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6298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docx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

谈书法四法与欣赏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发出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

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附录中,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祭侄文稿》、《颜勤礼碑》;八年级上册附录中,欣赏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八年级下册附录中,欣赏唐人草书《书谱》、《古诗四帖》。

其容都是从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方面来进行学习、欣赏。

 

在谈书法的本意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点中国的传统“阴阳”宇宙学说------“道”。

古人看来,宇宙乃天地。

宇宙万物都由“阴阳”所生,中国宇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宇宙间万物之本。

宇宙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组成。

《老子四十二章》谈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发“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构成并以此而变化,“一阴一阳即谓道”。

“道”既有形而上的特性,又有运动变化的特征,谓“周行而不殆”矣。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又是互相影响和变化的。

而“道”又遵循于宇宙间的一切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本人就“阴阳”宇宙的意识如何在书法中得以运用和体现,待整理完成后,分成若干篇和爱好书法的进行交流和探讨。

希望届时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参与,!

“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

大凡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或在人们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两者间似乎在传递一种情感间的共鸣。

正是通过书写的容、章法、线条、笔法、节奏、墨色的变化,书家才得以将书写时的情感体验跃然于纸,并由此传递于观者。

就笔法而言,所谓”节奏”,就含“禀阴阳而动静”这一中国“阴阳”道学朴素的理论。

“阴阳”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既统一又变化的,而且这一变化是无限的。

书法的笔法如:

提按,顿挫,迟速,行留,无不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阴阳”对应关系和节奏变化。

如果书者在书写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行笔中的这一对应关系和节奏的变化,必然会写出高质量的点画和作品。

书法的用笔求“节奏”,有“节奏”乃产生“势”,而“势”是变化的基础。

书法的三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笔势”,“笔法”和“笔意”通过“笔势”才得以在两者间相互转换,但这种相互间的转换是基于自然而然的变化规律,非刻意所能为之!

乃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之要义。

细而论之的话则在用笔的虚实、巧拙、擒纵、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都有其变化和统一的体现。

“虚实”,在论书法时经常会提及。

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传统的“阴阳”理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虚”乃“阴”,“实”乃“阳”。

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又互相转换。

是书法用笔节奏的重中之重,也是书法的点画能不能体现韵的主要根据之一。

清代定皋在论书画一文中就明确提出:

“凡天下事物,总不外乎阴阳两字······惟其有阴有阳,故用笔有虚有实。

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用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也”。

书法用笔惟有虚实相用,才能“穷变态于毫端”,才能真正的“合情调于纸上”。

唐过庭言:

用笔当“乍显乍晦,若行若藏”,无不深得“阴阳”之道也。

“显”者,阳也,实也;“晦”者,阴也,虚也······。

善哉!

妙哉!

至于用笔的“虚实”转换,清学者朱和羹更是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曰:

“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态滞笨。

妙能虚实相生”。

古今书家之秘法:

妙在虚实能合,神在能离。

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若专用虚笔或仅用实笔,是谓“独阴独阳”,则书法的点画“节奏”无从“相生”,生气和意韵将荡然无存。

用笔的“虚实”节奏,全在书写者随机运用。

不疾不徐,用笔乃得于心,应于手,而口不能言传;以虚孕实,以实蕴虚,乃所谓的“笔短意长”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想体系中,美是“阳刚”与“阴柔”的有机统一。

阴与阳、刚与柔两者同是不可偏废的一整体,任何一方偏胜有之,但偏废则不可,否则无美可言。

两者间必须兼济阴阳、刚柔以成“美”。

文学如此,书法也同样如此。

看看南宋朱子《跋欧阳文忠公帖》的一段跋文便可知其妙意。

文中曰:

“欧阳公作字如其为文,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惟观其深者得之”。

书者在书法点画用笔的同时强调要“刚柔”相济,其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劲如铁,软如绵”,要知道此并不是两语,是一整体,其妙处就在于“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两者是无法割裂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阴阳”宇宙观注重“逆”数。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不难理解古人尤其重视书法艺术所体现的外柔刚,笔法上的具体体现就在于“绵里裹铁”、“锦囊裹錐”,字外出力而中藏棱也。

唐怀瓘对欧、虞两家书法的评价,即可见一斑:

“虞书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刚柔相济在书法艺术中还体现在书家对点画的肥瘦的看法,认为“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同样须“肥瘦相和,骨力相称”。

以神、气;向、背冲和以为妙,这也是“阴阳”宇宙意识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具体的反映。

纵观前贤对“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的认识,都是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这和儒家所提出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无法做到不偏不倚,然任何一面的“过”都是不可取的,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中和”,这也是历代有成就的书家历来追求的至高境界。

右军何以称圣?

宋谷言:

“逸少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一语道破天机。

如何来解读书法艺术,体味书法其中的妙处,这就须要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

不要孤立的、片面的、把书法仅仅作为文字的艺术来加以解读,书法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我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化。

书法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依附于中国汉字,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中,以精简为黑的线条和白色的背景下,黑白二字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暗合了中国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因而成为“汉字文化圈”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动,虽然非汉字圈也有艺术字体,但是它们都没有将汉字的书写转变为用软圆毛笔为工具的高妙徒手的线性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的体现人精神追求的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它具有一个由线启象(墨象)由象达意(意境)的本体结构。

自然界本来没有纯粹的线条,线条是人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它脱离开具体的事物图景,却又是为了表现宇宙的动力和生命力量的一种形式。

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

更深层次看,中国书法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断还连的线条事图穿透宇宙人生之谜。

其根本思想源于老庄之道和《易》学思想中的“一”这个神秘符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之谓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万物皆可有“一”而生,万象皆可有“一”化成,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是以少总多,不以“一”为有限,而以“一”为天地万象之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以纯粹的线条遗去大千世界的形色,而直追宇宙节律并把握生命精神,有限的线条中贯彻着无限的宇宙生命之气,达到“万物归一”的精神境界。

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

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

对于我们来说,怎样才能正确地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呢?

因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是一种心理意识的自然的、高级的活动,它必然涉及到每一个欣赏者所处的时代风尚、个人修养与经历、情操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便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再者,书法艺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因由:

书法艺术不仅是简捷明了,而且尚有着个人的好恶和审美观的不同所对同一幅作品的看法也自然不会一样。

不过,作为欣赏书法艺术,还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鄙人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与教学积累,大概概括起来书法有四法:

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书法四法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本思想基础上的,是兼容美学意蕴的形式体现。

大家如何明确、系统地加以认识,深入分析书法艺术的共同语言,以达共识,才是考验每个学者是否具有了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现将书法四法解述如下:

一、笔法

笔法是中国书法最核心的表现手法,又是汉字书写执笔、运腕和用笔的技术要素。

用笔是笔法的只要容,用笔之美是对客观现实形体美的反映。

中国书法的用笔,每一点划的起讫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来构成,挥毫之间无不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中庸”“太极”之道,古人为此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规律,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有往必收;无垂不露”等,行笔讲求快慢有序,慢,可以体现沉重有力之美;快,可以显出潇洒流畅的风韵。

每一字的点划粗细变化都有提按、转折;提按使点划具有音乐、舞蹈的节奏感,呈现粗细深浅的丰富变化,传达出字的精神和韵味;转折使点划有方有圆,能表现出圆融、遒劲的自热雄强的骨力之美。

历代书家都极尚“中锋”用笔,所谓中锋用笔就是将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如果锋尖在点画一侧,则为“偏锋”,是用笔的大忌。

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将棱角藏于点画之中,而不呈现,叫“藏锋”,棱角外露,骨力通达,叫“露锋”。

藏锋和露锋能有机的表现字的骨力和神韵之美。

藏锋用笔所写出的笔画给人以力聚神凝,圆融厚重的美感,藏锋用笔最忌无骨,讲求“力透纸背”“入本三分”。

露锋写出的点画有锋芒棱角,能显出字里行间的左右呼应,承上启下的神态,笔画外方圆是露锋的高标准,可使笔画粗犷中有精密,险峻之中有严整。

藏锋圆润露锋方正,二者有机的融合,是用笔最高的境界。

笔法要修点画线条的书写,须造成一个实在的形体,使情感和笔达到一种“意在笔先,画以笔传”的境界,每一点画造成的形体,须肥瘦适度,各种点画的书写必须显出运动的力量和气势,浮华的笔法,会直接损害书法点画线条的完美和统一。

总之,笔法是书法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形式美的最高核心。

熙载《艺概·书概》说: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这里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又说: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这是说,在起笔处,其“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止笔处,其“提”,尤易辨识。

又云: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这是对提按表现技巧和轻重表现效果的辩证认识,即太重则滞,太轻则飘、滑、薄、弱,所以才要求做到运笔重处正须飞提,运笔轻处正须实按,亦即按中有提、提中有按的对立而统一的原则。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说: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也是说按中要有提,才能使点画不至于僵、滞。

而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提与按这两种技巧相较,其按较易于掌握,难在提上,他说:

“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又说: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这里说的正是“提”,的要领,即必须运通身之力于腕部,以强腕运其笔,方能随心所欲,产生其干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所谓“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正是指未能做到提得笔起,以至于为笔所累,这正是不能达到挥洒自如、为所欲为的原因。

在我看来,除了中锋、偏锋、侧锋外,还有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

而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

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不言而喻,在书法技法的研究中,对笔法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在书法创作中,无论何种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

当然研究笔法,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通常我们写字,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

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

所以我说,对于笔法的涵,要有正确的界定,因为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

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

实际上,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

可见,关于笔法问题,一直在许多书者眼里是个缠绕不清的问题,如偏锋和侧锋的不同,强调笔笔中锋,笔法和结字孰轻孰重等等。

孟頫说:

“结字因时而化,用笔千古不易。

”实质上他所指并非单纯的运笔法,因为每个人运笔方法都不是一样的,千变万化,不变的是书者必须精通笔法,才会有各种风格变化。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技巧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绝对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

比如,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其方笔典型的例有:

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

之谦的行书具有明显的方笔色彩,草书基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量方笔的成分存在。

圆笔典型的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几乎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

不管怎样,笔法只有从正确的临摹方式中获取,学书者还是先学古人为好,要多看一些真迹,有一定的基础才能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发挥。

而一般来说,学书之韧,运蟪宜埂,待熟练后,应逐渐加快运笔,基本功主要应下在“急”与“重“上,只有这样才能急不愁鲤,重不憨轻,以至达到旷心所欲,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从辩证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用笔实际上是写字时使笔锋锥体在纸上作各种运动.如果从运动原理来分析,这种运动同自然界任何物体自由运动一样,不外乎旋转、平行运动、上下运动等基本形式。

然而在实际书写中,同任何物体的复杂运动一样,这种孤立的基本运动很少出现,一般都是由两种或三种基本运动组合成的复合运动.正如默先生说的:

“线条要有粗细、浓技、强弱种种不同雨以一笔出之。

”这就给用笔训练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初学者在进行练习时,各个用笔动作是孤立的,往往一按笔又忘了转折,一转折又忘了提笔。

书法笔法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笔法中有许多相对立的概念,比如:

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等等,这些概念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书法笔法中,具有浓郁的辩证思想。

一味地提,或一味地按,一味地轻,或一味地重等等都是不行的,而是要兼而有之,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轻中有重,重中有轻。

从这一辩证法中,我们也能看到最传统的思想,即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取其中道。

书法的魅力就体现在此。

然而,这不偏不倚,取其中道的做法,并不是那么轻易所能掌握,而是要靠长期的磨砺,才能得以实现。

笔法靠功夫磨炼,结构靠学识领悟,笔法的磨炼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增强笔端的功夫,准确表达,稳定发挥。

元代大书法家孟頫曾有日写万字而不倦,康里巙巙有日写三万字而不倦的本事,这本事的获得唯功夫也,只有功夫深,方能做到心中有所想,笔下才能有所现。

功夫不到,领悟再高,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要获得笔法,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因为毛笔的惟软,其中的奥妙,不勤思,不勤想,不勤于总结,粗枝大叶,不会有好的效果。

唐代大书法家怀瓘曾说过: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这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笔法之妙,就隐含在这普通平凡的软毛笔之中。

总而言之,古代书论积累了千百年的经验,“书法以用笔为上”的审美标准仍将一如既往的延续下去,笔墨永远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书法爱好者赖以抒情达性的手段,是书法艺术形式构成的根本,没有笔墨,何来形质?

有形就有笔,有笔即有形,相辅相成,互为依傍,缺一不可。

所以“书法用笔为上”的观念就不过时,搞书法创作就必须认真地、扎扎实实地掌握用笔的技巧,不断地修练自己,使自己成为能写一手好字的真正书法家。

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容。

1、笔法,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是正确运用毛笔书写点画的方法。

有执笔法与运笔法。

书法里,有运笔轨迹的说法。

包含着空中的运笔过程和纸上的运行笔迹,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书写过程。

而空中的运笔,其目的就是蓄势的。

东汉时期里的蔡邕在《九势论》中谈到: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有力,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2、笔法有三要素:

运笔方向;运笔速度;运笔深度。

3、书法中的每个点画都有三个运笔过程,分别是起笔;行笔;收笔。

起、收笔的外形都分别有尖、方和圆形。

在书写中尤其要关注起、收笔的笔法三要素。

充分运用运笔轨迹的空中蓄势来完成起、收笔的运笔动作。

4、在书法上,线的方向实际上只有三种:

横的,纵的和斜的,也就是汉语描述方向时只有这三个概念。

除了横和竖以外,永字八法中的点、捺、撇、挑都是属于斜的方向,包括行草作品中的牵丝,也是属于斜的方向。

①横的方向实际也只有三种,也就是平横、仰横、俯横。

长横只能用俯横,短横能用平横或仰横。

②竖跟横一样,也有三种:

直、向、背。

传统中把后两种叫相向和相背。

相向就是脸对脸,脚对脚;相背就是背靠背。

③斜的线,也可分为三种:

45度角、偏纵势、偏横势。

实际上教科书里边,所有的斜线笔画都标有了这个,比方说点,斜点,平点,竖点;撇,平撇,竖撇,平撇,都已经标好了,是偏重于哪一边的势的。

二、字法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古书论名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指出: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结字法是一个字的点画安排与形势布置的方法。

班《钝吟书要》说: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

”因此,结字又叫间架结构,书体虽然有篆、隶、楷、行、草之分,每个书家也都有各自的书写习惯和风格,但都必须遵循结字的基本规律。

汉字每个字的各种字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态势。

由于每个汉字自身所呈态势不一,有粗细,有长短、有大小,有疏密、有斜正,有高低,有收放,有宽窄。

因此书写时要各呈其势,量体裁衣。

1、粗细。

点画的粗细最基本的有五种:

平动,就是粗细一样的;由粗到细;由细到粗;两头粗中间细;两头细中间粗。

(一)密细疏粗。

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

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

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

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

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

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2、斜正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

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

所谓奇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

奇即连于正之,正即列于奇之中。

正而无奇,虽庄严实,恒朴厚而少文。

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

”这段话把平整与奇险的辩证关系阐述得较为透彻,学书者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3、大小

书法中的大小元素问题,有结字大小处理艺术,与章法大小处理艺术两种情形。

结字的大小处理,自然会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左大右小、左小右大等等的不同,这种大小对比往往同时属于收放、疏密对比。

章法的大小处理,既可以不断的大小交替中形成对比、变化、活泼的艺术趣味,也可以一幅作品只有四五个大字分布在多个点上,形成视觉趣味中心,形成真正的书眼。

别看有时许多文字中只有这四、五个大字,它往往决定着整幅作品的情调与神采。

同时如果这四五个字有特殊的曲与直、方与圆、粗与细等的艺术对比处理,其形式意味往往是整幅作品的主题意味。

大小对比的“表现域”是宽广的,和不同的对比因素或容结合,可以表现气势磅礴、情绪激荡、悲壮激越、粗犷豪放、潇洒奔放等等情调。

一旦这种美,富有了震撼力,那么它就会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永远的崇拜境界!

沃兴华在《我看鲍贤伦先生的书法》中说:

“我认为书法作品的风格,是由表现形式中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决定的。

例如用笔的轻重、快慢,用墨的枯湿、浓淡,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章法的疏密、虚实,等等。

对比反差越大,风格就越激烈;对比反差越小,风格就越平淡。

激烈与平淡属于风格区别,没有高低之分。

”显然大小对比是形成书法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常说的大对比与小对比往往第一因素就是文字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反差越大,风格就越激烈,往往反映在情趣、神采和意味的程度上。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在文字大小的大反差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把那种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充分的表现出来。

旭的《肚痛贴》也大小对比强烈,让我们感到的是“肚痛不可堪”的狂躁不安。

4、高低

书法作品错落指的是一种参差变化,以一种高低、上下、左右、大小等各种因素的错落变化来再现布局的丰富性和多彩性。

5、收放

收是含蓄,放是舒展的意思。

狂草书是一种高度夸的线条造型艺术形式。

了解、掌握、熟练运用其中的收放规律,对创作出成功的狂草书作品来十分重要。

现代著名草书家于右任先生说“‘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

”“以放纵鸣高,以自由博变为能”。

本文仅就狂草书的收放涵论述如下。

一、因字设形中的收与放

因字设形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狂草书尤其强调因字设形规律在创作中的运用。

在服从于、服务于一副作品整体美的前提下,每个字都表现为整体美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的收与放要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即表情达意的阶段而定。

如果是起的阶段,以收为主;承的阶段,以渐放为主;转的阶段,以放为主;合的阶段,以更高一层的收放互动为主,并注意与起的阶段相呼应,不可尾不顾头,各自独立。

当然,这是运用因字设形规律一般的把握尺度,具体到一幅作品,即使是同一个字在各阶段的收与放的表现就千差万别了。

这种千差万别,并不是这个规律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身体、年龄(主观因素),笔墨纸砚、环境(客观因素)的变化,使因字设形过程中的收放关系发生了变化。

可见,字形结构的变化是动态的,绝对的,收放的规律是稳定的,相对的。

二、一个墨单位中的收与放

一个墨单位即毛笔啖一次墨后所写出的字到下一次啖墨间的空间和时间。

(本人在写硬笔作品时,为求墨法变化,充分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