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4549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

(1)

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

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

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

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

(1)图A;历史信息:

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

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怎样的变化?

其哪一内容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材料二: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新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

根据材料三概括他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至少答两点)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你归纳材料三“魏主”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成为第一强国(任意一点即可);

(3)北魏孝文帝;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

(4)促进了民族交融;

(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据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的变化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由材料二“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

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成为第一强国。

(3)据材料“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碎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孝文帝;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的措施是说汉话;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4)根据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

3.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诗中所述的秦王是谁?

写出“秦王扫六合”的完成时间。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哪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哪一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

(1)嬴政(或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3)赤壁之战、西晋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并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所述的秦王是嬴政(或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完成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依据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概括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一:

(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并指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

(2)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

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甲:

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

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任意一点)

(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

”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

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

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从事原始农耕的古代人类。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

它对四川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见如图)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

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黄河流域:

半坡人;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

(2)都江堰。

影响:

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3)春秋战国时期。

作用: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4)变化:

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

影响:

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优越的自然条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技术革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增加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可知,材料二指李冰开凿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4)据材料四“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时指出,当时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技术革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增加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江堰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6.“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

材料二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

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

(1)

(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

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3)不同:

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

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

影响:

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内容有: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的有①③⑤。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所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有②④⑥。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根据观点一“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

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

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积极影响有:

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7.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相辅相成,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此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图一是我国哪朝文字?

图二中秦始皇统一文字得到了哪位丞相协助?

(2)东汉时哪位宦官改进了造纸术?

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造纸术发明有何作用?

(3)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被赞为古今之冠,后人以什么称号来赞誉他?

【答案】

(1)商朝;李斯

(2)蔡伦;便利了文化传播(意近即可)

(3)书圣

【详解】

(1)根据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演变过程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

(2)据所学知,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根据材料二“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传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8.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

(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

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便是神仙家。

中国社会,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

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

(不得照抄原文)

第二组:

(科学技术组)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展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③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④祖冲之和圆周率⑤华佗和麻沸散

(2)请你依据主题:

A:

帮助第二组归类,医学成就:

农学成就:

B:

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第三组:

(文学艺术组)

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贾思勰(A),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许多石窟。

山西大同(B)的龙门石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石窟。

东晋的祖冲之(C)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

A、B、C

【答案】

(1)老子。

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A:

医学成就:

③⑤;农学成就:

②;B:

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3)A;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

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

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家治学”的创始人是老子。

根据“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可知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A:

医学成就包括③⑤;农学成就包括②;B: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创制《大明历》。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所以应该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1)秦朝哪一制度,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甚至举兵叛乱。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针对西汉初“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现象,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一统局面?

材料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3)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

(1)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3)蜀、魏、吴。

(4)统一。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以及“地方豪强地主”的监察。

(3)材料三是《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因此《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A处填蜀,B处填魏,C处填吴。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0.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历史)

材料一:

今年是农历“狗”年,下表是“狗”字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狗

篆书狗

行书狗

(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狗”应刻写在哪些材料上?

篆书“狗”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哪个朝代?

假如行书“狗”是王羲之的真迹,请根据所学知识和此行书“狗”字归纳出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特点。

(思想映历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60百科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史学叙历史)

材料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60百科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部史学巨著?

它记述了何时的史事?

(画窟现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