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4749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docx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做好铜陵城市区洪涝、山洪、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和《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铜陵市城市防洪规划》、《铜陵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陵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区(主要包括:

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市郊区近郊地区、铜陵县城关地区和西联圩、新城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和山洪)、暴雨涝渍、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铜陵市属安徽省直辖市,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7°42′-118°10′,北纬30°45′-31°08′之间,北距省会合肥市约140公里,东距下游芜湖市约80公里,西距上游安庆市在100公里左右。

铜陵市东与繁昌、南陵两县毗邻,西与枞阳县、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西南与贵池市以青通河为界。

全市辖三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一县(铜陵县),全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23738公顷,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2.76万人,铜陵县人口29.46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9.67万人,农业人口32.55万人。

  2.1.2 地形地貌

  铜陵市紧临长江,地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地势起伏不平。

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错,呈北东向展布,海拔多在300-500米;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向东展布,海拔100-350米左右;北部平原,地势低下;西北部濒临长江,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的河漫滩及沙洲,地面高程小于海拔15米,大部分为8-10米,水网密布,河沟纵横。

  在地貌上,铜陵市属沿江丘陵平原区,境内有平原、丘陵、阶地、低山等多种地貌形态。

北部沿江以冲积平原和剥蚀丘地貌为主,呈狭长状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多圩区、湖泊,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公里,最窄处仅数百米。

高程一般8.0-9.0米(吴淞标高,下同)相对高差1.0-2.0米;中部以丘陵为主,为二级阶地地貌,冲沟发育,地势起伏,地面高程一般为20-50米,相对高差10-15米;南部属群山环抱的浅山区,山脉系黄山山脉末端,最高为铜官山,海拔495米,地面高程一般为100-2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山坡倾斜率为45度-70度。

  城市主城区紧靠长江,依山滨江含湖。

城市沿江为条带状冲积平原,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约宽1-2公里,地面高程一般为10-12米,诸多大中型企业分布于此;主要商业区高程一般在15米左右。

城区江堤沿江岸修建,堤外滩地宽度一般仅20-30米。

  2.1.3 地质构造

  铜陵市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区,是震旦纪以来的坳陷区,沿江拱断褶带,沉积震旦纪至三迭纪地层,凹断褶束分布于安庆、铜陵、芜湖一线的长江两岸,凹断带束内除发育与褶皱伴生的断层外,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南北及北东东向断层也很发育。

铜陵地区走向NE45度的S型构造发育,晚第三纪,本地区处于相对上升阶段,河流下切,长江两岸形成阶地,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成本地区的圩区及一级阶地地层。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本地区位于华南地震区,扬州-铜陵地震带西段附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震级烈度较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1.4 气象

  铜陵市地处中纬地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受东亚大气环流影响,具有降水季节性强,雨量丰沛且集中,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季风显著等特点。

  据铜陵市气象站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75.8mm,汛期(5-9月)为795.3mm,占年降水总量的57.8%。

降水年际分配不均匀,建国以来,最大年降水量2573.7mm(1983年),最小降水量768.5mm(1978年),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

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74.4mm(1999年6月27日)。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17mm,其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较大。

最大年蒸发量为1897.5mm(1966年),最小年蒸发量1353.5mm(1977年)。

一年中以7月份最大,平均237.8mm;1月份最少,平均为52.1mm。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0.2℃(1959年8月23日),最低气温-11.9℃(1969年2月6日);年内温度以7月份最高,平均为28.8℃,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为2.7℃。

全区年平均湿度为78%。

  境内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7天,无霜期年际变化较大,最短期212天(1966年),最长期276天(1960年)。

境内平均初霜日为11月17日,平均终霜日为3月13日。

由于冷空气进退的早迟和强度不同,初、终霜期年际变化很大。

最早初霜期为10月27日(1958年),最迟初霜期为12月2日(1957年)两者相差55天。

最早终霜期为2月22日(1975年),最迟终霜日为4月3日(1962年)。

本区日照季节性变化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050小时。

年日照最多的年份为2304小时(1978年),最少的年份为1629小时(1977年)。

  本区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1.9-2.8m/s,最大风速24m/s(1968年3月4日)

  2.1.5 水文特征

  

(1)水文特性

  铜陵市地处长江下游河段,汛期为5-9月份。

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区内江河水位、流量、水量的变化均明显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铜陵长江河段最低水位一般在1-2月份,3-4月份水位逐渐回升,6-9月份为长江流域多雨季节,水位暴涨,最高洪水位一般发生在7-8月份。

年内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1月份,最大流量最早发生在5月,最迟发生在9月。

据大通水文站资料,历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为16.64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s(1954年8月1日)。

多年平均枯水位为3.89米,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s。

历年最低水位为3.14米,最小流量为4620m3/s(1979年1月31日)。

多年平均径流量8939亿立方米。

  本地区暴雨出现时间一般在5-9月。

6-7月多为涡切变型暴雨,8-9月多台风型暴雨。

洪水的季节特点和时空分布与暴雨一致。

  长江干流横港、坝埂头站典型年防汛特征:

据实测资料分析,1954年横港水位推算最高水位16.32米,坝埂头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12米(8月1日),为建国第一高水位;1998年横港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83米(8月3日),坝埂头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4.74米(8月3日),为建国第二高水位;1999年横港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45米(7月23日),坝埂头水位站为14.35米(7月22日),为建国第三高水位。

  

(2)铜陵长江防汛“三线”水位:

  ①设防水位:

横港站12.5米,坝埂头站11.5米。

  ②警戒水位:

横港站14.0米,坝埂头站13.0米。

  ③保证水位:

城区江堤(含城关江堤)为横港水位16.71米(1954年型长江洪水);西联圩为坝埂头水位15.12米(1954年实测值);其它为堤顶以下1.0米。

  2.1.6 河流

  

(1)长江干流环绕铜陵市西北部,境内长江河道全长59.9公里(从羊山矶至荻港河口),该河段典型的多分汊河段,具有相间的平面形态,上下两端为窄深式单一河道,中间为多汊河道。

  

(2)铜陵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浒河(荻港河)、顺安河和青通河。

河流与地形走向一致,均自南向北注入长江。

  顺安河是铜陵县境内西联圩与东联圩的界河,全长38.7公里,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

该河发源于青阳、铜陵两县交界的天门山北麓,由南向北,经天门、顺安镇等地,出山丘区,入圩畈区。

右侧有源于南陵县境尖山的新桥河,经铜陵县境的盛冲水库、凤凰山、矶山头、湖城涧等地,在钱村与顺安河汇合,钱村以下北流;左侧有源于铜官山和青石山的东西湖,经凤心闸,出钟仓闸,与顺安河汇合后再北流,至西联乡北埂王入江。

  黄浒河为铜陵县与繁昌县的界河,全长50.0公里(流经铜陵14公里),流域面积377.8平方公里,其中铜陵境内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

该河发源于南陵县境内的韭菜崖(海拔489.8米),由南向北,经铜陵县境的原金榔和繁昌县的赤沙、黄浒镇等地,出山丘区,入圩畈区,与左侧源于铜陵县境内牡丹山、钟鸣等地的钟鸣河汇合于余村。

余村以下北流,经工商殿、唐家湾,在工家渡汇入荻港河,后经荻港河直排入江。

  青通河为铜陵与贵池、青阳三县的界河,发源于青阳县九华山东麓的岔泉岭(海拔1117米),流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铜陵境内97.5平方公里。

河流经青阳、童埠十八索,大同圩及铜陵白荡湖于大通镇入江。

  (3)城区主要河流有黑砂河,主要湖泊有狼尾湖、天井湖、桂家湖、荷花塘。

黑砂河发源于铜官山,横穿市区,全长7.06公里,集水面积15.2平方公里,是市区主要排水渠道,洪水、污水经黑砂河闸排入长江。

狼尾湖位于金山路西侧,原有水面820亩,由于大量黑砂堆放,湖面已缩小至480亩,集水面积10.38平方公里,湖水穿沿江路排入长江。

天井湖位于铜陵市西北部长江路北侧,水面面积1548亩,平均水深1.5米,是铜陵市风景旅游区天井湖公园所在,湖水经玉带河排入长江。

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公里,水面面积1515亩,湖水经方港河排入长江。

荷花塘与狼尾湖隔岭相望,水面面积420亩,集水面积3.69平方公里,湖水经外套湖由套河闸排入长江。

  2.2 社会经济状况

  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和“八宝之地”之称,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采冶铜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三千多年。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已探明矿种30多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铜陵植物种类丰富,尤以凤丹、生姜等著名,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达50%,经济外向度超过40%。

目前业已形成以有色、化工、电子、建材四大产业为主导,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建材工业基地。

  据2005年统计资料: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2.05万元,其中市区161.07亿元;全市财政收入24.26,其中市区财政收入22.3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62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3195公顷,粮食总产量13.9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9164公顷,总产量17394吨;棉花播种面积4976公顷,总产量5599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946公顷,总产量124698吨。

  重要交通干线:

铁路方面有沪铜铁路、铜九铁路;公路方面有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南高速和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主要厂矿工业企业:

铜陵有色公司、铜化集团、华源麻业、铜峰电子、海螺水泥、铜钢公司、铜陵发电厂、精达铜材、三佳电子等。

  2.3 洪涝风险分析

  2.3.1 暴雨洪水特性

  铜陵市城区地处长江下游河段,汛期为5-9月份。

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区内江河水位、流量、水量的变化均明显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周期变化。

  本地区形成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涡切变和台风。

暴雨出现时间一般在5-9月份,从4月份开始就有可能出现暴雨,如1989年4月,最大一日暴雨达103.3毫米,最迟可能到9月份。

每年主汛期6-7月,多为涡切变型暴雨(俗称梅雨),8-9月出现的暴雨,多为台风型暴雨。

本区暴雨历时一般4-5天,最长可达7天;一般锋面雨过程较长,台风雨过程较短。

  铜陵市城区洪水既有长江洪水,也有内河洪水,均来自暴雨,洪水的季节特点和时空分布与暴雨一致,长江铜陵河段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长江干流为一般大水年份,而区域内入江支流山洪暴发,受江水位顶托影响,出路不畅,形成区域性洪水,造成内涝,1949年、1995年、1996年和1999年洪水即属此类;二是长江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和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全流域普降暴雨,形成干支流洪水遭遇十分恶劣的全流域性洪水,这类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最为严重,1884年、1931年和1954年均属此类洪水。

长江铜陵河段(大通站)控制长江流域面积的95%,径流量占长江入海总径流量的95.3%,几乎承泄了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

洪水特征表现为峰高量大,组成复杂,高水位持续时间长等。

本区内河洪水主要发生在6-7月份;4-5月和8-9月亦有洪水发生,但峰量较小,其他月份出现洪水的几率极小;汛期降雨强度大,加上内河源短流急,河道坡度大以及排水不畅等原因,极易造成城市道路积水。

  2.3.2 历史洪涝灾害

  铜陵市属于长江下游南岸沿江地区,由于外临长江,内有顺安河、黄浒河两条通江内河,上游为山区,山洪穿城而过,故历史上就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

据资料统计,仅建国以来,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7次,其中沿江城区一带受灾15次,尤以1954年、1983年、1998年和1999年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洪水总量大,持续时间长,是近百年来长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之一。

大通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6.64米,最大洪峰流量92600万立方米/秒,坝埂头站实测最高水位为8月1日15.12米;铜陵境内全年降雨量1913.6mm,其中5-9月份雨量为1288.6mm;由于内涝外洪两面夹击,境内大小圩口溃破殆尽,淹没农田24.08万亩,死亡51人,倒塌房屋6.8万间。

城区沿江一带最大淹没水深6米以上,淹没面积17.4平方公里,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1983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

铜陵境内全年降雨量2173.7mm,5-9月降雨量1464.1mm,横港站实测最高水位7月14日为15.24米(坝埂头水位14.20米),相应大通站流量达72600秒立方米,超警戒水位44天,境内万丰圩及其他外小圩溃破殆尽,江心洲及重点圩口险象环生,受灾农田面积21.7万亩,其中重灾10.5万亩,倒塌房屋1462间,芜铜铁路中断20天。

城区内涝严重,长江路中断,淹没面积15.05平方公里。

  1995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

铜陵境内全年降雨量1160.4mm,5—9月份降雨量661.9mm,长江横港最高水位15.25米,略高于1983年,该年安平圩溃破,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

长江横港最高水位为8月2日为15.83米,是建国以来第二位,超警戒水位90多天;全市溃破大小圩口56个,其中千亩以上圩口6个,淹没耕地面积2.9万亩;全市江河堤防发生险情500余处,其中长江干堤47处,城市江堤发生渗漏、管涌等险情2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

  1999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

长江横港最高水位为15.45米(7月23日),境内全年降雨量2024.8mm,5-9月降雨量1569.4mm,日最大降雨量274.4mm(6月27日),均超历史。

内涝外洪夹击,尤其是涝灾损失惨重,城区13座大型矿山中有12座严重进水,一度被迫全面停产排涝,有的企业二、三月才恢复生产;城区倒塌房屋81间,受灾7500多人。

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

  2.4 洪涝防御体系

  2.4.1 城市防洪工程现状

  城市防洪由城区堤圈、西联圩堤圈组成。

现状城区堤圈达到安全防御长江1954年型洪水标准;西联圩堤圈达到安全防御长江1954年实测洪水标准;城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即24小时降雨196毫米一日排出。

  

(1)城区堤圈

  城区堤圈从羊山矶到铜陵县城关镇余家桥,堤防全长12.3公里;黑砂河堤长2.84公里。

  ①城区江堤横港段

  城区江堤横港段自羊山矶至一冶铁路专用线起点(0+000-4+450),长4.45公里,大部分为混凝土防洪墙和砌石防洪墙内衬土堤,墙顶高程18.79-18.71米,结构型式多样,其中内衬土堤段顶宽8米,堤顶高程17.7米,内衬1:

3-1:

4.5。

该段有矶河口涵闸、横港涵闸等,排涝泵站有羊山矶泵站、长江泵站、横港泵站等。

矶河口涵闸为1孔2.0×1.5米(高×宽,下同),涵底高程8.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江泵站涵闸为2孔2.1×2.1米,涵底高程8.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横港涵闸为1孔2.5×2米,涵底高程8.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②城区江堤防洪墙段

  有色一冶铁路专用线起点至扫把沟小江口段(4+450-9+430),长4.98公里,新建防洪墙,墙顶高程18.71-18.57米,防洪墙及路基下的排水涵洞有狼尾湖、套河闸、小江口闸等,均有闸门控制。

排涝泵站有磷铵泵站、金隆泵站和正在建设中的狼尾湖泵站等。

狼尾湖涵闸为2孔3.5×3米,涵底高程8.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套河闸为1孔3.3×3.1米,涵底高程7.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金山路涵闸为1孔2.65×2米,涵底高程9.7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③城区江堤新民圩堤圈

  城区江堤新民圩堤圈包括城区江堤新民段和黑砂河左堤两部分。

城区江堤新民段自扫把沟金山路口至黑砂河口(9+430-11+410),堤防长1.98公里,为土堤,现状堤顶高程18.57-18.53米,顶宽8米,内坡1:

3-1:

4.5,外坡1:

3。

该段有新民涵闸和新民排涝泵站。

新民涵闸为1孔1.6×1.2米,涵底高程8.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黑砂河左堤自黑砂河口至后冲村长1.73公里,现状为土堤,堤顶高程17.0-17.5米,顶宽4.5-5.0米,内坡1:

2.5-1:

3.0,外坡1:

1.5-1:

2.0。

黑砂河口建有控制性枢纽工程涵闸。

黑砂河口涵闸为2孔3×2.5米,涵底高程9.0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黑砂河口堤段长0.12公里。

  ④城区江堤城关堤圈

  城区江堤城关堤圈包括城区江堤城关段和黑砂河右堤两部分。

城区江堤城关段江堤自黑砂河口至余家桥(11+530-12+300),长0.77公里,土堤,堤顶高程18.53-18.52米,顶宽8米,内坡1:

3,外坡1:

3。

该段有城关涵闸,钢筋混凝土结构,1孔2.0×1.5米。

  黑砂河右堤自黑砂河口至牛奶厂1.34公里。

现状为土堤,堤高高程16.5-17.4米,顶宽5.5-6.0米,内外边坡1:

2.5-1:

3.0。

  

(2)西联圩堤圈

  西联圩堤防是城市防洪重要屏障,保护区面积115.0平方公里,人口12.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人,内有耕地9.4万亩和部分厂矿企业。

西联圩堤圈承担着保护沪铜铁路、芜铜公路和铜陵市新城区免受洪水侵袭的任务。

  西联圩圈堤自朱家咀经北埂王(顺安河口)至钟仓站,全长17.70公里均为土堤,堤顶高程为17.85-17.10米,堤顶宽8.0米,内坡1:

3-1:

4.5,外坡1:

3。

该段有钟仓二站涵闸、汀洲涵闸、红旗站涵闸、万丰涵闸、和平站涵闸、钟仓站涵闸、东湖闸。

钟仓二站涵闸为为3孔2.5×3.3米,涵底高程6.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汀洲涵闸为1孔1×1米,涵底高程9.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红旗站涵闸为1孔2×1.5米,涵底高程6.4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万丰涵闸为1孔1×1米,涵底高程8.0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和平站涵闸为2孔2.5×2.5米,涵底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钟仓站涵闸为7孔3.64×3米,涵底高程5.0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东湖闸为7孔,其中中间5孔4.16×3.5米,涵底高程7.00米;边孔2孔3.64×4.0米,涵底高程9.0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2.4.2 城市区排涝体系

  

(1)黑砂河排水区

  黑砂河总长约7.06公里,是一条市区东西向的主排水渠,承担长江路带状地区和露采排水区的排水任务,总汇水面积15.209平方公里,从原东村水库穿越市区后,至长江边黑砂河出口入江。

上游从东村—义安路口断面为2.6×(2.2-2.5)m(宽×高,下同),中游义安路口—淮河路口为4×3米,淮河路口—胜利桥为4×3米(双孔),渠身材料为砂浆片石加钢筋混凝土盖板。

下游胜利桥至黑砂河出口为宽度l5米左右,深度不等的天然河道。

  新光渠总长约1.0公里,敷设在原一麻厂—钢铁厂的道路底下,断面为2×2米,承担金山路—原一麻厂—钢铁厂片排水任务,在朝阳路铁路涵处排入黑砂河。

渠身材料为砂浆片石加钢筋混凝土盖板。

  爱国渠总长约2.0公里,从铜官路大庆桥至钢铁厂,与新光渠汇合,经铁路涵排入黑砂河,渠底坡度为1.31%—0.4%。

渠身材料为砂浆片石加钢筋混凝土盖板。

  黑砂河排水支系(五公里排涝泵站水系)主排水渠(管)总长1.5公里,从邮政局沿长江路至天井湖宾馆,至黑砂滩,汇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淮河路—天桥路、天桥路—天井湖公园各长600米,断面尺寸分别为1.8×(1.3—1.5)米、2.0×2.0米,渠底坡度为2%。

五公里泵站装机220千瓦(4台20ZLB-70),设计排涝流量2.85立方米/秒。

汛期雨水排入黑砂河下游渠道,经黑砂河排入江。

  

(2)城关排水区

  城关排水区(玉带河水系)汇水面积8.06平方公里,铜陵县城区镇、天井湖公园、井湖村地段的雨水都汇集到天然河道——玉带河,并流至余家村城关泵站。

该泵站总装机330千瓦(6台2OZLB一70),设计排涝流量3.6立方米/秒。

  (3)横港排水区

  横港排水区汇水面积21.104平方公里。

兴建了横港、矾河口和长江三座泵站及与之配套的排水沟渠设施,1991年在沿江路横港段敷设了第一条长1.0公里,管径D600的合流制雨污干管。

  横港泵站总装机315千瓦(2台28ZLB-70、1台20ZLB-70),设计排涝流量3.1立方米/秒。

   矾河口泵站总装机330千瓦(3台700ZLB-3.8),设计排涝流量4.33立方米/秒。

长江泵站总装机1250千瓦(5台900ZLB-5.5),设计排涝流量15立方米/秒。

  (4)磷铵排水区

  磷铵排水区汇水面积5.484平方公里。

磷铵厂地势低洼,为解决厂区排涝问题,磷铵厂于1983年9月兴建了磷铵泵站,该泵站总装机775千瓦(5台28ZLB-70),设计排涝流量7.93立方米/秒。

排水干渠总长35米,断面6.5平方米。

  (5)新民圩排水区

  新民圩排水区汇水面积2.96平方公里。

新民泵站于1991年改建,总装机165千瓦(3台20ZLB-70),设计排涝流量1.8立方米/秒。

(6)扫把沟排水区

  扫把沟排水区汇水面积0.394平方公里。

扫把沟泵站建于1984年,1995年改建(称金隆泵站),总装机55千瓦(1台20ZLB-70),设计排涝流量0.6立方米/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