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疗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776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热针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热针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热针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热针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热针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热针疗法.docx

《内热针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热针疗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热针疗法.docx

内热针疗法

内热针疗法

内热针技术是将特制针具根据治疗需要刺入人体腧穴或肌肉处,并视患者病

情加热针具至不同温度的一种治疗技术。

内热针的发热材料在针体内部,使针尖到针体均能恒温发热;而且针体的发热温度可在38℃-60℃之间调节。

内热针具有松解并修复痉挛变性的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筋膜的张力和无菌性炎症,促进肌细胞再生和再血管化,从而使肌筋膜痉挛变性缺血情况得以改善,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内热针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根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劳者温之”的理论,内热针适用于软组织源性的各部位慢性疼痛,软组织损伤导致血管神经受累的感觉异常及肌力下降等症状,软组织源性的脏器功能障碍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1、内热针选穴原则:

1.1中医方法:

按针灸理论指导,循经选穴,辨证施治,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即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一般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可结合神经分布区选穴【如腰骶部取气海俞(深层有腰神经)、八髎(深层有骶神经)】;也可以阿是穴作为针刺点,根据病变部位局部选穴【如上肢瘫痪:

三角肌配肩髎,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

1、西医方法:

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进针。

2、患者体位:

根据治疗需要,患者可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又要使患者体位舒适。

3、定点:

一般用龙胆紫定点,也可用手术专用记号笔定点。

定点是针刺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定点准确,针刺入皮肤后能容易找到骨面,顺利进行针刺的各种操作,迅速消除肌肉骨膜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

4、消毒:

患者针刺治疗区域,常规碘酒、75%酒精皮肤消毒。

医师手消毒后,佩戴无菌手套进行内热针治疗。

5、针刺:

医师根据不同的针刺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经高压蒸汽消毒的内热针于定点处针刺,护士协助将针柄连接加热端,给予针恒温加热,仪器加热温度一般为42度,时间一般调至20分钟,时间和温度具体可根据临床医生需要调节。

6、起针:

治疗结束后,医师移除针柄部的加热端,再手执无菌棉球按压针眼皮肤后快速起针,嘱患者48小时内治疗部位勿湿。

二、常见疾病的内热针治疗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在异常应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背痛和下肢放射痛,一般具有临床症状重,病情容易反复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本病诊断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临床症状,选取治疗部位进行内热针治疗,主要治疗部位如下:

(1)胸、腰、骶椎两侧(腰部深层肌松解治疗)

【布针范围】T10-S4棘突两旁,具体根据患者病位及临床表现选择增加或减少布针范围。

【目标软组织】竖脊肌在T10-骶4附着处(棘突、椎板、后关节)。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高枕。

【定点】一般一边布两排针,内排贴近棘突,外排距内排3-4cm。

【针法】内侧两排贴着棘突边缘直刺,然后提插到椎板或背面,外面两排向内斜刺至椎板或背面,再向外提插至后关节或背面外侧。

针尖不可向内上,尤其在棘突间,针尖向外下方移动,方能打到后关节。

不要打到椎间孔和骶后孔,腰骶之间正中要当心进入椎管,刺破硬膜囊,要摸准棘突。

如病人如有串麻感,则可能刺入椎管或椎间孔。

腰椎两侧针刺治疗定点腰椎两侧针刺全貌加热时全貌

【注意事项】此处治疗最容易刺破硬膜造成脑脊液漏,术后出现站立时头痛、恶心、呕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给病人解释清楚,不用惊慌,嘱患者去枕平卧,补液每天2500-3000ml盐水,忌用甘露醇,一般3-7天症状缓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内排可采用向臀侧的斜刺,这样能有效的避免针刺入椎管。

(2)腰骶部

【布针范围】腰三角区外段髂嵴–髂后上棘内上缘、骶髂关节内侧缘。

【目标软组织】腰背筋膜、竖脊肌、腰方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患者体位】俯卧位,腹下垫枕。

【定点】标记两排弧形的进针点,第一排髂嵴下缘1cm,第二排向上向内

3cm,其每个进针点位于下排两下邻近针点中间的上方

【针法】上排进针点为斜刺,进针抵髂后上棘内上缘、骶骼关节内侧缘或髂嵴上缘后再作小幅度提插,分别抵达并贯穿三者各自的前缘肌附着处。

但当针头贯穿髂嵴上缘的肌附着后须分别沿骨面改用向前下方深入1.5cm的骨膜下刺,不要刺入骶后孔中。

据观察人体骨骼标本,骶髂结合部(髂后上棘与骶骨的连接部)约有2cm以上的深度。

此处如直刺,会漏掉一部分重要的软组织(主要是多裂肌,很粗大)。

可采取向髂后上棘内侧(内面)深部斜刺的针刺法,临床疗效明显。

【疗程】常规需做两次内热针针刺,第2次针刺的进针点选在第1次针刺的两个进针点的中间点,使2cm的针距分别变为1cm(以下部位除注明者外,一般都是分两次针刺)。

【注意事项】

1)下排针刺始终以髂嵴唇为骨性标志,在其上做提插松解后再抵达骶骨背面。

2)上排针抵达髂嵴唇后沿内唇提插松解内唇骨骼肌附着处,然后再进入骶髂关节。

3)髂骨外侧进针不要太深,始终以髂嵴为标志,以免伤及腹部脏器。

(3)髂翼外面臀后侧

【布针范围】臀后侧位于髂嵴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的皮肤区域。

【目标软组织】髂嵴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臀中肌,部分臀大肌、臀小肌附着处,同其坐骨大切迹后缘——中缘附着的延伸骨膜。

【患者体位】俯卧位,可腹部垫枕。

【定点】沿髂嵴后缘下0.5cm开始,画4排横向的弧线,间隔2cm,每排6

个进针点,针距1cm,再在坐骨大切迹后缘取3个进针点。

【针法】上面两排向坐骨大切迹方向做骨膜下刺;下两排向坐骨大切迹后缘作斜刺;下面3针需先打到坐骨大切迹上方的髂翼骨面,再小幅提插到坐骨大切迹的后缘,并刺准中缘后改作骨膜下刺,贯穿骨膜后针停在坐骨大切迹边缘,切勿继续深入打入坐骨大孔。

髂翼外面臀后侧针刺治疗定点髂翼外面臀后侧加热时全貌

【注意事项】靠近髂前上棘的那一针骨膜下刺很容易弯针。

起针后按压片刻,通常与“臀中部”一起打,并可同时打骶骨的外侧缘。

(4)髂外侧面(髂外三肌)

【布针范围】髂翼外侧面髂嵴至股骨大转子之间的皮肤。

【目标软组织】髂翼外面旁侧三肌:

阔筋膜张肌,整个臀小肌,部分臀中肌。

【患者体位】健侧卧位,下方之腿屈曲,上方之腿必须伸直,两腿之间垫两个枕头,以病人姿势舒适为宜。

【定点】髂翼外侧髂嵴至大转子之间,根据髂嵴至股骨大转子的距离定5-7排针,第一排沿髂嵴缘,最后一排在大转子上方1cm。

【针法】第一排针均为骨膜下刺,纵向的前后两排针也采取骨膜下刺,其余采取直刺或斜刺,最好是斜刺,本人观点:

内热针治疗能斜刺的地方不采用直刺。

髂外侧面(髂外三肌)针刺治疗定点髂外侧面(髂外三肌)加热时全貌

【注意事项】该部位是内热针针刺中最痛的部位之一,尤其是骨膜下刺,针刺过程中针感(一般为酸胀感)通常会传导到小腿外侧,考虑髋关节外展、内收肌群的拮抗平衡关系,臀外侧部一般与股内收肌部对应针刺治疗。

针刺结束后病人仰卧位做主动蹬腿锻炼(术者协助抗阻力),下床后要马上走路或蹲起锻炼,坚持10分钟以上,至行走基本自如,才能离开诊室。

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改变的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无力、屈伸活动不利、弹响及伴有关节肿胀积液,甚至出现跛行、蹲起困难和登楼梯困难等。

本病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部位及临床症状,选取治疗部位进行内热针治疗,主要治疗部位如下:

(1)髌下脂肪垫(髌尖粗面的髌下脂肪垫)

【布针范围】膝前下方的皮肤区域。

【目标软组织】髌下皮下脂肪、髌韧带、支持带、髌下脂肪垫。

【患者体位】仰卧位,膝下可垫枕。

【定点】沿髌骨下缘弧形定一排针,向下2cm定第二排针。

【针法】先打第二排针,左手向下推髌骨,右手持针下段,进入皮肤后向髌下缘斜刺,提插松解髌骨粗面脂肪垫附着处,第一排为直刺,主要松解皮下脂肪、及韧带。

髌下脂肪垫针刺治疗定点髌下脂肪垫连同股外侧部加热时全貌

【注意事项】此处可打皮丘,也可以浸润麻醉。

一般不要双侧同时打,以免影响走路。

关节在没有积液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进入关节腔部。

(2)股骨干外侧

【布针范围】股骨干外侧的皮肤。

【目标软组织】股直肌、股外侧肌及相应骨膜。

【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和腘窝垫枕。

【定点】按压痛点范围布N排针,间距离约2cm,针距为2cm。

【针法】直刺至股骨干,对骨膜可做小幅度提插。

股骨干外侧针刺治疗定点股骨干外侧针刺全貌图

【注意事项】针尖朝向股骨体的方向,治疗后加压防止出现血肿,建议患者针刺结束后病人仰卧位做主动蹬腿锻炼(术者协助抗阻力),下床后要马上走路或蹲起锻炼,坚持5--10分钟以上,至行走基本自如,才能离开诊室。

(3)股骨内上髁(股骨内上髁上的诸附着处)

【布针范围】膝内上部的皮肤区域。

【目标软组织】股内侧肌后部、大收肌、腘绳肌、皮下脂肪。

【定点】股骨内上髁上按压痛点范围布N排针。

【针法】近股骨内侧髁的第一排针为骨膜下刺,充分松解骨骼肌在内侧髁上的附着,其余为直刺或斜刺。

股骨内上髁针刺治疗定点股骨内上髁针刺全貌图

【注意事项】该部位较痛,可行浸润麻醉。

避免进针时伤到半月板,避开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手摸到关节缝隙,进针时避开即可;二是进针时斜刺进针,针尖在骨面滑行;针尖一般不要离开骨面,可避免伤及血管与半月板。

3、颈椎病

颈椎病主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本病属于临床常见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达3.8~17.5%,并呈迅速增加和年轻化趋势。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甚至猝倒;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等。

本病诊断参照1992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颈椎病的部位及临床症状,选取治疗部位进行内热针治疗,主要治疗部位如下:

(1)颈胸部

【布针范围】颈2至胸背部。

【目标软组织】颈胸部软组织在颈胸棘突、关节突及椎板上的附着。

【患者体位】俯卧位,胸下垫枕,额头俯在交叉的双手上。

【定点】一般一边二排,内排近靠棘突,第二排旁开中线3-4cm。

【针法】在颈胸部治疗时,施术者站在病人的头端,这样进第一排针时针尖向下斜刺,因为颈胸段椎板是叠瓦状的,这样就确保针不会刺入椎管,第二排针向椎板方向45度角斜刺,并提插,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旁软组织。

布针范围尽量大些,常规布针在颈2--胸4区域,远期效果比较满意。

颈胸段非常重要,很多病人这里不处理,好多颈胸椎问题得不到满意治疗效果。

常规需要两次治疗。

颈胸部针刺治疗定点颈胸部加热时全貌

【注意事项】颈胸段椎板是叠瓦状,一定注意进针角度,避免伤到脊髓、神经及血管;解剖结构要熟练掌握,治疗后要局部加压防止出血。

(2)肩胛外三肌及冈上肌

【布针范围】冈下窝、冈上窝、斜方肌及肩胛骨外侧缘。

【目标软组织】冈下肌、冈上肌、肩胛提肌、大圆肌、小圆肌。

【患者体位】侧卧,患肩在上,怀中抱枕。

【定点】先根据肩胛冈、肩胛骨内下角、肩胛骨内上角确定肩胛骨的位置,用标记笔标记范围,再根据压痛点、特别是条索及结节定点,针数不定,针距2厘米布针点。

先针刺至肩胛冈上缘、肩峰内侧缘、锁骨外段上缘,沿骨面做小幅度提插,再沿冈上肌冈上窝附着处作纵向的骨膜下刺,深入程度以2厘米为限,以免损伤胸膜引起气胸。

肩胛外三肌及冈上肌针刺治疗定点肩胛外三肌及冈上肌针刺全貌图

【注意事项】所有针都不要离开骨面,进针方向为斜次,尽量避免直刺,以防针尖刺破冈下窝肩甲骨薄弱骨面(有一小部分人冈下窝肩甲骨骨面发育不全,容易针体落空刺伤胸膜及脏器,这个区域尽量避免直刺。

三、内热针优势:

1、内热针机器替代艾球燃烧加热和巡检仪加热,从外热变成了内热,使深层加热成为现实。

2、钛合金的内热针针体,全密闭设计,防滑手柄,一体变径,粗针挺拔,细针柔韧。

可控温度38-60℃,总长度70mm-160mm(针柄4mm固定不变),针体外径0.5mm-1.3mm。

由20路探头到40路探头。

3、温度可控性更强,杜绝了烫伤和针眼色素沉着。

4、针体硬度提高,使扎针难度降低。

5、针体变小,使内热针能够当针灸针扎,不用打麻药,变成了真正的温针,使其能够进入针灸科,造福更多人。

6、远期治愈显效率达94%以上,是真正的治痛而不是止痛。

已经应用于疼痛治疗以外的很多科的疑难病治疗。

四、内热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询问病人的身体情况,了解病史,如病人有无发热或病毒感染史。

2.针刺前询问病人病史及是否服用影响凝血的相关药物,如服用抗凝血药物,针刺前应作出凝血时间检查,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的,不能作针刺治疗。

3.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治疗前应按时口服相关药物。

4.治疗前及时进餐,避免空腹进针,造成晕针。

5.治疗前及时排便。

6.操作医师必须解剖熟悉,操作过程中避免伤及重要的神经、血管及脏器等。

五、内热针疗法的禁忌症

1.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者。

2.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3.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4.患者针刺局部皮肤有明显感染者。

5.患者身体极度虚弱者。

6.妊娠期者。

六、内热针疗法的并发症及处理

1.针尖锐利,进针时刺破血管造成血肿,此时可将针尖磨钝一些,虽然进针增加难度,但血肿出现的几率会明显下降。

2.血管变异或针刺到滋养动脉。

处理方法:

一般小血肿多可在3天内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血肿较大的会出现明显的局部痛和相关症状,可在24小时内冷敷,加压止血。

24小时后热敷,给活血、抗炎、脱水药物,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而消除症状。

另外拔针后常规减少血肿的办法,起针后按压针刺部位5-10分钟,可明显减少血肿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