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4906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1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docx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确定稿

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

前言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北京的工业经济形势,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即“坚定不移地发展符合北京优势的实体经济,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道路”。

为落实这一发展思路,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工作已成为发展北京创新型工业的重要内容。

目前,北京工业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在生产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但是,这一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尚难满足北京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本课题以“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研究”为主线,以北京工业人才队伍现状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座谈、抽样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加以科学分析,力求为北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指拥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实施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或取得过重大创新业绩的高级技师、技师或高级工,也包括满足相应条件的中级工、初级工或其他一线技术人员。

他们在北京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创新技术的产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队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7年,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达2462件,比2006年增长了43.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436件,比2006年增长了77.3%(见图1);42.9%的企业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新开发的项目数比2006年增长了18.3%;新产品产值达2428.8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97.6%。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将先进的技术理论应用于生产一线,并凭借其高超的技能和独特的创新能力,从实践中寻找突破点,发现创新契机,不断探索着将创新技术产品化的最佳路径。

例如,高宏祥是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外壳分厂的工段长,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技术,带领其他技术工人成功开发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的苯胺黑涂料。

这项技术成果保证了公司有能力承接对外观要求较高的出口琴订单,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图1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2004年-2007年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

《2008北京工业发展报告》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实现现有技术装备改进、提升企业再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运用其掌握的技能,通过改进现有技术装备和淘汰落后的生产机制,为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研发尖端技术和高端产品的过程中也成绩斐然,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或再创新能力。

例如,信宝丰是北京齿轮总厂的一名高级技师,他在工作中钻研进取、勇于创新,多次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解决公司设备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他在原有的C620、C620-1型机床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研发出“固定夹箍式车床床头顶尖”,代替了以往装卸三抓卡盘、拨盘、使用软顶尖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夹具的刚性和被加工零件的精确度,在生产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工作的现状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成绩

1.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活动,先后实施了“北京市‘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和“青工技能振兴行动计划”等项目。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强化了在职职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而且激发了技术工人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一大批为北京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所亟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在26%的企业中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占到了技能人才总体的5%及以上;其他近六成的企业中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也达到了1%以上(详见图2)。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北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图2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占有情况

2.职业技能院校和教育发展迅速

截至2008年底,北京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64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6所、成人中专11所、职业高中72所、技工学校45所。

2009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院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26所、职业高中57所、技工学校28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校6所。

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受教育程度与五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就队伍整体而言,低学历人员不断减少,高学历人员的比例则不断攀升。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2.9%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等职业院校及以上水平,其中大专及高职部分占据的比例高达34.4%,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部分也比五年前提高了十多倍(见图3)。

图32004年与2009年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学历对比

3.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工业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培育一批优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北京共有46%的企业专门建立了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还有41%的企业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见图4)。

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图4企业内部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状况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供需比例不平衡,缺口较大

在各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北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尖端技术、高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市场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的人才在数量、质量上仍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据抽样调查,到目前为止,只有18%的企业中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基本满足了生产经营的需求;“缺口很大”的情况则达到了48%的比例,接近企业总数的一半;“有少量缺口”的情况也占到了34%的比例(见图5)。

这充分说明北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大,应当继续壮大该类人才队伍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

图5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情况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分布现状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

根据北京工业“十一五”规划目标,截止到2010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分别为26.6%、17.7%、4.3%,合计为48.6%,即这三个产业的产值将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由于这三个产业的发展都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该类人才在这三个产业中必须达到相应的比例。

但就北京目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分布状况而言,上述三个产业拥有的该类人才尚未能满足产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这种人才布局的不利状况将会造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也会直接制约这三个产业的工业增长值,不利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和“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3.企业内部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有待加强,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北京大部分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逐渐形成了针对该类人才的培训、激励机制。

不过,在培训力度和激励方式上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据抽样调查,北京技术工人在最近的三年内接受的厂级以上脱产专业技术培训的天数多集中在“10天-30天”这一阶段(25%),只有4%的工人能够接受60天以上的相应级别的培训,而从来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数却占到了总数的28%(见图6)。

这就说明企业内部的培训力度严重不足,技术工人接受的培训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技能培训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6技术工人最近三年接受厂级以上专业技术培训的时间

此外,北京工业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预期。

据抽样调查,只有25%的企业针对该类人才设置了特殊激励机制,而高达60%的企业并无针对该类人才的特殊激励机制(见图7)。

就目前情形而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主要集中于“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两种状况,但是对工资水平的满意程度却主要集中在“不满意”的状况(51.93%,见图8)。

如果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将无法充分调动技术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显然不利于他们开展创新活动。

 

图7企业内部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状况

图8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工作现状的满意程度

除此之外,通过实证调研我们也发现,北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还存在着技能、知识与现实需求脱节、人才大量流失等不良现象,也面临着外省市相关产业的异军突起给北京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亦值得北京工业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中加以关注。

三、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今后5-10年是北京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北京的工业发展、人才培育工作均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工业人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转移浪潮为北京发展实体经济,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十一五”规划即将圆满完成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展开,“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了编制起草工作中的关键词。

这意味着北京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必将更加迫切。

根据现有数据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十二五”末期,北京工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数量将继续下降,但高级技师、技师以及高级工的数量及其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提高(见表1);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北京工业人才结构也呈现出高端化发展的趋势,创新能力与高超技能的结合将会是增强未来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市场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愈发旺盛。

在未来的几年内,北京将致力于打造一批高端产业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有品牌。

切实加快和推进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北京工业、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性任务。

 

表1“十二五”末期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表

类别

2004年

2008年

“十二五”末期

(以2015年为参考)

总量

(万人)

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比重

总量

(万人)

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比重

总量

(万人)

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比重

工业从业人员

160.7

100%

146.57

100%

118

100%

高级技师、技师

2.43

1.5%

3.09

2.10%

4.13

3.50%

高级工

5.87

3.7%

8.38

5.72%

11.8

10%

中级工、初级工

45.86

28.5%

19.71

13.45%

10

8.47%

资料来源:

2004、2008年数据分别来源于2004、2008年《北京经济普查》

四、加快北京工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的对策

指导思想——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为原则,以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工业企业为主体、校企结合、协会服务的培育体系。

政府应当统揽全局,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在方针政策上提供指导,在资金上提供支持,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切实的物质保障。

工业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其最接近生产实践的独特优势,以生产一线为主战场,坚持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切实发挥好其作为培育主干的作用。

职业院校是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整个队伍的建设提供基本的养料。

各地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技能院校培养理论与工业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有效手段,这种培育模式值得北京发扬光大。

行业协会是联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与政府主管机关、职业技能院校、工业企业的纽带,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有利于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顺利进行。

据抽样调查,北京各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及高技能人才均对政府部门、工业企业、职业技能院校以及行业协会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作用寄予了较高的期望(见图9)。

此外,他们还希望能够在具体的培育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这就要求各个部门、组织加大合作力度,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相互协助,形成“四位一体”的互动格局,共同致力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北京的工业发展注入活力。

图9人力资源主管、高技能人才对四类主体

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发挥作用的期望

(一)大力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

1.出台方针政策,制订人才培育规划

围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许多省市的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北京可以结合首都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预测,制订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育实施规划,辅之以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为这类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提供宏观指导。

北京“十一五”人才规划指出了这一阶段首都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为北京工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撑。

在“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当考虑将地方职业教育立法或政策制订提上议事日程,在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明确办学方针、完善管理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扩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

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当颁布实施细则,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保障机制、待遇地位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尽可能明确的规定;对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给予免税或税前列支的支持政策;倡导、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的各项培育活动,将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支持落到实处;在全市形成“尊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用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良好风气。

2.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切实物质保障

作为政策保障的配套措施,充足的资金投入是顺利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

北京财政可以将一定资金用于职业技能院校预备技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教材的开发、市级首席技师的奖励等项目。

如条件允许,可以推行“个人培训、政府埋单”的人才培育机制,以此推动各项培育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此外,还应当注意提高每项培育工作的质量,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3.搭建政策支撑,推进培训基地建设

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培训基地在资金实力、政策倾斜、普及范围等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优势。

北京可以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职业技能院校积极参与的方式投资设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基地”,创办“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既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公共服务,也为首都工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大批紧缺人才。

在培训基地的选择上,北京要综合考虑培训内容的市场前景,确保技能的市场价值。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基地的实力、声誉,做到实力与品牌并重,确保其在相关行业的权威性。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选择基地的过程中抓好示范典型,为相关技能培训的推广做好充足的准备。

4.利用北京优势,努力引进外地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地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才竞争逐渐成为关系工业企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环节。

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首都工业献策献力,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户籍、工资、社会保险、住房、奖励等方面的待遇,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在具体的福利待遇方面,政府可以统一规定首席技师享受相当于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工资待遇,并且可享受一定数额的首席津贴;可以推出获得全国劳模称号或相当奖励的外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被引进本市,将可享受正式落户北京的特殊户籍政策,在条件成熟时推出国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被引进本市时享有特殊荣誉奖励的政策;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带薪学习、出国进修等方面,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

(二)强化工业企业培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一线优势

技能培训是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企业由于紧密联系生产实践而处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成为最重要的人才培育主体。

就北京工业企业的现状而言,目前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培育措施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在改进培育机制、完善培育方式等方面,各工业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牢固树立人才培育意识,坚定“人才培养是靠得住的增长方式”的理念。

培育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实际上是培训意识薄弱的直接后果。

因此,只有充分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认识到培训带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树立依靠培训带动人才发展的观念,工业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2.建立健全完善、灵活的多元培训方案。

根据抽样调查,工业企业和工人队伍更倾向于多元化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例如,启动特殊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建设若干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出台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政策,设立“高技能带头人”、“首席技师”、“金牌技工”荣誉岗位等,均为工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一线工人所青睐(见图10)。

各工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内外各种资源,尽一切可能开发多种培训方案,满足技能工人的需求:

推行培训师制和名师带徒制,建立技师研修制,并通过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依托车间班组,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的改进,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研发攻关等活动,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

此外,还可以将职业技能考评、职业技能鉴定与业务素质考察等内容纳入到培训过程中来,使培训活动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图10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期待的培训方案

3.建立精神、物质并重的双重激励机制

在精神激励方面,工业企业可以设立一定的荣誉岗位、专项奖励;可以选拔技术带头人,包括可以对生产实践中的创新和先进操作方法以技术带头人的姓名来命名;对于在技术创新领域获得突出贡献者,还可以将其吸纳进管理层,参与企业事务的决策与监督。

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加薪,企业还可以设立基本工资之外的补贴,根据创新型高级能人才的表现实行不同级别的奖金制度。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还可以落实技术、知识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通过股权期权等机制激励创新型高级能人才在国有企业创新创业。

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鼓励创新型高级能人才对日常工作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合理化建议、技术秘密、专利等形式进行申报,申报成功的应当给予奖励。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这两种方式应当相互结合,如对获得某项荣誉的技术工人给予物质奖励,使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双重激励机制落到实处。

4.以员工为本、留住人才

据抽样调查,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离职后的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见图11)。

这从侧面说明了各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

然而,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会给工业企业造成损失,不利于实现相关技术持久、稳定的创新,也不利于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

因此,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用人传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此外,还应当结合奖励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优秀的员工融入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尽可能地减少人才流失的现象。

图1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离职去向

(三)大力推广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院校(包括有条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部分高等院校)是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

生产技术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职业技能院校、高等院校培养一批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要。

1.以政府为指导,实施“走出课堂”的人才培养战略

校企结合强调职业技能院校、高等院校与企业的高度结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掌握先进理论的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切实的锻炼。

北京各类大中型企业云集,这为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职业技能院校、部分高等院校应当抓住机遇,落实“走出课堂”的人才培养战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受实践性教育,在工作岗位上真实感受生产、操作的各个环节。

此外,各职业技能院校、部分高等院校还应当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普及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培育模式,使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

2.以市场为导向,增强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在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的框架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引起职业技能院校、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工业企业需要的实用型课程。

同时,职业技能院校、部分高等院校要深入研究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根据人才需求的预测适度设置、调整相关专业,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四)拓展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贯穿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

行业协会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技术特点,了解本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开展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参与制订新的职业技术标准和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编写培训教材、沟通学校与企业信息、组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纽带作用应当贯穿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指导意见》,各行业协会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中还应当大力发挥以下服务功能:

1.联系政府、工业企业和职业技能院校,确保各主体沟通顺畅

行业协会是有效联系三者的桥梁。

在此基础上,协会应当健全、完善沟通机制和交流制度。

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会要组织召开座谈会,沟通情况并预测动向,研究政策措施,确保各主体之间的沟通顺畅,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建设性意见和专业建议。

2.举办各类技术交流活动,保证信息渠道通畅

行业协会应当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协助北京市政府孵化专业市场;促进贸易和信息交流,建立本行业与国内上下游行业组织的磋商机制;加强同国外行业协会的联系,推动多边、双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前沿技术信息。

3.辅助职业技能院校、工业企业,共同致力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

行业协会应当持续开展本行业技能人才的理论研究、培育规划、调查统计、需求预测、人才标准细化等基础性工作,辅助本行业和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应当努力成为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组织者、协调者、落实者和监督者,辅助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在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学生进厂实习、工人进校接受在职培训等工作中,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行业协会还可以根据本行业结构调整、产品调整和技术创新的需要,结合本行业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开展行业内的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以提升本行业技能人才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水平。

 

主要参考资料

1.《双高型人才:

技术创新的支撑》,吴宁著,载《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2.《技能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发展》,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