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987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宏观小抄.docx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宏观小抄

18.根据如下数据资料,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项目

金额(亿元)

项目

金额(亿元)

耐用品支出

318.4

劳务

1165.7

厂房与设备支出

426

进口

429.9

政府购买支出

748

公司利润

284.5

工资和其它补助

2172.7

出口

363.7

所得税

435.1

居民住房支出

154.4

非耐用品支出

858.3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56.8

解:

按支出法计算:

GD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318.4+858.3+1165.7)+(426.0+154.4+56.8)+(748.0)+(363.7-429.9)

=2342.4+637.2+748.0-66.2=3661.4(亿元)

◆19.已知:

折旧380亿元、个人所得税580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80亿元、间接税4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400亿元、企业所得税640亿元、转移支付430亿元、政府给居民户支付的利息190亿元。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解:

(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5400-380=5020(亿元)。

(2)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5020-490=4530(亿元)。

(3)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4530-80-640+430+190=4430(亿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4430-580=3850(亿元)。

◆20.下面是一个经济中的有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用支出法计算该国的GDP:

(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

(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

(3)雇用保姆和家庭教师支出200亿元;

(4)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和设备)2000亿元;

(5)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3000亿元;

(6)企业支付的银行利息和向政府交纳的税收共500亿元;

(7)今年初存货为1500亿元,年底存货为1000亿元;

(8)各级政府为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元;

(9)中央政府国防与外交支出500亿元;

(10)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2500亿元;

(11)出口产品收入1500亿元;

(12)进口产品支出1000亿元。

解:

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1000亿

        非耐用品=2000亿

        其他劳务=200亿

  私人国内总投资 厂房设备=2000亿

          存货净变动=1000-1500=-500亿

  政府购买转支 教育社保=2000亿

         国防外交=500亿

  净出口=1500-1000=500亿

所以,该国的GDP=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1000+2000+200)+(2000-500)+(2000+500)+500=7700亿元

◆21.195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300元,200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4000元。

以1950年的物价指数为100,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2100,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解:

2000年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1950年的名义工资×

从计算结果来看,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减少了。

◆22.假定2007年的物价指数为128,2008年的物价指数为136,那么,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解: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136-128)/128=6.25%

 

23.假设一个经济中总收入为2000亿元,储蓄为400亿元,当收入增加为2500亿元时,储蓄增加为500亿元。

计算该经济的乘数。

如果这个经济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

解:

由题知,Y1=2000亿 S1=400亿元  Y2=2500亿  S2=500亿

所以,C1=Y1-S1=2000-400=1600C2=Y2-S2=2500-500=2000

△Y=Y2-Y1=2500-2000=500△C=C2-C1=2000-1600=400

c=△C/△Y=400/500=0.8

a=1/(1-c)=1/(1-0.8)=5

如果△G=200亿

则△Y=△G·a=200×5=1000亿

24.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

计算该国的失业率。

解:

(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

100/1100=0.09,即9%。

25.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8%,请计算:

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合的储蓄率。

解:

(1)实际增长率G=S/C=0.4/3=13.3%;

(2)有保证的增长率GW=Sd/Cr=0.5/4=12.5%;

(3)最适宜的储蓄率S0=Gn·Cr=8%×4=32%。

26.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为8000亿元,投资需求18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8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总需求,并计算各部分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解:

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根据题意,C=8000亿元,I=1800亿元,NX=1000-800=200亿元,

因此:

YD=C+I+NX=8000+1800+200=10000(亿元)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8000/10000=80%

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1800/10000=18%

国外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200/10000=2%

27.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

(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2分)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28.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元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

(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

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或c=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29.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

(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30.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

(1)准备率为多少?

(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

(1)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2)已知R=100,r=15%,根据公式:

D=R/r=100/15%=666.7(万元)

31.如果现金—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

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解:

(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mm=M/H=Cu+1/Cu+r,已知Cu=0.38,r=0.18,

则mm=Cu+1/Cu+r=1.38/0.56=2.4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

2.46×100=246亿元。

32.计算下列每种情况时的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量为5000亿元,基础货币为2000亿元;

   

(2)存款5000亿元,现金1000亿元,准备金500亿元。

解:

(1)mm=M/H=5000/2000=2.5(其中,mm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供给量,H为基础货币)

(2)因为,r=500/5000=0.1(法定准备率),cu=1000/5000=0.2(现金-存款率)

所以,mm=M/H=(cu+1)/(cu+r)=(0.2+1)/(0.2+0.1)=1.2/0.3=4

32.假定某种债券每年的收益为100元,在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利率是多少?

解:

因为,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所以,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

当债券价格=9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900元=0.1111=11.11%

当债券价格=10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000元=0.1=10%

当债券价格=1100元时,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100元=0.091=9.1%

33.某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

(1)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多少?

解:

(1)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1.67×100=167(亿)。

34.一个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

如果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多少?

解:

因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是K=1/[1-c+m]=1/(1-0.6+0.2)=1/0.6=1.67

K=△Y/△Yd

所以,△Y=K×△Yd=1.67×100=167(亿元),即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167亿元。

问答题

31.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d4j#j/LBXH+t!

s有你更精彩!

(1)制度。

它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互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资源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OS$U1@pH2f/L.](3)技术。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32.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1)制度方面。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规范。

(2)资源方面。

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资本。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3)技术方面。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搞好技术革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33.自然失业及其原因

  

(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

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

  

(2)自然失业的原因:

  a.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

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

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当一个经济中存在这最低工资立法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从而有失业。

效率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

效率工资引起效率提高是由于企业能招到最好的工人,工人会勤劳工作,并减少流动性,采用效率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但企业会减少所雇用的工人,从而引起失业。

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决定工资。

这时工会就成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企业迫于工会的压力不得不提高工资,从而就减少雇用的工人,这也会引起失业。

对于工会会员,工会又可保护他们的高工资,但这却引起非会员就业困难。

◆3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以及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如右图所示,纵轴P表示物价水平,横轴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AD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时,GDP从Y1增加到Y2。

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来说明。

a.财产效应。

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b.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

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c.汇率效应。

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

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

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

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35.用利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1)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

(2)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

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

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

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送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

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36.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的增加虽然会带来GDP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使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在经济中只有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以使用需求拉动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但由总供给看,长期总供给是一条垂线,如果采用需求拉动方法,只能使物价水平上升,而不能增加国民收入。

因此,在资源充分得到利用时,唯一能改变经济环境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当技术进步时,总供给曲线会向右平移,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GDP,而且还能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

因此,在总需—总供给模型中技术进步的意义非常重要。

◆37.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

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

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Y2减少到Y1);物价下降(从P1下降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增加到Y2)。

(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

如下图:

38.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总支出是如何决定的?

又是如何变动的?

(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2)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о线相交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3)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39.根据总需求分析说明增加总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

(2)根据总需求分析原理,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它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3)如何增加消费…(提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即可以)

(4)如何增加投资…(提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即可以)

(5)如何增加出口…(提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即可以)

◆40.用总需求决定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增加内需的意义。

(1)总需求决定原理就是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表明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

rA$Fp    M!

[$w有你更精彩!

(2)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

第一,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

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因此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41.目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用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如何才能增加消费需求。

(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C=f(Y)。

(2)消费函数说明增加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

(3)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4)通过改革,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42.简要说明乘数理论

(1)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2)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增加;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减少。

◆43.用IS-LM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

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44.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

(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GDP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为i1。

 

 

◆45.用IS-LM模型说明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是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

即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

I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这时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利率上升。

而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

IS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这时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与利率下降。

46.说明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差别是什么?

(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2)自然失业是长期现象,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现象。

(3)原因不同。

引起自然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摩擦性失业)和一些制度因素(结构性失业)。

引起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47.什么是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是如何用总需求不足解释周期性失业存在的原因的?

(1)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2)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

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

凯恩斯用紧缩性缺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

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水平。

他认为,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货倾向。

他以边际消货倾向递减规律说明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

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

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48.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成本上升,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如图所示:

原来的总供给曲线SAS0与总需求曲线AD相交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为Y0,价格水平为P0。

成本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至SAS1,这时总需求没变,决定了国内生产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