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052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9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整理自己整理

(一)中国历史专题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

1、概念: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

●经济:

铁制农具和梨耕技术普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奖励军耕;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社会动荡;各国改革

●文化:

百家争鸣—主要思想派别(儒、道、法、墨、兵)

3、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

●内容

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守本分,处于私欲而争权夺利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评价:

保守的一面:

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

积极的一面:

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孔子:

以“仁”释“礼”。

能克制自己,使所有言行都合乎礼,为仁。

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被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

*提出的道德要求并非单向,强调臣下忠孝、子弟孝敬的同时,要求君主仁义、父兄慈爱。

(儒家伦理学说基本精神)

4、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内容:

人性本善;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评价:

“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

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5、荀子的思想:

①从“性恶论”出发,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与霸道相对。

霸道是指古时法家提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荀子:

强化孔子礼制观念,融入法家思想。

注视等级、外在制度,规范对人欲的抑制作用。

接近“尊君”非“尊民”,与孟子迥异。

C

儒家的经学化

1、背景:

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②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

董仲舒

◇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倡导“君权神授”;(告诫臣民服从君主;君主又必须服从天意;君权警戒和制约)

◇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3、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

儒学的经学化.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4、具体措施:

①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5、影响:

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成为官学)

 

B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背景: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二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

◇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具体体现;

◇“明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修身公式:

正心诚意)通过一步步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影响:

(以理学形态出现的新儒学确实已达到儒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明天理,灭人欲”)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明清负面最甚),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

#孔子:

凭借宗法关系下的血缘亲情。

董仲舒:

“天”是神圣化有意志的万物主宰,一旦信仰基础动摇,约束力则下降。

理学家:

“天理”既是宇宙本源,又是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天理”与儒家伦理纲常的联结,

唤起建立在人们高度的理性认识和道德意识基础上出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B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方

1、儒家文化圈概念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传播过程:

BC3世纪传入越南;AD1世纪传入朝鲜;BC6世纪传入日本

3、儒学传播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越南朝鲜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A

远播西方

1、始于16世纪:

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

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2、17世纪,译介初具规模:

金尼阁——翻译部分“五经”,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3、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

A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思想潮流的演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随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冲击。

2、内容:

面对“千年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开展洋务运动,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3、内容:

见第五分册

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

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

4、影响:

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

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5、失败原因: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

(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

(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使其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体系和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其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B

进化论的输入

1、背景: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2、书刊:

《天演论》

3、内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评价:

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影响:

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进化论的输人和传播,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知识份子,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天演论。

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

进化论一词最先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

1859年出版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为进化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赫胥黎《天演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

严复译述《天演论》,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它启示人们,中国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

 

*B

三民主义

1、背景:

第一,政治上:

戊戌变法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同;清末新政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封建本质,也为革命提供条件。

第二,经济上:

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强大。

第三,社会上:

《马关》《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2、内容:

革命团体:

兴中会

革命书刊: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

《革命军》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

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价:

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P31“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这一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1、背景:

(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蔡元培

●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

3、前期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5、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