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583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docx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

入行论第八品思考题答案

【篇一:

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六十八】

布讲)

第六十八节课

思考题

458、请举例说明:

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

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昨天讲完了“净除成为心之障碍”,今天是第四个问题。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

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一、精勤修学学处: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不管在何时何地,修持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务必要按照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讲的菩萨学处来要求自己,以这些学处为标准,认认真真地精进修习,这是每一个大乘修学者的责任。

大慈大悲的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宣说了不同的见修行果法门,从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乃至佛果,讲了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以及菩萨的根本学处等等,对每位修学者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修行人,我们一方面应按照自己的根基,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地修持。

另一方面,如同世间智者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到最顶峰的学位之前,每个阶段的课程都要学一样,凡是发过大心的人,理应修学一切学处。

大家不要认为这没什么可学的,千万不能这么想。

假如随意轻视菩萨学处,不了解菩萨所应行持之事,自己虽然发了菩提心、皈依了大乘佛法,但平时的所作所为很容易毁犯根本戒或其他学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首先依靠善知识、依靠殊胜论典,让自己懂得大乘教义,这一点十分关键。

这次通过学习《入行论》,外面普遍有一种反映:

很多人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但现在回头一看,当时的行为非常愚痴。

今天有一位广东的佛教徒,他说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觉得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当时认为对佛教理论十分精通,现在才发现自己样样都不懂,且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

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必要先说一番大话,但实际中却什么都做不到,这完全是一种空谈,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他越来越感觉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

如今很多地方有了闻思气氛,这一点我比较欣慰。

当然,在家人的学佛团体要像寺院那样,日日夜夜将精力全部放在闻思佛法、研究佛经上,这一点恐怕也不现实。

但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即使你处于滚滚红尘中,也应把握机会闻思佛法,倘若错失良机,这一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大家也可想而知。

所以,现在个别人的想法非常对,没有闻思时的行为,的的确确非常可怕,自认为已经学懂了、已经开悟了,但真正用佛经论典来衡量,恐怕只有一种我慢而已,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真实的功德。

佛陀在经典中已经宣说了,大乘行人早上起来怎么做、白天行持的方法、吃饭的方式、走路的姿态、晚上睡觉等,对这些言行举止,都有一些要求。

尽管《入行论》讲得不是很广,但如果想学习大乘佛法,先不说甚深的见解和修行,平时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怎样对待别人、

怎么说话、如何交谈,方方面面、包罗万象都宣说得非常清楚。

若将这些知识不是停在口头上,而是一字一句融入相续中,那意义是非常大的。

退一步说,即便无法领会所有的内容,将个别的偈颂经常用于生活上、修学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有些人眼高手低,把自己放在特别高的位置上,觉得自己是大根器,应该修高深法门,不愿从小处着手,所以这个做不到、那个没必要,但自己平时的点点滴滴又不符合佛教的教义。

还有一种人,经常自暴自弃:

“像我这样的人,肯定做不到,修不了!

”自己非常轻辱自己,这也不太好,下面《精进品》中会讲,不管怎么样,你已经获得了人身,有资格行持一切大乘善法。

所以,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

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定要以大乘教义来要求自己。

当然,法门广大无边,对我们来讲不一定能全部修持,但归纳而言,有些经典中说,唯一要修一种法,是什么呢?

就是大悲心。

如果你心地善良,以慈爱之心对待众生,始终处于大悲心的状态,这就是菩萨的根本学处,也与愿菩提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非常希望大家,按照佛陀的教言尽量行持善法!

子二、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大乘佛子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世出世间的所有学问,全部都应一一了解、一一精通。

若能如此行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了达一切学处的智者,哪会有不成福德之事呢?

绝对不会有。

因为他精通万法并非为了自己,而是圆满利他的一种方便,纯粹是为了饶益众生。

一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必须要学习广博的知识,不要认为只要念观音心咒、《金刚经》就可以了,只要在某地闭关专修就可以了。

有些人刚出家就有这种心态,有些居士也有这种心态,始终对广大的知识没有兴趣,这是一个大毛病,这种行为相当不好!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了引导不同众生,必须要通达一切知识,比如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内明、声明学,以及诗学、辞藻学、天文、历算等小五明。

哪怕明天死亡将至,也要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

“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

“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

”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有些人刚开始皈依佛门,就像声闻一样发自私自利的寂静心,想独自去找一个上师修行,只求自己快点成佛,其他什么都不管,这种心态不符合大乘教义。

要知道,不精通五明的佛,整个世界上也没有,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了,只有如所有智、没有尽所有智的一个笨笨的佛,从来也没有听说过。

所以,从自利角度来讲,要获得佛果,一定要精通所有学问。

另一方面,作为大乘修学者,如果要利益众生,没有通达五明及世间知识的话,那怎么摄受他们呢?

在你的利众范围内,只能摄受一部分众生,对其他众生就一筹莫展,这是不

行的。

所以,自己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但要精通佛教的内容,佛陀还开许我们研究外道的典籍。

大乘行人不能把目光放得太近了,而应从远处考虑,天文地理、商贸农业等知识全部要了解,如此才有摄受众生的智慧和能力。

我看到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

“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

”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

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影尘回忆录》中也有一段:

倓虚法师有个老同学,是钟表铺的经理。

他对出家人很看不起,说:

“你们这些和尚,一点活不干,只会消耗,不能替国家生产。

如果每个人都去当和尚,一动不动,还成什么世界?

”法师说:

“你不知道和尚是不能动的,一动世界就不安了!

”“我不明白这个意思,你说说看。

”“且不说别的,你是钟表铺的经理,知道钟表是怎样形成的吧?

”“当然知道了!

里面有大轮子、小轮子、油丝、发条,还有许多小零件凑合起来。

”“这些东西都安在什么上?

”“安在大轴上!

”“这些大轮子、小轮子都得动吧?

”“对呀。

有动得快的,有动得慢的,都得动,一不动就出毛病了。

”“那大轴也动吧?

”“大轴哪能动?

一动钟表就坏了,没有准了!

”法师说:

“我告诉你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轴’,和尚不能动,一动世界就乱了。

你想,和尚要不为国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偏要让他做别的事,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状态,世界哪能不乱呢?

”说到这里,他低下头去沉思了半天,说:

“算你说得对吧!

这个简单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倓虚大师特别善于应机施教。

《影尘回忆录》中记载,他遇到基督教徒,就用基督教的语言,遇到农民,就用农民的语言,在不同层次人的面前,总有共同语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恰到好处地说服他们。

如果这些都不懂,只知道一点中观唯识,用佛教理论跟钟表经理辩驳,那别人肯定不屑一顾,根本不会对佛法产生信心。

所以,先要了解对方的行业爱好,然后用他熟悉的道理和语言来引导,才会有很强的摄受力。

我们出家人平时在坐车时,常会遇到一些非佛教徒的无理取闹,他明明看到你拿着念珠在念佛,却故意问:

“这是什么东西?

到底有什么用啊?

你为什么没有头发?

怎么还戴着眼镜?

?

?

”以各种语气来戏弄你。

这时候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份、职业,就用这种方法来反驳他,也许还能让他对佛法产生信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

“出了家以后,世间上的东西千万不要学,学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对自己修行有障碍。

”当然,首先你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完全跟世间人一样,整天都学这些是不行的,必须要先对佛教产生稳固的定解。

第二步,你要度化众生、摄受众生的话,若对社会上的各种知识一窍不通,到哪儿去弘扬佛法都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你终生都住在寂静的山洞里,不学这些也可以,但你有没有这种因缘,可能要打一个问号。

有些人说:

“我以后只是自己修行,绝对不会出来的!

”但实际上,人的命运并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初我出家离开炉霍时,心里想:

“这是最后一次看炉霍了,以后再也不会来这么大的城市了,从今天起我要到山沟里精进修学。

”没想到,我来这里以后,去的城市比炉霍更大、更多!

总之,我们首先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该学的因明、中观都不学,却先学一些世间知识,对佛法没有产生不可动摇的定解,这是根本不行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要了解一些世间学问,否则摄受众生也有一定的困难,很多讲义中都说,没有通达一切知识,就不能圆满利他。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祖师,对医学、天文学、历算、占卜等诸般学问了如指掌。

在汉传佛教中,唐代的一行禅师,不仅是名扬中外的天文学家,打卦算命方面也颇有造诣;明朝的妙峰禅师,在建筑方面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还有近代的弘一法师,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

因此,若想成为一名大乘修学者,千万不要说什么都不用学。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

“我们什么都不要学,念一句佛号就行了。

”“我是学大圆满的,什么都不用学。

”其实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说,要通达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必须先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也说了:

“想懂得我密法的究竟境界,必须先精通世间的一切知识。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通达五明到底是什么地位,这一点务必要了解。

如果你没有了解,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圆满。

尤其是利益众生和自己成佛,是弥勒菩萨说的两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通达一切知识,既不能圆满利益众生,也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

并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作回向,不是为了自己快乐、发财升官等。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学者的所有行为,就是要利益众生。

归纳而言,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

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

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

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

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尤其是戒杀放生,我认为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不管你的心清不清净,只要看到众生生命遭到威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从屠刀下救出来,这种功德应该最大。

因此,凡是学习《入行论》的道友,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尽量帮助一些众生。

其实,救一个众生也不是特别困难,尤其在大城市里,哪怕每个月到菜市场买一个众生,让它回归到大自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

如果千千万万的佛教徒都吃素,将对整个世界的众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在藏传佛教中,从历史上来看,吃素的传统并不是特别强调,但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在这方面大力提倡,此现象已有所好转。

尤其是我们佛学院,在佛教界算是有一点知名度,如果我们不强调吃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

为什么呢?

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评价一个出家人的好坏,并不是看他的见解、行为、戒律如何,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吃不吃肉,吃肉的是坏人,吃素的是好人。

很多人一看我们穿红衣服的人,就说“吃肉的人来了”,好像这些袈裟全部被鲜血染红了,给别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当然,如果对众生没有危害,光是一个印象问题,对大乘行人来讲也不是特别重要,但关键的是,我们吃肉的话,间接威胁到众生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它众生的痛苦上,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我们学院中,我一再强调,凡是在这里常住的人,只要想听我的课,最好不要吃肉。

尤其是汉传佛教的一些人,本来有非常好的传统,但是到了藏地以后,没有学到其他知识,只学到吃新鲜的肉、喝新鲜的血。

当然,喝鲜血的传统,藏地以前没有,但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改善,逐渐会不会有也不好说。

现在的社会上,吃人肉、吃小孩肉?

?

,不太悦意的现象纷纷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仅要保护自己,同时还要保护所有的生命,大乘佛法的精神必须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

吃素的有些道友,尤其是居士,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各种不便,产生一些冲突,在这方面,你们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尽量提倡吃素。

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要求,凡是听我课的居士也必须要吃素,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

但在我们学院中,五六年前我就开始有这个要求,希望汉传佛教的吃素理念,能在藏传佛教界中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希望大家也互相支持。

作为凡夫人,我以前看到肉也比较想吃,有这种毛病和习气,但现在吃素的时间越长,对肉食的贪执越少。

所以,希望大家在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放生;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吃素,这样的话,我们利益众生的行为,一定可以遍地开花。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应将一切功德回向无上大菩提。

《妙臂请问经》中说:

“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

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今天一个哈尔滨的居士,也是发了这样的愿。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在家人的心态非常好,不是假装的,也不是故意的。

她边哭边说:

“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只希望佛法兴盛,让众生早日获得解脱。

除了这个以外,我没有什么可想的!

”挂了电话以后,我当时就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虽然口头上天天在说这种话,但内心深处我有没有这种愿望呢?

所以,我们回向发愿的时候,一定要发这种愿。

不要天天都是“让我发财”、“让我工作顺利”,这些小小的问题,如果一直惦记着,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在回向的过程中,对境应该是所有众生,甚至怨敌也不例外:

以前有位禅师叫无相禅师,有次他超度一个农夫的太太。

佛事做完后,农夫问:

“我太太从中能得多少利益?

”禅师照实说:

“佛法如慈航普度、日光普照,不止你太太得利,一切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

“可是我太太非常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功德夺去。

您能否单单为她诵经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以蜡烛的比喻慈悲开导[1],让他明白回向的道理。

后来他稍微有点想通,说:

“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请您破个例:

我有一位邻居,总是欺负我、害我,把他除去在一切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

“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我们回向的时候,如果今天跟某某道友吵架了,始终看不惯他的行为,那么首先要将善根回向给他,然后再回向以他为主的其他众生。

千万不要像这个农夫一样,把怨敌拿开再回向,这就不是大乘的回向了。

因此,大家在回向时,应把所有众生作为自己的所缘境。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纵然舍弃宝贵的生命,也绝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

佛陀在《四法经》中说:

“大菩萨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珍宝般的善知识。

”所谓的善知识,也叫做上师,他应具足什么法相呢?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

上师如意宝说:

“如果你依止的上师什么都不懂,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小乘仪轨也不会,那不合理。

”所以,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

现在的有些人,因为各种因缘而依止了很多上师,有些上师除了做个加持、念点佛号以外,什么都不懂。

如果他们对你有皈依等法恩,把他们拜为上师,对其恭敬是可以,但真正的大乘上师,必须要精通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安住净律仪”。

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

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很多依止善知识的教言,最后归纳的时候说:

“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

如果他的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无论如何都可以依止。

【篇二:

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八】

布讲)

第五十八节课

思考题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

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

请具体解释。

你相续中有几种?

427、堪布云嘎说过:

“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428、请解释颂词: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前面已经讲了27种非理作意,每一种现前时应如树而安住。

上一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每个道理我讲得不一定很清楚,但大家应该知道,不管是贪心嗔心还是懈怠懒惰,任何一种烦恼现前时,不要随它转而去造恶业,自己应以正知正念尽量摄持。

寅三、摄义: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时刻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出现了前面所讲的染污性、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发现,立即要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守持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贪心、嗔心、懒惰、畏惧等27种恶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危害非常大,作为一个修行人,始终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尤其是自己的心态,假如相续中产生了上述烦恼,务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对治方法来制止。

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1]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

?

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才会如理如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我们以散乱心随便挖地割草,说些无关紧要的绮语,做些无有意义的事情,此时也要提醒自己:

“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做这些闲事有什么用呢?

”以此正知正念来对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心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无义心,根本不可能护持菩提心。

有些人经常想:

“什么时候休息啊?

我好好地放松一下。

”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心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经常想着自己快乐,虽然凡夫人偶尔会生起这种念头,但要立刻发现它、认识它、对治它。

既然我们的身口意已经全部奉献给众生,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空间,在众生没有解脱之前,利他的步伐不可以停下。

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讲,闻思修行对众生是有利益的,在此过程中,如果产生懒惰懈怠,想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这样,心态必须要改过来,断除一切无义之事。

《学集论》中引用《秘密广大经》的教证说:

“修行人必须护持自己身体。

怎么样护持自己身体呢?

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

怎么样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呢?

必须先做到遣除无意义的事。

”一般来讲,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卧都要观察自己:

“我做这件事对众生有没有意义?

对我的解脱有没有意义?

”首先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体,否则便不是大乘修行人。

因此,大家一定要“坚持守此意”,善于护持这颗菩提心。

有些人刚开始学这部论典时,好像很有把握,觉得肯定不会舍弃菩提心。

但实际上这需要一个长期串习,不然的话,就像藏族的俗话所说:

“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起来时就没有了。

”所以在闻思过程中,经常串习非常重要,这种习惯永远也不能退失,否则到了一

定时候,原来的心态就会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坚固了。

当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坚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人群,永远都不会舍弃,首先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前提必须进行长期的闻思。

如果没有长期闻思,听法的当下认为菩提心很重要,自己肯定不会舍弃,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种外缘时,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容易退失道心。

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长期系统地闻思。

比如现在学习《入行论》,很多人学得比较不错,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你们必须要有耐心,有些人认为:

“我已经学了六个月了,现在非常满足了。

”其实,六个月还不到一年,你连一岁的生日都没有过,怎么能就此满足呢?

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不是光取个法名就可以了,如果皈依十多年却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取个名字又有什么用呢?

不要说十多年,就算一百多年也没用!

因为你的相续跟原来一模一样,整天都在搞世间八法,这样学佛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些出家人,自认为出家多年是上座长老,但如果你只是身体出家,心没有出家,那也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学十年以上,这是我们长期闻思得出来的经验,希望每一个佛教徒都刻骨铭心,真正记在心里面。

现在有些人闻思几个月、听几堂课,就认为自己成修行人了,这是绝对不行的。

试想,世间上的学问,至少也要用将近十年来读小学、中学,且以这种学历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也相当困难。

佛教的知识更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你想掌握这种知识成为真正的修行人,最起码也要十年的时间。

如果学了十年以上,十岁的孩子算是稍微长大了,但最好让他长到二十岁,那时候一切能自理了,没有父母照顾也不用担心了。

所以,大家如果能在闻思道场中,系统地学习十年、二十年,以后就不用上师天天操心了。

还有些人认为:

“上师说菩提心很重要,千万不能舍弃,那我就不学《入行论》了,自己在家里好好修吧。

”你在家里修的话,最多只能修一个月,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因此学习需要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必须明确,否则道心会退转的。

一岁的孩童根本没有自理能力,到了五岁还让父母担心,若把他放在社会上,是不可能自学成才的。

这些问题,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所致,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长期地闻思学习,以此对治自己的无义心和染污心,圆满守持菩提心。

总之,作为一个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犯戒、犯罪,或者是否没有意义。

寂天论师讲得非常清楚,假如做了这两种事,我们应当非常惭愧,立即忏悔。

但若自己的行为如法,所作都是行持善法,那不管身体怎么累、怎么痛,活在世间上也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务必要记住!

子二、行持应事: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作为一个大乘修学者,首先应断除27种烦恼,然后还要具足8种[2]善心:

1、深信:

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没有信心则不会趋入正法,即便趋入,修行也不会成功。

所以,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一切功德之母。

一个人对上师三宝是否有信心,从他的言行举止也看得出来。

2、极肯定:

这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的,即所谓的胜解信。

什么是胜解信呢?

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