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五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844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五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太极五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太极五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太极五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太极五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五步.docx

《太极五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五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五步.docx

太极五步

太极五步

李和生王致静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即指进、退、顾、盼、定。

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

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

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

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

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

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

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

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

粘劲好像钓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

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

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钓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

在五行中属火。

火能化万物。

方位正南。

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

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

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

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

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

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

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

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

诚奥妙无穷焉。

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

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

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

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劲境界也。

  (3)左顾:

在五行中属木。

木属直性。

方位正东。

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

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

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

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

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

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

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

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

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

在五行中属金。

方位正西。

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

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

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

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

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

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

所谓亦步亦趋也。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

但应注意,接触手时,意念集中在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

如意念集中在接触部位,即为意之双重。

但应注意不丢不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

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

在五行中属土。

方位正申央。

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

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

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

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

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

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

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

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

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便对方弹跳跌出。

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 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

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

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

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

此劲由推手而来。

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

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

比如蓄电池充电,教师为一发电机,学习者为一无电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

功练成如发电机已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

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

一遍对手,即不丢不离。

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

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

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

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

此劲为太极推手中最重要者。

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

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说明,太极拳修炼分为三个阶段:

着熟、懂劲和神明。

  在武术术语中,“着”、“招”、“式”、“势”四字意义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个拳式和姿势。

所谓“着熟”,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拳势名称达到“熟记”;对拳架套路达到“熟练”;对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势一着的攻防“意念”达到“熟知”,以至能从思想上明确,清晰地知道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下可以用何“招”何“着”。

笔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着熟”阶段。

  何谓“懂劲”阶段?

懂者,知道、明白、清楚、了解、通晓之谓也“劲”,在太极拳中与“力”有着本质不同:

劲圆而力直;劲沉而力硬;劲活而力僵;劲多元而力单向;力为先天之本能,劲乃后天而统成。

拳谚云:

“功夫好练劲难得”,“劲”来源于不断的推手散打研究实践,来源于逐步的“默识揣摩”,深思体悟。

  太极拳“懂劲”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即对于自身之劲、技、法、艺贵有自知之明。

要认识自己是钢还是铁,是半斤还是八两。

此谓之“知己”功夫。

而另一方面必须了解对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要很好地了解对方整体"功夫"的层次和水平,准确地判断和感应对方"劲"的来源、大小和去向。

太极拳"懂劲"后,双方在较技中,以“人刚我柔,我顺人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意念为主导,并且双方在比手较技中都应该判断出:

“可胜,可和还是不可胜”。

譬如:

如对方比我技逊一等,我则必胜,此时此刻,我务必掌握分寸,以德为上,友谊第一,点到为止,或者皆大欢喜,或者成为至交,让对方口服心服;如若“棋逢对手”,双方功夫旗鼓相当,此时万勿“急功近利”,侥幸求胜,而应以求和、持平为上策;如对方较我艺高一筹,则大可不必与之周旋,理应虚心向对方求教。

笔者认为,“知可胜,为胜;知可和,也为胜;知不可胜,仍为胜。

”此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义也。

技不如人而虚心求教,是“输拳不输人”“输拳不为输”,“不以胜负论英雄”;“输人才是输”,“人生无知最可畏”。

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胜自负,虚荣争强,唯我"英雄",不顾一切,强攻硬拼,势必一败涂地矣。

此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

况且如此不计手段,以赢人为“宗旨”,纵然取胜,既非我太极之道,也谓之“赢了拳,输了人”。

所谓打手至上技击第一,这是对太极拳艺的亵渎和对武林友谊的轻蔑,实不可取,且可叹可悲. 

太极拳的"神明"阶段,是太极拳爱好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层次。

必须指出,到达这个境界需要不间断的求索、探讨、揣摩和深思;必须忌急躁,懒惰,忌骄矜;要务正道循序渐进,不断进取?

quot;功练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渐渐体悟,自会"豁然贯通";"日新不已",逐阶登攀。

自可"及于神明"。

  太极拳以意为主,以气为用。

“意”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起着支配和主宰作用。

但是各个阶段的“意念”内容各有不同。

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意念,不是“熟记、熟练、熟知”;不是“人刚我柔,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物无有,极其虚灵”。

在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举一动,纯任自然,“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时时处处无有丝毫之牵强和僵滞。

此时此刻,我是一无所有,而又应有尽有,无边无际,无极无限,无涯无垠,无穷无尽。

有形而无形,无形而有形。

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

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

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

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敏捷水准的比赛,而是“虚无”有无的印证。

此时,我之身形“若空气之不可见,若阳光之不可捉,如黑夜之不可知,如‘神灵'之不可测”。

我之身形,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见。

而对方之劲、招、技、法、艺此时全盘落空,丝毫无用。

我之取胜,不是将对方打倒打翻,而是对方失却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势借力,乘隙用招”“无敌”而取胜,而是以对方用尽千招万技,而对我“无奈”自告败北。

笔者认为,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境界。

也是对于太极拳这门学问和艺术研究的真谛所在。

  或问:

“以君之论,如何对付两人耶?

”答曰:

“由一无所有改为应有尽有,分而击之,各个击破。

”又问:

“如何对付多人耶?

”答曰:

“双拳不敌四手,好汉不胜人多”,对于一种艺术的爱好、探索和追求,与一发千钧之搏斗完全是两码事。

太极之道,根本宗旨是强身健体,而拳技之研究是为强身健体服务之手段。

技击至上,非我太极。

另外,凡探求学问,研究艺术,其思想方法万勿单向,偏激和钻牛角尖?

quot;计其一点,不及其余"是错误的。

西楚项籍善“万人敌”,果能“敌万人”乎?

倘能如此,何有垓下之败?

太极拳艺,“益寿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击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则是对于太极的无知,背离太极之道远矣。

  问:

“君如是说,想必已达神明境界矣。

”答:

“笔者愚鲁,差之甚远。

”笔者浅见乃演练、体悟之心得体会,但太极拳“神明”之境界,非此莫属,笔者倒是深信不疑。

笔者循声寻迹,曲径探幽,对太极“懂劲”阶段的延伸,“神明”阶段的去向,做了一点理性的求索和寻觅,而不揣简陋,抛出去的是“砖”,旨在引出“玉”来,确切与否,企盼恳请同仁和各家赐教不吝。

 

谈太极拳锻炼要领

韩丽萍

各式太极拳锻炼要领基本一致,下面进行简要介绍,以便实学者借鉴。

  1.注意松静练习:

习拳时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

首先把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身体端正自然,头顶同会阴始终保持垂直,上下呼应,避免挺胸、凹肚、低头、弯腰、弓背、突臀等现象;呼吸要自然,逐渐运用腹式呼吸,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使下身稳重,上身灵活。

  2.意识引导动作:

用意识导引动作,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劲;动作要走弧形或环形,逐渐达到各个肌肉群和关节都能一动无有不动,连贯均匀、绵绵不断。

  3.练习太极拳对上肢的要求:

①以腰为轴心:

腰部松沉直竖,不软塌,不摇晃,骶骨沉着有力,使重心下降稳定,微微放置腰部来带动四肢运动。

②头要正直:

动作时意欲去何处,眼神先去,目光要随着主要的手转动而前视,停势时目光经食指前视,延展及远,眼神要照顾上下两旁;颈项要随目光转动,松竖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合闭,下颚微收,用鼻子呼吸。

③肩要松沉:

两肩平齐,不可一高一底;肘要松垂,肘关节微屈,用意注于肘尖,手臂伸缩运转时,轻灵沉着而不漂浮;腕要灵活有力,近腕节尺骨处要随势沉住,指要舒展,手臂在运动时要旋腕转膀。

4.对躯干的要求:

太极拳“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的重要方法。

“主宰于腰”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原则下,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圈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之感觉。

  5.对下肢的要求:

两腿要分清虚实,胯根松开,膝关节始终保持微屈,动步出腿,先将一侧腰腹转换落实,胯根微向内收,将重心坐稳于一腿,股四头肌着力、臀部与足根齐、臀部之力要到足跟,使实腿膝关节既稳固又灵活;身体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缓缓伸出,膝关节勿挺直;足尖领劲运行,迈步要轻灵,随着重心的缓缓移动,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动作时旋踝转腿,足趾足掌足跟实踏地,足心涌泉穴要空,使足劲下沉,似植地生根,使桩步稳固,虚腿得以灵活变换。

  另外,每一个姿势的起、承、转、合,着着贯串,节节松开,处处合住。

其中主次先后,要细心体会,辨别清楚,使动作顺遂有序。

在动作中间不可有停顿之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

上下相随,不先不后;要做到“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如何把握太板拳的要领

薛蔚昌

太极拳是内家拳,这是拳种的定性。

要学习太极拳,就须按太极拳的规矩学,这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

太极拳的规矩,就是太极拳的要领。

在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意思或者说太极拳的境界,就在要领中。

因此,须下功夫去体会、感悟和把握太极拳的要领,这样,才能深入到太极拳内里去,为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和超常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太极拳的要领,杨式按杨澄甫著述是十条,李雅轩老师细化为十六条。

各条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因此,在谈到某一个要领时,要从这个要领与其他要领相联系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单就某个要领本身来讲,这样讲是脱离实际的、片面的、难以讲清楚的。

这是其一。

去把握太极拳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丢掉硬力、僵力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逐渐丢掉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的过程。

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已成积习,后患无穷,难以改变,只有通过太极规则,才能逐渐加以纠正。

这是其二。

太极拳的要领,从内家拳的角度讲,都是一种“劲道”,如:

“气沉丹田”,就是沉劲;“虚灵顶劲”,就是顶劲;合势时的“气势团聚”,就是蓄劲;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走弧形、划圆圈,是缠丝劲;内三合、外三合,就是合劲。

因此,要从自身的练习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把握,其途径就是严格按照要领锻炼,力求形体动作符合要领规范,不可在盘拳架中,追求招式用法和着意使力,因为,这是违背太极拳“听劲”原则和混淆内家拳和外家拳界限的。

这是其三。

这3点,是在规范锻炼中须臾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具体地谈谈每个"要领"的操作方法。

  

(一)虚灵顶劲就是头向上顶,意识上顶百会穴,神贯于顶,项部直立松竖。

具体练法:

头顶天,项松竖,眼睛平视,后脖颈贴衣领。

这是对静态的头颈部而言。

盘起拳架来,就要同其他要领相互联成一体动作。

如在“虚灵顶劲”的同时,“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时,相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这时,有顶有沉,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脊椎松竖了,身躯正直了,此时,就会出现一种松空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难点,即在习惯上随着头向上的顶劲,身躯相应一上俱上;而此处头向上顶,身躯却要随沉气与头上下反向对拉拔长。

这在太极“力道”上讲,是力在上与下的对称,要达到这层意思,须相应地克服日常生活习惯上的拙力。

之所以说这是拙力,因为“一上俱上”拔了底劲,立身不稳,易于倒地。

  “虚灵顶劲”,在太极拳要领中排次居首,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沉肩垂肘是指肩要松开下沉,肘要松开下垂,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肩若不能沉,气也沉不下去;肘要翘起,肩也会随之耸起来,就同内家拳相悖了。

根据笔者实践体会,肩易沉,但着意于肩的下沉,则会在往下伸拉下,肩有不舒适的感觉。

因此,转意于肘,后来逐渐地觉得只要肘能下曲松垂,肩自然就会沉下去,且很顺应。

肩与肘的关系,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须注意,沉肩时,还要虚腋。

腋下"如同夹着两个热馒头",空度大了,谨防要掉;空度小了,又怕烫着。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有分寸感,非常贴切,说拢住实则无物,道无有意念存在,这种寓虚与实、合与开于无限想象的高度集中的空间里,使身体出现一种腾挪飘逸劲势。

可见,肩与腋的关系,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腋能虚“沉肩垂肘”才能正确,才能到位。

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

尤其在动态中,“沉肩垂肘”与“含胸拨背”相辅相成,使气沉于丹田,沉劲守住,顶劲相对称地顶起,随着拳架的盘转,内气会在两肩、两臂通畅地运行起来。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部要平正;拔背,是气贴于背。

具体练法:

在上述"沉肩垂肘"的基础上,脊柱松竖,躯干正直,胸肌和背肌同时放松,前后均要平正、不凹不凸,这时,就有气下沉丹田和上贴于背的感觉。

能含胸,胸就开了,气就能通;能拔背,背就开了,气就能顺。

"含胸拔背"到位了,气就能够通顺了。

有两位拳友,其一说他会运气,但觉背部肌肉发紧,练完之后也有紧的感觉;另一说他也会运气,只是说背部夹脊稍上处有一节有胀困感,自觉不正常。

这两位的毛病是共同的,郡在背部,“拔背”没有到位,因此,背不开,气不顺。

  有的书上说,“能含胸,就能拔背”;我的体会不是这样,能“含胸”,不一定就能“拔背”。

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低头猫腰的病态姿势凹胸凸背,即胸肌松,背肌紧。

因此,当胸部和背部要求同时放松的情况下,受身体定型缺陷的影响,自然胸部易放松,而背部不易放松。

  “拔背”与“含胸”的关系,“拔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拔背”能够到位,“含胸”就自然能够到位。

  (四)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能够做到位,气自然就沉到丹田了。

加上“虚领顶劲”,上下之势得以相称,沉气就更加充分了。

  “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四个要领在整个要领中,是最基动的、最主要的。

这四个要领能够到位,其他要领就容易掌握了。

譬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就在其中。

因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太极拳的呼吸法--顶吸、沉呼。

但是要注意,开始时要“呼吸任自然”,通过自然呼吸,自然切入,丝毫不可勉强,越自然、越顺遂,越好。

练太极拳怎样做到周身放松

  歌谣曰:

“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它充分说明,放松是演练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这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

但从当前情况看,不少演练者对此还认识不清,做得不够,有的动作拘谨,面红耳赤;有的周身紧张,架子绷得生硬;也有的只知练拳,还不懂什么叫放松、为什么要放松等。

因此,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对练好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

现就个人体会谈点看法,诚请拳友指正。

  一、放松的含义和作用

  放松,就是演练时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紧张情绪或压力;肢体的各个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

特别要十分注意松肩、松腰、松胯、松腿部,尽量以骨酪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一点僵劲都不要。

动作轻灵柔和,从容自如,含蓄匀称,顺遂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软弱无力或随随便便。

放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放松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1.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思维清晰。

同时,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大大增强免疫力。

  2.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气滞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否则,就显得僵硬、笨拙。

  4.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

既有利于身体稳固,又有利于发力扎实,因此,也可以说,不会放松,发力就不会有力。

  5.有利于追求柔软,积柔成刚。

只有松柔,才可生刚;没有松柔,就没有刚劲。

同时,也可把练拳的过程作为品味太极拳深刻内涵的过程,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第一.要思想人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

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

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

“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

意是一身的统纲。

前辈讲:

“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

”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

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

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

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

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

“听之至细,动之至微”。

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

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身体不能“硬邦邦的”。

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

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

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太极拳作为一种老少皆宜,内涵丰富的养生健身之术,已从中国走向世界。

但是,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对于太极拳的定义和内涵,大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

本文从“什么是太极拳?

”“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怎样练好太极拳?

”三个角度出发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探讨太极拳的真谛,寻求一条练好太极拳的捷径。

  什么是太极拳?

  “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它表示了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

“拳”这种运动形式有其两方面的功能:

一是健身,二是技击。

古人把技击放在第一。

中国的传统拳术种类繁多,大约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

其名称有以动物形象命名如:

黑虎拳、蛇拳、鸭拳等;有以历史人物命名如:

太祖拳、燕青拳;有以演练特点命名如:

戳拳、地趟拳、醉拳等。

唯有“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教的精义“太极”两字来命名。

那么什么是“太极”呢?

“太极是阴阳之母”。

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

并且阴、阳两个方面必须是协调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寻求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