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3122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docx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

 

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教案

2012学年

第一学期

信息科技课程教案

 

教师:

吴莉娟

 

简介

本课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性以与学好信息技术的方法。

从分析课本的编排入手,总体把握教材,告诉学生:

本学期我们将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1、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意义

2、学好信息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3、上机实践的要求与相关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

1、向学生介绍自己

2、初步认识学生

3、导言(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

):

21世纪,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的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文化水平的标志。

4、教材简介:

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两本教材,并介绍重点如何使用

5、考试要求:

高一已经开始实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其中合格又分为A、B、C、D四档,根据全市考生人数按比例划分,对将来的大学自主招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考试形式:

上机考

7、畅想未来的信息化社会:

(1)学生畅想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

(2)观看视频《玻璃构成的一天》,观察视频中包含了哪些信息技术?

8、介绍当前常见的信息技术:

感测技术

重力感应、温控(冰箱、空调)、自动倒车。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人体、虚拟动物园。

通讯技术

视频会议、卫星电话。

遥控技术

遥控驾驶。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与其数字化

第一节信息

教学目标:

1、认识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文字、符号、声音、语言、图像、动画等都是信息载体

2、理解信息具有可传载性、可处理性、共享性和时效性

3、了解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4、认识信息的存在方式是传递

5、体会和归纳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6、能列举信息处理工具和信息传递工具

7、能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它和物质、能源一样是人类社会三大基本资源

教学重点:

信息概念和信息载体,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区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信息的载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互动讨论、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人

1、自我介绍

2、课程教材介绍和考试要求

3、刚才通过老师的介绍,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的?

聆听

思考、回答

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二、对信息的认识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炼关键词句,并思考:

什么是信息?

什么是信息的载体?

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2、信息每时每刻(时间),无处不在(空间),其存在方式是什么?

(传递)

时间上的传递?

----存储

空间上的传递?

----通信

3、与信息相关的历史人物(主要记住香农)

4、三大基本资源

阅读,思考,回答

填写学案

带着问题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够举例说明。

Ø传载性:

第12届全运会开幕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Ø共享性: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萧伯纳

Ø可处理性:

将收集到的中秋节资料制作成一份小报

Ø时效性: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阅读,总结,举例

填写学案

同上

2、如何理解以下观点:

(1)信息可以增值

可处理性----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2)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效性----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3)信息可以被多次、同时利用,并且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减或改变

共享性----信息的共享一般不产生损耗和变化

思考,对信息的特性进行深度分析

学会将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

四、信息的处理和工具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信息的处理过程和要求

2、讨论: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信息处理工具?

(石刀、烽火、狼烟、算盘、电报、电话、计算器、计算机。

3、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特征:

高速、准确、自动

4、讨论:

算盘作为曾经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已逐步淡出公众生活,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从算盘的劣势进行分析,列出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Ø功能简单,只能进行四则运算

Ø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

Ø需要背口诀

Ø运算繁杂,速度慢

5、讨论:

纸质信件曾经是人们互相交流、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请分析其逐渐淡出公众生活的主要原因。

(从纸质信件的劣势进行分析,列出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Ø传递速度慢

Ø不方便,要前往邮局投递

Ø收信地址固定,不方便异地收信

Ø耗费纸张,不环保

Ø需要邮费,经济性差

Ø不能群发,效率低

阅读,总结

讨论

 

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结合实际思维拓展

五、本节回顾

▪信息,信息的载体

▪信息论、控制论

▪三大基本资源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处理过程

▪信息处理工具

回忆本节内容

加深印象

六、作业

练习册第一章第一节

七、反思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与其数字化

第二节二进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进位计数制,并理解二进制数在电子电路上易于实现的原理,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进位制度的换算,知道三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进位制着手,展开对进位计数制的研究,并分析各种进位制数之间的关系和换算,体验归纳、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计算机其实并不神秘、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也是源于客观世界和日常生活;感受进位计数制是很自然的计数规则,对数制的换算又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内部使用的二进制,懂得二进制数与十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进行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互动讨论、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人

1、日常生活中,除了十进位制外还有什么进位制?

(时间、角度、月份、星期。

2、小知识:

•进制起源于古阿拉伯所以叫阿拉伯数字。

•中国古代有12进制(打)16进制(斤)等。

•一想到记数,就会「屈指可数」,所以古代人们最常用的是「十进位制」,这是数数最方便的工具了。

但是当十根手指头都数完了,就要考虑进位。

•很有趣的是,南美的印地安人,数完了「十根手指头」接著再数「十根脚指头」,所以他们使用的是「二十进位制」。

•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六十进位制」。

一小时等於60分,一分等於60秒,圆周角为360°,每度60分,每分60秒。

 

思考、回答

聆听

从生活中引出数制的概念

 

拓展知识面,引起学生兴趣

二、进位计数制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数制相关的概念

2、以十进制为例列举其数码、基数和位权,要求学生根据此规则写出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数码、基数和位权。

3、介绍各种进制的标识

读教材,填写学案

听课,寻找规律,填写学案

培养自学能力

触类旁通

三、二态逻辑与二进制数

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二态逻辑

2、强调:

二进制数很好地吻合了现实世界中的二态现象。

3、拓展知识:

二进制的由来

4、让学生总结二进制的特点

5、拓展知识:

计算机设计中二进制概念的引入

6、讨论: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与优点

●可行性——在物理实现上只需要取两种可能的极端状态来表示0或1

●简易性——二进制运算方法简单,可以使电路结构设计简化。

●逻辑性——能用逻辑代数等数字逻辑技术进行信息处理

●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7、讨论:

二进制的缺点

8、阅读用等比砝码称质量的例子,完成“试一试”

思考、回答

 

听课

思考、回答

讨论,根据二进制的特点分析理由

 

讨论,回答

阅读,练习

从生活入手,引起兴趣

学会分析总结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引出数制转换

四、不同进制的相互转换

1、介绍R进制转换成十进制:

位权展开法

[例](11011)2

=1*24+1*23+0*22+1*21+1*20

=(27)10

[例](123.4)8=1×82+2×81+3×80+4×8-1

[例](12A.8)16

=1×162+2×161+10×160+8×16-1

2、介绍十进制转换成R进制:

①整数部分:

连续除以基数R后,倒取余数;——除基取余法

②小数部分:

连续乘以基数R后,正取整数。

——乘基取整法

[例]将十进制数(37.375)10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

[例]将十进制数(123.345)10转换成等值的八进制数,保留到小数位后第四位。

[例]将十进制数(75.375)10转换成等值的十六进制数。

3、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

三位分组转换法,即合三为一法

[例]11010101111B=3257O

(1010111.1101)2=()8

4、八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三位分组转换法的逆方法,即一分为三法

[例]3257O=11010101111B

(167.25)8=()2

5、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

四位分组转换法,即合四为一法

[例]0101101111100011B=5BE3H

(1010010111.110)2=()16

6、十六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四位分组转换法的逆方法,即一分为四法

[例]5BE3H=0101101111100011B

(2E0.3)16=()2

听课,理解转换规律,填写学案

 

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例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五、二进制数的运算

1、算术运算:

逢二进一

例:

按二进制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1101)2+(10011)2=?

例:

按二进制减法运算规则计算(11101)2-(10011)2=?

2、关系运算:

比较,结果只有T、F

3、逻辑运算:

结果只有T、F

逻辑运算符:

and、or、not(优先顺序:

not->and->or)

规律:

and全“真”得“真”(相当于“乘”)

or一“真”得“真”(相当于“加”)

not“真”得“假”,“假”得“真”(相当于“负号”)

4、三种运算的优先顺序:

算术运算-》关系运算-》逻辑运算

例:

5+3=7ornot7-4>3or6=6and7<>7

听课,跟随计算

通过例题和练习熟悉二进制的三种运算

六、小结

1、回顾本节内容

2、要求完成学案的巩固练习

回顾

做练习

巩固知识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与其数字化

第三节信息的数字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ASCII码和几种汉字编码的作用

2、理解模拟量和数字量的概念,能够分析“采样”次数、“量化”位数与信息保真度之间的关系

3、理解编码的概念,了解计算机中用多个二进制位进行编码表示一个具体的信息。

4、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采样”、“量化”的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编码实例,理解对声音和图像数字化的原理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采样”的设计思想实质上就是“微分”的思想,愿意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数字化”的过程

2、通过实例研究,体验信息数字化的过程,建立起对信息数字化的亲切感、趣味感,由此进一步去了解文字、电影、声音等信息的数字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刻掌握信息数字化的概念,图像的数字化原理;难点是采样、量化和图像的数字化实验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互动讨论、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人

1、问:

数据在计算机内部存在的形式是什么?

--二进制

2、什么是信息的数字化?

-----把要处理的信息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

数字化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础

(展示图片)

3、介绍几个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类型、编码

4、思考:

生活中有哪些编码方式?

-------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商品条形码。

5、参考邮政编码的形式设计一种编码,使上海市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举例说明)。

提示:

1、上海有多少个区?

2、每个区大概有多少个学校?

3、怎样区分小学、初中、高中?

4、怎样表示各个年级班级的学生?

思考、回答

 

听课,填写学案

思考,列举

模仿,设计

思维引导,了解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数字化

从实际生活入手,了解编码的现实意义

二、字符的数字化

1、存储容量单位:

最小单位:

位(bit,b)

基本单位:

字节(byte,B),1B=8b

其他辅助单位:

1KB=1024B1MB=1024KB

1GB=1024MB1TB=1024GB

2、介绍ASCII码

(1)由7位二进制代码表示,存储时占用1个字节。

(2)共有27=128种不同的组合,表示128个字符。

(3)其中94个字符(可打印,包括10个数字符号,26个大写英文字母、26个小写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和其他常用符号)和34个控制符(不可打印)。

(4)在ASCII码表的排序中,

数字<26个大写英文字母<26个英文小写字母

v例:

读课本P11的表1.2.1,请写出“A”和“a”的编码。

vA:

01000001,a:

01100001。

v例:

大写字母H的ASCII码为,则F的ASCII码

v为01000110,

v相当于十进制的70。

v例:

比大小:

“7”“B”,“c”“C”

3、汉字编码

呈现汉字信息处理过程

汉字信息交换码(国标码):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编码原则为:

以94个可显示的ASCII码字符为基集,采用双字节对汉字和符号进行编码,即用连续的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每一字节取ASCII码中可打印字符的编码33~126(即21H~7EH)。

与ASCII码一样,每个字节只用低7位,最高位为0.

思考:

为什么一个汉字要用两个字节的二进制编码?

汉字的机内码:

介绍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

例:

汉字

国标码

机内码

5650H

343AH

B4F3H

 

汉字的输入码(外码):

介绍输入码的作用与一些常用的输入码

强调:

不管采用何种输入方法,所有输入的汉字都以机内码的形式存储在介质中。

汉字的字形码:

介绍其作用和表现形式

重点介绍点阵法与其容量计算(举例说明)

【例】用24×24点阵来表示一个汉字(一点为一个二进制位),则2000个汉字需要多少KB容量?

练习:

简述汉字的输入码、机内码和字形码的作用

 

4、拓展知识:

Unicode

听课,填写学案

 

听课,填写学案

 

思考,完成练习

 

观看汉字处理过程图

 

思考,回答

 

听课

 

完成例题

 

听课

 

听课,观察

 

完成例题

 

完成学案练习

 

听课

认识计算机内的容量单位与其换算

 

了解理论知识

 

通过例题巩固知识

 

比较形象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内汉字处理的过程

与英文字母比较得出答案,知其所以然

了解机内码产生的原因,从而学会换算

巩固熟悉

 

形象理解汉字点阵

巩固理解

对汉字的几种编码进行比较

开拓知识面

三、模拟量和数字量

1、以直尺测量长度为例,说明模拟量和数字量地特点

2、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

思考,听课

形象引出相关知识

四、声波的数字化

1、描述声音数字化地过程

2、采样:

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对模拟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

量化:

将每个采样点得到的幅度值以数字存储

编码:

将采样和量化后的数字数据以一定的格式记录下来。

3、采样频率:

每秒钟采集的声音样本数

采样点精度:

存放采样点振幅值A的二进制位数;

声道数:

声音通道的个数,立体声为双声道。

每秒钟存储声音容量的公式为:

采样频率×采样精度(位数)×声道数/8=字节数

4、例:

CD音频格式的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值为16位二进制,立体声双声道,计算每秒的数据量。

44.1*1000*16*2/8=176400B

5、介绍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

 

听课,思考

 

完成例题和学案练习

 

填写学案

 

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五、图像的数字化

1、展示一张像素图介绍几个概念:

像素、分辨率

2、图像编码的思想

把一幅图像看做是纵横分割的许多图像元素的组合,对每个图像元素进行采样并量化。

采样

将画面划分成M×N个网格,每个网格成为一个取样点,称为像素(pixel)点。

一幅模拟图像就转换为M×N个取样点组成的一个阵列。

量化

量化就是将采样后每一像素点的色彩浓淡(亮度)用数值量来表示。

为表示量化的色彩值所需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量化位数,一般用8位、16位、24位或更高的位数来表示图像的颜色。

3、黑白图像的编码(P14图)

4、彩色图像的编码

 

5、图像文件存储容量的计算

例:

一幅分辨率为1024×768(即有1024×768个采样点)的24位真彩色图像所需要的存储量:

存储量=1024×768×24/8=2359296B=2.25MB

6、思考:

如果小李需要上传的图片比较多,存储空间不够,该怎么解决?

观察,听课

 

思考,设计编码

 

完成例题

 

思考,想办法解决

形象引出相关知识

 

通过对几种颜色进行编码,自己得出结论

巩固

 

引出后面的压缩

六、压缩技术

1、编码:

数字化后的图像数据量非常大,在图像的传输、存储时开销过大,必须经过编码技术来大大压缩信息量,才有实用价值

2、数据压缩就是采用特殊的编码方式来保存数据

3、举例说明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其适用范围

4、例:

请设计一种编码方式,将以下二进制序列进行一定程度的无损压缩。

7个1,3个0,11个1,1个0,5个1,1个0,8个1,18个0

听课

 

思考两者的适用范围

完成练习

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压缩

思维引导举例说明

 

进一步理解压缩原理

七、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ASCII码,汉字、声音、图像的数字化与压缩技术

 

回忆

对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加深印象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二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第一节计算机的硬件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五大逻辑部件、“存储程序”思想

2、能够识别计算机各主要配件,如CPU、内存、显卡、主板、电源、硬盘等

3、了解各主要接插口与相应的接入设备

◆过程与方法

1、从逻辑图理解冯.诺依曼体系的设计思想

2、通过打开机箱对主机内配件的观察,体验设计思想的实现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计算机离开软件将无法工作,软硬件分离是计算机成为“万能”的必由之路,计算机的发明是上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原理;难点是逻辑部件和硬件配件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1、回顾:

冯.诺依曼思想的两大内容是什么?

2、计算机是怎样产生的?

3、产生: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1946年,美国,ENIAC,5000次每秒,30T,170平方米

理论原理的提出者:

冯·诺依曼

“存储程序”思想:

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

“二进制”思想:

用二进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

(2)个人计算机(PC即personalcomputer)的产生:

1981年,美国IBM公司。

4、发展历程:

▪1946年电子管

▪1956年晶体管

▪1959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970年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发展方向:

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

回忆、回答

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

 

听课,填写学案

 

听课,填写学案

思维引导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过程

二、计算机的硬件构成

1、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由哪些部分构成?

你认识哪些计算机的常用硬件设备呢?

你能说说它们的功能并归类吗?

2、展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图,引出五大逻辑部件

3、展示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图,问存在哪些信息在流动?

并讨论每个逻辑部件的作用。

4、例题:

硬盘、内存条、CPU分别在主机中的哪个位置?

5、例题: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连接

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观察,填写学案

观察,填写学案

思维引导

 

视觉冲击,展现完整结构

三、小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忆,熟记计算机硬件构成

加深印象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二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第二节硬件和计算机性能测试

教学课时:

2课时(总课时第9~10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的几个主要硬件的性能,其中包括运行频率、数据位宽的含义

2、能够选择适当的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并理解其测试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从认识几大硬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功能和作用出发,明白系统协调运作时提高总体性能的主要方法

2、通过性能测试实践,体验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硬件与计算机性能是密切相关的,从主观上愿意了解自己使用的计算机的性能

2、通过对计算机性能测试,能够思考以较低价格的计算机配件取得较高性能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硬件性能指标差异的原理以与测试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实验素材

教学过程:

<课时1>

一、引入:

提问:

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取决于什么?

学生回答

二、硬件与性能:

1、中央处理器

数据位宽:

表示在一个运行周期里同时处理多少位数据

运行频率:

表示在单位时间里处理多少次

2、随机存储器

3、显卡

4、主板

三、计算机性能的测试:

1、CPU信息的检查工具----CPU-Z

2、计算机运算速度测试工具----Super-PI

四、作业:

练习册P8~9

<课时2>

1、分析练习册

2、上机实验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

第一节网络基础

教学课时:

2课时(总课时第13~1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的几个主要硬件的性能,其中包括运行频率、数据位宽的含义

2、能够选择适当的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并理解其测试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从认识几大硬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功能和作用出发,明白系统协调运作时提高总体性能的主要方法

2、通过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