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4716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总结与提升课后作业新人教版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1.易错字音

装弶(jiàng)  髀(bì)间    伶仃(língdīng)

愕(è)然掺(chān)杂撅(juē)断

潺潺(chán)拮(jié)据栈(zhàn)桥

褴褛(lán__lǚ)煞(shà)白棱(léng)角

窸窣(xīsū)毛毛剌剌(là)

2.易错字形

wǎng(惘)然zìsuī(恣睢)chuō(戳)破

qū(驱)除郑重其shì(事)阔chuò(绰)

zān(簪)子抽yē(噎)

3.多音字

  模

  壳

4.形近字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斩钉截铁 从容不迫

1.想象:

《故乡》中“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段,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画面,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2.类比:

《故乡》中以“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的类比,表现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

3.对比:

《孤独之旅》中“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一句,将这里的孤独与杜小康以前感受到的孤独对比,突出了在芦荡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孤独的可怕。

4.虚实结合:

《心声》中“‘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一辈子不回来。

一辈子!

”这两段由京京朗读《万卡》带出对爷爷、妮儿的思念,他仿佛与万卡心心相通,现实与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通过场景的变换,以虚衬实,把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1.《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杂文集等。

2.《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3.《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著有《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等,其作品多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颧骨(quán)    撇嘴(piē)

祭祀(sì)辛苦恣睢(suī)

B.惘然(wǎng)愕然(è)

祷告(dǎo)毛毛剌剌(là)

C.抽噎(yē)拮据(jiē)

褴褛(lǚ)细脚伶仃(línɡ)

D.寒

噤(jìn)糟蹋(tà)

秕谷(bí)浩浩荡荡(h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伶俐  鄙夷  隔摸  书声琅琅

B.惶恐磕头棱角莫名奇妙

C.阔绰撩逗栈桥郑重其事

D.嗤笑绽蓝咳嗽歇斯底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______。

(2)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______,充满快乐。

(3)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______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_要受到处罚、惩治。

A.懦弱 姿态万千 只要……就……

B.懦弱姿态万千只有……才……

C.胆怯五彩缤纷只有……才……

D.胆怯五彩缤纷只要……就……

4.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

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

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5.(2015•武威)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英国举行的羽毛球公开赛首轮比赛中,林丹战胜中国香港选手魏楠,闯入男单16强。

B.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包括一大批甘肃省在内的8个省区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得到认定和发现。

C.我们要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D.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使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6.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故乡》——《彷徨》

B.曹文轩——《孤独之旅》——《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

D.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

7.名著阅读。

(4分)

比较人物形象是阅读名著的一个重要方法。

试把《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9分)

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系列采访,将传统家教从私人平台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

你所在的社区准备开展“家风宣传”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3分)

上联:

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

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

“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

请说出理由。

(3分)

 

(3)社区拟为家风优良的家庭授匾,请你仿照示例拟写四字匾文。

(3分)

示例 张厚乐家庭:

张厚乐一家三口都是热心人。

谁家水管坏了,老张随叫随到;有老人行动不便,他会扶上扶下;十多年来,他们家一直义务为小区修树剪草。

匾文:

行善积德

赵小文家庭:

赵小文一家酷爱读书。

家里书籍满架,人人手不释卷。

“我又读了一本好书”,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星期天一起逛书店,是他们多年不变的美好约定。

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词默写。

(5分)

(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3)燕子来时新社,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

(《浣溪沙》)

(5)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花阴》)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24分)

叫声师母

杨轻抒

①那年秋天,枫叶铺满了进村的小路,师母就是踩着厚厚的枫叶进村的。

②师母进村之前我们就认识她了——是在韦老师桌上的镜框里。

韦老师说,你们的师母——不,是未来的师母就要来了!

③韦老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星星一样明亮的光彩。

④我们仔细打量镜框里未来的师母,披肩的长发,高高的鼻梁,白白的皮肤——师母是城里人呢,城里人才这样漂亮。

⑤师母终于来了,跟照片上一样漂亮的师母踏着枫叶终于来了。

⑥我们从山上采来大堆大堆的野菊花装饰韦老师那间原本是寺庙厢房的寝室,三柱从家里背来了土豆,棉花从家里背来了玉米,石头使劲地用一把湿柴生火,脸黑得就像图片上的钟馗一样。

我们又把几个月前就捉来的一只野兔在山泉水里洗得干干净净,要给师母做一顿香喷喷的土豆烧野兔。

⑦师母坐在那一丛丛的野菊花里,尝着我们做的土豆烧野兔,吃着吃着就哭了,师母哭得很伤心。

⑧韦老师也哭了,韦老师背着我们擦眼泪。

⑨然后师母走了。

师母不要我们送她,师母一个人背着行李,拿着原本放在韦老师桌上的镜框,哭着出村了。

⑩枫叶在师母背后飞落下来,像血一样红的晚霞。

⑪我们都很伤心,我们用野菊花装饰的宫殿没能留住师母,我们的土豆烧野兔没能留住师母,我们那清澈的山泉和晚霞一样的红枫叶没能留住师母!

⑫更严重的是,我们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师母了!

我们得有一个师母!

⑬终于,石头斩钉截铁地对棉花说:

“从今以后我不再跟你一块儿上学了!

⑭眼泪汪汪的棉花问:

“为什么呢?

⑮石头说:

“咱们村就你最漂亮,你嫁给韦老师吧,你当我们的师母!

⑯三柱也表示赞同。

⑰棉花见大家都用渴盼的眼神望着她,点点头说:

“好,那好——可是,”棉花有些担忧,“这得等我长大才行呢!

⑱石头说:

“我们等你长大!

⑲我们就盼望棉花快些长大,盼望棉花比我们长得都快,长大了的棉花就可以嫁给韦老师了,棉花嫁给韦老师我们就有师母了。

⑳后来我们毕业了。

○21我和石头、三柱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读大学,10年过去了,我们也踏上了讲台。

○22我是在讲台上又见着棉花的。

○23棉花没有食言,等刚到20岁,棉花毅然嫁给了已经满面沧桑的韦老师。

○24那时候棉花已经当上了村上的代课老师,正参加中师函授,而我和石头恰好是那所函授学校的老师。

○25下课之后,我和石头走到棉花面前,向棉花深深地鞠了一躬,叫了一声:

○26“师母——”

○27棉花哭了。

10.孩子们为迎接从城里来的“师母”,做了哪些事情?

(6分)

 

11.文章第⑤段写了城里来的“师母”的漂亮,目的是什么?

(3分)

 

12.城里来的“师母”为什么“吃着吃着就哭了”,韦老师为什么“也哭了”?

(6分)

 

1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枫叶在师母背后飞落下来,像血一样红的晚霞。

 

14.10年后,棉花、“我”和石头都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6分)

爬树的男孩

(英国)尼古拉斯•保罗

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②“看到了什么?

”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

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③“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④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摩,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

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⑤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

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⑥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

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⑦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⑧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⑨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

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

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

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

“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⑩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

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

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⑪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

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

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⑫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

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

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15.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事例。

(4分)

(1)拉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德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4分)

(1)【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两句中加点部分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2)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17.文中写道:

“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2分)

 

18.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写作(50分)

19.问答,就是发问和回答。

生活中,也许最简单的一问一答,却在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历史上,执着的追问,或完满的回答,往往成为影响历史的大事件。

对此,你有何经历、见闻或者看法、感悟?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答案: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B 点拨:

A项,“撇”应读“piě”;C项,“拮”应读“jié”;D项,“秕”应读“bǐ”。

2.C 点拨:

A项“隔摸”应写作“隔膜”,B项“莫名奇妙”应写作“莫名其妙”,D项“绽蓝”应写作“湛蓝”。

3.D 点拨:

“懦弱”指软弱无能,柔弱;“胆怯”指胆小畏缩。

根据语境,

(1)句应选用“胆怯”。

(2)句“五彩缤纷”与上文的“花”“死寂荒凉”相照应。

“只有……才……”表示必要的条件,“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根据(3)句语境,应用“只要……就……”。

因此答案选D。

4.B 点拨:

这是一个写景的语段,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④句是眼前的整体景象,应放在段首;由“走进一环,回首”“往前看呢”可以判断出①句在③句前;由②句中“这些巨汉”可知其在③句后。

5.A 点拨:

B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一大批”应移至“8个省区的”之后,“认定”与“发现”应当交换位置;C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加强”与“政策”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要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和考试招生政策的管理”;D句缺少主语,把“使”去掉。

6.A 点拨: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7.相同点:

两人都本领高强,有勇有谋,好结交好汉。

(2分)不同点:

林冲作为一个禁军教头,处事谨慎,安分守己(或:

安于现状),循规蹈矩;(1分)而武松秉性刚烈,疾恶如仇,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1分)

8.

(1)示例:

树正气,建和谐社区 或:

育英才,享幸福生活(3分) 点拨:

了解对联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等特点,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来拟写下联。

(2)示例一:

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

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3分)

(3)示例:

书香门第;诗书之家(3分) 点拨: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一家酷爱读书”,仿照“行善积德”四字匾文的形式拟写,要含有“家”的概念,并与“书”有关。

匾文要有雅致精练、含义丰富等特点,不能直白地写“酷爱读书”。

9.

(1)人迹板桥霜 

(2)零落成泥碾作尘 (3

)梨花落后清明 (4)簌簌衣巾落枣花 (5)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和删减现象,该题不得分)

二、

(一)10.

(1)从山上采来野菊花装饰韦老师的寝室。

(2)从家里背来了土豆、玉米等食物。

(3)给“师母”做土豆烧野兔。

(每点各2分,共6分)

11.看似补充交代“师母”外貌的美,实则为下文“师母”离韦老师而去埋下了伏笔。

(3分) 点拨:

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去寻找答案。

12.“师母”哭一方面是为孩子们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一方面为不得不离开韦老师而伤心,(3分) 韦老师哭是为没能留住“师母”而伤感。

(3分) 点拨:

要把句子放回原文,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写出“哭”的原因。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景物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师母”离开时环境的凄凉,(1分)衬托出了孩子们在“师母”离开时悲伤的心理。

(1分) 点拨:

采用【品析重点句子三步法】分析,可以从环境描写、比喻修辞等角度切入分析。

14.暗示了韦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之深,充分说明了老师职业的伟大,它需要有人为此做出奉献。

(根据答题实际给分,能答出两点给6分) 点拨:

抓住“影响”和“奉献”两个关键词组织答案。

(二)15.

(1)示例:

利用夜色作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2)示例:

利用拉瓦搜集情报(每小题2分,理解正确、所填内容合理即可)

16.

(1)【甲】句中“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坚强、宁死不屈。

【乙】句中“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示例: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2分)

17.示例:

安德烈伤得这么重,他会死吗?

打吊针真的能救活他吗?

他被打成这样,都是我害的。

我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陪着他。

(2分,根据揣摩的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18.示例:

猴面包树是小说的线索,安德烈和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

故事的始终。

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已与树融为一体:

拉瓦在树上瞭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安德烈在死亡边缘徘徊,拉瓦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6分) 点拨:

能联系文中事件分析,写出自己的发现,并使文章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可得5~6分。

三、19.思路点拨:

写好此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把握材料,选准素材。

这一命题是在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小事,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中发现人性、生活之美,因此审题比较容易,关键在于如何选准素材来表现主题。

考生宜调动自我的积累,以问答为核心唤醒自我的种种记忆:

通过问答,老师传授知

识与智慧;通过问答,学生展示能力与风采;通过问答,亲人展现血浓于水的真情等。

定好角度,优化构思。

如果选择表现自我生活,可以把问与答设计成几个镜头,形成画面感极强的几个片段,在画面描述中展现个性风采、亲情魅力、美好追求等;如果选择表现人物品格,可以用QQ直播、采访实录、跟帖、剧本等形式,对文中内容进行巧妙的包装,从而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强化细节,感情真挚。

在问答之中,要特别强化“答”中的细节刻画,注意对“问”“答”过程中人物的眼神、细小的动作、神色的变化、肖像、语言等进行描写。

这样,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情感也更加真切。

下面提供几个立意角度:

(1)将问与答的内容落实在自我成长上,写成叙事的记叙文。

如课间老师和我聊天时无意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回忆,在回忆结束后,我的回答见证了我的成长,将立意点落实在自我成长上。

(2)将问与答的内容落实在生活细节上,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如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学生不同的答案,在

问答中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从而展现当代中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3)将问与答的内容落实在公众人物或历史人物身上,写成谈话录、现场采访等。

如重新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马嵬驿的诀别,用剧本形式表现爱情的美好;模仿电视台采访录,在一问一答间表现某个公众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文:

桂花树下的情思

夜深人静,微风轻摇,桂花树的叶子发出轻柔的声响,像是唱着一支摇篮曲。

我和奶奶手摇蒲扇,坐在老家门前纳凉,桂花树下,月影满地摇曳。

月儿圆了,抖下丝丝的银线,月光下,我问奶奶:

“记得幼时的我和月亮吗?

奶奶轻启双唇——

孙儿啊,记得你幼年的时候,那每个有月光的夜晚,你都要拉着奶奶的手,来到这棵桂花树旁。

你依偎在奶奶的身上,缠着奶奶给你讲嫦娥的故事,身旁的桂花树见证了你听到嫦娥孤独时的忧郁,远处的月儿记下了你听懂故事时微笑的眼神。

在奶奶的怀里,你总是就着“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的儿歌声甜甜地睡去……

桂花树下,奶奶发出了一声叹息……

月儿圆了,带来丝丝的凉爽,月光下,我问奶奶:

“记得童年的我和月亮吗?

奶奶轻启双唇的同时,多了一丝陶醉——

孙儿啊,记得这条通往小学的小路吗?

那时候,每次你早上上学时,我都要牵着你的小手,拉着你来到家门前,替你整理好衣服,给你系上红领巾,在奶奶的挥手告别中,你一路雀跃而去。

每到月儿初上时,桂花树下,总是站着一个身影,对着那条小路张望,那是奶奶在等你回家……

桂花树下,奶奶微闭着双眼,发出了一声叹息:

“现在,孙儿长大了,而奶奶却老了……”

“奶奶,昔日和我一样高的桂花树现在长得这般高大挺拔,可是,我的奶奶,我最亲的奶奶,在你倾其所有地把爱给我之后,你的头发怎么就悄悄地全变白了?

你脸上的皱纹何时变得更多了?

我一边望着桂花树,一边答非所问。

不知何时,父亲悄悄走到了我们眼前,听着、看着,他的眼眶也逐渐湿润了起来:

“儿啊,要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这儿都是你的根!

不管你身在何处,桂花树下,都会站着一个张望的身影,那是奶奶在等着你回家!

评析:

开篇长短句结合,营造出幽静、安详的氛围。

用月亮作为依托,引出对话,与下文相对应的语句一起,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记录幼年的生活镜头,很有生活现场感。

 

以奶奶的回答记录小学时的生活画面,奶奶的爱跃然纸上。

 

富有诗意的语言,两个问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