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8135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货市场分析211.docx

期货市场分析211

期货市场分析211

加息难挡资金巨量增仓农产品市场“麦霸”瞩目

  对于刚刚出台的加息,农产品显得“没有压力”。

央行2月9日再次加息的消息似乎没能抑制资金对商品的追捧,在农历兔年之后的首个交易日,狂热的投资者又看中了小麦,多方的主动增仓是强麦期价拉升的主因。

小麦的疯狂似乎也在周边商品上产生了溢出效应。

虽然玉米、早籼稻等品种没有形如强麦那般的华丽上涨,但却吸引了场外资金的参与。

  按照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多数商品价格对长假期间加息政策出台的反应应是低开高走,但强麦、早籼稻、豆油等品种却都呈现一定幅度的高开,似乎加息还成了一大利好。

“资金拉动对强麦的上涨贡献度较高,强麦的强势还是资金寻找流动性释放渠道的一种表现。

”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延冰表示。

他认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尽管中国央行屡屡出台流动性收紧政策,但商品市场大的背景仍是通胀,小麦作为一个资金容量相对较小的品种,容易受到集体炒作。

包括小麦在内的众多农产品仍处在多头市场阶段,而在这样的多头氛围中,商品往往会忽略加息的负面影响。

且与周边商品相比,天气因素(如干旱等)、国际市场走强等因素似乎比宏观政策更能左右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

  每年的市场都会炒作干旱题材,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干旱来得更早,这与小麦的敏感生长期不期而遇。

业内专家介绍,市场资金到2月上旬才开始炒作强麦,只是因为此前的“天时”未到。

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小麦都处在越冬期,对降水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随着时间进入2月中下旬及以后,小麦又将恢复生长,干旱对麦价的利好会越来越明显。

  中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八省冬小麦受旱9963万亩,占八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6.4%,目前旱情还在持续发展。

就连联合国粮食机构也警告称,中国的极度干旱将危及小麦种植区的小麦作物,这将会导致小麦供给进一步承压。

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8日表示,在全球市场已然吃紧之际,中国主要冬小麦产区遭遇的严重旱灾或将严重威胁到其冬小麦产量,还在持续的旱情或将导致严重问题,中国大约共计1400万公顷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中约有516万公顷面临着降雨和降雪不足的威胁。

东证期货分析师王爱华表示:

“强麦的罕见暴涨应该是资金对干旱的炒作,而加息是之前已经预见到的事情,对农产品的利空效果不大了。

农产品“兔”飞猛进警惕高位风险积累

  节后首个交易日,国内农产品期货在干旱题材带动下纷纷上涨。

其中,强麦期货表现抢眼。

此外,玉米、大豆期货也均表现强势。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小麦产区及南美地区的大豆、玉米等作物是受干旱天气影响显著,市场对这些农产品看涨预期较为明显。

但是,也应警惕农产品高位调整风险也在进一步积聚。

大豆玉米领涨旱情品种

  东证期货研究所分析师鲍红波表示,目前南美的大豆、玉米正处于关键生长期,“拉尼娜”带来的极度炎热、干燥天气对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春节期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玉米期价继续“高歌猛进”。

  鲍红波表示,受拉尼娜气候影响,目前全球农作物正遭受干旱天气肆虐。

南美大豆主产区正遭遇干旱,而我国也经历了入春以来2个省份的重旱。

同时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使得全球粮食库存都呈现持续下降局面,美国农业部(USDA)已经多月连续调低了全球的粮食产量,而软商品中的白糖、棉花的库存水平也创了新低。

  市场人士预计,在美豆本身就供给偏紧情况下,南美大豆产量减少将会使得世界大豆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且美国农业部将2011年全球大豆产量预估呢由此前的33.75亿蒲式耳下调至33.29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期均值33.73亿蒲式耳,全球大豆产量前景堪忧。

旱情仍有改善余地

  “拉尼娜”同样也给我国北部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但由于目前我国大豆、玉米尚未播种,所以受干旱影响的主要是小麦。

“农业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月7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已达9963万亩,占8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6.4%,受旱8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目前旱情还在持续发展。

小麦价格稳中有涨仍然是后期主基调。

”东证期货研究所分析师王爱华分析。

  北京中期期货高级分析师杨莉娜表示,“目前仍需关注小麦返青期的表现,如果后期缺乏有效降水,造成较为严重的冬春连旱,才将对小麦形成真正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小麦生长还处在尚有改善余地的阶段,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能影响较小,但对于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旱情持续将可能演变为真实灾害,因此还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干旱带来的供需偏紧的局面将对农产品价格依然有较大支撑作用,但随着这些农产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在政策调控预期下,国内农产品期货高位调整风险也正在进一步积聚。

通胀预期强烈农产品各品种有不同

由于粮、油、棉、糖、天胶等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对以食品为主的CPI预期在5%以上,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通胀预期。

货币贬值是物价上涨的合理解释。

美元贬值,欧元贬值,日元贬值,人民币也在贬值,世界已经进入货币贬值竞赛。

所谓的货币战争指的是汇率大战,形式是竞相贬值,实质是钱越来越不值钱。

诚然,钱越来越不值钱,不代表所有商品都涨价,但是会普遍上涨。

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除国际输入因素外,主要是成本推动的原因。

许多商品的国际价格并未创新高,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国内价格却突破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的历史新高。

比如,小麦、玉米、白糖、棉花、天然胶。

农产品涨价有些是由于极端气候导致减产(比如棉花),容易理解,但是像小麦这样国内丰收的商品为何还要创造(国际价格目前并未达高点)历史新高?

那只能从国内粮食价格长期定价偏低来解释。

长远来看,中国的低资源价格时代恐将成为过去,中国农产品的种植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大趋势,这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农忙时节,中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力是优厚的吃、住待遇,一天工作不超八小时,一百元工资。

而且从这一角度来说,农产品涨价有其合理的成本推动原因,涨价是大趋势。

  从CRB指数来看,在2008年7月曾经达到614.61,2011年2月3日创造历史新高661.55,技术上已经找不到顶部,当然看不到顶部也意味着随时可能见到顶部。

单从货币贬值的角度来说,以美元计价的黄金来看,现在的美元比2008年又贬值了很多。

从近期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恐难以改变,美元贬值是大方向,美元贬值与美元指数短期的上落无关,通胀预期强烈,商品仍将以上行为主基调。

  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在一系列调控政策和连续的加息以后,从房地产市场撤出的部分资金可能转向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投入股市的资金并不明显,倒是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海外热钱可能投入以商品为主的期货、现货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逐步提高,加之其他控制通胀措施的到位,存款负利率的状态有望逐步改变,因此,在总体保持看涨思路的同时,注意一些品种可能出现的分化走势。

因为农产品需求向来与经济增速关系不大。

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并未出现下降;而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增长。

政府抛储,交易所对部分期货品种提高保证金比例等,经验看,这类措施效果只是短期的。

但是政府年度CPI控制在4%是值得注意的。

鉴于棉花、糖、天胶等累计涨幅较大,新的种植年度产量会有变化,建议逐步撤出这类市场;关注北方旱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关注诸如豆油、早籼稻等涨幅不太大的商品,调整充分时介入,尤其注意逢低积极吸纳那些依赖进口的商品。

中国久旱或推高全球小麦价格

  中国北部地区的久旱正在威胁今年的粮食产量,这可能打击中国政府抗通胀的努力,并且推高全球小麦价格。

在国际市场关注下,中国政府近日表示将投资约90亿元加强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以稳定各界对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稳定的信心。

  针对中国以及全球小麦价格走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日前发表报告,指中国北方旱灾是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

旱灾可能导致中国零售麦粉价格较1月上涨8%,较去年同期上涨16%。

另一方面,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温家宝警告,当前的粮食生产“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冬小麦主产区旱区持续发展,而且据预测旱区降水将继续偏少,主要江河来水总体将继续偏枯。

种粮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以及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倾向,也是中国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的困难。

  温家宝批评说,中国在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麻痹懈怠倾向有所抬头,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

会议确认了10项对小麦进行补贴等其他扶持粮食生产的措施。

其中,中央财政预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冬小麦农民购置抗旱节水机具补贴。

政府也会在先期安排的40亿元基础上再安排20亿元,用以改造旱区大型灌区骨干工程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需要也会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和灌区田间工程。

实施上述政策,中央安排资金67亿元。

会议也决定,将政府今年对三类稻谷的收购价提高约10%至20%。

  至今,肆虐于中国北部与中部的旱情已持续四五个月。

截至官方本月8日的统计,作物受旱面积1亿1200万亩,比上周增加3400多万亩。

由于旱区的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国际市场人士近期为中国小麦减产与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上涨而担忧。

穆迪公司旗下子公司穆迪分析经济分析师陈志雄近日发表报告提出,中国今年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显著分量的小麦来弥补国内产量的减少。

  在中国因素以外,俄罗斯罕见大旱、加拿大暴雨,阿根廷干旱天气与澳洲水灾也都可能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上扬。

本周二,美国的小麦期货价格就飙涨到30个月来的新高。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从中国旱灾来引导国际粮价上涨的预期,属于市场炒作行为。

中国有储备小麦总量5300万吨,另有3500万吨玉米储备和4700万吨稻谷储备,这确保政府有能力在短、中期内调节粮食供应量,平抑价格上涨压力。

  但国际舆论也认为,如果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力不能显著提升,随着中国变得富裕,粮食需求提高,国际粮食价格将始终在各种话题炒作下,面对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商品市场反应冷淡加息“边际效应”递减

  从去年10月中国央行三年来首次提高利率到本月9日的加息,该政策对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

如去年11月的国际农产品价格的跳水实则缘于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提高,美盘的棉花、原糖等商品价格在短短数日内就狂泻了20%,同期的美盘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有明显下滑。

  反观去年10月和12月中国的两次加息,国内外农产品的反应却是何等麻木。

以农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豆来说,美国CBOT大豆在去年10月——中国加息的起始月经历了每蒲式耳1100美分到1300美分以上的大涨,中国在圣诞节当天的加息也没有给节后的美国大豆市场造成困扰,相反,该品种还进一步上涨,站上1400美分/蒲式耳的两年半来的新高。

一时间,对农产品来说,加息的影响不仅是边际效应递减,还有助于市场的走强。

然而,加息的效果不如“提准”并不意味着加息在控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过程中是一招多余的棋。

  新湖期货首席策略分析师叶燕武认为,在“稳货币”的政策条件下,随着资金使用成本的不断走低(名义利率固定,而CPI不断走高,标志着实际利率的负溢价水平扩大),资金不是选择沉淀而是选择更加流动的形式,即流到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

货币的流动速度加快,加上目前的存量基础,将进一步对流动性形成正的支撑,进而容易滋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题材的炒作。

可以说,小麦、大豆以及棉花和糖等农产品的涨价都是这种炒作的典型。

  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若没有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有可能“事倍功半”。

现在央行的加息周期已经开启,实际利率将逐步正向回归,股市和商品市场的运行难以摆脱阶段性调整的命运,而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农产品尤其值得投资者警惕。

加息难抑补涨需求商品期市维持强势

央行2月8日晚间作出的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使得兔年的首个交易日悬念丛生。

特别是当市场人士普遍将此次加息的目标解读为管理层进一步应对通胀压力的举措时,国内商品期市将如何开局就显得更加难以预测,毕竟,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期间,国际商品期市的火爆表现为国内市场积蓄了太多补涨需求。

较量的结果显然是市场补涨的欲望占了上风——2月9日,国内商品期货在政策利空的压力下普遍收涨。

投机资金推动仍是关键因素

春节长假期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热闹非常,牛市格局渐趋明朗。

相较之下,休市中的国内商品期市难免生出“寂寞难耐”之感。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投机资金的推动仍是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春节期间,包括投机资金以及商品基金在内的资金持续增持主要大宗商品。

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在截至2月1日的当周,受出口需求强劲以及阿根廷天气后续因素的推动,大型投机机构继续增持了包括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货的净多头头寸。

  另一方面,由于2011年开局全球各地的天气状况并不乐观,从全球范围来看,部分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确实存在着供需矛盾。

“与其他金融属性较强的商品不同,农产品市场更多受到市场供需基本面的左右,近期国际市场投资者对供需形势的担心成为推动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主要因素。

”有分析师称。

此外,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向好对于其经济恢复超预期的支持效应增强,这也提振了大宗商品市场的积极预期。

加息能否“浇熄”商品市场热情

  与股票市场相比,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而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于通胀预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

因此,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春节期间国际商品市场的表现,给国内市场降温应当也是此次加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分析师表示,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基于节日效应等因素的考虑,机构普遍预测CPI数据反弹甚至是创出新高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央行选择在此时点加息应该有提前应对的意图。

“此外,鉴于春节期间外盘商品的整体强势,央行也有意借本次加息给国内商品市场‘浇冷水’,防止市场情绪亢奋。

”他进一步表示。

  不过,对于此次加息的短期市场影响,业内普遍认为效果不会十分显著。

“商品市场内外盘具有联动性,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商品市场整体仍将保持强势,这是因为,尽管新兴经济体纷纷开始选择紧缩政策,但是,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形成以及后续支撑本轮商品牛市的关键因素。

春节期间外盘商品整体表现较强,国内商品市场必然会存在补涨需求。

”上述分析师称。

  从节后开盘首日的商品期市表现来看,也印证了上述分析和判断。

一些期货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业内对于管理层可能将在1月份CPI数据公布前后选择加息已经有所预期,实际上,对于期货市场而言,加息的负面影响已经在节前有所显现。

“加息不会改变当前商品市场的牛市格局:

首先,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整体向稳健回归,政策紧缩是必然,而且市场之前原本已有所预期;其次,此次加息是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只有持续加息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才会完全显现出来。

”有市场人士认为。

短期或引发金属期货获利回吐

  不过,有市场人士提醒投资者,对于整体处于高位特别是已创出历史新高的铜等金属期货而言,国内的政策面或许也会给国际资金提供获利回吐的机会。

事实上,在周二晚间中国央行加息的决策发布后,已经有海外机构分析师迅速作出反应,“如果中国通胀预期进一步明显,管理层进一步紧缩流动性,尤其会受到影响的(大宗商品)将是工业金属。

铜似乎十分敏感,可以想见镍应该也很敏感。

”“中国是铜、铁矿石、棉花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国,这些方面的胃口短期内不会缩小。

不过,此次春节假日加息之举,或许会让交易员们稍作停顿——即便只是短暂的停顿。

”上述分析师判断。

内外市场联动之下国内商品强势中有差异

昨日国内商品表现强势中,出现一些差异,其中农产品油脂油料跳空高开,上冲阶段性新高后有所回落,粮食谷物未能突破前日高点,收出阴线,相反有色金属则低开高走,尾市基本翻红,表现强势,同时国内股市昨日大幅走强,创出近期来新高。

  从日前公布的USDA月报来看,整个农产品市场除玉米之外,没有任何的亮点,具体数据方面:

预计美国2010/11年度玉米结转库存为6.75亿蒲式耳,低于市场平均预测的7.36亿蒲(预估区间6.45亿-7.95亿蒲),处于危险区域,大豆方面,预计美国2010/11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1.4亿蒲,高于市场平均预测的1.35亿蒲(预估区间1.05亿-1.5亿蒲),与上个预估持平;棉花方面,美国、中国供需数据未作调整,全球产量下调4.6万吨,消费量下调0.7万吨,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产量下降、消费量增加,而孟加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消费量减少,期末库存变化不大,为932.1万吨。

  总体看,目前市场对整个农产品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干旱天气,引发的国际新买盘需求,从气象预报来看,2-3月份,天气预报黄淮、华北仍少降雨,旱情仍在困扰中国农业,也将是近期农产品围绕的焦点。

因此从2011年商品市场表现来看,农产品市场仍相当的给力,白糖在外盘调整之下,创出历史新高,油脂油料上行空间即将打开,粮食谷物联动开始走强,总体投资策略上,对于目前的市场,调整似乎都是相对买入的好点位。

  就棉花而言,基本面目前仍陷入浑浊状态,各方都在关注现货面变化,毕竟外棉期货、外棉到港报价,以及国内期棉,电子撮合棉均已出现了近期凌厉的涨势,倒逼之势只等现货面的变化,另外期货盘面表现上2011/12年度期货合约,包括1111、1201合约在内再次大幅飙升,且持仓出现了大幅增加,资金有意向棉花远月绝对价格低估合约转移,规避近期合约可能遇到的一些潜在政策等风险,总体看,市场的趋势仍在维持上行,近月3.4万将是行情启动与否的重要分水岭,从操作的角度,鉴于外盘以及整个商品氛围向上,仍坚持多头思路为主。

高铜价时代到来

  中国农历春节长假期间,国际金属市场表现强劲,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以及中国、日本等高外汇储备国家投资需求的预期再次显现不断推动金属价格前行,传统的春季攻势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市场增添动力。

前期美元的被动性上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绊脚石,美元的适时回落成为美联储挽救美国经济状况的一种必然。

伴随着美联储出台“二次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场为稳定本国经济而形成的“汇率示弱大战”在各国政府中拉开序幕。

这使得原本就充裕的流动性更加泛滥,大量的流动性为金属市场输送了更多的血液,金属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回升,经历了在全球传统消费淡季呈现出的淡季不淡运行特征,在传统消费旺季刷新高点的过程。

  2010年金属市场上扬的背后,美元的持续走弱及宽裕的货币流动性环境功不可没,它是金属市场发挥其金融属性最有利的支撑。

承接2010年,在全球流动性仍旧宽裕、美元中长期处于弱势、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减及中国金属消费预期强劲的大环境下,2011年金属市场将在多方控市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势运行的格局。

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美国,其经济复苏的进程及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政策备受世界关注。

美联储释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的手段起到了一定作用。

虽然从美国制造业指数的增长看到了美国经济的希望,但美国就业市场的前景仍让人担忧。

美国就业市场已有所改善,但改善的力度明显不够。

喜忧参半的就业数据尚不能说明美国就业市场已经走出阴霾。

同样状况的也出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上,这些都为美联储持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美元中长期弱势打下根基。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的欧洲同样以继续释放流动性的姿态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随着欧元区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爆发,市场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忧虑日重,恐慌情绪急剧上升,而金属市场也由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受到较大压力。

为尽快缓解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去年5月欧盟27国财长决定设立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来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

  随着救助机制的建立,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逐步得到缓解。

欧元区的经济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

如今欧元区的通胀率以接近甚至高于2.0%的界限,这无疑为欧洲央行提早加息提供了条件。

虽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通胀预期仍较为稳定,将继续维持1%的利率不变。

但是,随着欧元区经济逐渐转暖,欧洲央行加息仍指日可待,2011年欧元将借此契机缓慢回升,与此相对的是美元继续回落。

在欧美主要经济体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时候,隔岸相对的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则明显采取紧缩为主的方针。

由于09年固定投资投入过大过快导致的结构性失衡以及所面临的不同通胀局势,中国政府接连向市场发出紧缩信号,无疑显示了中国政府收紧流动性并抑制通胀的决心。

由于中国通胀预期明显加大,今年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央行再次加息,决定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此次加息是央行农历新年的首次加息,当在情理中。

本年度央行首次工作会议就已经强调,今年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此次加息是央行启动货币紧缩政策的第三次加息,虽在一定程度上会收紧流动性,但加息的背后可能面临“热钱压境”的风险。

相对于欧美市场的低利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不断提高利率的同时也必将成为大量资金流入的首选目标。

因此“资金围城”的现象尚没有改变。

从金属供需面来看,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对电网的投入相对较大,按照方案的规划,“十二五”将有5.4万亿元投向电网建设,有2.55万亿投向电网改造,2011年电网投资将有较大增幅,这必将保证电线电缆等产品对铜的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仍将不遗余力。

今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八条最新楼市调控政策,其中有对于土地的有效供应不低于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和今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要求。

如果今年能够执行,则对房屋供应所有增加,建材消耗也会大幅度提高。

这势必会推动对金属的需求,金属市场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显然,伴随着国际铜价突破1万美元大关,金属价格在消费性需求以及投资性需求的双重推动作用下进入了高铜价时代,虽然不排除市场出现一定的回落,但市场的高位运行将难以发生改变。

2011年对于金属市场来说,将会继续演绎多头控市格局。

虽然中西方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货币政策,但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大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外汇市场上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维持的背景下,金属市场将延续上行趋势。

而就供需面来看,中国对基本金属的消费能力在2011年亦会提升,这种情况也将辅助以铜为代表的金属市场继续前行。

技术上看,伦敦铜价在中国人民币汇改之后始终运行在上升通道当中,经过去年11月份调整之后,目前运行在新一轮上升当中,近期在测试一万美元心理大关之后呈现反复测试态势,后市仍然将以万点大关为依托不断向上方发动攻击。

期铜强原油弱大宗商品主力品种“闹分家”

  2月2日至8日国内春节长假期间,国际商品市场原油和铜这两个主力品种“分道扬镳”。

从原油和铜走势差异可以解读出一些信息:

其一和2009年以及2010年下半年的普涨行情相比,2011年的市场格局将更加复杂;其二,牛市行情并非简单上涨,对时机的把握更为重要;其三原油此轮快速涨跌再次验证了“突发事件不会改变趋势”的市场谚语。

  和前两年相比,2011年需求及经济状况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更加显著,货币因素仍然是左右大宗商品走势的最大基本面。

全球范围内总体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形成目前居于历史高位的商品价格的基础,年内货币政策对商品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升息以及欧美货币政策的变化方面,而世界经济的实际复苏情况将决定原油、铜等商品真实需求的强弱程度,在供应变化不大情况下,需求将成为决定原油等商品供求关系紧张及价格涨跌的关键因素。

原油和铜均是2011年各大机构非常看好的品种。

但需要注意得是,就供需状况而言,目前铜要强于原油,或者说在时间上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