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343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docx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

高新民/文

一、《老子》其书及其作者

关于《老子》书及其作者,在历史上连司马迁也没能够说清楚,以至于成为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本,才是这一公案基本上诉诸于解决。

在历史上,关于《老子》一书及其作者,最权威的材料可首推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

司马迁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出焉。

’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道耶?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从汉代起,人们便对老子的事迹已不甚明了。

司马迁一连说出了三个老子。

但他的基本倾向是老子就是李耳,即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教训了孔子一番,孔子非但不生气,且对其弟子言,他见老子犹见龙也。

看来,老子比孔子年长。

晚年,他见周衰,辞官而去。

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请他著书,无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即后来的《道德经》或《老子五千言》。

但这里有两个重要疑点。

一是老子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老子出关见秦献公,此时已一百六十岁到二百岁,就连司马迁自己也觉得这是不大可能的。

二是《老子》书到底是李耳老聃所著,还是太史詹所著?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从北魏就开始了,到宋明清时代,疑古风气渐开,有的主张《老子》为李耳老聃所著,出于春秋末期;有的主张《老子》晚出,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古思辩派发起疑古思潮,更助长了这一争论。

主张《老子》书早出者有胡适等,认为《老子》书晚出者有冯友兰、郭沫若等。

关于《老子》书的材料,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大概有三类。

一是世传的《老子》本,又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言》,由《道经》和《德经》组成。

《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历代多有注本。

以汉严尊平《老子指归》、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晋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编》、明清王夫子《老子衍》最为流行。

尤以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最甚。

二是1973年长沙马王推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甲乙本),该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且在《德经》之前有约一万一千字,经学术界专家考订整理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

帛书《老子》与韩非子《解老》、《喻老》基本吻合。

此为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最多的《老子》本。

三是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老子》,分甲、乙、丙三册。

该书与以上两种《老子》在文字上均有出入,而且文句数量远不及以上两种。

然而,郭店楚墓从时间上来看,其所葬之主人毫无疑问应早于汉墓,当为战国时代人。

而竹简《老子》的成书,也毫无疑问应早于其墓所葬之主人,应为战国初期,这就是说,竹简《老子》的成书要早于世传《老子》和帛书《老子》这就把《老子》的成书从时间上大大提前了。

而且从竹简《老子》来看,其中有儒道两家都主张的“仁”。

如言: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混乱,安有忠臣。

”如此等等。

历来认为,儒家孔子重“仁”,道家老子绝“仁”,就连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

“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说明,司马迁只看到过世本《老子》或帛书《老子》,而没有看见过竹简《老子》。

以上所言,反映出竹简《老子》从成书时间上要早于世、帛《老子》。

因此,我们可以说,竹简《老子》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本。

鉴于此,我们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就可以作出一个大概的说明。

首先,老子有其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没有肯定老子具体是谁,但他基本上倾向于老子就是李耳老聃。

他之所以怀疑李耳又转为太史詹,是因为,如果老子就是李耳老聃,那么到出关已经有一百六十岁到二百余岁了,看来不大可能,所以又转向太史詹。

但司马迁却肯定的讲了李耳与孔子同时代且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对老子非常尊重,见老子如见龙也。

事实上,据史籍所载,孔子向老子问礼还不止一次。

《孔子世家》言:

昭公二十年,孔子适周,时年三十岁。

《史记索引》又言:

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又适周,时年三十四岁。

另外,《庄子·天运》亦言:

“孔子年五十一南沛见老聃。

”这说明,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确有其事。

而孔子也极有可能适周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一方面,尽管在当时西周已经衰落,但京师仍有大量珍贵之文化典籍,孔子不可能不到京师求学,问礼于掌管典籍的“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

另方面,根据竹简《老子》的内容,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有相通处。

诸如,孔子重仁,老子也重仁。

如上所引: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混乱,安有忠臣。

”儒家讲“中庸”,老子也讲“守中”。

如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至虚,横也;守中,笃也。

”如此等等,因此,孔子不但向老子问礼,而且对老子十分赞赏。

这说明,历史上确有老子李耳其人,他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且年长于孔子的学者。

其次,《老子》的作者,竹简本可能为李耳所作,世、帛本则为太史詹所著。

在历史上,太史詹为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人。

太史詹离周见秦献公,《史记》多有记载。

《周本记》言:

“烈王二年,周太史詹见秦献公。

”《秦本记》亦言:

“献公十一年,……周太史詹见秦献公。

”烈王二年与献公十一年为同一年,即公元374年。

太史詹何以入秦?

诚如司马迁所言:

“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

”看来,太史詹入秦有史为据。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可以看出,太史詹是老子李耳思想的继承者,他在老子李耳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了老子李耳的思想。

而竹简《老子》则可能是老子李耳所著。

因为,竹简《老子》相比于世、帛《老子》更原始、更古老,且有儒道相通之思想,非李耳老子所著莫属。

由此可见,老子其人其书皆有二,即竹简《老子》出自春秋末期的李耳老聃,世、帛《老子》出自战国中期的太史詹。

比较三种《老子》本,竹简《老子》仅包括了世、帛《老子》的部分内容。

这说明,世、帛《老子》是对竹简《老子》的发展和深化。

这主要表现在:

加强了反战的主张、突出了对仁义的怀疑等等。

特别是发展和深化了竹“道”者则多达76次之多。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竹简《老子》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老子》本,它对揭开千古之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帛《老子》则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内容最多的《老子》本,它对于我们研究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介绍老子道家哲学思想,主要以世、帛《老子》为据,这样更能充分反映道家思想的特点。

第三,老子道家学派。

从世、帛、简三种《老子》本来看,道家学说重“道”,以“道”为其思想之核心。

所以,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司马迁言: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而事实上,道家学说可能远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孔子就曾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荀子也说: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事成。

”所谓“不以事诏而万事成”亦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也。

尧、舜虽为上古传说中人物,然儒家以尧、舜为“无为而治”之楷模,说明道家思想的出现已经很早了。

《老子》也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又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可见,远在老子之前就已经有通道之士了。

《庄子》也说: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物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风而悦之。

”这说明,春秋末期,老子系统地发挥了“道”论,从此,道家学说便成为一个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了。

老子即李耳老聃之后,道家学派发生了分化。

郭沫若先生在其《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一书中,将道家分为三派,这就是宋姸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

郭沂先生认为,道家是两大学派,一派源于史官,其传承系统是老聃--文子--太史詹--关尹子--黄老学派。

另一派源于隐者,其传承系统是早期隐者--杨朱--列子--庄子--庄子后学。

高晨阳先生认为,老子之后,道家内部形成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学术局面。

他指出,可以把先秦道家即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划分为黄老学、老庄学、杨朱学三系。

如此等等,众说纷纭。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介绍了《老子》其书及其作者以及道家学派的产生与分化,确定了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成书时代。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分析研究《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自然宇宙观及其意义

“道”是《老子》的主要范畴,《老子》中“道”出现70余次之多,足见《老子》对“道”的重视。

因此,分析《老子》的自然宇宙观,必须从“道”入手。

而且事实上,学术界关于《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也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

纵观学术界关于《老子》“道”的讨论,概括地说,有三种倾向。

一为“道”是“无”,是天地万物之始。

诸如,《老子》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为“道”是“有”,是宇宙未分化的混成物。

诸如,《老子》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一为“道”是理,是宇宙法则之存在。

诸如,《老子》言:

“道先天地而生。

有鉴于此,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唯物主义的,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唯心主义的,也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二元论的,凡此种种。

笔者认为,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考察其“道”的性质,《老子》哲学的自然宇宙观当属客观唯心主义,下面让我们来分析《老子》的“道”。

《老子》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如此等等。

以上所引《老子》之语,笔者认为,反映出六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道”是一种恍惚不清的存在。

何谓之恍惚?

《老子》说: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其二,“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其三,“道”无为无欲,它化生万物并非有意,它衣养万物并不为主。

无意于生,无意于养。

无为无欲,乃为万物之宗。

其四,“道”无具体形象,不可言,不可闻,不可视,什么规定性都没有。

故称之“无物”。

其五,“道”生万物,自本自根,自生自成。

故“道法自然”。

其六,“道”是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