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647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一单元

沂南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

时间

20112011年1月13日

单位

沂南双语实验学校

主备人

代尊荣

课题

第一单元《草原》

课型

精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张继菊、杨世娟、刘金菊、潘乐乐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1、2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教案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案重点

教案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案难点

教案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案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2、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3、学生自学课文内容。

概括课文内容。

4、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高年级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体现了课堂的主体性。

1、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画面,感受草原的魅力!

1、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⑴、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

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⑶、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

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1、学生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2、学生读课文。

3、和同学们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2、让学生先谈谈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然后连缀成一个整体。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读体验

一、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

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

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

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

区别在哪里?

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

是什么使人舒服?

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

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二、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想看一看吗?

(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2、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三、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

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四、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

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

引导想象: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

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

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

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2、汇报交流。

 

3、学生描绘“一碧千里”的景象。

 

4、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学生想象并描述出“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画面?

 

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体会草原的美景和无限的乐趣。

 

7、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8、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9、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0品读有关语句,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

12、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14、投影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说说怎样理解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1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

师生评议朗读。

 

一次次想象,一次次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与无限乐趣,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竟,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解释中国画的含义,理解“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的含义,用画面表现出来。

 

4、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襟飘带舞”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5、品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

 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

板书设计

教案反思

1、学生通过品读体验,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到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品读起来,个别语句不好理解,所以学生背诵课文前两段有一定的难度。

 

沂南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

时间

2011年1月13日

单位

沂南双语实验学校

主备人

陈翠翠

课题

第一单元《丝绸之路》

课型

略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刘长艳刘洪叶范艳丽范晓慧王红芬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 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5.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案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案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教案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课前准备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并乐介绍:

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

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

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1、有一条路,它东起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来认识丝绸之路。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2、绸之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

读体验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生发。

 

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4)交流、生发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有感情地朗读。

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激情朗读。

 

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体会最后一段和开头相照应的写法,明白文章谋篇结构的好处,知道今后写作.

 

3、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两国风俗的不同,体会两国人民渴望建交的强烈愿望。

 

四、

五、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

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案反思

1、通过学习,了解了“丝绸之路”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它在东西方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学。

 

沂南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

时间

2011年12月16日

单位

沂南双语

主备人

葛吉利

课题

第一单元《白杨》

课型

精读课文

参入备课人员

董星云赵燕胥雯刘洪叶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让孩子明白白杨在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生长,它的坚韧与顽强。

同时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也表达了父亲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注意“疆、陷”两个字的写法。

3、愿意和同桌合作认读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当年开发边疆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

本课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案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课文中边疆开垦人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为祖国建设而奋发学习。

2、学会吃苦耐劳,不贪图享受。

教案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案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词语卡片,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2、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新疆、白杨、戈壁滩等资料。

3、课前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案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1、“白杨”哪位同学见过?

你能介绍一下吗?

2、师小结: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3、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1、学生回答白杨的外形、特点及生活的环境等内容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便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让孩子们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等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以歌曲《小白杨》引入课文,感受白杨的坚忍不拔。

1、同学们,读完课文了吗?

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师出示幻灯片,带拼音生字,)

2、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生1:

本文主要写了哥哥、妹妹和爸爸三个人物。

生2:

主要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巩固生字词。

学生交流心得,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读体验

 

1、同学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和同位交流一下,好吗?

 

2、师生交流:

让学生说说课文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及其特点,生读有关的句子,师生归纳特点并板书。

“从来”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师板书:

直)

 

3、爸爸还怎么描述白杨的?

有什么特点?

师板书:

适应性强

4、从“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很坚强,师板书:

坚强。

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5、谁能用这个关联词语说个句子?

6、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7、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8、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请同学们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

写出自己的体会

 

9、通过读,你知道孩子们知道什么?

 

10、孩子知道了这些,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

 

11、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是啊“爸爸”的心愿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师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1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

爸爸在沉思什么?

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大树指谁?

小树又是指谁?

师板书:

大树指爸爸

小树指孩子

13、通过学习本文,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板书:

无私奉献)

14、师小结。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生读课文,读读,画画,议一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

生1: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生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

生3: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4:

“不管……不管……总是……”

生说句子。

生:

崇敬

生:

有感情朗读

 

生读课文

 

生1: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2: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3:

“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