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166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2010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U]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多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P16★09年1月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P22★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  努力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是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根本方法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P31★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而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单选]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单选]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单选]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单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简答]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P44-P45★09年7月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的客观物质运动。

[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客观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简答]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简答]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简答]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单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单选]  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单选]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简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论述]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4★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次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2、质量互变规律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多选]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简答]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P65★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简答]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6★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单选]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简答]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即二者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P68★

(1)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简答]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0★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