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733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docx

统编版六年级上丁香结完美版教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2“丁香结”

教学目标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这些过程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有课文展开联想,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的能力。

因为思考人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概念。

教学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2、以问题为导向层次剖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杏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

2、介绍丁香花。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6、分段概括段意。

(1)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指明回答)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2)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

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组内交流

指明朗读

板书:

本义:

丁香的花苞。

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3)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交流,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8、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勇敢、从容、豁达、积极

小结

9、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组织学生谈谈感受)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的坚贞不屈可见一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对松柏坚忍不拔的诠释;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更是直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莲花成了高洁的代表。

那丁香又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任务1:

字词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先自己读一读。

2.小先生领读。

3.做重点强调

4.齐读词语

任务2:

整体感知

三、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

2.除了写到丁香结,还写了什么?

3.从题目入手,我们梳理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前半部分写丁香花,后半部写了丁香结。

 

任务3:

赏花

1.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它曾带给作者很多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丁香花,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板书:

赏花)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花的?

3.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

 

任务4:

悟花

(一)感受形似

1.是啊,作者赏花多年,其实也一直在悟花,终于在一次春雨中作者解开了多年的结:

古人何以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丁香结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叫丁香结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2.这是丁香花的花苞,这是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发现什么?

3.可见丁香花苞形似“结”。

4.“结”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系;2用绳线或布条等系成的扣;3聚合;4结束。

这里的结是什么意思?

5.这个盘花扣一旦打成结,就不好解开了。

而丁香结,也像这盘结一样。

(二)了解象征意义

1.所以古人借此寄寓了丁香结怎样的情感呢?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思考: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孤寂、愁苦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愁怨难解的情感。

2.可见,丁香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愁怨的意思。

3.而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和微雨连在一起呢?

我们先来看看微雨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

——王昌龄《箜篌引》

4.你发现了什么?

原来,微雨在文学作品中,也在表达轻轻的愁,淡淡的忧伤。

5.这两种代表微愁的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别样的美感,难怪作者感概——

6.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很多事物都被赋予了某种意象,如月亮代表思念,柳树代表送别,梅花象征高洁。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被寄寓了独特的含义?

 

随堂练习

1.现在你能不能也选择一种事物,根据它的外形特点以及它包含的独特含义,来借物抒情,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呢?

【板书】

2丁香结

赏花借物抒情

悟花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 

【设计意图】:

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

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

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

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分别是怎样描写的?

你感受到了什么?

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

《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

《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

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你想说什么呢?

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

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

古人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2:

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

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

是什么感触?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

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

板书: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

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

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

读出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

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出示课件5】

半径:

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

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

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

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

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

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

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

何为“本来”?

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

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

是何意?

科学家设想什么?

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出示课件6】

晶莹 遥望 恩赐 慷慨 毁坏 目睹 交错 贡献 节制 枯竭 滥用 威胁 指望 破碎 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在:

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再引导学生谈地球的美丽,资源的宝贵;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

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