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爬山虎的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8739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爬山虎的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6爬山虎的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6爬山虎的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6爬山虎的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6爬山虎的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爬山虎的脚.docx

《6爬山虎的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爬山虎的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爬山虎的脚.docx

6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生字中应注意读音的字有:

“拂”读f*,不能读成f$。

多音字“曲”在这里读“q&”。

“茎”、“柄”都是后鼻韵母。

2.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

隙、漾、茎、逐、瞧。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4.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

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5.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

(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分别讲了什么?

(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

(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

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

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

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

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

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

板书:

萎了

触着墙:

 板书:

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

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爬山虎叶绿

脚位置

生长

小结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

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

《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

脚)

    2.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

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

形态

        颜色

        ……像……

    3.为什么用“六、七”根

    4.“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

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

没触着墙萎

    2.“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

变相当牢固

    4.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

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

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

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提问:

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分段、归纳大意。

(略)

   2.练习、观察、说话、写作。

(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

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