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37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教学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小学教学楼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1、XX小学教学楼位置图

2、XX小学平面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小学教学楼项目

1.1.2建设性质

扩建

1.1.3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

法人代表:

1.1.4XX小学简介

台前县XX小学位于X省X市台前县XX。

X小学自1995年重新选址新建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X小学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育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以“勤奋、诚实、务实、进取”为校训,形成了“文明、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立志、乐学、自主、求新”的学风。

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主动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体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努力创办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一流学校。

台前县XX小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备了现代化的双向视听系统,建成立了语音室,成立了珠心算、民乐、管乐。

1.1.5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拟建于XX村西,XX小学院内,项目所在地的北边和西边都是耕地,位于XX小学老教学楼西侧,周围环境安静。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项目建设是改善XX小学办学条件,提升XX小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占地357平方米,项目建筑面积为61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符合X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

1.1.6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XX小学教学楼项目是XX小学的扩建项目,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建筑面积610平方米(两层),容积率1.71,建筑系数为85%。

项目建成后用于XX小学的教学和办公工作,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解决XX小学教学用房不足问题,有利于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接受义务教育。

1.1.7项目实施进度

该项目建筑面积610平方米,建设期5个月,从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

1.1.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9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69.40万元,工程其他费用17.98万元,预备费用2.62万元。

总投资估算如下表:

表1-1总投资估算表单位:

万元

序号

项目

估算金额

建筑工程费

安装工程费

设备购置费

其他费用

合计

1.00

工程费用

55.42

8.98

5.00

 

69.40

1.10

土建费用

54.90

 

 

 

 

 

教学楼

54.90

 

 

 

 

1.20

安装费用

 

8.83

 

 

 

 

强电工程

 

2.14

 

 

 

 

弱电工程

 

2.14

 

 

 

 

给排水工程

 

1.83

 

 

 

 

消防工程

 

1.53

 

 

 

 

暖通工程

 

1.20

 

 

 

1.30

设备购置费

 

0.15

5.00

 

 

 

教学、办公等设备费

 

0.15

5.00

 

 

1.40

室外工程

0.52

 

 

 

 

 

道路铺装改造

0.52

 

 

 

 

2.00

其他费用

 

 

 

17.98

17.98

 

建设管理费

 

 

 

1.04

 

 

工程监理费

 

 

 

2.29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审费

 

 

 

3.65

 

 

造价咨询费

 

 

 

0.65

 

 

勘察费

 

 

 

0.35

 

 

设计费

 

 

 

9.00

 

 

劳动安全卫士评审费

 

 

 

0.01

 

 

环境影响评估费

 

 

 

0.00

登记表

 

工程保险费

 

 

 

0.21

 

 

施工图设计审查费

 

 

 

0.08

 

 

招标代理费

 

 

 

0.69

 

3.00

预备费

 

 

 

 

2.62

 

基本预备费

 

 

 

2.62

2.62

4.00

合计(1+2+3)

 

 

 

 

90.00

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拟向中央申请专项资金。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内容

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X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09号);

(7)X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

(8)《GB500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第一版);

(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

(10)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1)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1.2.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该项目位于XX小学院内,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齐全,计划在老教学楼西侧,建设X小学教学楼工程,项目建成后可保障XX小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项目选择在本地区建设X小学教学楼工程的建筑方案,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受项目承办单位委托,参与本可研编制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承办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

1、项目提出的背景

2、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规模

4、建设地区的选择

5、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6、公用工程设计方案

7、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8、消防及职业安全卫生

9、节能措施

10、项目进度安排

1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2.3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原则

1、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

2、受建设场地相对固定的制约和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本项目要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端庄、大方。

3、方案设计本着功能合理、变通性强、包容和开放性明显的建筑特点:

安全、可行、经济的结构特点,技术先进,运行可靠、节能环保的设备特点进行创作,并在创作中始终贯彻安全、卫生、公益和环保的原则。

4、在总体布置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尽量少占地,充分利用原来的道路、电源和生活供水设施,以减少工程投资。

5、注意环境保护,考虑相应的环保和安全措施。

6、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

1.3结论

1、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解决XX小学教学用房不足的问题,改善XX小学办学条件,提升XX小学办学水平,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接受义务教育。

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通过对本项目建设的理由、建设规模、建筑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分析与论证,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和XX小学的实际需要,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建设无论从选址、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上,还是客观需要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国家政策

“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学校完成。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语言文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

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近6000万名毕业生,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迈上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

专栏1教育事业“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2005年

2010年

比2005年提高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1.4

56.6

15.2

义务教育: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98.4

98.7

0.3

初中毛入学率(%)

95.0

100.1

5.1

初中三年巩固率(%)

92.8

93.8

1.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69.7

87.5

17.8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52.7

82.5

29.8

在校生(万人)

4031

4671

640

其中:

普通高中

2409

2427

18

中等职业教育

1600

2232

632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21.0

26.5

5.5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00

3105

805

其中:

普通本专科

1562

2232

670

研究生

98

154

56

成人本专科

436

536

100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

普通高等学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项)

7399

43153

35754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数(项)

143

198

55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

9.0

0.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2.7

1.8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国上下积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完善了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出台了若干重大教育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启了教育改革发展全新的历史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

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竞争,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教育要发展,条件是基础。

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迫切需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的发展实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往往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根本所在,事关人民福祉。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

“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克服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2X省政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X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重要历史时期。

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五”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

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2768.58万人,较“十五”末净增215.5万人,增长7.78%。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提高0.3年。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完成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4%、99.62%,分别提高0.29和1.41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入学率由45%提高到52.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1%,提高40.78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不断壮大。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89.31万人,较“十五”末增长51.5%。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职教改革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较快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107所,较“十五”末增加24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32.35万人,增加86.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7%,增加6.64个百分点。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8466所,较“十五”末增加4169所,增长97.02%;在校生总数318.43万人,增加177.88万人,增长126.55%。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连年实现“双高”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扩大。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教育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教育公平得以较好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教育系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语言文字、技术装备、电化教育、教育科研和教研、教育宣传及妇女、老干部工作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切实加强。

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X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

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省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X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

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

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

到2015年底,使全省多数学校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班级多媒体设备。

X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成建制小学,在XX村西头,覆盖周边7个自然村(X杨洪村、前董村、翁庄村、丰庄村、X村、邵庄村;夹河乡白铺村),人口8000余人。

是其他六个自然村的中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

学校具有一支年轻、团结、创新、务实、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2.1.2项目提出背景

XX小学学校现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目前拥有主教学楼1栋,教室及科室用房18间,办公室2间。

1995年建设的9间房子还在使用,玻璃已经腐蚀。

X小学有现有教职工18人,学生366人,有7个教学班,都是大班额;校长室、教师办公室、文印室及档案室都集中在一起,教室及办公室严重不足。

严重阻碍了学校及孩子未来的发展。

面临的问题如下:

⑴教室数量上严重不足,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和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

造成了大班额班级,给教师的辅导工作带来不便后进生转化困难较大。

⑵多功能教室等辅助性教学用房的不足,使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严重受到限制。

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机械性的学习,无法开展一些益智及个体兴趣的活动,无法发挥学生特长。

办公室严重不足,影响了老师们日常的各项工作。

因此XX小学提出了XX小学教学楼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解决XX小学教学用房不足的局面,改善XX小学办学条件,提高XX小学办学水平。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是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的需要。

2009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决定,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检查办法》、《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三个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

本项目对X小学教学楼进行扩建,新建教学楼,建筑面积为610平方米。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将达到七度以上,可增强该校教学楼的承载能力,有效防止地震坍塌、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造成的危害,提高防灾避险能力。

为该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改变X小学教学用房不足的现状。

因此,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的需要。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部署,

国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

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办好教育,让孩子们“上好学”的基础和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中小学校舍建设摆在发展教育的突出位置,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该项目建设将彻底改善XX小学办学条件,提升XX小学办学水平,优化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部署的完成。

(三)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的讲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公民享有良好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台前县,受城乡、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层次、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改变台前县教育的这一状况,就必须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改善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行业分析

3.1我国教育事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

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有大学207所,在校生只有15.5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2001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倍,中等教育60倍,初等教育30倍。

2001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5%,升学率95.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