义:

一天。

C项“会同”,古义:

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今义: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D项“童子”,古义:

少年,不到20岁的人。

今义:

男孩子,泛指儿童。

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浴乎沂,风乎舞雩

解析:

选A 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

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

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解析:

选D 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

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

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8.翻译下列各句。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懂得做人的道理。

(2)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3)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做好穿上,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注],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

“先之,劳之。

”请益。

曰:

“无倦。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曰:

“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

“子路可谓大臣与?

”孔子曰:

“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

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曰:

“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

“嗟乎,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冠雄鸡,佩豭豚:

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B.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C.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D.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解析:

选C “蒉聩”是人名,与“其父”不可断开,且其后应有陈述其所作所为的内容,由此断定A、D两项错误;“与孔悝”表明其前面应有对应的主语,故可确定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因称字为表字。

B.千乘(读shènɡ):

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大夫:

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世袭,有封地。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D.太子:

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

解析:

选D 太子不光指皇位的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也称太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侮辱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

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

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解析:

选B B项,“认为他有仁德”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有“不知其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2)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三、语言应用

13.在下面空格线处,仿照前面加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

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解析:

填前两空应注意上文的“往哲先贤”“品格”等词语,明确文中“孔子”“鲁迅”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人物及其相关品格。

填后两空,则应注意“古今中外的著述”,明确“司马迁《史记》”“文天祥《正气歌》”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作家作品及其表现出的品格。

答案:

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 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拜伦《唐璜》的奋斗热情 歌德《浮士德》的睿智人生

14.下面是大学团体组织无偿献血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

[注] 文本框中填入的内容是:

①献血前,不吃油腻食物、不饮酒;②献血后,个人活动要适度;③领取登记表;④量血压;⑤检验血型;⑥采血,休息5分钟;⑦交表并登记,领取献血证及纪念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次无偿献血活动要求参加人员事先了解献血注意事项及献血流程。

献血前不吃油腻食物、不饮酒;献血后注意个人活动要适度。

献血时注意先领取登记表,之后量血压并检验血型,采血后注意休息5分钟,交表登记并领取献血证及纪念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