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631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要点

一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教材1——7页)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掌握试商的方法,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知识点】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通过学生操作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发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3.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理解用竖式计算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各部分的含义。

5.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易错点】

1.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不正确。

2.商过小,误为是正确的商。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列式不正确。

二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认识时、分(教材8——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分清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2.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会1分、1时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知识点】

1.认识整时;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认识时和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知道1小时=60分。

【易错点】

1.学生书写不注意格式,书写错误。

2.学生不会拨整时。

3.一节课是()分,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后面的()填不正确。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认识几时几分(教材11——12页的例3、例4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读和表示方法。

【知识点】

1.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2.读、写接近整时的时间;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3.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一种是用文字表示,另一种是用符号(:

)表示。

【易错点】

1.学生容易看错接近整时的时间。

2.学生不会说出钟面的时间。

3.按指定的时间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认识秒

【教学内容】认识秒(教材13——16页的例5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1分=60秒。

【教学难点】

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1分=60秒。

【知识点】

1.认识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3.认识数字时钟。

4.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易错点】

1.在()里添上时、分或秒。

(学生易于填错)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三认识方向

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认识东、西、南、北(教材18—2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上述方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4.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1.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

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认识简单的平面图。

地图、平面图上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易错点】

1.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方向。

2.变换参照物时正确说出物体的位置,如东、西、南、北。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教学内容】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教材23—25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能在平面图上辨认这些方向,会用这些方向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在认识方向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感受不同方向之间的关系,增强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方向的过程中,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能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知识点】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是学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2.在简单的平面图上会画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易错点】

1.学生容易错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2.不会画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的平面图。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28-33页的例1.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使学生学会数10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用计数器表示千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每个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2.会用计数器表示千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每个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1.千以内每个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

2.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知识点】

1.教学千以内数的组成。

2.教学数的顺序和计数单位“千”。

3.通过计数器引导学生如何读写千以内的数:

整百数、几百几十及一千的读法和写法。

【易错点】

1.不相邻数位的组成,如:

5个千和4个1组成()。

2.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3.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内容】用算盘表示数(教材34-37页例4.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知识点】

1.介绍算盘的结构。

2.说明可以用算盘帮助记数和数数。

3.算盘上面表示1~9:

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4.用图示说明在算盘上表示数字的方法。

【易错点】

1.学生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误以为一个上珠是表示1。

2.在读和写算盘上的数时,中间或后面是空档的,最易漏掉其中的“0”。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38-42页例5.例6.例7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数位顺序表。

知道万以内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以及读写万以内的数。

2.进一步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知识点】

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

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3.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4.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易错点】

1.末尾或中间有0的读法和写法。

2.数的组成,如:

由两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数是(),学生会忘了用0占位。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简单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简单的近似数(教材43-51页例8.例9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3.结合实际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2.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难点】

1.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知识点】

1.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

2.通过“少很多”,“多得多”。

“少一些”“多一些”等词语来感悟数的大小关系。

3.认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这个符号怎么读?

(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4.引导学生认识“约等号”。

【易错点】

1.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难掌握。

2.约等号的表示方法不正确。

3.约等号的书写不规范。

五分米和毫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52-54页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测量、交流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米和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知识点】

1.认识分米,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

知道1分米=10厘米。

2.通过米尺数一数,得出“1米=10分米”的结论。

3.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通过实例建立1毫米的概念,1厘米=10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易错点】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2.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1厘米的线段。

3.学生估测能力差。

 

毫米、厘米、分米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毫米、厘米、分米的单位换算(教材55-58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换算的算理。

【知识点】

1.借助测量自动铅笔芯长度的直观图,获得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测量物体的长度。

【易错点】

1.单位间的进率互化。

2.在○里填上“>”、“<”或“=”。

(学生容易填错)

3厘米○3分米5毫米○4厘米10分米○1米

1米○9分米7毫米○1分米10厘米○1分米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59-6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根据个位相加是否进位,估计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几十多。

2.正确、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3.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加数感。

【教学重点】

1.口算加法的方法:

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算理算法。

2.口算减法的方法:

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

1.能根据个位相加是否进位,估计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几十多。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知识点】

1.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一:

将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再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方法二:

用第一个加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2.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般用第一个加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3.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先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4.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5.算法多样化,学生口算可以用多种方式。

【易错点】

1.学生不能根据个位相加是否进位,估计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几十多。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得数不正确。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材第63-64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形成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

经历探索减法验算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知识点】

1.联系生活经验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

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

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

2.一般用分步列式解答。

3.解题思路:

整理条件和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解答——检验

【易错点】

1.图文应用题学生不仔细观察图、文字、数字等条件和问题。

2.列式不正确,不检验。

3.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三位数的加法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加法笔算(教材第68-71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熟练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2.在笔算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3.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

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易错点】

1.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不对齐。

2.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向前一位进1。

3.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容易出错: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4.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不正确。

5.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列式不正确。

三位数的减法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减法笔算(教材第74-78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2.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4.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可以用加法进行验算。

2.在笔算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借“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3.在进行三位数的减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

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4.通过计数器上拨一拨、算一算,通过演示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十位上是0,可以从百位退1;百位上还剩一个百,十位上拨上10个株,表示10个十;再从上位退1,十位上退1后还剩9个十,个位数加10个株是14个株,表示14个一,这样就可以从个位起依次相减。

【易错点】

1.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不对齐。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借“1”,当前一位是“0”时,学生不会计算。

3.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时容易出错。

5.在进行三位数的减法估算时,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不正确。

6.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列式不正确。

七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84-85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

【知识点】

1.角的基本特征:

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自由找角,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动手操作,做角,辨角,数角。

【易错点】

1.角各部分的名称有的学生不掌握。

2.想想做做:

第一题:

“下面哪个是角,哪些不是?

”的图部分学生判断有误。

3.学生画角不正确。

 

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86-87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辩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指角、认角、找角、折角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在对简单图形认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角、欣赏角的过程中,体会角和生活的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知识点】

1.摸一摸:

在三角板上找到直角,摸一摸,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2.画一画:

指出三角板的直角,在纸上刻下三角板上的直角,指出它的顶点和边,认识角符号并标上。

3.比一比:

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是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工具,使学生明确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角的方法:

钟面是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4.直角,锐角和钝角不仅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还扮演着重要角色。

【易错点】

1.练习九第7题,学生找角个数不正确,找几个直角不正确。

2.用二块三角板拼出锐角、钝角不正确。

3.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边的长度无关。

(学生容易判断错误)

 

八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

【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按不同标准分类)(教材第90-9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知识点】

1.观察“童心园”的情景……

2.自主探索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活动分成三类。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4.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易错点】

1.有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不能正确分类统计。

2.在统计过程中,不按类别逐一统计数据,会出现统多或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