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95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docx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正文改3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抚顺市环境保护局

2011年3月

抚顺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一、抚顺市环境质量历史概况

抚顺市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具有秀美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抚顺市是资源型城市,近现代是重化工基地。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抚顺市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矿山修复、土地整理、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严峻。

另外,全省重要水源地大伙房水库坐落在抚顺,浑江引水工程建成后,大伙房水库将成为7座城市饮用水源地,抚顺市肩负着保障2300万人民饮水安全的重大使命,对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但是,振兴辽宁与“沈抚同城化”区域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财政即将给予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为抚顺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抚顺是一个典型的以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生态化转型难度较大。

各种能源及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对空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同时由于历史上抚顺长期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抚顺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煤都”抚顺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历史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转型前,抚顺市支柱产业主要是石化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和煤炭采掘业,城市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结构决定了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总体上仍较低,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万元GDP能源消耗水平都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仍较高,总体上仍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所带来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很难使抚顺环境污染状况在短时期内实现逆转。

抚顺因矿产资源的开发,累计破坏土地面积近37.89平方公里;城区约十分之一的区域因采煤沉陷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西露天矿大坑、3个舍场上原有的植被、农田全部被破坏,地形、地貌发生巨大变化。

舍场堆放的矸石、油页岩因自燃所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露天堆放废渣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通过雨水进入地表径流或地下水体中,造成长期的危害,按常规进行治理恢复有相当难度。

掠夺式的资源开采方式已经造成抚顺市严重的生态破坏,再加上主要矿区位于建成区内,使抚顺生态欠账积重难返,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

但是,由于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已近枯竭,抚顺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转型工作的一步步深化,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主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2.1加大采煤沉陷区及矿山废弃地管理,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整治

抚顺市政府为加强对采煤沉陷区的管理,保障采沉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本市采沉区的实际,于2009年制定颁布了《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管理规定》,对本市采沉区内的避险搬迁、综合治理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此外,市政府牵头申请了《抚顺煤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重点项目》、《抚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重大矿山生态整治项目。

通过政策导向和项目推进,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整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保护环境优化城市规划布局与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为抚顺市经济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和空间。

鼓励开展矿区排土场生态治理、地质灾害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鼓励合理整理、收储矿山废弃地,优化以保护环境优化城市规划布局与产业升级。

提出了对清原县城内金铜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及设计,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加大了镇区的生态治理力度。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困难,做出了关于同意抚顺矿业集团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复函;在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两城两带”的战略措施,以城区退二进三为原则,明确了在市区南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带的战略举措,建设通过政策的实施,能够做到保护环境优化城市规划布局与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2.3以创建生态城市为契机,综合整治城市生态环境

2007年,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抚政办发[2007]6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印发抚顺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方案的通知》,2010年,抚顺市委、人大、政府分别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批准《抚顺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决议。

建设生态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是抚顺经济全面提速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抚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使抚顺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朝着系统性、综合性方向发展,并逐渐成为政府在管理城市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将不再局限于污染企业的治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区域性环境保护和建设等专项性的管理活动,它将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从生态学角度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着力体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虽然我市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但环境质量还不容乐观,城市空气、浑河水及个别区域环境噪声污染还十分突出,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影响城市形象,制约城市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为人群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的突出环境问题:

一是继续开展望花大气污染治理,拆除区内8台供热锅炉,完成5座工业炉窑污染治理,13处产生扬尘的煤堆、料堆实现有效覆盖;二是进一步加大重点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新钢铁、天湖啤酒、中煤集团、红透山矿、抚顺洗化厂、瑞华化工等一批重点企业环保治理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重点企业污染物将实现达标排放,页岩油厂、矸石山异味和舍场扬尘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三是推进集中供热,年底前全市将取缔锅炉78台,拆除锅炉房52座,拔掉烟囱52根,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14.09万平方米。

四是开展沈抚灌渠及浑河支流河综合整治,出台了“河长制”考核实施办法,建成海城污水处理厂,三宝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海新河污水处理厂改造、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正全力推进。

五是生态市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抚顺生态市建设规划》于4月29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抚顺生态市建设正式纳入法律监督范畴,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并于当年实施了总投资140亿元的63个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2.4多措并举,扎实工作,提前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减排目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6.33%,控制在3.26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5.0%,控制在7.9万吨以内。

到2009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减排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减排目标。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2010年,我市上下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工程减排方面,全市4家燃煤电厂21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成脱硫装置,形成5.2万吨/年脱硫能力,新建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4万吨/年;在结构减排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台(总装机容量37.5万千瓦),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冶炼、小水泥、小造纸等企业200多家,减排二氧化硫14775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889吨;在管理减排方面,加强重点企业排污监控,全市42家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79套(其中水36套,气43套),62个站点与省和国家监控中心实现联网,为确保重点污染源环保装置稳定运行并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1月24日,《辽宁日报》刊发《减排:

大连抚顺如何拔得头筹——两市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指标,在全省成为领跑者》的专题文章,对抚顺市和大连市污染减排工作的成绩和做法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

2.5因地制宜,连片整治,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治理新模式

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结合,把畜禽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有机农业相结合,把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容镇貌清洁绿化美化相结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相结合,充分抓住我市作为国家、省重点支持地区的重大机遇,2010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848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636万元,总投资为2.12亿元实施103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垃圾中转站57个、填埋场4个、生活污水处理站4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35处。

另外,国家和省已确定从今年开始分三年划拨5.1亿元专项资金给我市,重点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

加强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市政府出台了强化水源地保护的通告,重新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建立了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并通过综合利用和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大伙房水库水质保持在二类水体标准,达标率达到100%。

 

三、关于生态环境整治的基本经验和探索

抚顺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矿业城市,煤炭开采于1901年(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抚顺矿务局)所辖的胜利、龙凤、老虎台、东露天、西露天5大煤矿,共为国家生产优质煤炭5亿多吨,上交国家利税46亿元。

在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这里的煤炭产量连年超过千万吨,最高达1830万吨,因而被誉为祖国的煤都。

在采掘大量煤炭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对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煤炭开采也引发了频繁的地质灾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尚未得到认定和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避险、搬迁、生态修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工作势在必行。

3.1近年来生态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

3.1.1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

一、实施矸石山土地复垦工程

抚顺西露天煤矿,曾经是抚顺人的骄傲,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当年号称“亚洲第一的露天矿”共为国家生产出煤炭百亿余吨的同时,也剥离出各种岩土和矸石近百亿立方米。

这些“尾矿”,除近年有少部分在大坑内排放外,大多数都排放到西排土场,堆积成一座占地面积12.2平方公里、高近100米的人造矸石山。

这座矸石山不仅吞噬了大量耕地,还由于含有煤粉、高硫煤矸及矸石风化后形成的粉尘,对周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而矸石山地处我市西部,地势较高,季风一吹,直接将粉尘吹向市区内,大量有害气体随之入侵。

近年来,抚顺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人民群众的广泛呼声和意愿,从经营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首先着手对即将闭坑的西露天矿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行性报告,做出了《抚顺市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整治规划》。

抚顺市煤矿西排土场及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项目投资总额达4922万元,总复垦面积999.5公顷,项目于2007年4月开始实施。

项目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回填客土、农田水利、道路铺设、护林植被、电力设施架设等工程。

另外,对地下有火区的地方进行了综合治理。

项目完成后新增旱地216.08公顷、林地261.84公顷、苗圃110.54公顷、果园20公顷、农田水利占地1.12公顷、道路占地15.75公顷、坑塘占地3.17公顷、建设用地1.64公顷。

该项目于2009年12月2日竣工,在各位专家的一致认可下,顺利通过了验收。

通过土地复垦工程,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千亩试验田和果园区域实验性地种植了大豆、玉米、花生等作物,经过反复化验后,均可安全食用;茂密的人工林和多年生蓿根性草本兰科植物,能改善项目区域的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加速排土场矸石的风化,降解有害重金属元素,降低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同时又能涵养水分;另外,大量下岗工人投入到西排土场的建设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机会,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和政府的负担。

二、加快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在我市因采煤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应归纳以下四种情况:

(1)露天矿坑采掘引发的边坡滑动,从上世纪70年代就发生并发展至今,直接影响区域为西露天矿北坡市水泥厂、石油一厂、发电厂及沿坡居民区;东露天矿北坡原电瓷厂、挖掘机厂、煤矿电机、电修厂至第二粮库,以及榆林、万新居民区、沿周边影响区域面积达20余平方千米;

(2)采煤空填区引发的沉旧型沉陷区,在城市的老城区站前、南阳、永安台、公园、榆林、万新、塔湾、褡裢地区,有均匀平稳下沉,有突陷沟坑,有断裂应力形成的倾斜等多种形式,该沉陷区面积约20余平方千米;

(3)因采煤而新发生、发展的地质断裂带,与煤田地质构造原F1A大断裂平行、伴生两条新生断裂带,直接将榆林、公园地区建成的多处楼体引发断裂,形成新的危房、险房,影响面积达5平方千米;

(4)因采煤产生的地下冲击地压,形成的矿震,每时每刻都在袭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平均每年有感地震达400余次,超3.5级以上震感达20余次。

在河南地区影响面积达10余平方千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我市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项目4项,项目资金总额为1698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亿元,省级资金6989万元,开展了新宾县新宾镇和平村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监测项目、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资源枯竭城市重点项目--抚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其中新宾县新宾镇和平村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实施了抗滑桩挡土墙、挡砂坝工程、抗滑桩工程和截水沟工程,涉及面积0.63平方千米;抚顺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监测项目,包括抚顺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立监测点和基站,对采沉区进行监测等,调查面积120平方千米;抚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治理面积0.6平方千米,加快地质危害治理进程。

重建了防护性生态系统,对采场平盘整治,使坡面短期成林,减缓生态环境恶化,消除环境隐患。

恢复景观生态植被系统。

资源枯竭城市重点项目—抚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涉及海新河以南,东露天北帮界以北约2.8平方千米。

通过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过去烟雾弥漫、气味难闻的历史,成为居民区重要的休息和娱乐场所。

特别是在坡面上植树,不仅可以涵盖水源,还起到了防风固坡的作用,对改善采场周边的小气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工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园林城市、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

集中开展了春季植树活动,高标准完成了劳动公园和儿童公园升级改造、东林游园建设、城市主干道增绿达标等一系列重点绿化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3.1亿元,植树360万株,新增绿地380公顷,城市绿化489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4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9.5%,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

建成了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绿地园林系统,乔木、灌木、草坪以及景石、景观小品、花卉、灌木模纹、灌木球构成了绿化群落,形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

在现有城市绿化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至2012年,全市将投入16.2亿元,完成城市绿化和计划造林任务,其中包括城市植树总量40万株、人民广场、浑河北岸带状公园、浑河南路景观绿化工程,全面启动月牙岛、城市东西出入口绿化建设工程、建设四条景观示范路、新植街路50条、全面补植街路行道树44条等,以观赏性强、高大挺拔、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配植彩叶树,达到层次分明、色彩缤纷的景观效果。

全市范围内计划造林任务为54.6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内建设任务45.06万亩,农村路旁植树及非林地建设任务9.6万亩,农村路旁植树272万株。

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67%以上,林木绿化率将提高到71%以上。

全市基本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生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4我市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要经验

全市以土地复垦复绿为突破口,进行高科技、高投入的综合治理,多元化的开发格局,科学规范的规模经营。

采煤塌陷既是煤矿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制约煤矿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将塌陷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分离的旧观念,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把塌陷灾害的防治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并将其同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新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

以环境治理,地灾整治为契机,加快城市经济转型,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把抚顺这座有着丰富人文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工业城市,建成一个集工业、旅游、教育等多功能的生态城市,造福一方百姓,为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4.1修复补偿、末端治理

开展浑河市区段主要支流河综合整治。

全面落实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的“河长制”制度,建成高新区污水处理厂。

实施沈抚灌渠关闭工程。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能改造。

完成支流河沿岸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海新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70%,并实现雨水、污水分离,让浑河真正成为一条清澈的河流。

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

按照市政府要求,争取省环保厅的支持,开展分散供暖锅炉整治工作,制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落实治理资金和工作责任,通过拆小并大,拆除全部10吨以下分散供暖锅炉。

同时,组织制定规范大气污染防治的行政规章,对全市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锅炉污染等排污行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行政规章需要市政府批准实施。

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力度。

《抚顺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已经于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全市机动车尾气检测率,改善了大气环境。

4.2生态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模式属于预防性策略,是一种可行具有实效性的生态发展模式。

但其实践需有其特定限度和必要的政治社会条件作为补充,它是将政策推动的技术革新和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正是来源其回避结构性变迁而带来的实效性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市大力实施“两区两带”战略,为3-5年再造一个抚顺奠定基础。

采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同时启动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实现生态环境的预防和治理。

4.3主要成效

抚顺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帮助,3年来,全市投入在环境治理、生态整治、地质灾害治理、城市绿化工作的资金累计达数十亿元,这些资金的使用,对于保护全市生态环境、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市区的全部。

随着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抚顺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将不断改善,更将为沈抚同城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

5存在的主要问题

5.1管理体制与机制

抚顺市是以煤矿开采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的矿业型城市,矿业生产功能是抚顺市建成区的重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交织使建成区布局紊乱,污染严重。

抚顺市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矿山修复、土地整理、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严峻。

抚顺市生态环境保护欠账较大,“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多年不足3.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滞后,致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不能满足国家对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要求。

抚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往经济发展走的是能源和物质高投入而低产出的粗放模式。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高;能源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木材超计划采伐;矿产资源开发回收率和治理率都较低。

这种高投入但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导致抚顺市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和自然资源的补偿制度,水源涵养林业补偿费没有真正给林业和农业带来根本性的益处。

地方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来源,同时对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长期投资项目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动力不足,公众缺少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

5.2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5.2.1生态现代化的应用与实践

生态现代化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成为当今国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其运用于具体的环境事业和经济发展项目之中,包括空气污染和酸雨、绿色税收、农业环境政策、废物利用以及污染控制等。

抚顺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可从局部入手,如对城市交通、污水、垃圾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符合现代生态要求的改建等等,转变人们对环境政策难题的看法,从而使清洁环境和经济活力的关系不再被人们认为是矛盾或冲突的。

5.2.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资源枯竭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发展,最根本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生态与环境的持续恶化。

为遏制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破坏,激励环境保护行为、惩罚破坏行为,“生态补偿”应运而生,成为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纽带。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从事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时对生态环境自身的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对受损人们的补偿;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生态风险的补偿;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补偿,包括对因保护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丧失的补偿。

但生态补偿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立法落后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对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内容、方式和标准规定不明确,一些亟需生态补偿的环境领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严重空白。

5.2.3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是以已关闭矿区形成的废弃土地、退化生态系统为作用对象,以恢复和重建矿区可持续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目的,考虑矿区自然、经济、社会多种因素,以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土地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手段,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矿区损毁土地的修复利用结构、生态系统的构建组合方式以及修复技术方法的合理利用、生态修复工程的规模及布局等在时间、空间上所作的合理安排与布局。

抚顺市生态修复规划主要针对于资源枯竭矿区,其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等。

5.2.4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和应用

随着采矿进程的推进,矿产资源趋于枯竭,许多矿山进入关闭,将会出现大量的废弃地。

须落实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才可以提高环境安全、减少人居安全隐患,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不过由于抚顺土地复垦率较低及历史旧账等,使得抚顺矿产资源枯竭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任务较大。

对于抚顺这种资源枯竭城市,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主要有耕地复垦技术、林地重建技术、河流水系修复技术、湿地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村落恢复技术、山体恢复技术等。

另外一些生态恢复方案如乡村生态农业、城郊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矿山公园等也是抚顺市进行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不错的选择。

5.3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改革和资金问题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改革直接涉及的是环境监管体制的健全和有效实施。

环境监管体制,包括税费制度、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企业环保考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等方面。

如:

在税收制度方面,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现行税制,不仅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或环境保护纳入税制设计的原则之中,而且缺少针对环境污染行为而课征的专门性税种,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税收措施主要限于税收减免,税制建设对环境保护鲜有考虑。

排污收费制度虽然在控制污染和筹集环保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排污费的政策效应来看,仍然存在突出问题,由于收费面不全,收费标准偏低,致使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治理污染,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应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