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158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docx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专题五第2、3节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教案

【标要求】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

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

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走上革命的道路

重点在于了解列宁对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认识及其对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俄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快速发展,顿巴斯、巴库、波罗的海沿岸等工业中心开始逐步形成。

但从总体上看,俄国社会、经济较之西欧、美国仍显落后。

到19世纪下半叶,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半封建的农奴制残余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造成了俄国国内经济的相对落后及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腐朽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所具有的高度的军事掠夺和侵略性,使其积极从事对外扩张战争,与列强争夺巴尔干和中近东。

上述各种矛盾的交互影响,使俄国的国内矛盾变得尖锐突出,最终使得它成为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列宁所面临的正是在沙皇统治下落后的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问题。

为了推翻沙皇制度,夺取革命的胜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从哪里人手呢?

列宁认为必须首先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建党。

列宁的志向(打碎旧制度,建设新社会)——当列宁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时,只有17岁。

一个警察局长不解地问他: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

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者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

”列宁藐视地回答:

“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3、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888年成为喀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

、1893年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1887年秋进入喀大学,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

年仅21岁就认真钻研《资本论》,并把《共产党宣言》译为俄。

沙皇不准读进步书籍,列宁带领学生向反动的学校提出抗议

在马克思主义小组中,列宁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演讲有感人的说服力,它的科学依据给每一个到会的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189年列宁被捕,为了防止书写时被巡捕发现,看守刚一开门,列宁就吞掉墨水。

1897年在监狱度过14个月后,被流放西伯利亚东部三年,在这里他也会见了社会民主主义小组成员。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思考:

1、分析建党的有利条,并归纳列宁的建党准备工作。

2、布尔什维克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解释为什么不是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作为其成立的标志?

3、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哪两个派别?

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里?

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1、建党的组织准备:

189年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2、建党的思想准备:

(1)、进行理论研究,撰写著作

列宁在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期及其以前撰写了一批论,核心是探讨在俄国建立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2)、1900年创办《火星报》,并制定了党纲草案,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了准备。

列宁在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和实践活动,为在俄国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3、建党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1)内容:

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成立布党(多数派政党)

(2)意义:

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

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思考:

1、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简要经过。

2、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指导十月革命的?

3、考考你:

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

中国共产党下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又是什么道路?

为什么两国的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

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工作作风?

4、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理论指导: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和理论战线

(1)、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

这为革命高潮的到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在流亡瑞士期间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1916年,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4)、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远方信》、《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完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等重要思想。

(6)、1917年10月10日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4日,列宁到前线亲自领导起义。

回顾必修一专题八第三节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提示:

①经济条——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复杂。

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

④“一战”加剧了矛盾。

2、过程

(1)二月革命掘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远方信》《四月提纲》指方向

俄国向何处去?

这成为当时俄国国内的每个政党都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时,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些领导成员也在犹豫徘徊。

在这紧要关头,列宁写了《远方信》,对形势做了精辟分析。

4月16日,列宁从瑞土回到彼得格勒,在车站广场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欢迎。

在随后召开的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随后,列宁深入群众进行演说,很快使布尔什维克内部统一了认识。

(3)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暴力镇压人民。

“七月流血”事后,俄国政权已被临时政府把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它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

8月到9月间,列宁在秘密寓居芬兰时,撰写了《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

(4)通过决议定方针

1917年10月10日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

()十月革命现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自我测评: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几个关键时期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第一:

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第二:

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

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四:

在中央委员会上坚持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深入斗争第一线,直接领导和指挥革命。

3、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月革命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1)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政治上: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上: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对帝国主义说: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说:

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对民族解放运动说: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问题探究:

你认为俄国在一年内接连发生两场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

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决定因素: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革命性质:

1917年的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判断依据:

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十月革命的特点;(理论角度、革命道路、革命的阶段性、革命实现的方式)

1)从理论的角度看: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是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从革命的道路看:

它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㈢巩固苏维埃政权:

当时苏俄依然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讲,摆脱战争,获得巩固的和平,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条。

列宁说:

“一个给受尽了三年掠夺战争折磨的人民带了苏维埃政权、土地、工人监督和和平的政府,是不可战胜的,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真理更加不可争辩、更加清楚呢?

和平是主要的。

1、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迅速联合起,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和武装干涉。

(1)国内: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仍处于同德、奥交战的状态,沙皇时期的旧军队仍然在交战的前线,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反动军人立即掉转枪口,向新生的苏维埃进行反扑。

(2)国外:

帝国主义国家既害怕俄国退出战争而使战场的格局与态势有利于德国,更害怕俄国革命及其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影响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士兵。

于是,他们联合起,开始进行武装干涉。

2、政策:

为了战争。

列宁亲自出任了不久前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

直接负责一切军务

宣布废除沙皇政府签定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

列宁还承诺归还沙皇霸占的,当时被白卫军占领的中国远东领土。

(1)外交:

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2)军事:

组建红军,参加卫国战争。

(3)政治:

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首都设在莫斯科

“一切为了前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4)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②内容:

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③实质:

禁止一切商品生产和交换

④影响:

积极: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

消极:

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㈣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背景:

(1)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后果,此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合新形势,改革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

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认识,甚至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4)列宁的探索

战争结束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20年11月,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列宁发表题为《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的讲话。

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深刻论证了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必要性。

列宁强调指出:

战胜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战胜剥削者和捍卫住被剥削者的政权,第二方面是经济建设的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变革任务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完成第二个任务,那么在推翻剥削者和用武力抗击国际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的任何成就、任何胜利就会付诸东流,旧制度的复辟就会不可避免。

因此列宁强调,经济建设问题应成为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中心问题。

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的任务,他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与此同时,列宁在这一时期还频繁接见各地农民代表,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他在1921年2月8日写的《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低粮食税额,扩大农民将纳税后的余粮投入地方经济流转的自由。

这个提纲为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制定关于用征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奠定了基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列宁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全党工作的关键是组织好国家从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过渡。

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列宁指出实物税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的实质是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这两个阶级的关系决定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命运。

列宁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贸易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允许贸易自由,实质上意味着党的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

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

(1)农业方面:

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

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上: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方式):

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经济,扩大生产

4、前提:

无产阶级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目的:

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作用:

(1)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2)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为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

对此,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第三,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响积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

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思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要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没有实行的必要性?

3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后的命运如何?

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国内战争)条下实行的,其本身并不科学,执行中存在许多问题

2确保了军事的胜利和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符合苏联国情……。

斯大林上台后该政策被取消。

(五)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提出了党的团结问题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3)、社会主义化教育

(4)、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

以上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与产物。

列宁贡献的概括: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大政策

三、评价列宁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0分,列宁与世长辞。

诊断书上写道,列宁的主要病状是过度的脑力劳动所引起的严重的脑脉管硬化,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脑溢血。

1月26日,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追悼会。

列宁的妻子和亲密战友克鲁普斯卡娅在发表的简短讲话中,阐明了列宁一生的活动和思想。

她说:

列宁一生对全体劳动者,对全体被压迫者充满了热爱。

这种感情是他从英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遗产中得到的。

这种感情使他热烈地、满怀激情地去探求使劳动者获得解放的道路。

他是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答案的。

但他不是以一个书呆子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他是以一个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寻找答案的人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

90年代,列宁带着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的理论答案,到彼得堡的工人小组中去。

他不是作为一个傲慢的老师,而是作为一个同志到工人中间的。

他不仅宣讲,而且也注意倾听工人对他说的话。

他在彼得堡工人中间进行工作,使他懂得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

工人阶级是全体劳动者的先进队伍;劳动群众,全体被压迫者都跟着它前进,这也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它的胜利的保证。

工人阶级只有成为全体劳动者的领袖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这一观念指引着列宁以后的整个活动和他所走的每一步路。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1、从理论上分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特殊性)

2、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3、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如经济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民族问题等等

列宁主义的早期思想:

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2、与农民结盟;3、革命手段:

武装起义4、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

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革命思想: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建设思想:

1、经济化建设:

建合作社,加强化教育2、国家机关改革:

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团结3、民族问题:

民族平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3)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马恩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测:

(1)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2)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具有超越或不经过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

【小结】

贡献: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2)领导十月革命:

理论上的指导,实践上的指导。

(3)领导巩固新生政权。

(4)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

【布置作业】

完成、本“材料阅读与思考”

[自我测评]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列宁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

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

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列宁对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倾听各地农民代表的意见,首先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任务的设想,提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问题。

根据列宁的报告和建议,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做出了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国家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俄国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一说列宁为什么强调“战时共产主义”“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是由当时客观的历史条所决定的政策,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急地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过分地实行工业、贸易国有化,取消私商活动,堵塞流通渠道,用国家法令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农占优势的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因此长期执行这种政策就将破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到工农联盟的巩固。

从这种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

1921年初,列宁等苏维埃领导人决定废止战的•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