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149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红军长征精神论文.docx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长

征精神论文3000字红军

长征精神论文

导读:

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红军长征精神论文”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们是有历史意义的。

下面小编整理的长征精神论文。

欢迎借鉴。

长征精神论文篇1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煮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

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他们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

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

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

红军将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

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

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

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

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

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长征是一次图生存的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

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

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

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否则,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有变色之虞。

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不开团结协作精神。

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戮力同心,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保证。

没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团结协作,和谐社会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全局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明大义,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

第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我们党一直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尤其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施政新风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确实

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长征精神论文篇2

井冈山的山,山连山,山套山;井冈山的水,飞瀑隆隆,清泉涓涓。

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井冈山后,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同志也誉其为天下第一山。

说得一点没错。

在中国,井冈山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盛誉。

在单位组织下,20多名同事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学习考察旅游。

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向往以久的革命圣地。

我们乘车前往黄洋界参观,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向山上进发。

满山都是翠绿欲滴的翠竹挺拔的青松,潺潺的流水,还有点缀在它们中间那不知名的红花,俨然就是一个再生的桃花源,大家忍不住翘首向车窗外观望。

当我们还意犹未尽时,车已经到了黄洋界哨口。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那首《西江月井冈山》的千古绝唱的诗篇镌刻在纪念碑上。

我站在黄洋界昔日的战壕里,抚摸当年令敌人丧胆的山炮,望着脚下的群山深壑,自己仿佛置身于鼓角声中,与红军战士一道筑起黄洋界上的钢墙铁壁,与敌人进行战斗。

侧耳细听,那轰隆的炮声,瞭亮的鼓声,不仅是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更是向我们这年轻一代人发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井冈山群山连绵,巍峨多姿,林海无际,翠竹葱茏。

沿山路盘旋而上,山高路窄,弯多坡陡,穿行在群山之间,看流云涌动,听溪流潺潺,观瀑布飞流直下,你不得不叹服

井冈山的壮丽多姿。

井冈山有五井,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皆因被群山环绕、宛若井状而得名,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到达这里。

这里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

屋里有一堵被敌人枪炮打得伤痕累累的残墙,是1929年2月,这栋房屋被敌人烧毁时仅剩的,1960年按原貌修复,将残墙嵌入新墙之中。

新旧对比,敌人对井冈山的疯狂烧杀和红军的殊死拼搏便昭然若现,成为历史的见证。

红军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

走在红军走过的小道上,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

这条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被铺上了石块,在陡峭处修建了台阶,比当时的红军小道拓宽了许多,好走许多,但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只有一尺宽,稍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有的地方须弯腰驼背行走,因为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

我们提心吊胆,小心谨慎,虽轻装而行,走走歇歇,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淡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回来。

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我们在晴天丽日里,徒手走,就疲惫不堪,井冈山军民却更多地要在雨雪天气或天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该是何等艰难。

是呀,走过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

接着我们来到了革命博物馆。

在那庄严肃穆的展厅里,首先映入帘的是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字,是那么的潇洒苍劲。

那已褪色的布满了弹孔的,由镰刀和铁锤组成图案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