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384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测评精选教育文档

第七单元测评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试制成功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1.28多万项。

这些成就的取得(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反映出科研领域还未受到“左”倾思潮干扰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B.是科研领域“大跃进”的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表明我国科研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新材料的试制成功可以满足导弹、原子弹、航空等领域的科研和生产需要,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发展国防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答案:

C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防实力B.对付美苏等国

C.稳定世界秩序D.改变世界格局

解析:

中国政府始终承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增强国防实力,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故选A项。

答案:

A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这表明(  )

A.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B.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C.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D.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解析:

题干强调的主要是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故B项正确。

材料的整体意思并非是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项错误,C、D两项也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答案:

B

4.

导学号10234076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其特点是(  )

A.大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C.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

D.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政策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成果很少转化为商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成果才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或商品。

答案:

D

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解析:

《定军山》的拍摄完成,把中国传统戏剧由在舞台上的表演演化成了电影,戏剧从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C项的逻辑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答案:

C

6.著名的航天先驱齐奥科夫斯基曾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并蹒跚学步了。

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摇篮”的第一步应指(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

C.“银河-Ⅰ号”计算机的问世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解析:

本题的四个备选项都是现代的科技成就,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7.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

科学工作者完成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2000篇,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激励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

C.“双百”方针的鼓舞

D.“大跃进”的刺激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鼓励学术界开展百家争鸣。

在这一方针的鼓舞下,学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答案:

C

8.1963年11月,毛泽东根据文艺界政治批判揭露出来的问题,批评文化部是所谓“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

这些批评反映出(  )

A.文艺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B.“左”倾思潮严重泛滥

C.“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D.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

答案:

B

9.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

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信息“1958年”。

1958年,中国“左”倾错误泛滥,各行业都掀起了“大跃进”,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是文学领域的“大跃进”,C项正确。

这种畸形发展并非“进步”或“繁荣”,也不以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基础,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10.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A.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B

11.到1950年中期,中国拥有的227所高等院校中,有138所属于公立,65所属于私立,24所属于外国宗教机构。

这种现象表现,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

A.实现国有化

B.加快普及步伐

C.打破发展的不均衡

D.实行统一管理

解析:

高等院校私立和归外国宗教机构所属,这不利于人民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要办好人民教育,就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的国有化,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转化为人民教育。

答案:

A

1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材料信息看,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工业人才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

B

1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解析:

本题的限制词是“主要”。

1950—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建立,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D项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重视健康和教育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材料本身是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是决定因素。

1950—1957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时期,不是“完善”时期,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4.1955年12月3日的《光明日报》提出:

“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要求全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学术地位和专门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主要是指(  )

A.中苏关系恶化

B.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两极格局形成

D.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增强

解析:

1955年,三大改造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建立,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转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B

1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变化表(部分),对1978年变化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

年份

小学

(百万人)

普通中学

(百万人)

高等学校

(千人)

1965年

110

14

695

1972年

107

36.5

约200

1978年

146.27

65.48

850

A.恢复高考制度的刺激

B.《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希望工程”的启动

解析:

材料中1978年中小学和大学生数量增加幅度明显,这是受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刺激的结果。

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A

16.以下是某文件中规定的摘录。

该文件颁布于(  )

·政审主要看本人表现

·对“老三届”等往届毕业生放宽年龄限制

·婚否不限

·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报考时,其所在单位不得无故阻拦

·符合条件的所有报考人员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

·大学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解析:

题目提供的文件颁布于1977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的有关规定。

答案:

D

17.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

A

18.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2000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昙花一现,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解析:

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会影响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

B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又在2019年、2019年进行过两次修订。

这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凸显人民教育的时代特色

C.依法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主要是为了依法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20.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公益事业。

截至2019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18.32亿元人民币,资助学生逾535万人。

这表明希望工程(  )

A.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B.保障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C.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解析:

希望工程资助大量学生,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这是其为教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

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201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8分)

(4)根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清朝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摘编自贾大泉《四川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8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参考答案:

(1)变化:

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作用: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原因: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

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