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1134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化学易错题精选探究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填标号)。

a.大理石和稀盐酸b.NaOH溶液和Na2SO4溶液

(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一。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g。

(3)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观示意图如图二。

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A分子由__个原子构成;

②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

O=__;

③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__;

④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填标号)。

a.元素种类b.原子种类c.分子种类

【答案】a;温度未达到金属镁的着火点;2Mg+O2

2MgO;1.6;2;7:

16;化合反应;c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a中大理石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验证,b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刚开始温度较低,还没有达到镁条的着火点;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

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固体增加的质量,为1.6g;(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A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

O=14:

32=7:

16;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而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2.一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下图。

请回答: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验证的方法

现象

结论

猜想Ⅰ:

固体A中含CaCO3、Mg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试管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Ⅰ成立

猜想Ⅱ:

固体A中含Ba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先滴入_________,再滴入Na2SO4溶液

有气泡放出,无白色沉淀

___________

猜想Ⅲ:

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取少量NaCl晶体溶于试管中的蒸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答案】过滤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停止加热有气泡放出,烧杯底变浑浊(合理即可)滴入稀硝酸(或稀盐酸)猜想Ⅱ不成立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步骤①和②都是将固液体进行分离的,故操作名称为过滤;

(2)由于滤液②中含有过量的碳酸钠,故加入盐酸时会产生气泡,所以当滴加盐酸至刚好无气泡放出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盐酸量为适量;

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防止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

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猜想Ⅰ:

由于碳酸钙、碳酸镁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看到的现象应是有气泡放出,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Ⅱ:

由于猜想的是BaCO3,结合看到的现象“有气泡放出”,说明往固体中滴入了稀硝酸(或稀盐酸),因为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由于再加入硫酸钠后,不产生白色沉淀,故说明溶液中没有钡离子,则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

由于结论是“猜想成立”,即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故要证明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可加入可溶性的钡盐或钡碱,则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从而说明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故答案为:

验证的方法

现象

结论

 

有气泡放出,烧杯底变浑浊(合理即可)

 

滴入稀硝酸(或稀盐酸)

 

猜想Ⅱ不成立

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

 

 

3.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下图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

按上图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

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

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

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

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

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

按图中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_。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贮存条件加速溶解C变红冷却装置后小气球体积保持不变与碱性物质接触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解析】

本题通过探究硫酸铵的性质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酸碱指示剂,盐的性质等。

认真审题,找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查阅产品说明:

根据硫酸铵的贮存条件:

阴凉干燥,可以判断硫酸铵受热易分解,再根据硫酸铵的化学式(NH4)2SO4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

探究1:

溶解土样时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土样溶解;

探究2:

根据硫酸铵溶解度曲线判断25℃时,硫酸铵的溶解度略大于70g,25℃时,50g的水溶解超过35g的硫酸铵才能达到饱和,即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图中A、B表示饱和溶液,C表示不饱和溶液,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C;氨气显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冷却装置后小气球体积保持不变,说明有气体生成,可以说明“硫酸铵受热分解”;

拓展应用:

(1)硫酸铵与碱性物质接触,容易产生氨气,降低肥效,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

(2)用熟石灰进行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4.某化学小组将少量过氧化钠(Na2O2)粉末加入盛水的试管中,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甲同学:

生成氢氧化钠

乙同学:

生成碳酸钠

丙同学:

生成氢气

丁同学:

生成氧气

(1)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无现象

(2)______________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3)______________

有氧气生成

(4)______________

溶液变红

溶液显碱性

(得出结论)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6)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预测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现象_______。

【答案】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说明无氢气生成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2Na2O2+2H2O=4NaOH+O2↑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

【分析】

【详解】

(1)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是: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实验探究]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无现象

(2)说明无氢气生成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生成

(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显碱性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故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现象为:

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受损标签如图所示)。

咨询实验老师得知,这瓶无色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盐溶液。

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

①碳酸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

(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有一条假设不合理。

(1)请你指出不合理的假设并说明不合理的理由_____。

(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解于水又不溶解于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Ba(OH)2的化学性质与Ca(OH)2相似。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善小组同学的“相互评价”。

组次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相互评价

第1组

产生白色沉淀,第1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

(2)你认为其理由是硫酸钡和_____都不溶于水。

第2组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2组同学认为猜想

②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

(3)你认为其理由是_____。

第3组

溶液无明显变化,第

3组同学认为猜想②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正确。

(4)你认为实验中用点滴板比试管具有更多的优点是_____

(写1条即可)。

(实验反思)针对上述情况,小组同学总结了取用药品时的各种注意事项。

(5)你认为倾倒液体药品时,要注意标签_____。

【答案】③,氯化钠中不含氧元素 。

碳酸钡盐酸量太少,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也没有明显现象节约样品向着手心 。

【解析】

【详解】

(1)残缺的标签中可以看到该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

(2)硫酸钡和碳酸钡都不溶于水,故不能确定是碳酸钠还是硫酸钠;

(3)反应后溶液中有生成的氢氧化钠,故加入少量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不能确定沉淀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4)实验中用点滴板比试管具有更多的优点是节约药品;

(5)倾倒液体药品时,要注意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腐蚀标签。

6.某校同学开展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作为成员一起来完成下列过程。

(说明:

进行小组实验时,每组用到的仪器自行选择)。

(实验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水槽等

(实验过程)

组别

实验用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相同大小的棉花团、酒精

用棉花团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

1.加热片刻,_______________

Ⅰ__________

2.加热较长时间后,蘸水的棉花团燃烧起来

Ⅱ___________

B

相同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的碎片、薄铜片

把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放在三脚架上加热铜片的中部

一侧的碎片先燃烧,一段时间后另一侧的碎片也燃烧起来

与A组中结论______相同(填“Ⅰ”“Ⅱ”)

C

蜡烛

_________________

一支熄灭,一支继续燃烧

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交流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正确解释了得出A组结论Ⅰ的原因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从安全角度考虑应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烫伤、烧伤等危险;从知识角度考虑有利于灭火原理的学习。

【答案】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Ⅰ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一支蜡烛罩住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比棉花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相关知识

【详解】

(1)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

(2)酒精具有可燃性,易燃烧

(3)水不具有可燃性,加热初期先将水汽化,然后才能点燃棉花

(4)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乒乓球碎片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低

(5)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住

(6)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的温度比棉花低

【点睛】

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7.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

粉末.反应后装置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

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军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同学们提出查阅资料,寻求真理.

(查阅资料)

一氧化碳还原

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时间有关,产物可能是

、FeO、Fe

几种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

 Fe

 

 FeO

 

 颜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已知反应:

溶液呈棕黄色

(实验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

和______

填化学式

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Ⅰ:

全部为Fe

猜想Ⅱ:

全部为

猜想Ⅲ:

______

填化学式

将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

填化学式

溶液呈棕黄色

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______正确.

(评价与反思)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______.

【答案】FeOFe和

FeⅢ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污染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

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Fe2O3和FeO;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有三种情况:

猜想Ⅰ:

全部为Fe猜想Ⅱ:

全部为Fe3O4猜想Ⅲ:

Fe和Fe3O4;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①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因为铁能够和酸反应生成氢气;②溶液呈棕黄色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Ⅲ正确;溶液呈棕黄色,说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Fe3O4;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考点:

鉴别物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基本概念和原理

 

8.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

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查阅资料:

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

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

假设3: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紅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①_____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②_____,③_____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③成立

(拓展延伸)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

_____。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_____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答案】

CO2降低溶液红色褪去降低温度隔绝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钾

【解析】

【分析】

【详解】

(1)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

(2)酸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实验结论2是氢氧化镁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实验的现象是溶液红色退去;如假设3成立,则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实验步骤是将溶液降低温度,隔绝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如红色退去,则说明猜想3成立;

(3)金属钠比镁更活泼,故将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后,钠与溶液中的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故有蓝色沉淀出现;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钾最活泼,故将钾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9.某固体粉末由Mg、MgO、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

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的生成气体的探究为55.6mL。

步骤Ⅲ:

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

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

②结论:

该样品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答案】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A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Mg1.20gMg、MgO和Mg(OH)2AB

【解析】

【详解】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因为硫酸过量,故将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答案选择A;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金属镁,因为产生一定量的氢气;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2.90g×24/58=1.2g;②设混合物中金属镁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2

X55.6mL÷1000L/mL×0.09g/L

24/2=X/(55.6mL÷1000L/mL×0.09g/L0

X=0.6g

由其他物质提供的金属镁的质量为:

1.2g-0.6g=0.6g;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0.6g/(2g-0.6g)×100%=42%

该质量分数大于氢氧化镁中的镁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化镁中的质量分数;得到结论:

该样品中的成分是Mg、MgO和Mg(OH)2的混合物;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10.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

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质有NaOH、Na2CO3;

(2)溶质为Na2CO3;(3)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______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_______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

(1)和

(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

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

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