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4302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0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docx

强规汇总给排水环境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0.8 生活用水的给水系统,其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专用的工业用水给水系统,其水质标准应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

4.0.5 消防用水量、水压及延续时间等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等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5.1.1 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勘察。

5.1.3 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

地下水开采后,不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地面沉降。

5.3.6 江河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100年。

水库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应与水库大坝等主要建筑物的防洪标准相同,并应采用设计和校核两级标准。

  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应采用90%~99%。

7.1.9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自备水源供水系统直接连接。

7.5.5 水塔应根据防雷要求设置防雷装置。

8.0.6 水厂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

8.0.10 水厂的主要生产构(建)筑物之间应通行方便,并设置必要的栏杆、防滑梯等安全措施。

9.3.1  用于生活饮用水处理的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9.8.1 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

9.8.15 氯(氨)库和加氯(氨)间的集中采暖应采用散热器等无明火方式。

其散热器应离开氯(氨)瓶和投加设备。

9.8.16 大型净水厂为提高氯瓶的出氯量,应增加在线氯瓶数量或设置液氯蒸发器。

液氯蒸发器的性能参数、组成、布置和相应的安全措施应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9.8.17 加氯(氨)间及氯(氨)库的设计应采用下列安全措施:

  1 氯库不应设置阳光直射氯瓶的窗户。

氯库应设置单独外

  2 加氯(氨)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并应设置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和固定观察窗。

  3 加氯(氨)间和氯(氨)库应设置泄漏检测仪和报警设施,检测仪应设低、高检测极限。

  4 氯库应设置漏氯的处理设施,贮氯量大于1t时,应设置漏氯吸收装置(处理能力按1h处理一个所用氯瓶漏氯量计),其吸收塔的尾气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漏氯吸收装置应设在临近氯库的单独的房间内。

  5 氨库的安全措施与氯库相同。

装卸氨瓶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应设置防爆型电气装置。

9.8.18 加氯(氨)间及其仓库应设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系统。

氯库的通风系统应设置高位新鲜空气进口和低位室内空气排至室外高处的排放口。

氨库的通风系统应设置低位进口和高位排出口。

氯(氨)库应设有根据氯(氨)气泄漏量开启通风系统或全套漏氯(氨)气吸收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

9.8.19 加氯(氨)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设施和工具箱。

防毒面具应严密封藏,以免失效。

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置室外开关。

9.8.25 制备二氧化氯的原材料氯酸钠、亚氯酸钠和盐酸、氯气等严禁相互接触,必须分别贮存在分类的库房内,贮放槽需设置隔离墙。

盐酸库房内应设置酸泄漏的收集槽。

氯酸钠及亚氯酸钠库房室内应备有快速冲洗设施。

9.8.26 二氧化氯制备、贮备、投加设备及管道、管配件必须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其操作台、操作梯及地面均应有耐腐蚀的表层处理。

其设备间内应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施,并应配备二氧化氯泄漏的检测仪和报警设施及稀释泄漏溶液的快速水冲洗设施。

设备间应与贮存库房毗邻。

9.8.27 二氧化氯消毒系统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的设置及设备间的布置同本规范第9.8.17条第2款和第9.8.19条的规定。

工作间内应设置快速洗浴龙头。

9.9.4 臭氧净水系统中必须设置臭氧尾气消除装置。

9.9.19 在设有臭氧发生器的建筑内,其用电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

9.11.2 用于水质稳定处理的药剂,不得产生处理后的水质对人体健康、环境或工业生产有害。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0.6 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处理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应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4.1.4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4.3.3 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

4.4.6 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盖与井座。

4.6.1 当工业废水能产生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气体时,其管道系统中必须设置水封井。

水封井位置应设在产生上述废水的排出口处及其干管上每隔适当距离处。

4.10.3 立体交叉地道排水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

4.13.2 污水管道、合流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的下面。

5.1.3 抽送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水泵站,必须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1.9 排水泵站供电应按二级负荷设计,特别重要地区的泵站,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

5.1.11 自然通风条件差的地下式水泵间应设机械送排风综合系统。

6.1.8 厂区消防的设计和消化池、贮气罐、污泥气压缩机房、污泥气发电机房、污泥气燃烧装置、污泥气管道、污泥干化装置、污泥焚烧装置及其他危险品仓库等的位置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6.1.18 厂区的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严禁与处理装置直接连接。

6.1.19 污水厂的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设计,重要的污水厂宜按一级负荷设计。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

6.1.23 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等安全措施,高架处理构筑物还应设置避雷设施。

6.3.9 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

6.8.22 鼓风机房内、外的噪声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

6.11.4 采用土地处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严禁污染地下水。

6.11.8 4稳定塘必须有防渗措施,塘址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

6.11.13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裂隙性岩层和溶岩地区,不得使用污水土地处理。

6.12.3 再生水输配到用户的管道严禁与其他管网连接,输送过程中不得降低和影响其他用水的水质。

7.1.3 污泥作肥料时,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7.3.8 厌氧消化池和污泥气贮罐应密封,并能承受污泥气的工作压力,其气密性试验压力不应小于污泥气工作压力的1.5倍。

厌氧消化池和污泥气贮罐应有防止池(罐)内产生超压和负压的措施。

7.3.9 厌氧消化池溢流和表面排渣管出口不得放在室内,并必须有水封装置。

厌氧消化池的出气管上,必须设回火防止器。

7.3.11 污泥气贮罐、污泥气压缩机房、污泥气阀门控制间、污泥气管道层等可能泄漏污泥气的场所,电机、仪表和照明等电器设备均应符合防爆要求,室内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污泥气泄漏报警装置。

7.3.13 污泥气贮罐超压时不得直接向大气排放,应采用污泥气燃烧器燃烧消耗,燃烧器应采用内燃式。

污泥气贮罐的出气管上,必须设回火防止器。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15-2003)

3.2.3 城镇给水管道严禁与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直接连接。

3.2.3A 中水、回用雨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

3.2.4 生活饮用水不得因管道内产生虹吸、背压回流而受污染。

3.2.4A 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构筑物等的生活饮用水管配水件出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水口不得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

   2 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出水口直径的2.5倍。

3.2.4C 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其他用水的贮水池(箱)补水时,其进水管口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不应小于150mm。

3.2.5 从生活饮用水管道上直接供下列用水管道时,应在这些用水管道的下列部位设置倒流防止器:

   1 从城镇给水管网的不同管段接出两路及两路以上的引入管,且与城镇给水管形成环状管网的小区或建筑物,在其引入管上;

   2 从城镇生活给水管网直接抽水的水泵的吸水管上;

   3 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水压且小区引入管无防回流设施时,向商用的锅炉、热水机组、水加热器、气压水罐等有压容器或密闭容器注水的进水管上。

3.2.5A 从小区或建筑物内生活饮用水管道系统上接至下列用水管道或设备时,应设置倒流防止器:

   1 单独接出消防用水管道时,在消防用水管道的起端;

   2 从生活饮用水贮水池抽水的消防水泵出水管上。

3.2.5B 生活饮用水管道系统上接至下列含有对健康有危害物质等有害有毒场所或设备时,应设置倒流防止设施:

   1 贮存池(罐)、装置、设备的连接管上;

   2 化工剂罐区、化工车间、实验楼(医药、病理、生化)等除按本条第1款设置外,还应在其引入管上设置空气间隙。

3.2.5C 从小区或建筑物内生活饮用水管道上直接接出下列用水管道时,应在这些用水管道上设置真空破坏器:

   1 当游泳池、水上游乐池、按摩池、水景池、循环冷却水集水池等的充水或补水管道出口与溢流水位之间的空气间隙小于出口管径2.5倍时,在其充(补)水管上;

   2 不含有化学药剂的绿地喷灌系统,当喷头为地下式或自动升降式时,在其管道起端;

   3 消防(软管)卷盘;

   4 出口接软管的冲洗水嘴与给水管道连接处。

3.2.6 严禁生活饮用水管道与大便器(槽)、小便斗(槽)采用非专用冲洗阀直接连接冲洗。

3.2.9 埋地式生活饮用水贮水池周围10m以内,不得有化粪池、污水处理构筑物、渗水井、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周围2m以内不得有污水管和污染物。

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应采取防污染的措施。

3.2.10 建筑物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体,应采用独立结构形式,不得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池(箱)的壁板、底板及顶盖。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与其他用水水池(箱)并列设置时,应有各自独立的分隔墙。

3.2.14 在非饮用水管道上接出水嘴或取水短管时,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3.5.8 室内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3.9.9 水上游乐池滑道润滑水系统的循环水泵,必须设置备用泵。

3.9.12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的池水必须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3.9.14 使用瓶装氯气消毒时,氯气必须采用负压自动投加方式,严禁将氯直接注入游泳池水中的投加方式。

加氯间应设置防毒、防火和防爆装置,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9.18A 家庭游泳池等小型游泳池当采用生活饮用水直接补(充)水时,补充水管应采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

3.9.20A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的进水口、池底回水口和泄水口的格栅孔隙的大小,应防止卡入游泳者手指、脚趾。

泄水口的数量应满足不会产生负压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3.9.24 比赛用跳水池必须设置水面制波和喷水装置。

4.2.6 当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水管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

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

严禁采用活动机械密封替代水封。

4.3.3A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3.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

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6A 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4.3.13 下列构筑物和设备的排水管不得与污废水管道系统直接连接,应采取间接排水的方式:

  1 生活饮用水贮水箱(池)的泄水管和溢流管;

  2 开水器、热水器排水;

  3 医疗灭菌消毒设备的排水;

  4 蒸发式冷却器、空调设备冷凝水的排水;

  5 贮存食品或饮料的冷藏库房的地面排水和冷风机溶霜水盘的排水。

4.3.19 室内排水沟与室外排水管道连接处,应设水封装置。

4.5.9 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

4.5.10A 严禁采用钟罩(扣碗)式地漏。

4.8.4 化粪池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不得小于30m。

4.8.8 医院污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处理后的水质,按排放条件应符合现行的《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

 

5.4.5 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

严禁在浴室内安装直接排气式燃气热水器等在使用空间内积聚有害气体的加热设备。

5.4.20 膨胀管上严禁装设阀门。

4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

3.1.6间冷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换热设备的控制条件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循环冷却水管程流速不宜小于0.9m/s;

    2当循环冷却水壳程流速小于0.3m/s时,应采取防腐涂层、反向冲洗等措施;

    3设备传热面冷却水侧壁温不宜高于70℃;

    4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应小于3.44וK/W;

    5设备传热面水侧粘附速率不应大于15mg/c•月,炼油行业不应大于20mg/c•月;

    6碳钢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应小于0.075mm/a,铜合金和不锈钢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应小于0.005mm/a。

3.1.7闭式系统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应小于0.86וK/W,腐蚀速率应符合本规范第3.1.6条第6款规定。

3.2.7循环冷却水不应作直流水使用。

6.1.6再生水输配管网应设计为独立系统,并应设置水质、水量监测设施,严禁与生活用水管道连接。

8.1.7加药间、药剂贮存间、酸贮罐附近应设置安全洗眼淋浴器等防护设施。

8.2.1浓硫酸装卸和输送应采取负压抽吸、泵输送或重力自流,不应采用压缩空气压送。

8.2.2浓硫酸贮罐应设安全围堰或放置于事故池内,围堰或事故池的容积应能容纳最大一个酸贮罐的容积,围堰内应做防腐处理并应设集水坑。

酸贮罐应设防护型液位计和通气管,通气管上应设通气除湿设施。

8.5.1液氯瓶应贮存在氯瓶间内,氯瓶间和加氯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氯瓶间与加氯间之间不应设相通的门;

    2应设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室外的外开门;

    3氯瓶和加氯机不应靠近采暖设备并应避免日照;

    4应设通风设备和漏氯检测报警装置,通风量按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少于8次计算,通风孔应设在外墙下方;

    5室内电气设备及灯具应采用密闭、防腐类型产品,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开关应设在室外;

    6氯瓶间和加氯间附近应设置空气呼吸器、抢救器材、工具箱;

    7氯瓶间应设置漏氯处理设施;

    8氯瓶间宜设置起吊、运输设备。

8.5.4当液氯蒸发量不足时,应设置液氯蒸发器,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氯瓶。

5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6.1.3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加高不应小于表6.1.3的规定。

表6.1.3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加高下限值(m)

运用情况

泵站建筑物级别

1

2

3

4、5

设计

0.7

0.5

0.4

0.3

校核

0.5

0.4

0.3

0.2

注:

1安全加高系指波浪、壅浪计算顶高程以上距离泵房挡水部位顶部的高度;

  2设计运用情况系指泵站在设计运行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校核运用情况系指泵站在最高运行水位或校核洪水位时运用的情况。

6.3.5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允许值应按表6.3.5采用。

表6.3.5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允许值

地基

类别

荷载组合

泵站建筑物级别

适用公式

1

2

3

4、5

土基

基本组合

1.35

1.30

1.25

120

适用于公式

(6.3.4—1)

或公式(6.3.4—2)

特殊组合

I

1.20

1.15

1.10

1.05

II

1.10

1.05

1.05

1.00

岩基

基本组合

1.10

1.08

1.05

适用于公式

(6.3.4—1)

特殊组合

I

1.05

1.03

1.00

II

1.00

基本组合

3.00

适用于公式

(6.3.4—3)

特殊组合

I

2.50

II

2.30

注:

特殊组合I适用于施工工况、检修工况和非常运用工况,特殊组合Ⅱ适用于地震工况。

6.3.7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不分泵站级别和地基类别,基本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10,特殊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05。

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0.3 给排水管道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接触饮用水的产品必须符合有关卫生要求。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用的产品。

3.1.9 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

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每批产品的订购合同、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及证件等,并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进行复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1.15 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分项工程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分项工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2 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工程必须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分项工程。

3.2.8 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9.1.10 给水管道必须水压试验合格,并网运行前进行冲洗与消毒,经检验水质达到标准后,方可允许并网通水投入运行。

9.1.11 污水、雨污水合流管道及湿陷土、膨胀土、流砂地区的雨水管道,必须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7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2002)

3.1.3 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具备订购合同、产品质量合格证书、说明书、性能检测报告、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及证件等,不具备以上条件不得验收。

3.1.4 进场的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复验。

复验的材料和设备,其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及本规范的规定。

3.2.3 在开工前必须检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及相应的审批手续。

4.2.3 总平面的测量控制必须进行测角、量距、平差调整。

坐标基线和轴线的丈量回数、测距仪测回数、方向角观测回数,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4.4.1 设计提供的水准点复测应符合 

—为两点封闭直线,km)的闭合要求,厂内设置的水准点复测应符合

(L—为环线长度,km)的闭合要求。

4.4.3 高程测量应用四等水准测定,并应符合表4.4.3的规定。

5.2.2 基坑开挖断面和基底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5.4.2 基底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密实度试验。

6.2.1 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抗冻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3.1 浇筑池壁混凝土之前,混凝土施工缝应凿毛,清洗干净。

混凝土衔接应密实,不得渗漏。

7.2.2 污泥处理构筑物的穿墙管件处混凝土应密实、不渗漏。

7.3.3 消化池顶部内衬应做好防腐处理。

9.3.2 沼气、氯气管道必须做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10.5.1 沼气柜(罐)体应按结构、密封形式分部位采用气密性试验。

11.8.4 系统安装完毕后,微孔曝气器管路应吹扫干净,出气孔不应堵塞。

11.9.2 设备刮板与池底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8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1.0.5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应确保水质水量安全可靠。

5.0.6 再生水厂应设置溢流和事故排放管道。

当溢流排放排入水体时,应满足相应水体水质排放标准的要求。

5.0.10 再生水厂应按相关标准的规定设置防爆、消防、防噪、抗震等设施。

5.0.12 再生水的输配水系统应建成独立系统。

6.2.3 各构筑物上面的主要临边通道,应设防护栏杆。

7.0.3 再生水管道严禁与饮用水管道连接。

再生水管道应有防渗防漏措施,埋地时应设置带状标志,明装时应涂上有关标准规定的标志颜色和“再生水”字样。

闸门井井盖应铸上“再生水”字样。

再生水管道上严禁安装饮水器和饮水龙头。

7.0.5 不得间断运行的再生水厂,其供电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7.0.6 再生水厂的主要设施应设故障报警装置。

有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站,应采取水锤防护措施。

7.0.7 在再生水水源收集系统中的工业废水接入口,应设置水质监测点和控制闸门。

9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1.0.5 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适合建设中水设施的工程项目,应按照当地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

中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吮施工,同时使用。

1.0.10 中水工程设计必须采取确保使用、维修的安全措施,严禁中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3.1.6 综合医院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产出的中水仅可用于独立的不与人直接接触的系统。

3.1.7 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污水和放射性废水,不得作为中水水源。

5.4.1 中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

5.4.7 中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

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6.2.18 中水处理必须设有消毒设施。

8.1.1 中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

8.1.3 中水池(箱)内的自来水补水管应采取自来水防污染措施,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中水贮存池(箱)内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得小于2.5倍管径。

严禁采用淹没式浮球阀补水。

8.1.6 中水管道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1 中水管道外壁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

  2 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中水”标志;

  3 公共场所及绿化的中水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

  4 工程验收时应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1.0.6 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7.3.1 雨水供水管道应与生活饮用水管道分开设置。

7.3.3 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清水池(箱)内的自来水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清水池(箱)内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得小于2.5倍补水管管径,严禁采用淹没式浮球阀补水;

  2 向蓄水池(箱)补水时,补水管口应设在池外。

7.3.9 供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1 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2 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

  3 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