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964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docx

校园文化建设材料汇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祁阳一中

优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

多年来,我校从提升省示范性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的目标出发,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挖掘校本文化的人文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祁阳一中,已有一百年的办学历史,校本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开发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加强学校思想教育,指导学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部祁阳一中的发展史,就是祁阳县一百年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史。

这部历史的内容虽然浩瀚繁纷,但它的人文内核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百折不挠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3、敢为人先的自我牺牲精神;4、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

上述这些精神,不仅指导学校过去走过了艰难历程,就是在今天,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运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来教育我们今天的学生,必将为他们的成功与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1915年学校才办了3年,因经费缺乏而被迫停办。

到1930年,祁阳的有识之士就四处张罗,筹划祁阳县立中学的复办工作,尽管没有得到省府批准,但有识之士们还是在刚刚建立起来的祁阳县乡村师范内附设初中班。

这个初中班的附设,取代了已停办的祁阳县立中学的作用,缓解了青年们求学的压力,免除了祁阳学子负笈外地求学之苦,体现了先贤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又如,1943年,祁阳县立中学复办之初,校长文星三不顾学校筹资之累,就制作第一首校歌“祁阳青,祁水清,三吾天下闻,宏开学府育群英。

莘莘学子,敬业乐群,矢勤矢勇,乃武乃文,民族复兴待我们。

”用这种爱家乡、爱祖国,拼搏自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来薰陶和鼓舞学子。

稍后,校长张雨生不分派系,唯贤是用,广泛接纳有学问有经验的进步教师,信任并依靠他们,把学校办得很有生气,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包容。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校本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使之发扬光大。

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就在发掘和建设校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在短短的20余年里,先后5次组织人力物力,搜集资料,出版了祁阳一中校史,主要著作、画册有《书岩万卷花千树》(1987年内部出版,7万字)。

《长河新浪》(1990年内部出版,24万字)。

《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校史》(2002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30万字)。

《祁阳县第一中学》(2006年12月出版,12.5万字)。

《祁阳一中100周年校庆纪念画册》,初稿已出,定于2012年8月出版。

开辟校史展览馆,并先后于1987年、2002年和2012年三次全面扩大规模,更换内容,公开展出。

3次录制校史电教片,每次播出时间在30分钟以上。

我们把校史教育作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庆典,组织师生参观校史展览馆,请专家作校史报告,发放校史资料,观看校史电视片,唱校歌,背校训,让大家重温“祁阳一中精神”,懂得先辈们办学育才的艰难,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师生为祖国强大,为母校争光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二、把握师生的思想脉搏,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用来管理人的,但是建设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却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紧扣各个时期师生的思想倾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师生们对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还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如有些师生认为这么多条条框框,束手束脚,不好做人,因而对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因为那个时代学校的规章制度强调对违纪违规的惩处,如“几不准”、“扣奖金”、“退学”等等,因而,师生在学校规章制度面前显得比较被动。

如1993年8月出版的《祁阳一中管理》就是如此。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师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再停留在被动的遵守上,而是进入了比较自觉的境界,这个时候规章制度的制订,就应该以积极引导,鼓励为主,突出奖励手段,使师生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把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变为自己的必需,变为自觉的行为。

如2006年出版的《祁阳一中规章制度》就是如此。

这种制度文化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利于人们接受。

当前,师生的思想上出现新的动态。

部分教师对人才合理流动认识不明确,对自身的物质利益感到不满足,总希望自己能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新来校工作的教师至少在本校工作5年以上,才有资格谈调动。

另一方面,学校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作条件的逐步改善,生活待遇逐步提高,使老师们从思想上认识到: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看重自己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但更要看重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

在学生中,也存在着怕吃苦,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的现象。

对此,学校并不一律采取压制办法。

而是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有区别地加以限制引导。

例如,少数学生要求“陪读”,学校根据实情情况,对因病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还是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

我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接收少量插班生等原因,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厌学情绪,还有个别学生爬围墙外出上网。

对此,我们一方面利用制度文化的影响力加以阻止,另一方面更通过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启发学生懂得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从而自觉地遵守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

对于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总的做法是:

把各种规章制度订得全面科学,造成强大的舆论,形成制度文化,让这种文化理念溶化在师生的血液中,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

三、运用一切物质载体,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祁阳一中的校园不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也是非常美的。

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愉悦师生的身心,也有利于净化人们的思想。

为此,我们充分运用现有的物质载体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如今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人们不断改造的结果。

早在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就开始在校园绿化、美化上下功夫。

不过,当时还把工作重心只放在扩大校园植被覆盖率上。

进入本世纪,学校把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主动地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投入了相当大的物力、财力,改善植被结构,改良植物品种。

如把老槐树改成桂花树、雪松等珍贵品种,引进优良草种,建设优质草地和花坛等。

加紧旧房改造,变单一的平房为多种形式的艺术式建筑。

过去学校的教、寝室、礼堂和其他用房一律是传统式平房,单调划一。

现在除保留几处有纪念意义的旧式建筑之外,多是洋楼,其中的科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建筑风格迥异,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房,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文化含量大大增加。

修建楼台亭阁。

学校于1994年改建了1951年由陶自强校长私费修建的迎潮亭,又新建了书香亭、留芳亭和眺望亭3个大型凉亭。

这些亭台很有历史纪念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迎潮亭”,就有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之意,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每届新生入学,带领学生参观此亭,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风景的浏览,而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教育的文化薰陶。

七曲桥上的“书香亭”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功勋科学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题字,这个题字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教育价值。

树立永久性标牌。

校园内,树立永久标牌10余处,如刘正、柳斌为祁阳一中的题词,自励词,感恩词等,使学生每到一处,都置身于文化薰陶之中。

建立雕塑碑座。

这些雕塑有“奔向未来”、“绽放”、“12名人头像”、“世纪丰碑”、“铎韵文昌”,甚至在绿草丛中,大树底下,都有刻字的石头、石书,让学生随处可见环境文化的精华。

建立校庆功德坊。

在人来人往的学校中心广场,一座长20多米,高2米多,刻有校史,领导、名家为学校题词,考上清华、北大的校友名录以及爱校捐资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

观看这近身的人和事,大家深受教育。

建立报刊亭、建设版报长廊。

改建400米长廊,在长廊的方柱上悬挂名人名言,箴言警句牌匾56副。

在大型建筑上悬挂楹联。

如校门、图书馆、科学楼、综合楼等楼的正门柱上都镌有催人奋进的对联。

此外,我们还运用各班的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学校的《祁阳一中》校报、《书岩》文学社刊和“校园之音”广播等媒体,形成立体的文化网络来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文化机关,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始终是学校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要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校文化的内涵,并在这种崭新的文化薰陶下,塑造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把学校越办越好。

为有暗香入梦来润物无声尽芳菲

——浯溪镇中心学校校本文化建设纪实

好的学校文化好比争相吐艳的百花,给人的美感享受各不相同,但就其根本属性和核心功能而言,它们的基本香型应该是暗香型的。

只有那种似有却无、无处不在的暗香,才能给学生持久的熏陶和感染,才能被学生慢慢吸纳和消化,实现以物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正是为了在每个学生的心田里种下一株暗香,使学校文化的种子能够在学生心中萌发成浓香、劲果,浯溪镇中心学校经历了长期的努力,初步打造了富有特色、活力和历久弥新的学校文化。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脱离本地土壤的学校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善于将优秀的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合进来,这样既可以避免雷同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本土情结,还可以把学校作为向外地来宾展示当地优秀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巨大成就的一个窗口。

虽然之前也可能了解醴陵的优势产业和传统工艺,但无疑,参观醴陵学校文化建设之后,我们对醴陵的陶瓷、烟花产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因为当地好多学校都较好地把本土文化融进了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受此启发,浯溪镇中心学校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祁阳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巧设创意,把地方文化用立体化的展示方式,使之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历史伟人等。

例如,我们在校园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祁阳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又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橱窗。

其次,我们尝试将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引入校园,不仅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而且这些石刻的命名都用浯溪名称起源的“吾”字串起来,分别称之为“吾镜”“吾台”“吾勤”“吾真”等等,以后还计划开设石刻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因资金问题虽然暂时无法筹建的一个亭台,名称我们也已经想好了,就根据学校所属地的白沙村以及学校的前身叫白沙中学而命名为“白沙顶”。

另外,我们也精选了永州市和湖南省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从原来的“校园文化”到现在的“学校文化”,不仅仅是概念和定义的改变,而是正确定位了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新空间,突出了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但作为学校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文化不能只做给外人看,给成年人和专业人士看,首先必须坚持面向校内,面向师生,必须让墙内的人先闻到文化的香味,享受文化的滋润。

要做得这一点,个性化和人文化是每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两个根本基点,即使要学习他人也一定要做到高于他人,切忌简单化地复制、照搬别人的经验。

为实现个性的最大化,我们注重将物的个性和人的个性因子进行有机融合。

每所学校的地势形态、建筑结构、花草植物以及原有的文化基础等都是必须考虑的物的个性,师生的专业特长和个性爱好,欣赏水平和参与热情则是不可忽视的人的个性,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文化的整体个性和独特风格。

比如在学校建筑的命名上,我们既学习别人使建筑物名称富有文化性的思路,同时又不走人家的老路,用一个“力”字将所有建筑串连起来,分别命名为“活力楼”“潜力楼”“智力楼”等等。

学校原本有个不错的乒乓球基地,现在学校则把它正式命名为“国球中心”,建筑物的文化性和学生打球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提高。

回过头来再以校园石刻为例,我们的校园石刻没请别人题一个字,都由本校师生书写,而且居然在厨房工友中发现了一名篆刻高手,每次当他操刀上阵,在石头上刻字的时候,总引来众多师生现场观摩,一些有兴趣的师生还跃跃欲试,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高潮,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这样一来,虽然石头不怎么好,字不十分漂亮,但是它的生命力不可能不高。

室内文化建设更是我们注重文化个性的成功典范,走进浯溪镇中心学校的走廊及教室,师生的个性作品、班级名片、班旗标识和温馨气氛、书香气息等组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化磁场,使每个班集体的个性色彩和不同风格跃然在纸上、墙上,在人的心上,给人以深刻和清新的印象。

作为一所初级中学,不但有校歌,而且有校标、校旗的可能不多,然而这些我们都有,不仅学校有标志,每个班还有自己的班旗,标志文化已经成为了浯溪镇中心学校一道最独特、最靓丽的风景线。

在进校门最显眼的中心花坛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一个旗阵,使人进入校园第一眼的感觉就特别清新,同时使全体师生每天进入和离开校园的视觉触点都是国旗、校标、校旗和班旗等这些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们对传统的升旗仪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和拓展,由原来的单纯只升国旗改为国旗、校旗和每周选一个特别优秀班级的班旗同时升起。

还可以通过留意一些细节考察我们对于标志文化的应用。

在我们每个班的门口,都张贴了相应的班旗图案。

在学校各种管理手册的封页上,都印有学校的校标,就连会议室的窗帘都特别印制了学校的校标。

一般学校的校训只有一处,而我们的校训目之所及,随处可见,可以说,学校的主要标志和核心文化载体在校园内无处不在。

我们力图通过这一系列做法,把无声的静止物变成有生命力的物体走进全体师生心里,用高境界的环境熏陶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把楹联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是不久才确定下来的一个新做法。

根据醴陵学校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文化包装的经验,我们发现自己学校的每幢建筑都特别适合挂楹联。

但是挂楹联容易写楹联难,如何在楹联内容上做到适合学生欣赏,有个性特色而不落旧套,是相当需要费工夫仔细推敲的,比如我们的宿舍楼楹联“睡硬板床洗凉水脸锤炼强健体魄,住大家庭铸热血魂陶冶高尚性情”,以及大礼堂楹联“滴水石穿十年求学修身恒心可贵,铁杵成针一朝展锋露芒卓尔不群”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新颖的育人意义。

三、用科学的发展规划支撑学校文化,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文化是煨出来的,也有人说文化是磨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文化的生成、积累和发展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表面看起来,浯溪镇中心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在近期才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改变,其实,这种改变是建立在较好的历史文化和有序规划上一种水到渠成的体现。

作为传统的窗口学校,浯溪镇中心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为谋求文化的健康、长远发展,2010年上期,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重新制订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时,就将文化建设摆到了相当突出的重要位置进行长远规划和详细安排。

我们现在所遵循的地方化和个性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在三年规划中早已确立的,三年发展规划还具体确定了文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第一阶段侧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改造,第二阶段侧重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提升,第三阶段初步实现整体文化的精致化目标”。

规划出台以后,我们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比如,刚刚跟大家介绍的校标、校旗和班旗等标志文化就是经过长期筹备和反复修改的结果,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来,甚至还担心遭受误解。

正在这样一个困惑和踌躇的时候,教育局从战略高度启动了全县性的文化建设热潮,借着这股强劲东风,浯溪二中的文化建设终于驶上了快车道,将好多原本停留在思想上和计划上的东西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了现实。

在建设内容上,也不存在仓促上阵、简单地复制的问题,虽然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都很好体现了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继承,结合了学校的自身特点,融入了自己办学思想的具有生命力、创造性的活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还有相当多的规划和想法来不及实施,例如,建设好百米诗墙就中其中的一个梦想,我们也不会因为现场会的结束而停止文化建设的步伐,而是会沿着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开创更加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学校文化。

依山造势 特色布局 打造人文校园环境

——黄泥塘镇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黄泥塘镇中心学校位于祁阳东大门,毗邻湘江,与衡阳市的祁东、常宁接壤,校园总面积45383平方米。

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余人。

1995年9月撤区并镇,将原区中学、镇中学、龙口冲乡中学三校合并更名为黄泥塘镇一中,2003年9月因机构改革更名为黄泥塘镇中心学校。

学校生活区和教学区横隔黄白公路,中心小学位于教学区内,是一所典型的校中校。

为彻底解决一校两址消除安全隐患之老大难问题,2008年7月中心校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争取维改资金40万元成功换位,新建了校门,疏通了排水设施。

2009年斥资40万元买下原国税大院作为现在的生活区。

建设前的黄泥塘镇中心校给人最深印象是“散”和“乱”,最显著的特点是“坡”多、“灰”多、房子“空置”多。

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老师无办公用房,学生无活动场地。

围墙残缺不全,各功能室有名无实,给学校管理带来了空前的难度。

为此,中心校集体研究,精心构思,努力打造一中合校学校品牌。

集体构思,领导决策,全民参与。

从改善学校布局、营造一流环境文化入手,可谓是大刀阔斧,推陈出新。

大到区域设置,小到文化点缀,无不凝聚全体教师心血。

如今校园漫步,犹入人间佳境。

学校三区独立分明,三路交叉相映,五园精致幽雅。

楼旁有树,树中有园,围墙有文化,道路有特色,气势磅礴,耳目一新。

如果说我们的校园建设与众不同,我们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整体布局有思想、有内涵、有意境。

主要体现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校”有层次,“楼”有空间,因地造势视觉美

学校依山而建,三梯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教学区为第一梯,教学楼与综合楼相互映衬,中间是硬化了的学生课间活动场地,视野开阔;第二梯为活动区,十张水泥乒乓球台整整齐齐,各种运动器材排列有序;最高处为第三梯,宽阔的田径场,新建的篮球场、排球场是师生们健身强体的绝好去处。

居高临下,湘江河滚滚东流,学校全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学校每栋楼房空间十分开阔,分布在不同的层面,让人感到不堆不挤、不散不乱。

站在学校中心花坛纵望可直达校门,主干道平中有坡,两旁绿化带立体环抱,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犹如一幅立体画卷。

二、“区”有特色,“室”有特点,科学布局文化美

如果说单纯地将三区分开,也许做到不难,而恰到好处地点缀三区的文化特色确实不易。

我们为了营造教学区的“静”、“雅”,首先从功能室和教室的布置入手,绿色的墙壁漆、深色的窗帘和各具特色的名言警句,教室外每班均有学生的特长展示栏,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心不再浮躁。

再在教学楼后面精心设置了雅园,绿草茵茵,石桌、石凳、鹅卵石小路处处净化学生心灵。

晚餐后,学生三五成群,或书声朗朗,或品论国事,意犹未尽。

运动区主要体现“活”和“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伴你一辈子”22个吸塑大字跃然墙上,乒乓球、篮球、排球、田径场能满足不同学生特长需求。

生活区主要体现“温馨”特色,男女寝室全封闭,独立卫生间、洗漱间一应俱全。

食堂宽敞整洁。

12套高标准教师公寓让老师们有一种校园即“家”的感觉。

三、“路”有故事,“园”有意境,人文设置构思美

说起学校的“三路”、“五园”,还真饱含一段段富有哲理的故事。

连接校门与教学区的主干道,我们称为“桂园路”,因路两旁种有55颗桂花树而得名,寓有“摘桂”之意,象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蒸蒸日上;通向运动区的干道取名为“康达路”,即奔向健康之路,言简意赅;连接运动和生活区有一条长长的坡道取名为“安宁路”,寓意学校平平安安,学生平平安安。

同时也提醒学生坡陡路弯,宁静慢行,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是一种检阅;“五园“中的香樟园因毗邻湘江谐音而得名,此园面积开阔,是学校以后种植樟树及灌木的生态园,也是学生绝好的生物实践基地。

宿舍后面的怡园是学生饭后休息的地方,寓意怡然自乐之地。

休息是为了快乐地学习,这是学习一种最高的境界;乐园紧靠运动区,春有花夏有荫,是运动之后休闲之妙处。

智园和雅园位于教学区。

智园不大,内有雪松一颗,寓意益智明理之园地;雅园寓意求雅求真,园中景点精致素雅,相得益彰。

如今校园新了,空气清了,景色绿了,孩子们的脸上笑开了,老师们心态更年轻了,美好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们学习和工作的干劲更足了,但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锐意进取,高标准打造我校校园文化。

我们将从深内涵突特色入手,充分挖掘师生特长,精心打造校园的围墙文化。

我们正筹备利用安宁路旁88米长的围墙建成富有特色的两语长廊,师生动手,刻上英语常用交际用语,书写哲理性人生格言,推荐富有启迪性的经典名著;利用教学区围墙展示师生特长作品;利用室内体育室旁围墙创意精致版校内长城;进一步挖掘寝室文化,从规范寝室管理入手,营造寝室文化特色;进一步塑造办公室文化,让老师们真正地做到坐班有场地,集体备课有气氛,管理有特色。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黄泥塘镇中心学校天更蓝,路更宽……

抓体艺特色教学,促校园文化建设

七里桥中心校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多年来,我校因校制宜,突出体艺特色,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也无形中提升了学校品位,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

目前,体艺教学已经成为七里桥镇中心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概括起来,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课堂,体艺教学不走过场

上好每一堂课:

开展好学校的群体性活动,是体艺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而认真上好每堂课,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又是关键之关键。

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功而教”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让习惯规范起来,让课堂全动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为教学目标,经过近几任校长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艺教学方式。

音乐课除扎实完成好课本教学任务外,还开设了校本课程——乐器演奏,坚持每节课的前20分钟为“课堂演奏会”时间,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

体育课除开设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增添了许多的体育游戏,如于华飞老师组织的“课堂竹杆舞”曾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兴趣小组,体艺之花生根的土壤

为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每天按排了一节活动课,并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七星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书画小组、文学社等。

每个兴趣小组都安排专任老师进行指导,教导处进行检查考勤。

乐器教学更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组织成立了多个体艺兴趣小组,如钢琴、小提琴、电子琴、二胡、竹笛、架子鼓、铜管乐等中西乐器都有相应的兴趣小组队员,学生都能上台来几下,竖笛更是全校学生的普及乐器,基本实现了“班班有乐队,人人会器乐”教学目标。

在历界全县文艺汇演中,七里桥中心校的师生器乐表演更是让各级领导和同行深感震撼。

三、活动丰富,校园变成了乐园

为活跃校园气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团委、体艺组等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体育方面,采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班级接力赛、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坚持做到了“每天锻炼1小时,每月一项体育赛,每年一次运动会”。

艺术方面,则坚持以举办音乐会、卡拉OK赛、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坚持做到了“每天歌唱10分钟,每月一项表演赛,每年一届艺术节”。

丰富多彩的体艺文化活动,锻炼了学生体魄,提升了学生素质,真正把校园变成了乐园,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四、硕果累累,拓荒者丰厚的回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七里桥中心校在体艺特色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历年来,在全县组织的文体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从2001年成功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