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098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文科综合地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

文科综合·地理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1.C2.B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组难易程度:

易。

【解题思路】

(1)题:

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2)题:

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A4.D5.A

【命题立意】以文字信息为载体,考查影响蒸发、土壤侵蚀、土壤温度的因素及中国区域环境特征,命题立意重点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难度:

3、4容易,5中等。

【解题思路】材料获取信息“地膜覆盖具有保湿、保温、保土的作用”,第(3)题,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大部分地区春播,故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且黄土覆盖区域面积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西北地区。

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阻断土壤空隙,经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正确。

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从而错误。

【思维导图】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6.C7.A8.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

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

难。

解题关键:

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

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

第(7)题,比较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

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

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

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

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案】9.D10.C11.D

【命题立意】以区域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气候及气候因子,从局部区域空间出发,考查从区域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度:

9较难,10中等,11容易。

命题意图重点是考查对气候及气候因子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题关键:

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的准确定位。

【解题思路】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区域定位,图示地区为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地区大陆西岸。

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风。

材料信息提供了雾形成的基本条件:

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

第(9)题,A项直接错误,沿岸流经的是寒流;因S市位于半岛,海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C项错误;B、D项具有共同点,都属于寒冷下垫面的性质,但B项中的半岛东侧海湾水温较低也是受寒流影响所致,且半岛西侧受寒流影响,比东侧海湾水温还低,故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寒冷降温作用强。

第(10)题,该题中ABCD项的内容都属于S市所属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具有的气候特征。

但ABD项的内容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副高控制下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

第(11)题,夏季S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项正确;C项低压错误;大陆西岸无季风,A项错误;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B项错误。

【知识拓展】分析气候成因应遵循一般模式,气候因子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一般情境中忽略人类活动。

从三个因子的角度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的顺序分析,可以做到不虚构,不遗漏。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

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

试题难度:

(1)中等,

(2)容易,(3)难。

【解题思路】

(1)题:

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又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

(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

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第(3)题:

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

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

此沙源

(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

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

(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