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0947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docx

二级防水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施工方案2

平原财富中心

河南汉轩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二00七年一月

1编制依据

序号

名称

编号

1

规范规程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11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4

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

QB/BUCC/002-2007

5

图集

地下建筑防水构造图集

10J301

6

施工图纸

FS102使用方量约:

4000方

表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2.1总体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平原财富中心

2

工程地址

新乡市平原新区107国道东南侧农商新天地内部

3

建设单位

河南新农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

设计单位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

监理单位

河南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6

勘察单位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7

施工总承包单位

中城建第十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表2.1-工程总体概况

2.2地下防水设计

序号

内容

1

建筑类型

公共建筑

建筑工程等级

一级

2

防水等级

二级防水、局部一级

3

抗渗等级

P8

4

地下

地下室底板: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

地下室外墙: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2mm厚FS101防水水泥素浆+20mm厚FS101防水水泥砂浆

基础顶板: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

消防间、配电室: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外层涂刷

表2.2-地下防水设计

3施工组织及职责分工

图3-施工组织及职责分工图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项目主任工程师组织项目部技术、质量、生产人员熟悉图纸,认真学习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求和特点,熟悉各部位防水做法。

专业分包人员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搅拌站熟悉FS102材料特性,掌握FS102的掺量,搅拌站应严格按照专业分包单位出具的技术交底执行,依据试配单,出具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并依据外加剂掺量,制定合理添加措施,确保材料添加准确。

4.2机具准备

胶鞋、手套、水泵、水桶、临时搅拌桶、靠尺、钢卷尺、线坠、托板、喷水器、扫帚、小锤、墨斗、灭火器、手推车、振捣器、溜槽、串桶、铁板、铁锹、吊斗,计算器、磅秤等。

4.3材料准备

4.3.1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

4.3.1.1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

4.3.1.2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其它种类水泥应通过试验确定;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

4.3.1.3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4.3.1.4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选用矿物掺合料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定。

4.3.1.5宜选用坚固耐久、粒形良好的洁净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输送管径的1/4;吸水率不应大于1.5%;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

4.3.1.6砂宜选用坚硬、抗风化性强、洁净的中粗砂,不宜使用海砂。

4.3.1.7砂、石其他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用砂、石检测方法》JGJ52的规定。

4.3.1.8拌制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所用的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3.1.9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减水剂、引气剂等外加剂,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所用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质量要求。

4.3.1.10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₂O当量)不得大于3kg/m³;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

4.4现场准备

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施工。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在施工前应做好降排水工作,不宜在有积水的环境中浇注混凝土。

注意检查固定模板的铁丝、螺栓是否穿过混凝土墙,如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止水措施。

特别是管道或预埋件穿过处是否已做好防水处理。

木模板提前浇水湿润,并将落在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5施工方法

5.1工艺流程

5.1.1基础底板防水

清理基层→钢筋工程施工→埋设止水带(钢板)→模板工程施工→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底板→底板混凝土养护

5.1.2地下室外墙防水

6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外墙浇筑→养护→清理外墙面及修补→拉毛涂刷2mmFS101防水水泥素浆→抹压20mmFS101防水水泥砂浆→砂浆层养护→回填土

6.1.1地下室顶板防水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顶板浇筑→养护→回填土

6.1.2消防间,配电室防水一级

6.1.3消防室,配电室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外墙底板→养护→清理外墙面及修补→外面拉毛涂刷2mmFS101防水水泥素浆→抹压20mmFS101防水水泥砂浆→砂浆层养护

6.2技术要点

6.2.1FS102混凝土自防水

6.2.1.1地下防水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的防水技术要求。

6.2.1.2对于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等细部构造,应注意加强防水措施,保证施工后无隐患。

6.2.1.3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60mm,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2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m;

6.2.1.4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采用FS102稀释液配置的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同品种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6.2.1.5振动棒应按浇筑层进行振捣。

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使其自然沉入混凝土中;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次浇筑层,插入深度不应小于50mm;混凝土振捣时间以表面出现浮浆为准;振动棒应上下抽动均匀振捣,混凝土表面已平坦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拔出振动棒结束振捣。

每一振捣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避免过振产生离析。

6.2.1.6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6.2.1.7水平施工缝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铺设FS101防水水泥素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再铺10~30mm厚的1:

1的FS101防水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

6.2.1.8垂直施工缝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FS101防水水泥素浆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

6.2.1.9外墙上水平施工缝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应具有缓膨胀性能,7d的净膨胀率不宜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最终膨胀率宜大于220%。

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或预埋注浆管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

垂直施工缝二次浇筑混凝土时均设置止水钢板。

6.2.1.10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技术方案确定。

6.2.1.11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

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

拆模后应将留下的凹槽用FS101防水水泥砂浆封堵抹平。

(下图)。

图5.2.1.11-固定模板用螺栓的防水构造

1—模板;2—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3—止水环;4—工具式螺栓;

5—固定模板用螺栓;6—FS101防水水泥砂浆

6.2.1.12试验要求:

抗渗混凝土试块制作数量应满足规范规定,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及配合比,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每单位工程不得少于2组试块,每组六个试块;连续浇筑混凝土每500m³留置一组抗渗试件,不足500m³取样不得少于一组。

且每项工程不得少于2组,留置抗渗试件的同时需留置抗压强度试件,并应取自同一盘混凝土拌合物中,取样方法同普通混凝土,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

6.2.2后浇带施工

6.2.2.1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沉降后浇带的浇筑应在结构封顶14d后进行;

6.2.2.2后浇带的接缝处理依据本规程4.1.28-1、4.1.28-2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中相关规定;

6.2.2.3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予以保护,严防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式止水带;

6.2.2.4后浇带采用的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掺量可提高到胶凝材料质量的0.25%,其强度等级可比两侧混凝土高一个等级。

6.2.2.5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6.2.3底板防水,侧墙防水:

1.FS101防水素浆和防水砂浆的配制

2.砂浆搅拌:

砂浆搅拌时,搅拌时间应为1~2min,随拌随用。

3.FS101素浆配置:

将FS101砂浆防水剂至于桶中,逐渐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定量的水泥充分搅拌均匀。

4.FS101砂浆防水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22%

FS101防水砂浆标号为RP20,灰砂比为1﹕2.5。

FS101稀释液FS101﹕水=1﹕200

防水素浆水泥﹕稀释液=1﹕0.55

防水砂浆水泥﹕砂﹕稀释液=1﹕2.5﹕0.55

6.2.4地下室外墙防水砂浆层施工

5.1.1.1浇筑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抹压20mmFS101防水水泥砂浆时,要压入2mmFS101防水水泥素浆层,以保证砂浆层与素浆层紧密接合。

为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在砂浆终凝前应进行二次抹压。

6.2.4.1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足不了规定的,应临时设置施工缝,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要求进行处理。

6.2.5细部做法:

地漏口、管根部、桩头等节点处应涂刷柔性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理,涂刷厚度不宜低于2mm。

6.2.5.1变形缝

6.2.5.1.1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6.2.5.1.2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宜小于250mm。

6.2.5.1.3采用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应少设或不设伸缩变形缝。

6.2.5.1.4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当计算沉降差值大于30mm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6.2.5.1.5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

6.2.5.1.6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可根据开挖方法、防水等级等按本规程表3.3.1-1、3.3.1-2选用。

具体做法可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中相关做法。

6.2.5.1.7变形缝所用材料应符合国际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6.2.5.1.8中埋式止水带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6.2.5.1.8.1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中心线重合;

6.2.5.1.8.2止水带应固定,顶、底板内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设;

6.2.5.1.8.3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混凝土时,其端模应支撑牢固,并应严防漏浆;

6.2.5.1.8.4止水带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接;

6.2.5.1.8.5中埋止水带在转弯处应做成圆弧形,(钢边)橡胶止水带的转角半径不应小于200mm,转角半径应随止水带的宽度增大而相应加大。

6.2.5.1.9安设于结构内侧的可卸式止水带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5.1.9.1所需配件一次配齐;

6.2.5.1.9.2转角处应做成45°折角,并应增加紧固件的数量。

6.2.5.1.10变形缝与施工缝均用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时,其相交部位宜采用十字配件。

变形缝用外贴式止水带的转角部位宜采用直角配件。

6.2.5.1.11密封材料嵌填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5.1.11.1缝内两侧基面应平整干净、干燥,并应刷涂与密封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

6.2.5.1.11.2嵌缝底部应设置背衬材料;

6.2.5.1.11.3嵌填应密实连续、饱满,并应粘结牢固。

6.2.5.1.12在缝表面黏贴卷材或涂刷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

卷材、涂料的施工应符合相关国家及行业规定。

图5.2.4.1.12-金属止水带变形缝防水构造

6.2.5.2穿墙管

6.2.5.2.1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

6.2.5.2.2穿墙管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

6.2.5.2.3结构变形或管道收缩量较小时,穿墙管可采用主管直接埋入混凝土内的固定式防水法,主管应加焊止水环或环绕遇水膨胀止水圈,并应在迎水面预留凹槽,槽内应采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实。

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1和2。

图1固定式穿墙管防水构造

(一)图2固定式穿墙管防水构造

(二)

1—止水环;2—密封材料;3—主管;4—混凝土结构1—遇水膨胀止水环;2—密封材料;3—主管;4—混凝土结构

6.2.5.2.4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大或有更换要求时,应采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应加焊止水环,并宜采用法兰盘与螺栓进行固定(图)。

图5.2.4.2.4-套管式穿墙防水构造

1—翼环;2—密封材料;3—背衬材料;4—填充材料;

5—档圈;6—套管;7—止水环;8—橡胶圈;9—翼盘;

10—螺母;11—双头螺栓;12—短管;13—主管;14—法兰

6.2.5.2.5穿墙管防水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6.2.5.2.5.1金属止水环应与主管或套管焊接密实,采用套管式穿墙防水构造时,翼环与套管应满焊密实,并应在施工前将套管内表面清理干净;

6.2.5.2.5.2相邻穿墙管间的间距应大于300mm;

6.2.5.2.5.3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圈的穿墙管,管径宜小于50mm,止水圈应采用胶粘剂满粘固定于管上,并应涂缓胀剂或采用缓胀型遇水膨胀止水圈;

6.2.5.2.5.4嵌填防水密封材料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6.2.5.2.6穿墙管较多时宜相对集中,并应采用穿墙盒法。

穿墙盒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焊严,并应从钢板上的预留浇注孔注入柔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

图5.2.4.2.6-穿墙群管防水构造

1—浇注孔;2—柔性材料或细石混凝土;3—穿墙管;4—封口钢板;

5—固定角钢;6—遇水膨胀止水条;7—预留孔

6.2.6振捣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应能使模板内各个角落都能充满密实均匀的混凝土。

6.2.6.1振动棒应按浇筑层进行振捣。

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使其自然沉入混凝土中;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次浇筑层,插入深度不应小于50mm;混凝土振捣时间以表面出现浮浆为准;

6.2.6.2振动棒应上下抽动均匀振捣,混凝土表面已平坦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拔出振动棒结束振捣。

每一振捣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避免过振产生离析;

6.2.6.3混凝土振动棒移动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6.2.6.3.1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

6.2.6.3.2方格型排列振捣插点间距应不大于1.4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图5.2.5.3.2);

图5.2.5.3.2-方格型排列振动棒插点布置图

6.2.6.3.3交错型排列振捣插点间距应不大于1.7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图5.2.5.3.3)。

图5.2.5.3.3-交错型排列振动棒插点布置图

6.2.6.4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钢构、预埋件等。

6.2.7养护: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技术方案确定。

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养护可采用浇水、蓄热、喷涂养护剂等方式。

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6.2.7.1浇水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6.2.7.1.1浇水养护可采用直接浇水、覆盖麻袋或草帘浇水等方法;

6.2.7.1.2浇水次数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周围环境确定,确保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6.2.7.1.3浇水养护用水与混凝土用水标准相同,混凝土养护用水可选用中水。

6.2.7.1.4当日平均温度低于5℃时,不得浇水。

6.2.7.2蓄热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6.2.7.2.1蓄热养护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帘等方法;

6.2.7.2.2混凝土裸露表面的养护均应覆盖严密,覆盖物相互搭接不宜小于100mm,确保混凝土处于保温保湿状态;

6.2.7.2.3覆盖物的层数应按技术方案确定。

6.2.7.3喷涂养护剂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6.2.7.3.1养护剂应均匀喷涂在混凝土表面,不得漏喷,确保混凝土处于保湿状态;

6.2.7.3.2养护剂的使用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

6.2.7.4柱、墙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宜采用带模养护方法,带模养护时间不宜少于3d;带模养护结束后应继续采用直接浇水、覆盖麻袋或草帘浇水养护等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喷涂养护剂养护方法。

6.2.7.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²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荷载、安装模板及支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前,不得上重型机械。

7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

7.1一般规定

7.1.1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的分项工程划分按下表规定。

表6.1.1-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分项工程

子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

地下防水工程

结构主体防水

防水混凝土

细部构造防水

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埋设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孔口,坑、池

7.1.2地下工程防水采用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应按本规程的防水等级标准进行验收。

7.1.3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

7.1.3.1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防水技术供应方授权技术人员、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7.1.3.2子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防水技术供应方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7.1.3.3防水技术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7.1.3.4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验收报告后,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防水技术供应、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工程验收。

7.1.3.5防水技术由分包单位施工时,分包单位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按本规程规定的程序检查评定,总包单位派人参加。

分包工程完成后,分包单位将工程有关资料交总包单位。

7.1.4竣工验收资料和记录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6.1.4-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验收资料和记录

序号

项目

验收资料

1

防水设计

施工图、设计交底记录及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材料代用核定单

2

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质量保证措施

3

技术交底

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防水技术提供单位提供的施工操作要求及安全等注意事项

4

材料质量证明

哈尔滨五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5

混凝土、砂浆质量证明

试配及施工配合比,抗渗性能试验报告,防水技术提供单位对FS101砂浆防水剂、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的添加确认书

6

中间检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检查记录

7

检验记录

渗漏水检测记录、瑕疵处理效果监测记录、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8

施工日志

逐日施工情况

9

其他资料

事故处理报告、技术总结

7.1.5检验批的合格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7.1.5.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

7.1.5.2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80%以上检测点合格,其余不得有影响使用功能的缺陷。

对有允许偏差的检验项目,其最大偏差不得超过本规范允许偏差的1.5倍。

7.1.5.3施工具有明确的操作依据和完整的质量检查记录。

7.1.6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7.1.6.1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7.1.6.2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7.1.7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7.1.7.1子分部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7.1.7.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7.1.7.3地下工程渗漏水检测应符合设计的防水等级标准要求;

7.1.7.4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7.1.8其他事项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及《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的规定。

7.2防水混凝土

Ⅰ主控项目

7.2.1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7.2.2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压力和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检查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压强度检验报告。

7.2.3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全数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Ⅱ一般项目

7.2.4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窝等缺陷;埋设件位置应正确。

检验方法:

观察和尺量检查,按混凝土外露面积每100m2,抽查一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处。

7.2.5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检验方法:

全数用刻度放大镜检查。

7.2.6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其允许偏差为+8mm、-5 mm;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其允许偏差为±5mm。

检验方法:

尺量检查,按混凝土外露面积每100m2,抽查一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处;检查隐隐工程验收记录。

7.3施工缝

Ⅰ主控项目

7.3.1施工缝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和预埋注浆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

7.3.2施工缝的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全数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Ⅱ一般项目

7.3.3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设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拱、板与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共、板与墙交接处以下150mm~300mm处;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结合。

检验方法:

全数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3.4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检验方法:

全数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3.5水平施工缝浇筑防水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铺设FS101防水水泥素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再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