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977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docx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

新版《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讲义

主讲:

庞柏树

 

人类文明的薪火是靠教育来传承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曾有这样一句感慨:

“在我看来,拯救人类的唯一希望在于教育。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认同了一个道理:

除了教育,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创造高质量教育的最基本条件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职业光荣而又高尚,而高尚的职业需要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

有一句话叫做“素质决定命运”,这是指人的个体生命而言。

就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决定教育事业的未来,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

  对任何一种职业,只有明确其职业性质,才能落实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有关待遇,教师职业也不能例外。

在所有的社会职业中,教师这个职业最为独特: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可塑性极大的青少年,而不是无生命的机器,教师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都是学生,这种特殊的可塑性很强的对象和产品,在理论上不应当出现“废品率”。

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可比拟的。

在社会变革时期,大学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意识逐渐淡漠,工具理性日趋膨胀,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在学术研究上,更多人热衷于从事热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市场价值的学科和项目,而对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基础研究缺乏激情。

近年来,大学校园不时传来师德的负面消息,既有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腐败,也有钱学交易、泄漏试题等招生考试腐败。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教师的道德观被扭曲:

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甚至擅离职守去搞“第二职业”;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冷漠甚至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或以教谋私,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

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逐渐提高,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热门职业时,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道德水准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甚至有所下滑。

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和忧虑。

高校教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具有将追求学术成就、传授专业知识与国家、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

而今天,面临如何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炬、开发人类文明的智慧的历史任务,社会如何持续提高高校教师待遇、高校教师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就成为紧迫的课题。

俗话说: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在其现实层面属于实践道德。

但是,任何实践层面的事物,都具有理念层面的内涵。

在理念层面上,师德最为接近普遍意义上的道德。

古人云:

“师者,人之示范也”。

是把师德放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考虑的。

无论哪个社会,师德都应该是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最高点。

现代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可以分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师德等若干个方面。

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可以分三六九等,但是,在师德评价标准上没有这么多的等级,它只有一条,那就是“合格”与“不合格”。

全社会可以接受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差距,但不可能接受它的师德方面“不合格”。

可以说,师德从来都是学校的生命线。

本课程的性质: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介绍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包括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学术研究中、社会服务中、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以及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

本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前的高校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道德责任,系统地掌握作为高校教师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要求,积极践行教学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社会服务规范等。

并能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及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讲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使命。

社会越进步,教师就越受到人们的尊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独特体系。

身为高校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师德风范,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学术修养。

这四条纲目,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这类内容所进一步阐述的,只不过是以不同表达方式进行的反复强调而已。

因此,教师从教,首先就要研究并懂得如何恪守为师之道。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解读

人类社会是由客观和主观两个世界构成的。

人类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系统,包括诸如素质、能力、意识、信仰、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心理、情感、性格等各种意识形态。

在这个系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居于核心位置、起着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具有的特殊属性。

(一)道德的含义及基本功能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和“德”原本是两个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如《诗经》中所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学说。

因此,“道”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

孔子对“道”有很深的研究,《论语·述而》篇中提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活动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中。

在《论语·里仁》篇中还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所谓的“道”,乃是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

老子所谓的“道”,与孔子略有不同,他认为“道”是整个宇宙的本体,似乎在冥冥之中倾注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感悟,很有玄妙与蕴味。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但从伦理学上考察老子的“道”,则是指行为的最高原则,就此而言,同孔子所言的“道”的意思基本相同。

“德”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

但儒家与道家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儒家认为“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

如心中得到了“道”,就是“德”。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注》中说:

“据于德”,“德者,得也。

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道家认为“德者,道之舍也”,“物得以生为之德”。

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全体之自然,即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即为“德”。

用在人伦上,则为人之本性、品德。

在中国伦理史上,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首推荀况,他在《劝学》篇中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这就是说,如果一切都按照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在西方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

罪恶即是对于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物的无知,道德即知识。

近代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把道德规定为善的行为,他说:

做善事,为旁人的幸福尽力,扶助旁人,就是道德。

道德只能是为社会的利益、幸福、安全而尽力的行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求人们在内心中规定善恶标准,从而在行动中扬善去恶。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对于道德的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都表示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原则规范。

1.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问题】如何理解道德的含义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即不同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关于道德的若干思考:

1.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

2.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

“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

3.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经济生活决定的。

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

4.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5.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

6.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

7.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

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

2、道德的发展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1927—1987)是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建立者,他采用实证的方法所建立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上具有卓越的贡献。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学生们之后,柯尔伯格让学生接着回答与故事有关的下述问题: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

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

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

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

为什么?

其实,道德两难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答案并不重要。

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所提供的理由。

在柯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也就是儿童的推理思路,这个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儿童对各个问题的回答,以及这种回答所提供的理由,柯尔伯格界定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Ⅰ、前习俗水平(0-9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

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

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

如,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阶段2:

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

交换就是“你帮过我,我也要帮你”,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

如,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帮了海因茨很多,现在她病了,海因茨应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Ⅱ、习俗水平(9-15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

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

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

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如认为海因茨偷药的动机虽然不坏,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不该这么做。

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阶段4: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如对海因茨偷药为救治妻子,这合乎情理。

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

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Ⅲ、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

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

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如他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

有的发问:

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死活赚钱,对吗?

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阶段6: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如,他们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赞许,以为这是对允许药店老板牟取暴利的一种反抗。

人的生命比财产更宝贵,为了救人危难,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

这种认识突破了既存的规章制度,不是从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从道德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与判断。

上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是经过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所证明的。

不过,柯尔伯格第三次修订的道德判断测量表只能测量前5个阶段,并不能测量作为普遍伦理原则取向的第6阶段。

也就是说,该模型的1至5阶段是经过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

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

“……也许阶段6所具有的心理学实证的意味较小,而只是为道德发展的方向作具体的说明,那就是:

伦理道德的发展乃是继续前进的。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贡献:

(1)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

(2)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科学化。

(3)发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但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也有其局限性:

(1)该理论只揭示了复杂道德现象的“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没有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行问题。

(2)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

(3)在儿童道德发展阶段顺序问题上,否认了儿童可能出现的“倒退”现象。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给我们的启示:

其一,指出了道德的认知发展要遵循两大原则:

一个是由他律到自律。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要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合表现适当的行为。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告知的而不是自知的,是外化或外烁的而不是内化或内发的。

他律即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自律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一个是循序渐进原则。

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其二,道德教学必须配合儿童心理发展。

在学校实施德育时教师可采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出发,事先对问题不给予定论,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答案。

人的道德需要:

承担道德义务的需要、实现道德良心的需要、追求道德完善的需要。

与此相适应,形成了道德需要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取决于外部的规定和期望,把规则看成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对法律、权威和权力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还处于通过服从既成的规范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线上。

第二阶段是中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不再是听从别人并以别人的名义进行抉择,而是听从自己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抉择。

第三阶段是高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已经成为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履行道德规范不再是义务和良心的要求,而是心灵的一种内在需要。

3、道德的基本功能

道德,从道德精神,到道德规范,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因此,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

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

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

从道德的基本功能来看,它体现在:

第一,自律功能。

道德的自律功能有两个特点:

一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

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即它是人们意识到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要求。

二是内在的而非外部的。

它是人们内在的自主选择,是个体完善的自律追求。

第二,教化功能。

即道德的教育转化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和实施道德教育,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教育和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达到自觉的从改恶从善的目的

第三,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可称为道德的评价功能,主要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现象的评论、评价、说服教育等方式,指导、帮助、要求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达到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总之,道德不仅仅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

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内容、特点和规律,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本身来考察和说明,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来考察和说明。

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的思想行为上,思想行为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伦理道德上,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类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权利、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和认知程度上。

(二)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

1、职业与职业道德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是:

“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这一解释揭示出职业的一个基本事实和特征——干活为挣钱。

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解释是不全面的。

众所周知,职业是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上的每件事都要有人做,且专事要有专人做,否则就无所谓劳动分工,从而也就没有职业的概念。

因此,专人做专事是职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专业了。

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把职业这一概念作如下界定: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

职业道德的含义:

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称,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人们通常说的“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职业。

孟子把职业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大类。

从善恶标准看,可分为正当职业和不正当职业。

正当职业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所说的职业道德,是指正当职业的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是公民道德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它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

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职业生活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道德心理特殊倾向,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以及职业与人类生成发展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职业活动中,如何处理职业活动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如何处理职业内部和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活动者如何对社会和人类生成发展环境尽职尽责,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便构成了职业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

而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往往直接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现出来。

一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平也是由各行各业的道德反映出来。

职业道德比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平。

公民职业道德的有无和高低,突出地标志着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

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社会职业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整个社会发生联系每个行业都对社会道德风尚和习俗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职业中,以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去待人接物、处世做人,那么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我们要树立社会新风、改变不良习气,就必须使各行各业的人们正确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利、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自觉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反之,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私利、拉关系走后门,就会破坏社会秩序,污染社会风气,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堕落。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2、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

生产力中人是第一活跃的因素。

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从业人员具有了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业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驱动固然不可忽视,但决不是唯一的动力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存在。

因此,职业道德的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

第二,对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对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范作用。

职业活动是个人一生中主要生活内容,人生价值,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职业活动得到实现的。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